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成就卓著的人口学家,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家喻户晓的爱国人士,他一生跌宕起伏,颇富传奇色彩,人称“五马奇人”。
马寅初,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邓加荣的这本《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描述了马寅初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人与岁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邓加荣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寅初,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成就卓著的人口学家,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家喻户晓的爱国人士,他一生跌宕起伏,颇富传奇色彩,人称“五马奇人”。 马寅初,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邓加荣的这本《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描述了马寅初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内容推荐 《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由邓加荣所著。 《勇气与卓识:马寅初的一生》描述了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不平凡的一生。马寅初早年先后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及多所大学任职任教。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刚正不阿的性格,使得他人生多坎坷、遭磨难:上世纪四十年代,因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痛斥孔祥熙、宋子文发国难财而被关进集中营;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被认为是马尔萨斯理论在中国的翻版,遭到严厉批判。马寅初的百年人生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其勇气与卓识成为一代知识分予可赛的精神标记。 目录 序 敢言敢怒见精神 国破山河在 沈老赠宇:“慎勿厌清贫” 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郭老题诗:“枳棘成而刺” 文昭关和武昭关 挥泪别重大 没有寿公的寿庆 一亭冷对夕阳红 上饶集中营 不要做“真空管” 民主的小世界 马老,请您先留一下 较场口暴行 乡情 博士论文 北大与“五四” 上海金融界 我在职一天 又作狮子吼 星五聚餐会 周公馆 愤怒的元旦 劝工大楼 坐牢,我也去 解放区的天 布拉格之春 浙大讲坛上 重返北大 叔与侄 石破天惊《新人口论》 “大小团团转” 不可思议的夏天 哪家的马? 宁人失信于我,我不失信于人 新的“曲突徙薪 百岁寿辰与百年寿星 试读章节 1937年冬,马寅初在敌机每天轰炸、战火遍地燃烧之际,携带家眷颠沛流离,辗转于九江、汉口之间,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于1938年初来到了作为抗战陪都的山城重庆。他先是住在南渝中学南园的一排平房里,后迁至歌乐山大鱼堡五号的一排统建房里。最后,因为到重庆大学任教,又搬迁到沙坪坝重庆大学校园中一所简朴的教员楼里。转眼到了1939年的深秋,冷风凄凉无助地吹打着他家的窗棂,潮湿的寒气从窗缝、门罅以及一切可以穿透过来的地方径直地扑进来,一直侵袭到人的肌肤和心灵深处。窗外的斜阳很快地垂落下去,阴云像凝冻的残雪堆聚在狭窄的天穹里,冥冥的暮色笼罩着躯壳浑噩的高楼、瑟索抖动的树木和连天的衰草。远处的歌乐山、野鬼山一片朦胧,与苍茫黯淡的天色融为一体,只隐约地显露出几笔模糊不清的线条。嘉陵江在一片模糊的山脚下流淌着,浑浊的江水拍击着崖岸,跌撞出无数朵惨白的浪花来,随后又卷裹着岸边的残枝败叶,奔流不息地向下冲去。江上的船舻拖着沉重的身躯在波峰浪谷之中寻觅着前进的航道,在急湍的激流声中传出纤夫们悲壮的号子。 老人推开了桌上一摊散乱的讲稿,心情沉重地走到窗前。他想透过窗外昏黄的灯光辨认出一些什么,终因雾气太重,一切都为阴暗所吞噬而没有结果。他烦闷地仰靠在藤椅上,不无痛楚地慢慢地合上了眼睛。“七七事变”时,他还在庐山高级军官训练团里讲课。那年暑期,国民政府由中央政治会议正、副主席名义召集国内知名人士、社会贤达和各报刊主笔与各大学校长等要人举行谈话会,谋求抗战救国的应对之策。会议没开几天,“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当时已是牺牲到最后关头,全国人民别无选择,只有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条路可走了。于是,由与会的数人发起,邀请一些对于经济问题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专门地研究讨论了长期抗战的财政金融对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会上,马寅初最后做结论说:“吾人苟能依上述各点,切实施行,使有充分之准备与后援,俾与敌人作长期之抗战,纵使大好河山,悉成焦土,在所不惜,盖惟能牺牲而后始能生长,世界上决不能有不肯牺牲而得苟安之民族也。” 但是,他一从庐山上走下来,一路上所见所闻的事,却又不能不使他忧戚满怀。当下里,那些凄凉惨淡的画面,又一幅幅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残兵败将争先恐后地向大后方溃去,拥塞在各条通衢大道上。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毁坏了无数的城镇乡村;在烧焦的土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淙淙,惨不忍睹。令人更为痛心的是,敌人还没有打过来,庙廊里的那些决策大员们自己就先动手毁掉了千百万人赖以为生的祖业:在花园口掘开了黄河堤坝,使豫东千里成了一片泽国;在长沙又放了一把大火,使偌大一座城池转眼变成灰烬和瓦砾。耻辱呀,炎黄子孙!是谁使你们在忍受着如此难咽的苦楚?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列祖列宗披荆斩棘开创出来的土地和家业,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断送在我们的手里?没齿难忘亡国恨,死后犹自悲胡尘。哪个有血气的人能够忍心看着这山河衰败、国破家亡的惨状呢?使马寅初更为触目惊心的是,一路上所见到的那些逃难的人群。他们携儿带女、忍饥挨冻地在异乡土地上流浪着,在荒寒日暮的西风里瑟瑟地抖动着,在墙倒屋塌的残檐下惶惶不安地栖息着。 来到重庆之后,许多景象更使老人的心愤懑难平,每天都像有几万吨重的乌云压到他的头顶上似的。从坐落在山城繁华街市的大大小小衙门里,喊出来的尽都是“与国同仇”、“焦土抗战”的口号,而走出来的却是些脑满肠肥、刮尽民脂民膏的达官显贵一他们从朝到暮奔走钻营的,是怎样用卑鄙的手段多发国难财,把自己的私囊装得满满的。什么民族危难、国土沦丧、人民死活,早都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了。民族工业,艰难竭蹶,无人扶助;交通运输,敝陋塞阻,无人问津;大学教育,凋零破败,更是无人过问。悠悠苍天,此何世道? 一天下午,马寅初冒着蒙蒙细雨从街上走回家来,当他穿过廊厦推开房门朝里看时,不禁一愣,在他惯用的藤椅上,端端正正地坐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宽厚的大脸,透出一股感人的温和,浓眉大眼,鼻直口方,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会告诉人们,那是一双蕴藏着极不平凡的经历、阅尽了人世沧桑的眼睛。此人便是传奇式的将军,自称“丘八诗人”的爱国民主人士冯玉祥。 “这样坏的天气,你这位党国要人还到寒舍里来?”马寅初放下提包和手杖,随手拉过一把藤椅并排地坐到来客身旁。两位老人,一文一武,经历和身世截然不同,气度与举止也不一样,但是他们之间的交往却很深。冯玉祥器重马寅初有学识,有见地,性情豪爽,仗义执言;马寅初也敬佩冯玉祥在寒苦中奋斗的经历,特别是1933年在察哈尔北部奋起抗击日军,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座城池的可歌可泣事迹。 “我是党国要人?你看我这身穿戴,何尝有一分党国要人的样子?”一件灰布棉袍罩住冯玉祥发胖的身躯,使他显得既朴素大方,又不失英武剽悍的气度。 “不看穿戴,而要看实情!” “看实情,我也不过是个赋闲军人!”由于蒋介石的阻挠,冯玉祥的察北抗战遭到腹背夹击的挫折,事后到泰山隐居了一段时间,撤到重庆后,他也只是挂空名当了个副委员长。P1-3 序言 岁月无情,人生有涯。面对滚滚奔流的历史长河,无论是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拨弄。个人永远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时代的演进播荡中,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现实而存在。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时代舞台上的主角。但是,在历史巨变或漫长岁月的迁流之中,人类的个体,常常承载着由此而来的悲喜和伤痛。个体的。生命存在,以及他们的哀乐歌哭、命运遭际、希冀与无奈,这一切,构成了历史的血肉和社会进程中最鲜活生动的元素。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和认识,才有了这套“人与岁月”丛书的策划、编辑和出版。 我们力图使之成为一套涵括面较广的传记文学丛书,主要辑入传记、自述和回忆录,其中既有私人往事、个人生活史的书写记忆,也有社会历史事件的追溯梳理实录。 丛书将分辑陆续推出。诚望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和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〇年九月 书评(媒体评论) 马老的一生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国家和人民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马老最喜爱的诗句“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正是他光辉一生的最好写照。 ——季羡林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马寅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