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华编著的《何镜堂传》全面解析何镜堂院士的成长历程、求学生涯、建筑理念,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建筑大师设计思想和哲学观的形成背景,深入了解一代大师的设计人生。使读者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建筑设计的青年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激励、一些感悟和一些灵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何镜堂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莉华 |
出版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莉华编著的《何镜堂传》全面解析何镜堂院士的成长历程、求学生涯、建筑理念,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建筑大师设计思想和哲学观的形成背景,深入了解一代大师的设计人生。使读者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建筑设计的青年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激励、一些感悟和一些灵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内容推荐 周莉华编著的《何镜堂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中的一本,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名。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新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以来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目录 引子 青葱岁月 大学时代 名师高徒 一代建筑宗师夏昌世 求知若渴 “文革”年月 回乡路迢 初战告捷 渐露锋芒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五邑大学教学主楼 广西桂林博物馆 大都会广场和中国市长大厦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 鸦片战争海战馆 情系桑梓 东莞市西城楼文化中心 东莞市民广场 东莞莞城可园历史片区城市改造 “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校园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江南大学 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规划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新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 南京审计学院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中国资本市场学院 令心灵震撼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理念·表达 甲方·乙方 建筑的力量 全人类共通的意义密码 专家如是说 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 南京也是“胜利之都” 纪念广场·市民公园·胜利之路 扛鼎之作——东方之冠 世界的盛会中国的机遇 百年世博梦 中国的“第一件展品” 问鼎——“中国器” 横空出世——“东方之冠” 合·和 “这件红衣服不好穿” “一看,中国的” “我们要用现代建筑语言来交流” 生长·展望 回响 何镜堂的2008 建筑记忆 记忆·希望——汶川地震纪念园 大地的记忆——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 试读章节 求知看渴 能读夏教授的研究生令何镜堂异常兴奋,得知消息后,他正好看见楼道里戴着黑框眼镜、拄着司第克的夏教授施施然行来,何镜堂忙跑到导师跟前,自我介绍:“我叫何镜堂,刚被推荐上您的研究生。”夏教授抬头看看他,脸上一派云淡风轻,“是吗?我还不知道呢。” 何镜堂很有些沮丧,他怀疑这样一位“真名士自风流”的大教授是不是很难相处。关于夏教授的传闻很多,比方说,连同事通知他开会都难人其门,他的飘然逸气给人一种难以亲近之感。 很快何镜堂就打消了心中的疑虑。近距离接触之后,何镜堂了解到夏昌世教授的真实个性,在耿介孤高的外表下面,其实有一颗坦荡的心,觉得你好,三教九流都以诚相待。 几十年后,何镜堂这样描述他的导师:“工作时可与各行各业合作,交朋友不分贵贱。他与医生是好朋友,与木工师傅喝茶。工作时极为认真,治学严谨,辅导学生时,对学生的论文修改,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夏有很高的古文学修养,博学多才,待人处事极具灵活性。工作中十分投入。不少施工图亲自绘制,如设计广州华侨医院时,已逾80高龄,其光着膀子画图的情形使许多校友记忆深刻。” 夏教授的传道授业有他不同流俗的地方,他“强调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从书本上学,大量阅读;向生活学习,了解各行各业;向社会学习,重视实践。经常在茶楼中教学生体验生活,学习生活。要求学生下厨房、去理发馆,看菜市场怎么布置,怎么用。上海出现了两层高的菜市场,马上要研究生去参观,看有何优点。教育学生要有适应能力:一是对环境、气候条件的适应,二是对业主、经济条件的适应。建筑师不能光自己想方案,甲方没钱怎么办。只要甲方要求合理,应该什么都可以做。建筑设计要符合环境要求,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甲方要求。”他说,建筑师就像理发师、厨师,客人要什么发式、什么菜,应该都能适应,都能做出来。 夏昌世重视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强调设计动手能力。他自己绘制的施工图,图面布局匀称,线条流畅,字体端正,交待详尽,堪称绝好的教学样图。 夏昌世的建筑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影响很大,形成了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特点:强调文化基本功,强调技术理性与实践结合。由此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工作作风朴实。 夏教授热爱生活、讲究生活情趣,他说:“建筑师要热爱生活,因为建筑是给人住的,只有热爱生活的建筑师才能建造出让人乐于居住的房子。” 夏教授爱喝早茶,他上课的方式经常是叫弟子一起“饮茶”。散淡的一句半句,说者仿佛无心,听者却是有意。夏教授就在这最能体现岭南人精致市井生活的茶楼里,和何镜堂进行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艺术交流。何镜堂执教之后,也很乐于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全面的师生关系,不光是教与学,还有品格和气质的潜移默化。 一年之后,上级通知,研究生要重新考试。何镜堂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建筑学系第一位研究生。 有一年左右时间,何镜堂每天去导师位于市区中山二路的家——一幢两层小别墅,在那里画图。他很勤快,做事认真。夏教授是个随意的人,叼着烟斗,穿着睡衣,干自己的事情,偶尔过来看一眼,指导一下,虽不多言,可是何镜堂能感觉到导师对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 为了充分利用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何镜堂把信纸裁成了一厘米左右宽度的小纸条,上面写满英文单词,外语一直是他比较薄弱的功课,排队等车的时候他会拿出来记记。站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只要还有一点间隙,他也会频频看他的单词。 为了节省时问,后来他索性在中山四路华工驻广州办事处借下一间小房,这样学习时间就更充裕了。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最艰苦的时刻,周围一片悲观气氛,何镜堂却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他说:“当时学习到了忘我的状态。旁人看起来,怕是有点傻傻的。” 四年问,何镜堂随导师调研了粤中四大名园、潮汕庭园、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等。他天生具有很强的尺度感,沿一个园子走一圈,就可以将总体大致勾画出来,再加上磨炼出来的素描功底,他的草图画得快而且好。 何镜堂的勤奋、质朴和聪颖得到了夏教授的首肯,师生问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近乎师徒传承似的关系。到东莞可园调研时,夏教授听闻何镜堂父亲打理一家小旅馆,执意前往。这家旅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何镜堂父母与他人合伙经营,后来公私合营后,何父母成为职工。旅馆小而简陋,可夏教授却很安然住下了。 到外地出差,何镜堂有时在导师房里加个小床,既节省了费用,又可以多些机会聆听教诲。 一个导师,带一个研究生,以如今的招生规模看称得上是“奢侈”了。 四年研究生生活,何镜堂如鱼得水。在夏昌世教授指导下,何镜堂参加了南海大会堂的设计,完成了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的设计工作,收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效果。P16-18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