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少年儿童的德性成长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福祉,也关乎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未来的福祉。如何为这些小读者选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的丛书,也成了每一个富于良知的出版人终日思考的问题。
“公民读本”的系列丛书共分为五本,分别名为《中国公民读本世界编——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中国公民读本国家编——我有一个梦想》《中国公民读本社会编——全世界都在对我微微笑》《中国公民读本家庭编——家,甜蜜的家》和《中国公民读本个人编——为我唱首歌吧》,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作为新世纪的“公民”应该学习具备的各种素质,可以说这是一套面向小读者的、关于公民修养的优秀的教育读本。
李庆明主编的《中国公民读本个人编——为我唱首歌吧》让你了解勿伤身害己、勿纵欲过度、勿荒疏生命、勿自卑自傲等消极的德性,知道合理养身、合理赚钱、独立自主、捍卫尊严、完善人格等积极的德性。也能帮助你了解自我、个性、尊严、情趣、审美、独立、怜悯、善良、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等曾被我们忽略的存在。
李庆明主编的《中国公民读本个人编——为我唱首歌吧》以《为我唱首歌吧》来命名,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公民社会视野中的个人首先要是一个独立的人。其二,个人领域的公民性涉及到从个人诞生、生活到死亡必须处理的各种私人性行为。
通过阅读《中国公民读本个人编——为我唱首歌吧》,你可以从“我之歌”、“慢慢走,欣赏啊”、“让生命美丽”、“我为什么生活”、“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在自由和力量飞翔”、“生之灿烂,死之静美”这些章节中了解勿伤身害己、勿纵欲过度、勿荒疏生命、勿自卑自傲等消极的德性,知道合理养身、合理赚钱、独立自主、捍卫尊严、完善人格等积极的德性。同时这些大家手笔、历久弥新的“道德文字”也能帮助你了解自我、个性、尊严、情趣、审美、独立、怜悯、善良、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等曾被我们忽略的存在。
你的“自我”在哪里?
◇周国平
周国平(1945—),哲学家、作家。主要著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周国平文集》等。
一个孩子摔了一跤,觉得痛,便说:“我痛了。”接着又说:“我不怕痛。”这个觉得痛的“我”和这个不怕痛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呢?
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女孩,可是女孩不爱他。他对自己说:“我太爱她了。”接着说:“可是我知道她不爱我。”然后发誓道:“我一定要让她爱上我!”在这里,爱上女孩的“我”、知道女孩不爱自己的“我”以及发誓要让女孩爱上自己的“我”又是不是同一个“我”呢?
一位著名的作家叹息说:“我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可是我仍然很孤独。”这个获得名声的“我”和这个孤独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
我在照镜子,从镜子里审视着自己。那个审视着我自己的“我”是谁,那个被我自己审视的“我”又是谁,它们是不是同一个“我”?
你拉开抽屉,发现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便说:“这是小时候的我。”你怎么知道这是小时候的“我”呢?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凭什么东西成为同一个“我”的呢?
夜深人静之时,你—人独处,心中是否浮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哲学的最高要求。可是,认识“自我”真是一件比认识世界更难的事。上面的例子说明,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我有一个肉体,又有一个灵魂,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人说,灵魂只是肉体的一种功能。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灵魂有时候会反叛肉体,譬如说,会为了一种理想而忍受酷刑甚至牺牲生命?如果不是这样,灵魂是不同于肉体并且高于肉体的,那么,它也必有高于肉体的来源,那来源又是什么?如此不同的两样东西是怎么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既然它不来源于肉体,为什么还会与肉体一同死亡?或者相反,在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仍能继续存在?
第二,灵魂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指我的全部心理活动和内心生活,那么,它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一方面,它包括理性的思维、观念、知识、信仰等等。另—方面,它包括非理性的情绪、情感、欲望、冲动等等。其中,究竟哪一个方面代表真正的“自我”呢?有的哲学家主张前者,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因而不同个人之间的真正区别也在于理性的优劣强弱。有的哲学家主张后者,认为理性只是人的社会性一面,个人的真正独特性和个人一切行为的真实动机深藏在无惫识的非理性冲动之中。他们究竟谁对谁错,或者都有道理?
第三,我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变化,凭什么说我仍是那同一个“我”呢?是凭我对往事的记忆吗?那么,如果我因为某种疾病暂时或长久丧失了记忆,我还是不是“我”呢?是凭我对我自己仍然活着的一种意识,即所谓“自我意识”吗?可是,问题恰好在于,我是凭什么意识到这仍然活着的正是“我”,使我在变化中保持连续性的这个“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把这些难题交给你自己去思考。
你是谁?
◇乔斯坦·贾德
乔斯坦·贾德(1952—),挪威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还包括《青蛙城堡》、《纸牌的秘密》、《圣诞的故事》、《西西莉亚的世界》等书。
苏菲的妈妈心情不好时,总是把他们家称为“动物园”。事实上,苏菲也的确养了许多心爱的动物。一开始时是三只金鱼:金冠、小红帽和黑水手。然后她又养了两只鹦哥,名叫史密特和史穆尔,然后是名叫葛文的乌龟,最后是猫咪雪儿。这些都是爸妈买给她作伴的。因为妈妈总是很晚才下班回家,而爸爸又常航行四海,很少在家。
苏菲把书包丢在地板上,为雪儿盛了一碗猫食。然后她便坐在厨房的高脚椅上,手中仍拿着那封神秘的信。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了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很迷惑,弄不清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苏菲对自己的长相常常不太满意。时常有人对她说她那一双杏眼很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因为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太大的缘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最糟糕的是她有一头直发,简直没有办法打扮。有时她的爸爸在听完—首德彪西的曲子之后会摸摸她的头发,叫她:“亚麻色头发的女孩。”(编按: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之曲名)对他来说,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头直板板的深色头发不是长在他的头上,他毋需忍受那种感觉。不管泡沫胶或造型发胶都无济于事。有时她觉得自己好丑,一定是出生时变了形的缘故。以前妈妈总是念叨她当年生苏菲时难产的情况,不过,难道这样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长相吗?
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她也没有一点权力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许她可以选择交什么朋友,但却不能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
人是什么?
她再度抬起头,看看镜中的女孩。
“我要上楼去做生物课的作业了o”她说,语气中,几乎有些歉意。她很快走到了走廊。一到这儿,她想:“不,我还是到花园去好了。”
“猫咪!猫咪!猫咪!”苏菲追猫追到门阶上,并且随手关上了前门。
当她拿着那封神秘的信,站在花园中的石子路上时,那种奇怪的感觉又浮现了。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她现在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四处漫游,从事奇妙的探险,这不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吗?
雪儿轻巧地跳过石子路,滑进了浓密的红醋栗树丛中。它是一只活泼的猫,毛色光滑,全身上下从白色的胡须到左右摇晃的尾巴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气。它此刻也在这园子中,但却未像苏菲一样意识到这件事实。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
她想:“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有一天我会死去。” 人死之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猫咪也不会去想,这倒是它的福气。
苏菲的祖母不久前才去世。有六个多月的时间,苏菲天天都想念她。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都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死去的事实。
苏菲记得那天医生说告诉祖母她生病了时,祖母说过同样的话。她说:“现在我才体认到生命是何等可贵。”
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P7-11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孩子纯洁透明的生命之初,在他蹒跚学步的童蒙时代,风华正茂的少年岁月,该拿什么来滋养他,建造他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有人认为,给童年和少年知识和相应的才能最重要。我不认同这种见解。难道还有什么比人活着更重要吗?活着可是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根基啊!紧接的问题是: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美国大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意味深长地问道:“人生值得过吗?”在对哈佛大学生的演讲中,他回答了这个问题:值得过的人生—定是有意义的人生,而人生意义的由来正在于人类有其道德理想和价值信仰。
詹姆斯是对的。法国有句谚语:“人而无德,生而何益。”把道德提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是不是有点儿危言耸听?我觉得不是。几乎每个人儿时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结局是撒谎的孩子被狼吃掉了(一说他放牧的羊统统被吃掉了,或他和羊都被吃掉了)。总之,这是一个关于道德与生命的故事。有道德的生活才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安稳无虞,变得有意义,有尊严,有光彩;才使知识、才能、成就、财富、幸福等成为可能和现实。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我非常赞同本书主编李庆明先生提出的“新五爱”主张,即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爱人类。我想,这些爱—定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关联,因而缺一不可。记得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揭示的不就是这种关联吗?正是这些互相补充、滋养和丰富的爱,构成文明社会“好公民”的精神世界。编写这样一套读本,就是想在孩子们空灵的生命之杯,斟上爱的琼浆,轻酌慢饮,让爱的涌流在孩子的生命世界里欢歌劲舞,奔腾不息。在持续地阅读、吟诵与沉思冥想中,一扇通往未来的门打开了。
有人说:生命的早晨就像一天的黎明,充满纯真、美景和融洽。孩子对爱有着天然的渴求。但孩子会像容器一样接受现成的道德说教吗?不会。道德只能陶冶和熏陶,孩子只会在美仑美奂的文字宫殿里优游流连,乐而忘返,这也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我努力提供给孩子的,只能是道德文字的经典和范例。孩子们可以不拘顺序,跨越年龄界限随意阅览,反复品读,让道德文字的芬芳弥漫在校园、家庭、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从这里,孩子们将开始健全的公民生活。因为选编的是经典,我期待这套读本会令阅读者爱不释手,常读常新。
特别感谢朱小蔓、朱永新两位大家,主编告诉我,他的公民教育探索深受朱永新教授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启迪,而朱小蔓教授对我跟随她访学期间研究公民阅读提出的许多切中肯綮的批评指导至今令人难忘!
衷心感谢梅子涵教授,是他向21世纪出版社热情推荐了这套读本,感谢袁伟时教授、陈家琪教授、傅杰教授、王彬彬教授和他的弟子周红博士;此外,还要深切缅怀已经故去的文史专家商友敬先生,他生前—直关心读本的编写,多次亲临指导,令人铭记终身!
真诚感谢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团市委、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南山区委宣传部、南山区教育局诸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对探索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理解、支持和指导,否则,包括这套公民读本编写在内的所有探索与研究都很难想象会进展顺利,并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
21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自始至终关心读本的出版,充分表现出一位出版家对于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极大热忱与殷殷期望,出版社北京人文中心张明主任、读本的责任编辑文欢女士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其精湛的专业水准和高尚的职场伦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此一并致以谢忱!深表感谢!
李冰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