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生命如河流,河流的最后一程连接着大海,那并不是宣告着结束,而是准备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生命如河流,起始到尽头是一段未知的旅程,等着我们去经验与冒险。河流的波动与起伏承载的正是你我生命的笑和泪、脆弱和勇敢,还有所有的爱与梦想。任何人都无法超脱死亡。死亡来临时,临终者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生命河流》(作者苏绚慧)能够使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地离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命河流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苏绚慧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生命如河流,河流的最后一程连接着大海,那并不是宣告着结束,而是准备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生命如河流,起始到尽头是一段未知的旅程,等着我们去经验与冒险。河流的波动与起伏承载的正是你我生命的笑和泪、脆弱和勇敢,还有所有的爱与梦想。任何人都无法超脱死亡。死亡来临时,临终者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生命河流》(作者苏绚慧)能够使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地离去。 内容推荐 《生命河流》是一本安慰疗愈、临终关怀、悲伤辅导佳作,也是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职场学习思索笔记,作者以河流做为生命的隐喻,书写社工师与病人、家属的相遇,生命交会的美好,涵盖人际关系、生命教育、情绪教育、老年照护、生死议题,提醒人们正视死亡、关怀生命。 《生命河流》的作者是苏绚慧。 目录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 自序 河流的交汇 第一部 行过水穷处 永远是孩子 听见灵魂的哭泣 说与不说之间 奇迹 两样文化两样情 给一个表达的机会 最后一个需求 死亡不是报应 让一切来得及 关于“命”这回事 第二部 坐看云起时 聆听生命最深的悲伤 答案的背后 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做个隐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课 国王的心安草 陨落的星石 夺门而出的悲哀 理想国的迷思 “看见”他所“看见”的 超越死亡 试读章节 我的大姑姑现年六十七岁,从她快满六十六岁那年开始,她便常向我提起奶奶死时只不过六十六岁。她的言谈之中有一份欷歔,觉得母亲(我的奶奶)辛苦地走过人生,却这么年轻,还未享福就死去了;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却已走过母亲当年生命终止时的岁数,生命的长短真是没个准。 大姑姑对于母亲的记忆,在奶奶六十六岁那年画上了休止符。在大姑姑心里,母亲永远是六十六岁时的模样,无论自己变得多老、年纪多大,心里想起的仍然是头发乌黑、身材瘦小的母亲。 我自己也有那样的感触,父亲死时不满四十四岁,记忆里父亲的样貌就停在那个时刻。现在的我跨过了三十而立之年,眼看就要走到父亲的生命终点时刻,但只要一想起父亲,心里面浮现的自己仍是那个赖在父亲身旁,向父亲撒娇、讨爱的小孩。 人要到多大多老时,才能不带伤悲地送走父母呢?当我们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孩子时,当我们越来越能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一片天时,是不是就能不具有强烈情感、冷静地面对死亡与别离的发生呢? 我原本以为是这样的:只要父母亲活得够长够久,自己的身心长得够壮够大时,对于父母离世的遗憾与不舍就会较减少。但我忽略了一件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父母是世上唯一的,无论何时,无论在世时是什么样的一段关系与情感,当孩子必须与父母彻底告别,从此宣告自己是独立个体,没有父母再做依靠与保护时,那都是一份切割与剥离。即使失去父母亲时他可能已是自发苍苍的老人,但心里仍是那个渴望父母呵护疼爱,不愿与父母分离的孩子。 让我领悟到这点的是一位家属带给我的经验。那天,这位家属的父亲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那一刹那没有任何家属在旁,因为没有人,包括医护人员都没有料到病人会在没有任何特别症状下默默地停止生命。 通知到的只有这位家属,这位家属的家就在医院附近,他是病人的大儿子。病人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已经九十几岁,虽然是在医院死亡,但也可以说是寿终正寝,因为他最后的面容非常安详,让人看不出一点痛苦的神情。 推算一下,他的大儿子应该是一位几近七十岁的老人,他听闻医院给的讯息后,急忙忙地跑来病房,神情非常气愤,不停地质问为什么病床边没有医师在。护理人员不断地解释:医师已经来过了,并做了死亡的确认与宣布了死亡时间,因为其他病人有需要,医师先离开了。 家属仍然无法接受,不停地怒斥护理人员:“你算什么?你是谁?竟敢在这里宣布我爸爸的死亡?你们什么都没做,就告诉我我爸爸死了?” 他的怒气引起病房的紧张,病房的其他护理人员紧急找到我,请我前往协助处理。 我到病床边时,见到的景象是这位怒气未消的家属不停质问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并没有被牵动情绪,仍然尝试以理性的口气和家属沟通:病人的死因是呼吸衰竭,且病人被送进病房时,已签署了不急救同意书,所以才没施以激烈的急救措施,这是自然病情的发展,并非意外。 家属无法听进去这些话,他似乎被封锁在一个狭小的四方空间内,一切讯息都流不进去。 我暗示护理人员我可以接手处理,我相信她面对太久了,需要喘息一下。于是病床边剩下我和这位大儿子。大儿子仍然对着我不停地指责着医院的不是、护理人员的不是,我感受到他激动的神情与口语中似乎隐藏着一份没有说出的悲伤,在他表达了一段话后,我回应了他:“这么突然,你一定没有想到!” 他停顿了一下,仍然怒气十足地说:“医院怎么会这样?这么不尊重我们,连我爸爸走了,都没有任何医师在旁边。我们当然知道爸爸生病了,会有这个时候,但不是这么轻率地处理嘛!” “让你一个人这样面对爸爸的最后一刻,真是为难你了。”我说。 他的神情渐渐黯淡下来,望着父亲,默默地流下泪来。 在那一刻,我清楚又真实地看见他的真实感受,那是一份不舍与难过。于是我轻轻碰触着他的肩,缓缓地说:“你一定好舍不得他,即使知道他生病这么久了……” 他突然间哭了起来,双手紧握着床边栏杆,整个身体紧绷地说:“妈妈走了,你也走了……你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P4-7 序言 我不是什么理论或实务工作的大人物,以书叙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究竟有没有其价值与意义呢?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 我并不想因为社会地位、角色身份而看轻自己的经历,这并不符合我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价值的信念。我也不希望曾经与我生命交会过的病人、老人、丧亲遗族的生命故事,没有在我生命中留下些什么就消逝了。基于这些信念,我还是叙说了一些对我来说深具意义的经验。 当我从事助人工作,面对无数个独特不同的生命时,我并非无缘由地就有一个想法、行动或信念,这些想法、行动或信念,常常来自于更早之前我所接触过的一些生命带给我的学习与体会。回首将近七年的助人工作生涯,我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生命的许多改变与成长。我想,每个助人工作者若有机会好好回顾那些在自己生命中留下一点足迹的个案,都会想起一些忘不了的面容神情、忘不了的话语、忘不了的情节、忘不了的悸动……这些生命何尝不是来帮助我们这些所谓的助人工作者更体察人心、更了解现实、更拓展视阚,也更贴近人性。这么说来,谁是谁的帮助者,实在很难定论。 我的内心是多么感谢我所遇见的那些人(病人、家属、遗族、老人、小孩……),他们和我一起建构我所认识的世界。长这么大后,我才慢慢体会这世界不是一个世界,也不是两个世界,而是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世界,每个生命世界都是独特不同的,就如曾有人所说的“一沙一世界”。我渐渐知道,我们是透过话语、叙说的传递,和别人一点一滴分享我们各自眼中所看见的世界;也因为分享和交流,我们有了不同途径去体会另一种生活面貌,另一种生命的展现。 这让我想到一个生命的隐喻河流。河是一条条蜿蜒流动的,每条河沿途所看见的风景皆十分不同,没有哪一条河能说它沿途的风景才算是最有价值的。而每条河的河水最后都将流至大海,让大海孕育更多的生命。大海可隐喻为生命精神与灵魂的交汇处,当生命河流相聚于大海时,生命因此缔造出意义,我们在其中奉献思想、意志、情感,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然后让大海的丰富智慧又能回馈于河的运行,使河水永不干枯,川流永不停止。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命相遇的美好。 我们一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会有各种不同的因缘巧合,有的只是一面之缘,有的却是同窗数年,或是关系深挚的朋友、亲人,也有一些像我工作所遇到的对象,虽然相遇的时间短暂,却有极深的信任与认识,有人与人最纯粹最真实的互动。这就是我在此书想表达的,在我的生命河流中,我有幸遇到一些人、一些对象,这些生命为我扩展了自身生命的厚度与丰富。他们和我一起建构了我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也给我机会解构并松动我原本固定的思想与感受。我的生命有着无数生命的足迹,他们在我生命里笑过、哭过、沉闷过、开怀过。这多么令人感动。 我把这些经验写成了一篇篇的故事,借着故事创造一个真实、有意义的自我,一个期待被认识、被理解的自我。我期待人们经由我的叙说,理解一个助人者的世界与眼光,也理解我的生命如何持续开展、持续转变。当然,也期待人们从我的视阈里看见一些受苦、受困生命的挣扎与奋斗。我相信这些故事里可能有无数个人的影子,让人能有所感触有所思考。 这些文章的诞生,要感谢《张老师月刊》同仁的邀约以及出版部愿意将其集结成书,让我零散的经验有了连贯,成为更具意义的形式,让我的生命无论未来走向何处,转变成什么状态,都能看见自己是从何处走来,也能唤起曾有过的感动与助人使命的呼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