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建荣、张佳、朱阳编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七个时期西湖茶的发展历程和各时代的特点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湖茶文化/杭州全书西湖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王建荣//张佳//朱阳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建荣、张佳、朱阳编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七个时期西湖茶的发展历程和各时代的特点成就。 内容推荐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茶价值的发现和利用,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漫长过程。自唐朝以后,茶和茶文化就在中华大地上茁壮发展起来,并在天堂杭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王建荣、张佳、朱阳编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七个时期西湖茶的发展历程和各时代的特点成就,《西湖茶文化》讲茶史、道茶事,说茶人,梳理了西湖茶的千年文脉,特别探讨了“后申遗时代”的西湖茶保护问题。 目录 前言 1 钱塘天竺禅茶韵,陆子茶经始留名——唐代的西湖茶 1.1 中华茶文化兴盛之始 唐代茶业发展 茶文化法相初具 茶圣陆羽与《茶经》 1.2 西湖茶之源——钱塘天竺茶 《茶经》中的杭州茶 灵隐、天竺二寺 韬光泉水灵隐茶 1.3 佛门寺僧与西湖茶 佛教盛行与茶的传播 茶僧皎然佛茶于心 2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宋元的西湖茶 2.1 茶文化的发展之势 龙凤团茶 斗茶之风 茶学研究的深入 茶文化兴盛朝野 元代茶文化的发展 2.2 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 宋都杭州,盛吐繁华 山水秀丽,旅游胜地 引领茶文化之发展 2.3 西湖茶的贡茶时代 上天竺白云峰白云茶 下天竺香林洞香林茶 葛岭宝云山宝云茶 2.4 宋元人的西湖茶缘 虞集的龙井茶缘 辩才的禅茶之缘 苏轼的西湖茶缘 3 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明代的西湖茶 3.1 叶茶与瀹茶 叶茶与散茶盛行 瀹茶的冲泡形式 茶具的变化发展 3.2 龙井始露尖尖角 龙井探源 诗文中的名茶龙井产地 明代龙井茶的发展 3.3 西湖茶走向民间 茶乡茶俗 饮茶俗事 茶馆文化 3.4 文人墨客品龙井 明代文士茶 明之文人颂龙井 杭人与茶学专著 高濂与杭州双绝 4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清代的西湖茶 4.1 清代茶与茶文化发展概况 清代茶业发展概况 清代茶叶贸易 茶具丰富多彩 饮茶深人民问 4.2 乾隆与龙井茶 乾隆四访西湖茶区 龙井始成名茶之首 4.3 杭州的茶馆 清代的杭州茶馆 西湖边的茶馆 4.4 清代龙井茶艺文 西湖竹枝词 西湖茶歌 清代其他龙井茶诗文 5 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近现代的西湖茶 5.1 西湖龙井茶的产区 杭州近现代产茶由衰转盛 龙井产区各具特色 西湖茶区的生态环境 5.2 龙井茶的品种与制作工艺 龙井茶的品种繁育 龙井茶细致的采摘工序 龙井茶独特的炒制工艺 龙井茶的贮存方法 5.3 龙井之外的杭州茶 九曲红梅 杭州旗枪 桂花龙井 5.4 伟人、名士与西湖茶 毛主席亲采龙井茶 周总理偏爱梅家坞 朱老总挥毫为龙井 陈从周爱茶如友 姚雪垠视龙井为密友 领导人纷纷访茶博 “侠客”金庸至爱龙井 6 龙井茶香碧一瓯,狮峰梅坞绿长留——当代的西湖茶 6.1 西湖的茶村茶事 景中之村,茶香沁人 茶村茶事 茶村里的保护基地 6.2 四季到西湖来喝茶 春品新茗 夏品荷韵 秋品桂香 冬品梅韵 6.3 后申遗时代的西湖茶 西湖申遗,十年梦圆 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中的茶文化因素 世界遗产地的龙井茶 6.4 茶人茶都 庄晚芳与中国茶德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1 中华茶文化兴盛之始 唐代茶业发展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其茶产业兴盛,首先表现在茶叶生产的发达。从《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而其最北处,已达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这些产茶区的范围已基本奠定了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 唐代,饼茶是主要的制茶方式。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饼茶制作简略而言可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具体说来,是先采茶,再放人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焙干以后,用荻或篾穿起来封存。 时至中唐,茶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饮茶风尚以及品饮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广泛地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正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所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表现出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饮料,消费量与日俱增。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说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已嗜茶成俗,而这些地区却不产茶,因而茶生产及贸易就在全国范围内空前发展了起来。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提高。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始征茶税,不久停止。贞元九年(793)复征收茶税。茶在当时与漆、竹、木一起成为征税的对象,税率是“十分税一”,当年收入40万贯(一千文为一贯)。此后,茶税渐增。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江西饶州浮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元和郡县志·饶州浮梁县》载:“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还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著名诗句,反映了当时贩茶是十分有利可图的买卖。到了大和九年(835),唐政府又实行了榷茶制度,垄断了茶叶贸易。后旋改征税。当时,茶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一大支柱产业,茶税已发展成为唐朝后期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唐代朝廷还实行贡茶制度。唐代宫廷喜好饮茶,又有茶会、茶宴等形式,对茶叶生产十分重视。为满足王室的需要,唐大历五年(770),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官焙,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昼夜兼程解送京城长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即“先荐宗庙,后赐群臣”。唐李郢有诗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茶文化法相初具 唐代饮茶法,陆羽在《茶经》中有详细描述。陆羽认为之前加料羹煮的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般不可取,提倡清茶烹煮的饮茶方式。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使其“炎凉”、“均匀”,变软后用纸包好,以保其香。冷却后,再碾成细末,过筛后贮于茶盒中。煮水时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的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叶纯正。待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到二沸时,舀出一瓢,再用竹笑在沸水中边搅边投茶末,直到水泡如“腾波鼓浪”,即水烧到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使水停止沸腾,这时茶便煮好可以喝了。 根据唐代饮茶法,所需茶具种类繁多,其中有风炉、茶罗、茶碾、茶碗、茶盒等等。唐代茶具不但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质地,陶瓷茶具成为当时的主流,以“南青北白”为主要代表,即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在唐代茶具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5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皇家宫廷茶具。 P6-9 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淀,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l+6”的研究框架;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