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段子(历史在左段子在右)》由朱慧明著。
兴园种梅、取雪煮茶这样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生活方式,引出了我心中的问号: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使得大明朝当时的既得利益群体、那些最富于创造力和精神追求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在国家需要他们奋发、需要他们鼓呼、需要他们奉献激情和才华的时候,却选择了在悠然、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和抱负?他们难道不怕自己的美好生活葬送在别人的手里么?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受到过怎样的伤害,以至于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沉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朝的那些段子(历史在左段子在右)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慧明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明朝的那些段子(历史在左段子在右)》由朱慧明著。 兴园种梅、取雪煮茶这样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生活方式,引出了我心中的问号: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使得大明朝当时的既得利益群体、那些最富于创造力和精神追求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在国家需要他们奋发、需要他们鼓呼、需要他们奉献激情和才华的时候,却选择了在悠然、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和抱负?他们难道不怕自己的美好生活葬送在别人的手里么?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受到过怎样的伤害,以至于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沉默? 内容推荐 《明朝的那些段子(历史在左段子在右)》由朱慧明著:厚重严肃的正史背后,富于烟火气的生命和人性、欲望和搏杀、野心和童真。 《明朝的那些段子(历史在左段子在右)》重给正史打补丁,把被正史抹黑的地方擦擦白,把被正史涂过粉的地方洗干净,把一个更有趣味、更真实的历史带到你面前。 目录 【假谲】要想混得好,就得演技好 【捷对】说的比唱的好听才是真本事 【戏谑】笑归笑,但真不是逗你玩 【允诺】最可怜的,是那些为背叛准备的诺言 【传奇】严肃点儿,现在开始讲鬼话 【谀佞】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偶尔也穿) 【箴诫】知心的话儿,只说给贴心人听 【风流】牛人亮相,气场到底不一样 【忿恚】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恩惠】天上掉的馅饼在谁的头顶飞 【贪暴】脾气太急,真没啥好处 【意外】大兄弟,一起来看耶稣升天 【怯懦】有些牛人的确很怕小强 【情义】咫尺就是天涯,天涯就是比邻 【苟且】明天,明天一定要搭窝 【讽刺】编个小曲儿发泄发泄羡慕嫉妒恨 【豪气】爷们儿,有种的男人 【滑稽】我的眼泪你的笑,都是真的 【雅量】淡定,钱不就是纸嘛,酒不就是水嘛 【伤感】忘了吧,所有的厮守承诺 【识见】悲剧了,这回白骨精真遇上了火眼金睛 【失误】步步惊心,一招走错啥都没 【气节】没命可以,没原则不可以 【隐逸】不跟你们扯了,俺自己玩儿 【玩好】人要是不好一口,活着有啥劲 【方正】丁是丁,卯是卯 试读章节 朱元璋打天下时,徐达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没事儿就请徐达吃饭喝酒,以“布衣兄弟”相称,还总说要把自己当吴王时的旧官邸送给徐达。徐达说啥也不要。有一次,朱元璋趁徐达喝醉的时候,让人把他抬到吴王寝宫休息,徐达醒后一看,当时脸儿都白了,一溜儿小跑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连连磕头,称自己死罪。朱元璋见了徐达这副模样,十分开心。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朱标历练国事,把比较重大的案件交给太子朱标来办,太子朱标嫌朱元璋太狠,常常给犯人减刑。御史袁凯回来把事儿向朱元璋汇报时,朱元璋问他:“这事儿我和太子谁的判决准?”袁凯回答说:“您的量刑准确,太子是心太软。”朱元璋认为袁凯老奸巨猾,脚踏两只船,从此就开始讨厌他,袁凯于是托病辞官归隐。但朱元璋不放心,派人窥探,只见袁凯趴在竹篱下,正在吃猪狗的大便,密探汇报了这一情况后,朱元璋饶过了袁凯。原来袁凯早料到太祖朱元璋会派人监视他的行动,要家人在炒面中搅拌砂糖,灌进竹筒中,暗暗散置竹篱下,等密探到来后,他才表演了吃猪粪的好戏。 建文帝朱允J坟即位之后,慢慢与叔叔燕王朱棣有了矛盾,朱棣想造反,但觉得时机不到,于是就隐忍蛰伏麻痹朱允J坟,对外宣称病人膏肓。他在大热天里居然围着火炉烤火,还冻得浑身发抖,嘴里喊着:“太冷了,太冷了。”他在王府里走路,还拄着拐杖。有时他还大街上发酒疯,倒在路上胡言乱语。建文帝知道后,就慢慢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建文二年(1400年),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率16万精兵,和由李景隆率领的60万中央军进行了一场激战。交战中,朱棣骑的马被河堤绊倒,差点被人一枪刺死。情急之下,朱棣逃到堤岸高处,摆出了挥鞭向堤下召唤的POSE,佯装下面有埋伏人马。李景隆远远望见,怕遭埋伏,忙下令收兵。朱棣于是换乘新马,率兵返回战场,并最终获胜,此战过后,建文帝的中央军开始走下坡路,而燕军取得了战略主动。 永乐十三年(1415年)端午节,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与锦衣卫的头目纪纲等大臣到湖边比赛射柳,纪纲想学秦代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在朱棣面前学关公耍大刀,他嘱咐手下的心腹庞英说:“我故意射不中,你折一根柳条,站在旁边喊‘射中了!射中了!’我想看看朝中这些人有啥反应。”庞英按纪纲的吩咐去做,旁边的大臣都跟着庞英一齐喊“射中了”,没有人敢说真话。纪纲见了很得意,从此以后就更加放肆。 明武宗在位的正德年间,太监刘瑾受宠。为了掌权,他想出了一套办法。比如,每当要转呈大臣们的重要文件时,他就会先给明武宗安排杂耍、歌舞表演、戎服骑射、玩打仗等游戏,然后专挑明武宗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他捧上一大堆章奏要皇帝处理。明武宗正在兴头上,就骂他:“你是干什么吃的?拿这种屁事烦朕!”刘瑾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他一点点地攫取了全权处理军国大事的地位。 明熹宗朱由校对木匠活儿十分着迷,他在位的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为了获得皇帝的信任独揽大权,每次汇报工作,都专捡朱由校摆弄绳锯斧刨、玩耍刀具最起劲儿的时候。朱由校玩性大发,哪里能听得进去,一心想早点打发魏忠贤离开,就心不在焉地说:“我都知道了,你赶紧去落实吧。”就这样,魏忠贤逐渐把持了朝政。 明代中期,毗陵(今江苏常州)有两个儒生,一个姓翟、一个姓颜,这哥俩好得像一个人儿似的,碰到一起就喝酒吹牛,指点江山,评论国内国际大事。有一天,颜大哥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时局政坛的看法,有些话很过分。他写好之后给翟兄弟看,翟兄弟一看,拍案叫好,就悉心收好了。没多久,颜大哥后悔了,去向翟兄弟索要,没想到翟兄弟装糊涂耍赖,就是不还给他。后来颜大哥时来运转,到北京城当了官儿,翟兄弟混得不咋的,总管他借钱,颜大哥有借必应,很大方。别人都以为是颜大哥为人仗义,谁也不知道他其实是有把柄握在对方手里。 明景帝朱祁钰当上皇帝后,给在蒙古人军营中当俘虏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滞留在边境后,皇太后和皇亲国戚们为国家考虑,命令我当了皇帝,以安定人心,我实在是推脱不开。现在我一心盼着哥哥您早点回来……等您回来后,如果您有别的想法,咱们再商量。你我都是亲兄弟,不分彼此,有什么事儿不能办不能谈的?我只是担心您一心只做普通百姓的想法老天爷不答应。” 天顺年间,明英宗朱祁镇眼前的红人是石亨,他自以为参加“夺门之变”迎立明英宗复位有功,十分骄横放肆,过着豪华的生活,家里超规格盖了许多高楼大厦。有一天明英宗登楼欣赏北京城的优美风光,看见了石家大院,就问:“这是谁家的宅子?修得这么气派!”他身边的一位大臣吴瑾说:“看样子是哪位王爷的王府吧?”明英宗说:。‘不是王府。”吴瑾反问:“不是王府,谁有这么大胆子敢在天子脚下违规盖楼?”明英宗笑而不答。 石亨曾经找借口将李贤诬陷下狱,想把李贤搞臭、搞倒、搞死,但李贤的朝里的哥们儿朋友纷纷讲情;朱祁镇刚复出,也不敢得罪太多人,就把李贤放了出来,换了个部门。石亨听了这个消息,又惊又怒,再见到李贤时,他刚开始有点扭扭捏捏,不太好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对李贤非常非常好,比以前更亲密,动不动就请李贤吃饭喝酒,在酒桌上一杯接一杯地敬酒。一碰上皇上召见李贤,他就提心吊胆;怕李贤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皇帝两天不召,他就心里害怕,就得没事找事进宫去拜见,然后出了宫,就四处张扬说皇帝是如何如何喜欢他、信任他,又对他说了什么关心话儿,让别人害怕他、羡慕他。 P1-5 序言 明朝的园子、梅花和茶 明朝嘉靖年间,富庶的中国江南一带,有钱人中间兴起了一股建私家园林的热潮,有人甚至为此不惜倾家荡产,花无数银钱建起庭园,里面遍植梅花,以便在冬天取用梅花上的落雪,用来烹茶品茗。 当时这个桥段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传统的生活美学中,有关茶、品茶的描述和主张里,雪水的地位其实并不高,“茶圣”陆羽的“水质排行榜”上,雪水排在最末。这样的茶艺常识,明代的富裕阶层为何不知?难道他们是一群没品位、没文化的暴发户?但,其中的梅、雪、茶美好字眼,分明在提示着一种对唯美生活的追求:率性、不羁、浪漫、风雅、高洁、脱俗。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皇帝迷恋道学,权臣一心逢迎,大明朝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东南沿海倭寇横行,西北边境的蒙古铁骑甚至一度打到了京畿附近,东北边境的女真部族正在强势崛起。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当时的大明朝都是国事糜烂、千疮百孔,此种情形之下,富裕地区的大明子民、精通孔孟老庄和热爱中华文化的士子精英们、曾经出将入相的退休高官要人,怎能还如此沉迷于精致、美好、繁复的物质生活?他们看上去是如此超然,似乎没有一点与现实有关的焦虑。实际上,在嘉靖皇帝死后不到一百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吊死在了北京景山。 兴园种梅、取雪煮茶这样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生活方式,引出了我心中的问号: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使得大明朝当时的既得利益群体、那些最富于创造力和精神追求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在国家需要他们奋发、需要他们鼓呼、需要他们奉献激情和才华的时候,却选择了在悠然、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和抱负?他们难道不怕自己的美好生活葬送在别人的手里么?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受到过怎样的伤害,以至于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沉默? 明朝的问号就这样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工作之余翻书看书的时候,这个问号会时不时地蹦出来,在脑海里晃一下。我渴望了解这个500年前的真相。和中国大多数热爱历史的人一样,我读史的动力其实也更多的是源于好奇。 历史以及历史学,在中国人心目中曾经非常神圣。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和时光沉淀下来,凝在后人的记忆中,于是就有了历史,古人又崇拜祖先,也就对历史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感情。司马迁不就无限深情地回忆过自己家族世袭官职“太史”的显赫与辉煌么?至今,也还有很多人抱有“以史为鉴”的胸怀来读史;自太史公以来,修史者也几乎个个声称要追随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摆出了一副不负后来读书人期许的架势。相比之下,以“猎奇”的姿态读史,就多少有些不敬。但正如我们所知,良好愿望与实际呈现往往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有些时候,它们甚至缺乏起码的契合。梁启超就说过:“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也斥之是满本谎言,只写着“吃人”二字。写与读的关系,正像格非先生指出的那样,真相不在事实之中,而在对事实的解释之中。 作为一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期许的、私人化的阅读行为,读史不仅是愉快的,有时它还有可能是意味深长的。近代史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in)曾说,如果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种种重大的事件和制度,形成的看法就有可能深化。西贤斯言,也可以借来观察如今风起云涌的草根读史热、讲史热;笔者不揣浅陋,斗胆凑个热闹,信笔涂鸦,权作是人生一乐吧。 是为序。 2012年7月于沈阳 后记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向孟森、吴晗、王春瑜、樊树志等明史大家致敬的过程;他们学问精深、见识卓越,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学无止境”。 体裁上采用的“段子体”,是对中国传统的“语录体,,的模仿和致敬。“语录体”的简洁、丰富、自由、灵动深深吸引着我,其“碎片化”的特点,和如今爆红的微博也颇有点类似;实际上,“段子体”的点到为止,也很有些当头棒喝、教外别传的意思。我希望,这些段子能给读者留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追求一个完整的、封闭的体系或论述并不是我的目标,而且,的确不是我力之能及。“段子体”于我来说也是遮羞。 有时,查找资料久了,会陷入一种幻觉,五六百年前的人们仿佛出现在我眼前,他们或载笑载言,或郁闷伤感,或慷慨豪迈,或委屈苟且,其种种情绪心结,一如每天我身边那些衣着光鲜、手持Iphone爱拍的现代人。就人性而言,古今之人相差不多。历史之可观可取之处,可能就在于此吧。 此书的编写过程中,诸多亲友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陈一范、沙晓东、朱慧超、杨沐春、刘军、邰力宁、张力、谭平、张信兴、张秦川、陈黎明、周小舞、黄跃东、曾雪琼、陈娅文、唐菊红、付小燕、袁婷婷、李茜、曾薇、黄马荣、吴松、郭凤兰、唐雪芹、陈佳、张姚、王键、马天浩、李东贵、邱洋洋、杨姝、林晶、陈小佳、宋超、何力。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的完成将无法想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