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的自由发展观和人类发展指数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朱成全编著的《以自由看发展——马克思自由发展观视阈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考察了卡尔·马克思的自由观对阿马蒂亚·森自由观的事实影响,并比较了两者的自由观。由于森参与设计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所以,本书试图以马克思的自由发展观来扩展人类发展指数,特别是根据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建立“四个文明耦合”发展模型,来扩展人类发展指数,这为我国乃至各个省市或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操作的基础,对我国的建设提出参考性的意见。
前言
第一章 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的哲学基础——以自由看发展
第一节 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一、卡尔·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线索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可能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可能
第二节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思想
一、阿马蒂亚·森的自由思想的理论起源
二、阿马蒂亚·森的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阿马蒂亚·森的自由思想的方法优势及积极影响
四、阿马蒂亚·森的自由思想的内在缺陷
第三节 卡尔·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比较
一、以自由看发展的必然性
二、卡尔·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自由观的事实联系
三、卡尔·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的异同
四、卡尔·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比较的启发
第四节 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四个文明”
一、“四个文明”的含义及其关系
二、“四个文明”的根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章 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的经济学基础——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之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二、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新途径
第二节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与经济学人文传统的回归
一、解读方法论之争的哲学基础
二、从科学哲学文化转向视角对方法论之争的再解读
三、经济学回归人文传统的方法论路径
第三章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的解读维度及其当代意蕴
第一节 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及其意义
一、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及其意义:以“以人为本”为例
二、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及其意义:以卡尔·马克思的自然观为例
第二节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及其意义
一、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卡尔·马克思的人文科学观为例
二、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意义
第三节 功利与超功利的关系及其意义
一、功利与超功利的关系
二、卡尔·马克思关于功利与超功利的关系及其意义
第四节 利与义的关系及其意义
一、利与义的关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义利观”为例
二、义利观的意义:共产主义是正义的社会
第四章 卡尔·马克思自由观视野下的人类发展的公共政策原理
第一节 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影响的标准
第二节 自由发展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量化方式
第三节 自由发展的集体决策约束及其破解
第五章 基于自由发展观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演进脉络及扩展研究
第一节 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出
一、发展观的演进
二、发展尺度的演进
三、人类发展报告
四、人类发展指数的测量及优势
第二节 人类发展指数的改进修正
一、人类发展指数的局限性
二、人类发展指数的修正实践
第三节 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的“四个文明”解
一、物质指数的选取
二、精神指数的选取
三、政治指数的选取
四、生态指标的选取
第六章 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计算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及其争议
一、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二、关于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争议
第二节 各指标权重分配方法的选择
一、关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
二、关于层次分析法的分析
第三节 计算方法的选择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的选择
二、指数合成方法的选择
三、扩展的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确定
第七章 基于自由发展观的我国“四个文明”的发展模型
第一节 我国物质文明指标体系构建、测量与提升对策
一、我国物质文明指标的选取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我国物质文明指数的合成
四、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指数的对策
第二节 我国精神文明指标体系的选取、测量与提升对策
一、我国精神文明指数的选取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我国精神文明指数的合成
四、提升我国精神文明指数的对策
第三节 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政治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
一、政治文明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二、政治文明指数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政治文明指数的合成
四、提升政治文明指数的对策
第四节 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生态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
一、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二、生态文明指数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我国生态指数的合成
四、提升生态文明指数的对策
第五节 我国“四个文明”指标体系构建、测量与提升对策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四个文明”指数的合成
四、提升我国“四个文明”指数的对策
第八章 基于“四个文明”综合指数的地区人类发展差距比较研究
第一节 现有地区差距评估方法的缺陷
第二节 新人类发展指数与地区差异评估
第三节 权重确定与数据合成
第四节 对地区人类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