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
这本由周闻道主编的《家园志(作品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是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园志(作品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闻道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 这本由周闻道主编的《家园志(作品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是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内容推荐 这本由周闻道主编的《家园志(作品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为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者作品卷,全书精选了高尔泰、金雁、刘亮程、章诒和、阎连科五位作家的多篇精彩散文作品。高尔泰《荒山夕照》《没有地址的信》,金雁《从陇西插队到考研》《倒转“红轮”》,刘亮程《半路上的库车》(节选),章诒和《一阵风,留下千古绝唱》《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节选)等名篇被悉数收录。高尔泰作品在家国沧桑和世态炎凉上用笔,却在生命的磨难和砥砺上用力。金雁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直观效果的俄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图景。刘亮程作品把人与庄稼、家畜的关系置于核心,把记忆作为梦,渗透着充满农民天真如童话、深沉如哲学的想象。章诒和作品用感性饱满的笔触和近似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戏剧大师们也难以把握的戏剧人生。阎连科作品以生态主义的立场、人文主义的情怀和在场叙事的姿态,真实记录了一段乌托邦式的田园梦。 目录 高尔泰作品 《寻找家园》授奖词 高尔泰答谢词 荒山夕照 幸福的符号 梦里家山 祖母的摇篮曲 大刀会 儿时偶像 淳溪河上的星星 跨越地平线 没有地址的信 金雁作品 《倒转“红轮”》授奖词 金雁答谢词 从陇西插队到考研 倒转“红轮” ——索尔仁尼琴与俄国的“分裂教派”传统 刘亮程作品 《在新疆》授奖词 刘亮程答谢词 半路上的库车(节选) 章诒和作品 《伶人往事》授奖词 章诒和答谢词 一阵风,留下千古绝唱 ——马连良往事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尚小云往事 阎连科作品 《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授奖词 阎连科答谢词 农具 农具在超市的尴尬 我的菜园 菜园外的菜蔬们 迎春 路野草族的生存权 草秋悲喜 对一棵失去的槐树的追忆 柳树的义情与语言 蝴蝶的舞殇 麻雀的欢歌笑语与悲伤 无名湖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 试读章节 荒山夕照 一 从敦煌出发,往北是伊吾、笈笈台子、阿克塞。往东是玉门、酒泉、嘉峪关。往南渡过疏勒河,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往西通往楼兰、轮台、白龙堆。再过去就是罗布泊了。如果骑骆驼走,其间皆是七八天的沙漠行程。一路上荒无人烟,流沙砾石无边。 世界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就在这无边大漠中的一个小小绿洲里面。绿洲很小,不到一平方公里。除了一个敦煌文物研究所,没有别的单位。除了所内家属,没有别的居民。研究所一共四十九个人,“文革”中牛棚里进进出出,高峰期时关到二十几个。剩下的分成两派,不共戴天。后来说是联合了,所内要办一个“五七农场”。1968年冬天,他们派我们进山开荒。 带着很高的定额,冲着北方的严寒,到荒无人烟的深山里去,当然是苦差事。但我们被派的七个人暗暗地全都非常高兴。我们已经被斗争会、训话、请罪仪式、监督劳动和深夜里“学习会”上的互相撕扯,弄得精疲力竭。进山去,就有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希望。起码可以暂时摆脱不安的感觉,松弛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是的,牛棚里的其他人,已经向我们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七个人中,有一个不识字、没心眼的园林X:A,叫吴性善。解放前是千佛洞的道士,自然算“牛鬼蛇神”。还有一个炊事员周德雄,不识字,精明能干,厨艺一级棒。因为从前开过饭馆,和“资”字沾了边。另外五个都是研究部的业务人员。霍熙亮先生专门研究石窟寺考古,是考古组组长。史苇湘先生治瓜、沙地方史,也精通西域文化,是这方面的权威。他书法也好,经体,有魏晋风。段文杰先生是我的顶头上司,揪出来以前是研究部副主任、美术组组长,揪出来以后是“揪斗人员”组长。“文革”以后,取代常书鸿当了研究所所长。他们三个打解放前跟随常书鸿来到敦煌,就一直不曾离开,在敦煌学方面的知识,都够得上做我的老师。李贞伯先生原是中央美院教师,到这里也有十多年了。那年我三十一岁,1962年才来,是这一群中年龄最小、资格最浅的。 我们这些人,平时很少往来。除了每周的“政治学习”,几乎从不照面。揪出来后,虽然白天一同接受专政,夜里挤睡在同一个大铺上,心灵也并不相通。相反地,由于日夜密切接触,每个人都害怕不知不觉又被人抓住什么把柄,反而把自己包得更紧了。一个个战战兢兢规规矩矩,连睡觉也不得安心。我就是这样,总怕夜里说梦话自己出卖了自己。 一张炕铺上睡十几个人。我左边是常书鸿,右边是史苇湘。史苇湘一睡下就打鼾,使我十分羡慕。但后来我发现,他并没睡着。假装打鼾是为了表示心里没有隐忧没有抵触情绪。也确实能造成这么个印象。我想学,发现这很难。第一是很吃力;第二没听到过自己的鼾声,不知道学得像不像;第三是不能任意停止,除非装作又醒了;第四这样做时,是假定有人在暗中考察我,事实上未必有,全是白费,反成负担。我试了两三次,其难无比,其苦也无比,只得放弃努力。有一次我和他,还有孙儒涧三个人半夜里被叫出去卸煤。回来时听到段文杰说梦话,说“毛主席万岁,,颇纳闷。第二天劳动时,老段变着法儿试探我们的反应,才知道他是装的。这就更难了。不过我们也坏,不约而同,都说没听见。 现在要进山了,大家都很高兴。 带队的叫范华,五十来岁,从小家里很穷苦,在我们所当勤杂工人三十多年了,一贯老实,勤勤恳恳服务,从不多说一句话。解放后政治运动不断,他作为贫农出身的工人阶级,没有伤害过一个人,也没有引起过任何人的注意。五年前闹饥荒时,他看到一只被牧羊人遗弃的丑陋土狗饿得快死了,喂了它几次。没想到它从此跟定他不走了。那时人都没饭吃,哪养得起狗。大家劝他宰了吃掉,增加一点儿营养。他下不了手,一面叫苦一面养着它,被大家笑话了一阵子。 派他押队,纯属偶然。因为差事太苦,别人都不愿意去。这对于我们来说,可真是莫大的幸运。因为只有他不会虐待我们,只有他能够以平等身份同我们相处,也只有他敢以平等身份同我们相处。当他来通知我们准备出发时,我们都服从得起劲而高兴,很快就把开荒要用的一切都准备好了。自己的东西无须准备,我们的房间都被查封了,身边只有一副碗筷和铺盖卷。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 P6-8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共有9本。顾名思义,冠以“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至少表明两点:其一,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有关的书;其二,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关的书。 关于在场主义 相信关注文学,关注散文的朋友已不陌生。简单说,在场主义是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 这个判断大致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是“第一”。这是针对散文流变史而言的。散文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可以说,从说话开始,散文式的自由表达就已存在。后来经历了几千年曲折,散文一路走来,既从容不迫,又尴尬委琐。从容自不待说,散文至今仍是各文学类型中,作者最多,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品种之一;尴尬指的是身份和地位。几千年来,文学“四分法”出现之前还是之后,散文在各文学类型中,是唯一身份不明,界限不清,地位尴尬的,以致许多人写散文,读散文,谈论散文,而不知散文为何物。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在场主义的“第一”,就是第一次真正解决了散文的身份问题,其核心标志,就是“散文性”的提出和确认。它不仅让散文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标尺,而且让散文写作者、研究者有了正确的界域和方向。“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正是基于此。 二是“自觉”。无论从哲学本体论、文体本体论,还是创作方法论角度,自发与自觉,都是一个质的界限划分。与这种划分相连的,还有感性与理性、量变与质变、稚气与成熟等哲学对子。在场主义的“自觉”表明,它既尊重历史,又清醒自己的定位。在场主义是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 自散文产生以来,人们对散文规律的探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间也不乏闪光的思想。除了前面谈到的外,如与古代的骈、散、韵文相对应的散体文;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以中庸为准则,提倡“礼”与“仁”、“文”与“质”、“美”与“善”的结合;两汉时期的“文”与“学”之分;曹丕《典论·论文》中对建安七子文章点评中的散文观念;《文心雕龙·总术》中的“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思想及佛门中“散文”、“偈文”之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散文概念的提出;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求趣求真”思想;郁达夫、周作人对中国白话散文的影响与遮蔽,“先秦散文”说和“广义散文”说的谬种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降“形散神不散”的影响、90年代“新散文”运动的兴起等。特别是“新散文”运动以来,散文思想空前活跃,如“大散文”、“原散文”、“原生态散文”、“文化散文”、“诗性散文”、“审美散文”、“审智散文”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是,无论古代也好,现当代也罢,繁若星辰的散文观念,大都是随兴而发,自发而为,零散碎片的,反映的是散文成长中的非成熟性和探索性。在场主义同仁通过对三千年散文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整个散文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当下散文写作表面繁荣,实则苍白僵化的现实,表达了深深的质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观念。2008年3月8日,周闻道、周伦佑等18位散文写作者,联名在“天涯社区”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将在场主义的主张昭示天下。 在场主义的出现,散文性的确立,散文身份的科学界定,将散文的探索推向自觉成熟的阶段,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开端性事件。 三是“流派”。衡量一个文学现象是否具备流派特质,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理论构建,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学观念和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二是创作呼应,即是否有与文学观念相呼应的作家队伍和作品。三是文化影响。综观散文流变史,众多散文现象,其理论要么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缺乏科学性;要么随意而为,零散杂碎,缺乏系统性;要么浅尝辄止,偏执一词,缺乏学理性;要么理论性强,作品式微,或反之。真正较好地具备上述特质的,唯有在场主义。 从理论构建看,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哲学本体论;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文体本体论: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散文的创作方法论;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流派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鲜明的理论体系。散文性指向散文的纯粹性或纯粹的散文,是散文的身份识别标志;“散文性”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在场精神包括“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五个维度。在场主义强调散文的纯粹性,强调作家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勇于担当,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疾苦,揭示存在的真相和终极价值,并以之作为自己坚守的存在底线。追求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把这种融合视为散文作家追求的艺术高线。目前,围绕在场主义的各类理论构建及相关争鸣,已超过百万字,我们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编入本套丛书的理论卷——《颠覆城堡》中,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自信。 从创作呼应看,我们在提出文学观念,构建理论体系,致力理论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创作的呼应和文本实验,并通过设奖、出版年选和丛书、书系、成果展示等,引导这种实验。凡经数年之劳,连同本次,业已推出30余部,800余万字。包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流派热身体验文本《镜像的妖娆》,花城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年选5部——《从天空打开缺口》《从灵魂的方向看》《九十九极》《稻草人的信仰》《黄金版图》,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丛书”6人6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在场散文书系”10人10部,以及本次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大手之举。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届评选,我们按照自己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尺度,评选出了19部散文专著,50篇散文,共计约600万字。以上合计,已是逾千万字之巨了。虽然选入这些年选、丛书、书系或获奖作品作家,不一定就是在场主义成员,甚至不一定完全认同在场主义主张,但是,我们在努力,按照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价值尺度评判作品,创作和引导创作,唤醒更多更自觉的散文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文化影响看,在场主义已超越本身的界域,成为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新锐元素。从在场主义观念出发,一些中学在语文教研中,提出了教育在场观,即所谓“在场——一种语文教育的存在论立场”。有的金融机构在员工培训中中,根据对在场主义的认识,引申出“银行服务的第三只眼”话题,主张通过银行服务过程中的在场第三方视角,管理好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每天“现场直播”机会。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空间在场主义”理念,主张应站在住户立场,从人性化的情感贴近出发,设计布局、房屋、空间。在广播领域,有人利用在场性原理,探讨广播有声语言“虚境化”下表达的美学特征,认为“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的美学特征是在虚境化广播语境要求下,对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意义的提升。在行政诉讼中,有人提出行政参与的“在场性”要求,认为正式听证与“陈述及申辩”权平等的“在场性”,是行政公平的核心保障,当事人只有拥有在场“被听取意见的权利”,才能获得公平维权。2012年10月17日,深圳市保安区新安街道办事处的20多名公务员,更是放下案头工作,以“在场主义散文的力量”为主题,学习如何欣赏散文,提升文化,享受散文所带来的愉悦。可以预见,这并不是终止,而只是开始。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 有了在场主义的创立,有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价值认同,有了企业家由“挣钱”到“挣文化”的价值转换和文化关怀,再加上彼此了解、信任与缘分,文学与经济的结盟就成为必然。面对在场主义,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一拍即合,于2010年5月5日在北京宣告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三点是不可回避的:一是评奖目的。评奖章程开宗明义称,评奖目的是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推动散文创作,引领21世纪散文发展趋向。二是价值尺度。章程旗帜鲜明地标榜,该奖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评判作品的价值尺度,因而也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文学界唯一以鲜明文学观念作为评奖标准的文学奖项。三是奖项高度,既指奖额,又指审美标准,都是目前汉语散文年度最高成就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坚守“四性”的基本立场。“民间性、独立性”不仅是形式,不仅表明这个奖的组织者、出资人和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官方色彩和体制背景,更表明评选的基本立场和姿态,表明对作品的评判和取向。同样,“权威性、公正性”也不仅是一种自我标榜,而且是一种价值尺度和审美高线,最终体现为社会公信力。这是一次挑战极限的历险,许多类似奖项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五年磨砺,稍感欣慰。这得益于两点:一是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评审团队;二是科学规范的评审规则,主要是评选“三不”原则的提出和坚守,即坚持评委之间互不集中讨论、互不沟通商量、互不干预影响,其核心是确保各评委的独立阅审。在目前评奖生态下,后者似乎更难。 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一次,至少连续评选15年,不排除长期评选的可能。奖项分三类: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1部(篇)(可并列);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每年评选2—3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每年评选10篇。以上均为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优秀之作。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评选五届,林贤治《旷代的忧伤》、齐邦媛《巨流河》、高尔泰《寻找家园》、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和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6部散文专著,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龙应台《目送》、周晓枫《雕花马鞍》、张承志《匈奴的谶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筱敏《成年礼》、夏榆《黑暗的声音》、冯秋子《朝向流水》、资中筠《不尽之思》、刘亮程《在新疆》、章诒和《伶人往事》、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塞壬《匿名者》等13部散文专著,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蒋方舟、马小淘、野夫、郑小琼等49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关于这套书 这套书既是在场主义前行的一个脚印,也是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乌儿从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翅膀,却留下了记忆。记忆是对过去存在的保留,也是对未来存在昭示。如果这种保留与昭示,能成为一种在场式的存在——显现出某种对散文、对文学、对社会积极的意义,就幸莫大焉。 按文字性质和作品体裁,这套书大致可分为作品、理论两类,共9本,逾220万字。 作品7部。可分为书选和文选:书选以评奖届别为单元,一届一部,分别为《大忧伤》(第一届)、《时光河》(第二届)、《黑暗记》(第三届)、《家园志》(第四届)、《个人史》(第五届)。这些集子,结集了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及其提名奖的作家作品,并配发评委会的授奖词和获奖作家答谢词,形成互动呼应。文选《星空肖像》和《阳光不老》,集中呈现了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作家作品的风采,可谓群星灿烂,色彩纷呈。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书选还是文选,既立足于获奖作品,又不囿于此,看重的是品质。通过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文本展示,力求呈现这个阶段汉语散文的最优成果。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窥见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审美本位和价值指向,也可洞悉在场主义的审美标尺和创作追求,昭示了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正如宣言所说:“文本所负载的意义和价值,从其根本上审视,都与终极存在有着某种关联——任何严肃的写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指向终极存在;我们在散文写作中对散文纯粹性的寻求,便是向终极价值的趋近。” 理论2部。可分为理论和对话:理论卷《颠覆城堡》,选入包括了在场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及其基本理论构建,全国20多所大学文学院及学界围绕在场主义核心观念开展的讨论、争鸣、研究成果等。对话卷《空谷传响》入选的文章,包括了在场主义同仁在《美文》开辟的专栏对话,以及每届评奖中媒体对获奖作家、评委和奖项发起人的深度采访等。争鸣和对话,既是固本,许多新的发现又是思想的对撞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在场主义的包容与宽广胸怀,也为在场主义增添了鲜活之气。 我们非常清醒,阶段性成果虽是成果,但只代表阶段,不代表未来和全部。在散文宽阔的大道上,在场主义只开辟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而没有穷尽真理。在场主义刚出发,我们正在路上。后现代主义有句名言:相信自己永远没有获得全部答案,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 在场主义正是这样。 周闻道 2014年6月6日 后记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 李玉祥 有缘千里来相会。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北京,共同启动和见证一项神圣的事业,为中国文学和散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非常有幸能够邀请到那么多德学双馨的著名学者、作家担任在场主义散文奖的评委,为我们的评奖把脉守关。首先,我代表奖项发起人和组委会,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和闻道先生的想法,在场主义散文奖应长期办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限。我公司正为此筹设一个专门的社会公益基金,第一步的计划是赞助一千余万元,本奖项至少连续举办十五年,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打造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权威的民间文学奖项。很多人关心,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赞助设立一项文学奖的目的是什么?在外人看来,也许这是个费猜想、耐解读的问题,但对我而言,却很简单: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 领时地产集团系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高档酒店的投资,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青岛及海南地区,公司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商业发展计划中,没有文学和散文,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纯粹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赞助,而不是投资,没有任何商业动机和功利色彩。我想,作为一种以商业动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至少对我和我的公司,无论如何是不会选择散文的。因此,我们多次明确承诺,不以任何形式为奖项冠名,不干预专家们的具体评审活动;我们只有一个诉求:就是希望专家们为我们把好关,为文学把好关,评出不负众望的好作品。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缘于我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我从小热爱文学,尊重文化。虽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从商之路,但文化始终是我一个难解的情结。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和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我认为,无论是教学的,从政的,还是经商的,最高境界都是文化的融合和相会。因此,我们赞助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并不是因为我的企业的钱多了,找不着地方花。事实上,我们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当今的社会,比我们公司资金雄厚的企业多的是。我们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这样做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抛砖引玉地带个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引来更多企业和有识之士关心文学,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振兴的同时,文化也得到振兴,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以振兴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感谢各位,谢谢! (选自李玉祥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