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又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的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过好中学时代的每一天,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冉乃彦编著的《我与中学生家长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读本)》中通过家长写给教育专家的信,我们能了解到面对中学时代的孩子,家长心中的焦虑、担忧和烦恼;通过书中教育专家的回复和给出的相关链接,家长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操作方法,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中学时代,避免迷失在细节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与中学生家长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读本) |
分类 | |
作者 | 冉乃彦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又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的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过好中学时代的每一天,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冉乃彦编著的《我与中学生家长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读本)》中通过家长写给教育专家的信,我们能了解到面对中学时代的孩子,家长心中的焦虑、担忧和烦恼;通过书中教育专家的回复和给出的相关链接,家长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操作方法,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中学时代,避免迷失在细节中。 内容推荐 冉乃彦通过一位中学生母亲的来信《我与中学生家长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读本)》,展示了中学生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担忧和烦恼,以专家回信和相关链接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了家庭教育专家对中学时代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和采用。如“管多少的确是个问题——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管还是不管,管多少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如“家庭不能缺少父亲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保持一致”,很多家庭中,母亲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力军,而父亲往往游离于亲子教育的边缘。事实上,家庭中,父亲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母亲是大海,父亲是高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缺一不可。 《我与中学生家长的31封信(珍藏版家教读本)》是一本帮助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心灵指南。 目录 第1封来往信 有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招?——值得认真探索的初中阶段 第2封来往信 可怜珬下父母心——打开家庭教育的进步之门 第3封来往信 一份暑假作息时间表——追求生命的长度、宽度、厚度和浓度 第4封来往信 分数是亲子间的导火索——家长要认真把握少年期心理特点 第5封来往信 管多少的确是个问题——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第6封来往信 孩子的鉴赏力要靠最好的作品培养——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意识、能力和习惯 第7封来往信 孩子不听话,父母不应烦恼——教育需要一种必要的等待 第8封来往信 母女间“战争”所引发的——对少年更需要“冷处理” 第9封来往信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第10封来往信 最珍贵的是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写“反思日记” 第11封来往信 尊重孩子,静待花开——家长如何发挥主导、外因作用 第12封来往信 优秀的孩子善于规划——父母要了解孩子少年期的开窍现象 第13封来往信 女儿读懂了妈妈的心情——用情感激励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 第14封来往信 家庭不能缺少父亲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保持一致 第15封来往信 当父母遭遇家庭教育的瓶颈——正确度过家庭教育的困难期 第16封来往信 帮孩子过一个有个性的假期——警惕孩子掉入“分数陷阱” 第17封来往信 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生观教育应积极稳妥地进行 第18封来往信 孩子需要学习,也需要友谊——持续发展少年的人际交往修养 第19封来往信 一个生命就这样凋谢了——对少年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第20封来往信 “我”还会进步的——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主动发展 第21封来往信 孩子这样努力对不对——不要被应试教育压榨成“考试机器” 第22封来往信 读高中的孩子更懂事——家长要掌握高中生思维特点 第23封来往信 不要迷失在细节中——高中阶段要“抓大不放小” 第24封来往信 持久的力量是惊人的——进入自我教育的新阶段 第25封来往信 不要累了再休息——高中学习的新思维对策 第26封来往信 罗丹“全神贯注”的秘密——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孩子 第27封来往信 感动是前进的推动力——如何引导孩子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第28封来往信 成就有主见的孩子——高中生的两个亮点:自主和主动 第29封来往信 宁静才能致远——家庭教育要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30封来往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继承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31封来往信 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安排和实行计划的过程中,孩子能发现时间安排本身的计划问题,也能看到自己实际行动的毅力问题,然后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不断地思考自己、规划自己、要求自己,从而发展他自己的自主性。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培养孩子,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认为“树大自然直”,消极地完全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去体验,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家长应做到: 一是丰富孩子的直接经验。孩子在学校学的都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如果没有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只能培养一个高分低能的 “考试机器”。有些淘气包,到初中学习物理反而比那些死读书的孩子容易,就因为他们在淘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力臂、重臂的直接经验。 二是深化孩子的情感体验。有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锻炼劳动本领,为孩子特意买了一个小水桶,让他去获得多种体验,大人在前面提着大水桶走,孩子得意地在后面提着小水桶跟着,孩子和大人都很自豪。 这种自豪的情感体验,和他的认识结合起来,就会形成热爱劳动、自力更生的信念。 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能否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 如果孩子懒于思考,处处都在等待别人的答案,这样的孩子就是在智力上没有自主性,他永远不可能成才。 但是,每个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引导孩子应该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采取不同的途径、内容帮助孩子学会寻找答案。 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要求他必须艰苦锻炼;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当代,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这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难题。 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好方法。 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虽然“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纶,机遇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在现在的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确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比如,在课堂上善于不善于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在竞选中善于不善于争取到一个既能为大家服务、又能锻炼自己能力的职务……抓住了这些机遇,往往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不少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7.给孩子一个交往,让他自己学会合作 有学者说,“21世纪是交往的世纪,如果不善于交往,在21世纪将无法生存”。我认为很有道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信息社会,如果不重视交往、不善于交往,肯定跟不上时代。 深度交往,尤其是精神层面的交往,应该说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类是善于合作的动物,人类没有狮子凶猛,没有大象有力量,但是依靠合作,战胜了猛兽。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是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的。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但是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回避它。 P4-P5 序言 家庭教育既是老百姓的大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它。 在探索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始终坚信家长对家庭教育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家庭教育的实践者、亲历者。 我经常和家长有互动。在微博中,我回答所有家长提出的大大小小问题,到现在,已经回答了几千个问题。与家长的通信,没有认真统计过,几年下来,估计已经过千。最有价值的通信首推本书。我和这位家长慧灵(化名),从2006年6月17日到2013年3月27日,历经6年多,共有31封来往信件。在信中,我和她认真地讨论了她的女儿慧浚(化名)从初一下学期到高三家庭教育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些信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探讨了少年期——这个人生中最重要而又最为复杂的阶段的成长特点与困惑。少年期虽然是最佳塑造期,但是由于少年不成熟,内心充满了冲突,因而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困难的阶段。不仅如此,孩子的成长又是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是方方面面的挑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这些信的另一个价值,就是它的真实性。双方都没有回避问题,面对现实,坚持理想,不说漂亮话,实事求是地探索最佳的可行方案。为了保持这份真实,在出版本书时,对双方来往的信件,除了在字句上做了个别技术上的修改外,一律保持原样。虽然我们对当初的见解,有的自己已经不满意了,但是,只有这种原汁原味的历史真实,才能提供一个引起读者深入思考的“原生态”。对于留有遗憾的部分,我采取“相关链接”“小知识”等方法,用一些新资料,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弥补。 从来往的信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是围绕着两大矛盾交叉展开的:一是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升学考试的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二是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家长急于求成之间的矛盾。 能否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在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在家庭,在学校,重智轻德、轻体育的现象比比皆是。表面看起来是高考的“指挥棒”惹的祸,其实,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问题的实质。 能否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高、过急”是家长当前普遍的心态,这和社会上的浮躁心理相通。 针对这两大矛盾,在来往的信件中,我们竭尽所能,探索着切实可行的做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女,面临的是不平静的环境,绝不能“纸上谈兵”。理念对不对,方法好不好,立刻就要接受家庭教育实践的检验。处在21世纪初期,“旧的方法不灵、新的方法不明”的情况下,应该说当时的难度不小。 当然,这几年情况越来越好,家长队伍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坚持了全面发展和尊重规律,也产生了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创造。我们大家会把家庭教育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好。 本书最后是慧灵和我的又一次通信。母女俩的近况,让我十分欣慰,我深信并祝愿她们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未来。 后记 这本书在出版社编辑的积极支持与协助下,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真实。它真实地记录了我和家长的通信,真实地反映了我们那个时候的思想与情感。现在看起来,有些认识比较肤浅,甚至不十分恰当,但是这也正好说明家庭教育在不断发展。 与我通信的慧灵,和中国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为孩子操碎了心。为了孩子,她拼命学习,充实自己;为了孩子,她不断反思,提升自己。这个时候,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的母亲,她也是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把回忆母亲的文章附在书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更多母亲的心声吧…… 清明时节——我很想母亲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直到她90岁高龄,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我Z-姐家度过了她最后的四年。母亲是我在世界上最亲的入,她离开了我们之后,我感到好像世界变了样。每当想起她,一种温馨、留恋和孤独交织在一起的奇怪感情,就笼罩在心头。今天回忆母亲,不知为什么眼泪总是不断地涌出。 母亲总是默默地做事,轻轻地谈话。母亲对我的教育,说的话很少,绝大部分是她的行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当时,对她的所说所做,我从来没有感到有什么特殊之处,当然更谈不上什么伟大了。但是,现在想起那些当年的小事,其实有许多是很不平凡的。 舍已为孩子 我父亲是勘探中印公路的勘探队长,不幸在抗日时期因公殉职。靠着同事有限的捐助,母亲拉扯我们兄妹四人艰难度日。那个阶段,坐着卡车搬家是我童年时代最经常的事情。 有一次卡车行进在山峦之间崎岖的公路上,大人们都很紧张.因为听说这个地段经常有土匪出没。果然在深山的转弯处,出现了几个打扮特殊的人,他们鸣枪警告,想让卡车停下来。司机哪里敢停车,反而加大了油门,想冲了过去。这时只听见山头的土匪叫骂起来,紧接着“嗖”的一声,子弹从车上飞过。这好像是一个无声的命令,随着枪响,母亲急速地把我拉到她的怀里,然后死命地抱紧我,当时,我虽然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但是也知道大难临头.不敢出声,只静静地听着母亲“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母亲后来很少谈到这件事情,当我提起的时候,她总是淡淡地说:“哪个当妈的都会那么做的”,然后像说笑话一样讲述当时自己害怕的心情。 当有人用怀疑的口吻问:“世界上真有‘舍己为人,的人吗?”,我从未怀疑。因为母亲就做到了。 支持儿子反抗“压迫” 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天天有十几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但是前院有一个阔少爷十分不讲理,于是大家决定不和他玩,没想到他的爸爸竟然来威胁我们这些孩子,扬言如果不和阔少爷玩将如何如何。孩子们非常生气,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我写了一封警告信扔到他家里。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他爸爸气急败坏地在院子里大喊大叫“谁还敢警告我!”“还说我压迫人!” 这时,母亲轻轻地走到我身边,小声地问我:“这封信是你写的吧?”听了我肯定的回答后,她拍了拍我,默默无语。但是从她的表情,可以明显地看出她是在支持儿子。其实,“压迫”这个词,我就是从母亲的嘴里才第一次知道。 “你们为人民服务,我也间接为人民服务” 我工作以后,一段时间有很强烈的创作热情,业余时间常常写点儿“小豆腐块”文章投递给报社,只不过盼来的是一封封退稿信。这时听到的是别人说“不务正业”,看到的是“幸灾乐祸”的面孔。唯独母亲不同,她好像全然不知道别人的反应,只是隔三差五地问我:“又投稿了吗?”最后总是一句话:“接着写,接着写”。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不断提高稿件的质量,一年后,终于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时母亲好像比我还高兴,还是那一句话:“接着写,接着写”。 母亲经常看我写的东西,有时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只不过或前或后总要说一句:“我可不怎么懂”。母亲的帮助总是实实在在的,她看到我的原稿字迹相当潦草,就主动要求抄录一遍。她用蝇头小楷极其认真地为我抄录的稿件,竟然被编辑们争来争去当作字帖,有的甚至作为书法作品珍藏起来。这样,一直到了80多岁,她才非常遗憾地表示由于眼花无法抄录了,但是又提出“我来帮你翻造信封吧!(把旧信封翻过来,重新糊成新信封)这个不费眼”。她生怕我们婉言谢绝,轻轻地说:“你们为人民服务,我也间接为人民服务嘛。” 80岁的大学生 母亲一生勤勉好学。退休之后担任了居民委员会主任,每天走街穿巷,为居民办了许多实事。后来由于年岁太大,又从居民委员会退休。但是她始终不愿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常常热心帮助别人。例如,我的一位同事,他的妻子马上要生孩子,由于找不到伺候月子的人,急得不得了。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主动表示“我可以去”。这样,一个70多岁的老人竟然能急人之所急,很好地完成了二十几天的产后护理工作。 母亲十分好学,只要不会的东西就想学。例如,60多岁退休以后还提出要学骑自行车。哥哥怕她摔伤,多次好言相劝,才改学其他。后来有了老年大学,她立刻四下打听,积极报名,竟然上了好几期。虽然我们担心她过于劳累,影响身体健康,多次劝导她在家自学,但是直到80岁,她还是自豪地在胸前佩带着老年大学的校徽,自己从甘石桥乘电车到新街口上课,每天坚持不迟到、不早退,回家完成作业,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最后以全学校最高年龄学生拿到了毕业证书。 最后的榜样——捐献遗体 母亲看问题非常达观,尤其在生死问题上。她常常向我们讲“人死如灯灭”,晚年多次嘱咐我们死后千万不要浪费,还特别推崇电视上介绍的一位老人,只要求穿一身干净的旧衣服下葬。后来看到“捐献遗体”的报道,母亲又两次对我和我的孩子讲“捐献遗体更好,你们记着,将来我也这样”。 母亲于94岁高龄在睡梦中去世。当二姐哭着在电话中说“妈走了”的时候,我顿时感到天好像塌下来了,心里空荡荡的。当我连夜乘车赶到石家庄向母亲告别,并办理捐献遗体手续的时候,没想到母亲的这个最后的愿望,竞这样难以实现。跑了两个医院,他们都表示鉴于过去的教训不敢接受,最后一个医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条件,我们都一一照办,比如兄妹四人都要有明确的同意表态,我们就通过长途电话得到了大哥大姐的积极支持。整个过程我一直在想:做儿女的在当前完成这件事情,真是双倍的痛苦。不过,按照母亲特别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性格,我深信她老人家会满意的。 据医院介绍,实际上医学界非常需要捐献遗体,但是石家庄捐献遗体只有两位,第一位是一位卫生局长,第二位是一位教师,第三位就是我母亲。可见一个新的观念要被社会广泛接受真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而母亲在这件事情上为我们做出了最后的榜样。当我的孩子对他的同学讲到奶奶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同学们都由衷地说道:“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思想这么先进,真了不起!”最近我的一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学医的外甥,看完我的这篇文章后,立刻严肃地站起来,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母亲表示敬意。 母亲留给我们的很多,我很想母亲! 最后,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衷心地感谢慧灵、慧浚,感谢每一位参与到讨论中的家长、每一位关心家庭教育的同人,因为你们,让我们的图书更为增色,同时,诚挚地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工作。希望本书能够给更多的关心家庭教育的家长朋友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继续把家庭教育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书中不足之处,还待读者来信指正(e-mail:622000375@qq.com)。 书评(媒体评论) 眼眶有些湿,我多想跟女儿也有个良好的沟通啊,可是,总也做不到。我们的观点分歧很大。在学习上,我不怎么管她,在做人、做事上关注得较多,总会出现矛盾。我有时特困惑。 ——稀薄地带(网名) 这个妈妈对女儿的爱心、细心、耐心和坚持,以及伴随女儿成长一直学习的品质,是多么的可贵!她的所有书信,就是妈妈如何和女儿沟通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谢谢冉教授对我们做父母的谆谆教导! ——好好(网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