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连空气都有些不一样了
1第一次踏上异国
2012年8月31日,晚上十一点,我终于坐上了在去法兰克福的飞机,窗外的夜神情深邃,看着我,让我的心情更复杂了。我在机尾占了两个座位,半躺着,盖上毯子,很久才睡着。
在飞机上认识了坐我前排的两个中国人,一位是在德国做生意的宁阿姨,另一位是去德国探望孙子和两个儿子的老太太,他们也是在机场认识的,一路上都比较聊得来,也就结伴而行。
下了飞机,我们三人同行,找到了非欧盟国家的入境窗口。很多亚洲人在排队,大厅里弥漫着中国话,日本话,韩国话,还有粤语,热热闹闹的,感觉好奇妙。
很快就到老太太了,她走到窗口前,不知那位大叔形状的工作人员对她说了什么,她竟支支吾吾地一句话也蹦不出来,回头看着我们两个:“我听不懂,你们谁帮我翻译一下。”
谁知站我前面的宁阿姨也不会英文,我就去当翻译去了,第一次,有点不好意思了,微笑着等大叔发问。
“她来德国的目的是什么?”
我解释说她的两个儿子在德国工作,她来探望孙子和儿子。
“她计划在德国住多久?”
我问老太太。“三个月。”
“她说三个月。”
“有订回程的机票吗?”
“有的,订单打印出来了,在这里。”老太太拿出订单,有少许紧张。
我接过一看,无语了,全是中文。我拿给那位大叔看,他眉头一皱,看到是中文也就不去为难自己的脑袋了,我就给他解释清楚。
“啪。”盖了个章,老太太通关了。
这些问题都像在浪费时间,这些东西在中国弄签证的时候都已经解决掉了的吧。心想,在德国办事也跟中国一样吧,免不了走个过场。
我正想退回去排队,大叔把我叫住了,说让我先来,然后就问:“你打算去哪里。”我就实话实说:“我是大学生,想在德国和法国旅行,参观一下这里的建筑。”
“你计划什么时候回国?”
“9月1日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
“有买回程的机票吗?”
“有的,电子票。”
“啪!”这声音清脆悦耳,好想让他给我脸上也来一个。大叔冲我笑笑:“旅途愉快!”我入境了。
老太太知道我行李就一个包,对我说:“正好你帮我拿一下行李吧,我行李多。”
“好啊。”我正迷茫不知道去哪里。 半个小时后,她们的行李蹒跚而至。
宁阿姨拿了行李跟接她的丈夫先走了,我就陪老太太去找他儿子,没有找到,我们在大厅坐下。
晨光一泻而下,正好落在高敞大厅里,机场大厅暖意融融,各色人种来来往往的,让我感到梦一般的迷离,有点儿不真实。
2爸、妈,你们不要担心
等待的时间总是显得漫长,我迫不及待地装上德国的SIM卡,然后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报个平安,话语有些激动:“接通费有点贵,聊久一点吧……今后如果我一两天没给你打电话千万不要担心。我一定好得很。哈哈!”
我是独生子,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事实上,自从我踏出家门,他们连续一周天天失眠,妈妈更是在夜里惊醒了很多次。听着都很心痛,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一个劲地去安慰,基本上都坚持每天上一次QQ报个平安,说明身在何处。然后咬咬牙,继续往下走……
这也是很多行走他乡的人担心的吧。我们不是一个人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有家人,有责任,沉甸甸的,一辈子的。
我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有勇气就这样出去了,就这样把什么都放下了。回忆起来有后怕,又是一连串“如果”在脑海爆炸似的涌现,如果我被坏人囚禁了,如果我被陷害入狱了,如果我被杀了,如果……
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一定会对当初的决定追悔莫及吧。
现在想想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没有发生什么,甚至对自己这一程都很满意,还津津乐道的,对一切都相见恨晚。但这都是后话了,倘若这些“如果”发生了,我就是不孝的罪人了。
《无间道》有句台词:“出来混,总要还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这样走多远,或许,再也不走了……
这次出行就像是一根弹簧的爆发,我就是那根弹簧,被一个无名的力压着,好久好久,但我没有因此而失去弹性,它给我多大的力,我就用多大努力去抗争。直到这个力不小心懈怠了,我用力跃起……
“Thisisonceinalife!”这是我路上对司机们常说的话,我恐怕再也没有勇气这样走了。
那个成为旅行家的梦想背上亲情与责任,如同折翼的白天鹅,虽然依旧美丽,但也许飞不起来了吧。
毕竟,我们不是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
3第一辆车,一路向北
跟妈妈报过平安后,又帮老奶奶打了她儿子的电话,原来是飞机来早了。
她的两个儿子不久便找到了我们。“你们现在去哪里啊?”我问,内心依旧没有方向,不知往哪儿走。
“杜塞尔多夫。”
我一脸茫然,没听说过的名字。
“在法兰克福北部,开车过去两个半小时,经过科隆,莱茵河也经过那里。”
终于听到一个熟悉的地名和一条熟悉的河流了,有点犹豫要不要搭这辆车。
我本来的计划是逛逛法兰克福后往南去斯图加特的。但是这机场应该在郊外,也蛮难搭便车到市区的,况且所谓计划也是随便想想而已,在飞机上就改了很多回了,总是举棋不定。我根本不了解德国各个城市,对德国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我到下了飞机的时候都不确定我将会去哪里,茫然……
北部就北部吧,也许还能先去荷兰,然后就跟他们走了。
我们一行四人,我,老太太,她的两个儿子。不一会儿车就开上高速了,终于领略到的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的神奇了,车子很快,也很稳。
晨光明媚,绿色的原野被蒙上一层金粉,远处矮矮的山峦勾勒出层层弧线,连麦田也是球面状的,一大片一大片,小小的别墅零星撒落在远处的田野里,那是农民的家。
路,仿佛也掌握了这节奏,忽上忽下。深灰色的沥青上,有看起来很新鲜的白色油漆,在阳光里嫩黄嫩黄的,此情此景给人一种很明信片的感觉,充满了“在路上”的浪漫。好想把脑袋伸出去,尽情地呼吸。
他们一边开车一边讲一些德国的事情,比如猪肉、牛肉比国内的划算啦,德国水龙头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啦之类的。
他的两个儿子九七年的时候高中毕业就到了德国,跟一个亲戚一起住,刚来的时候德语都不会讲,后来慢慢也算有了自己的事业吧。
在他们的眼中这边的生活很平静,而且还有点过于平静和单调,每个人只要有份工作就不愁吃穿的了,办事效率也很高,很适合养老,但不适合年轻人拼搏,因为想发财的话在这边比较困难,因为这边资本主义垄断很普遍,你要进入某个行业成立一个公司的话很难存活下来的。
当然,这是他们的观点,后来在法兰克福碰到了三位在这边做会计的中国人,他们却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觉得这边做个事业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他们身边自己开公司的朋友也都做得很成功。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情的看法有时真的会大相径庭,都应该听取,不应该偏信。
这让我想起了弄签证的时候,有的网友说我很难拿到签证的,因为我是第一次出国,又是没有什么固定收入的大学生,而且申请一个月的时间太长,各方面都没有优势。 而我的德语老师就觉得很简单,在她眼中去德国旅游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德国人很好的,只要把该准备的材料准备好,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在我心里,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什么希望都没有,想做的事就应该趁着年轻去实现,太在意别人的话就只能待在家里哪也不去了了。
我跟她两个儿子学到的最重要的句子是:IchcaneinbisschenDeutsch(我会一点点德语)。这个在我今后跟德国司机交流的时候非常有用,有些司机虽然能说英语,但是他知道你会德语,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话,整个距离就拉近了,他们都会笑着点头:“Ah!”然后整个交谈就很放松,很亲切。
这个是我上车后常用的开场白,还蛮实用的。还有一个我在国内特意记的句子:“IchhabeDeutschgelerntfeureineyahr。”(我学德语一年了)我通常还会不好意思地附加一句:“Abernichtgut。”(但不是很好)
车要加油了,他们停在一个加油站,看不到服务员,司机自己加了油,出了小票,拿到便利店里面结账。效率很高,只需要两名店员在便利店里面收钱就行了。
在加油站出口的时候,看到一个搭便车的背包客在等车,一身冲锋衣显得很专业,伸着大拇指,地上放着一个大背包和一块写着目的地的牌。看到同僚了,有点激动,还来不及回望,车已经开进高速公路了。
心想我一路上应该会碰到很多这样的弟兄吧,然而一连好多天,我再也没有见到搭便车的人了。
大概两个半小时之后,就到了他们居住的城市——杜塞尔多夫,本来还很期待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现实表现,心里琢磨着人家会不会把我邀请到家里,参观一下德国的房子,没准还能解决一顿午饭。
而正在打这些歪主意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讨论在哪里把我这个寄生虫放生了。
今后跟大城市里的中国人打交道都给我这样的感觉:他们似乎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骨子里面有一种不安全感,不会像德国人一样稍微比较信任陌生人,比较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交流。当然我并不是说德国人会完全信任陌生人,只是相对地,在我身上发生的。
话虽如此,还是很感谢他们母子,给了我一个阳光灿烂的开始,谢谢你们。
我说我有点想pee。他们把我送到一个麦当劳店外,就此告别了。
P2-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