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默主编的《曾国藩全书》分别对曾国藩所著《挺经》、《家书》、《冰鉴》、《家训》中的经典话语进行解读,借助曾国藩的传奇经历和生活事例,讲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艺术和生活感悟,以及从中引申于现世的有益的经验和方法,让现代人在重温古人传奇的同时,感受、品味、反思这位晚清风云人物的多变人生,体悟其给予后人的人生启示和提点。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曾国藩的笔记、诗词和散文数篇,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本书堪称现代人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对于研究曾国藩的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用人方略、处世技巧、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是中国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其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纨绔子弟,代代有英才。
刘默主编的《曾国藩全书》是一部汇集曾国藩做人做事智慧的成功学全书,分别对曾国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识人秘要《冰鉴》、治家方略《家训》中的经典话语进行了解读,并借助曾国藩的传奇经历和生活实例,将曾国藩的有关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诸多方面可资借鉴的智慧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让现代人在重温古人传奇的同时,感受、品味、反思这位晚清风云人物的多变人生,体悟其给予后人的人生启示和提点;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曾国藩的笔记、诗词和散文数篇,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曾国藩全书》堪称现代人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对于研究曾国藩的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用人方略、处世技巧、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恒心守志,断无不成事
【原文】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译文】
有恒心,就肯定没有办不到的事。
【解读】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但是从立志到成功这条路上并非一片坦途。立志只是一个开始,要想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恒心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拥有一颗恒心,弱者会鼓起勇气面对人生路上的荆棘、泥沼、高山、深渊;强者会以成熟的心态来迎接每一次挑战,保证自己的方向不会偏离,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在所难免。老子曾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居下,柔弱居上。”
这句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很柔软,但死后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但死后枝叶就会变得枯槁。这说明了曲折的人生路并非死路,用恒心坚守住自己的志向,就不会让自己的梦想无疾而终。
曾国藩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一路艰辛忍辱负重,恒心始终没有离开他。
在安庆之战的紧要阶段;曾国藩分兵三路,直指江浙地区。但是这三路部队却并不太平,胡林翼之死使曾国藩失去一个最有力的伙伴。李鸿章与左宗棠两路军队时不时地表现出不合作态度。曾国藩面对这些情况只能息事宁人,按捺住自己的性情。
曾国荃的军队虽然不存在不合作的问题,但是军饷不济。湘军的军纪败坏随时都有叛乱的威胁。此时的曾国藩要面对诸多问题一并爆发的情况,再加上旧疾新病齐发,导致他几乎无法工作。
然而,一直到最后,曾国藩都没有选择放弃。后来,他也忍不住感叹当时自己有些太逞强,以至于心身疲惫。这其实也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更证明曾国藩取得成功的艰辛。
窘境、困境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恒心。信念坚定的人不会把任何的困难当作阻碍自己前进的铁蒺藜,而意志薄弱的人哪怕碰到很小的困难,都会为自己编织出各种理由迎难而退。
自古以来,有许多关于持之以恒的事例,西汉的匡衡就是一个用恒心获得成功的典范。
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您只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这可难倒了匡衡。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一个农民的孩子坚守着自己读书的梦想,用“偷光”的方式克服不利的条件环境,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这看似简单的成功历程其实蕴涵着一路的艰辛。
其实,不管是领兵打仗还是学习读书,方式的转变不能代表内在因素的改变,而内在的因素往往能够让一个人进发出最多的能量。
这个内因便是在曾国藩和匡衡身上都曾体现的恒心。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事情能够一蹴而就,也没有任何的利益会手到擒来,想要用最短的渔线去钓最深处的大鱼,这是在痴人说梦。坚定地固守着自己的梦想,它既是一件易事,也是一件难事,拥有恒心的人懂得将这件难事变为易事,而失去恒心的人则会把易事弄巧成拙,最后导致半途而废。
P25-26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兄妹9人,其为长子。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人塾读书;8岁时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取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贡士,改名国藩;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后授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人,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咸丰三年(1853年)丁忧在籍,奉诏督办团练,创建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同治四年(1865年)任剿捻钦差大臣;翌年因无功而去职,回任两江总督。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前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因屈从洋人而遭朝野舆论谴责,旋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南京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由于其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叱咤于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作为为官、治军、治家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为官之道参深悟透,在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治军有方,认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用封建伦理观念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使士兵或下级易于遵从官长的命令;他是结交、培养、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他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最著名的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虽资质一般,但志向远大、意志超强、勤学好问,待上、待下、待同僚谦恕自抑、豁达大度,朋友极多;他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更有传世家书成为家教样板,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是中国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其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纨绔子弟,代代有英才……
其门生故吏颂之日:“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晚清政府旌表他:“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梁启超称赞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蔡锷将军对其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毛泽东也曾有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认为其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捧读不辍。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尤以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识人秘要《冰鉴》、治家方略《家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涉及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诸多方面。《挺经》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18条心法,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展现了其“内圣外王”的睿智权谋。《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对于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总结,被称为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家训》则记载了曾国藩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本书分别对曾国藩所著《挺经》、《家书》、《冰鉴》、《家训》中的经典话语进行解读,借助曾国藩的传奇经历和生活事例,讲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艺术和生活感悟,以及从中引申于现世的有益的经验和方法,让现代人在重温古人传奇的同时,感受、品味、反思这位晚清风云人物的多变人生,体悟其给予后人的人生启示和提点。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曾国藩的笔记、诗词和散文数篇,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本书堪称现代人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对于研究曾国藩的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用人方略、处世技巧、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