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庄杨氏》由杨以堉著,凤凰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及凤凰山“AAAA级”旅游度假区等“同字头”文化名片,更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了更好地打造这种“唯一”的独特文化优势,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恬庄,一位历史老人,你占老,却年轻。
杨氏,一个辉煌家族,已载入史册,并还在续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恬庄杨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以堉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恬庄杨氏》由杨以堉著,凤凰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及凤凰山“AAAA级”旅游度假区等“同字头”文化名片,更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了更好地打造这种“唯一”的独特文化优势,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恬庄,一位历史老人,你占老,却年轻。 杨氏,一个辉煌家族,已载入史册,并还在续写。 内容推荐 今杨以堉先生编著的《恬庄杨氏》一书,历时六年多时间,在不断修改完善后,终于付印出版了。该书对恬庄古镇及杨氏族群在古镇生活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间风尚、地域风貌、宅邸归属、斋轩名号及杨氏几代人的义举都描写得较为详实。要想了解恬庄杨氏的过去,《恬庄杨氏》值得一读。这是继清道光杨希澡所著《恬庄小识》后,又一部反映当时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图片集锦 第二部分 恬庄杨氏 引言 第一章 虞西古镇 恬庄的河 恬庄的街 恬庄的桥 恬庄庙多祠多 恬庄人文习俗 恬庄八景 第二章 长弄堂 父亲 大姐的婚礼 我的大哥 繁忙的家事和年景 第三章 恬庄杨氏 恬庄杨氏的根是苏州叶姓 恬庄拓展三步曲 后裔中的代表人物 恬庄杨氏书画金石代代有传人 恬庄杨氏著述一览表 恬庄杨氏吾支系简谱 第四章 恬庄杨孝子 至孝至善一生,恬庄第一人 至孝至善一生,名满虞西 杨孝子(岱)孝义一览表 尾声 后记 写在卷后 第三部分 家传碑刻(部分) 1.恬庄杨氏石碑拓本与释文(部分) 2.恬庄杨氏先祖传略手稿(部分)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虞西古镇 恬庄是我人生最初的故土,也是我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故乡。她是典型富庶的水乡,江南的古镇,更是我眼中心中的璀璨明珠。 恬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原来南沙乡为奚浦一钱姓人士所创建。最初在元、明两朝代河阳里有市集。后来几经焚毁,移集至恬庄。始创时仅是一小聚落,原谓收取田租之庄,故取名田庄。 自清代恬庄杨氏迁至田庄后,俗尚恬懋,才改称为恬庄(亦名恬养庄)。乾隆年间,经恬庄杨氏,杨孝子(岱)率子孙三代长达半个世纪八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恬庄才发展成为西乡一巨镇。日后被流传“金顾山,银恬庄”之盛誉。 恬庄距常熟十八公里,朝南眺望虞山如同泼墨山水画卷隐约的横卧在你的眼前,西侧松柏叠翠的河阳山近在咫尺。恬庄自乾隆年以来,崇文重教,积德行善,民风纯朴,人文荟萃,商业繁荣。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聚集于此,还有义士、孝子、榜眼、翰林、进士、举人、书法大家。恬庄在当时常熟四大古镇中极具特色,为四大古镇之首。 恬庄的河——源头在长江,潮起潮落 奚浦河从常熟流向浩瀚的长江,恬庄依河而建。她是恬庄人赖以生存的通江大河,是一条黄金水道。清澈的奚浦河从镇中穿过,把全镇分为东西各半。 据历史记载,远在宋景佑元年范仲淹就修浚过奚浦河,之后明洪武年,正统五年周枕,万历年间,清嘉庆二年杨孝子(岱)又都就修浚过。后来,杨孝子(岱)的长子杨景仁在道光三年以母亲尹太恭人年事高,十二月回恬庄遂以因病告老返回故里,道光五年春着手修浚奚浦塘。奚浦河在恬庄一段又名恬庄塘。自北向南,恬庄人日常生活离不开她。 上塘岸油车场旁的轮船码头,每天班轮来往常熟与恬庄之间。轮船设有两种:一种是可乘载四十至五十位客人的单体木船,后舱有引擎驱动。另一种是小汽轮驱动,后有可乘四十至五十位客人的拖船。每日早晨呜呜几声汽笛冲破寂静,装载满座,缓缓向南驶出,经港口、小义桥、大义桥,轮船慢慢驶过,虞山越来越近,河面也越来越宽阔,是即将进入尚湖了,尚湖因与虞山平行,地处常熟西门外,故又名西湖。传说:姜尚为躲避殷纣隐居于此,在虞山小石洞时,常到湖边垂钓,因而得名谓尚湖。湖面宽广,烟波浩渺,湖水清澈,山湖相映,风景宜人。 三孔石拱桥——湖桥,横卧眼前,轮船从桥下穿过,豁然开朗,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初识常熟就被这里的美景吸引。 常熟“虞山十八景”中这里有“三景”,“湖桥夜月”、“湖甸烟雨”和“西城楼阁”。湖桥在尚湖西北,每当秋高气爽,秋日的夜晚非常迷人。明月当空时,漫步于湖桥,石拱桥孔倒映湖中,如同满月,而高挂空中的明月又倒映其中,大小两月相串,故称“湖桥夜月”,它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尚湖湖面宽广,两岸阡陌纵横,山麓座座村庄,如遇蒙蒙雨雾时,炊烟袅袅,遥望湖甸(有大小湖甸两处),如同泼墨山水画卷,这又是“十八景”之一的“湖甸烟雨”。 轮船停泊在西门外码头,西门城墙近在咫尺,西城垣跨山而筑,山麓多寺庙,郊外远望,参差楼阁如画,这里是十八景之一“西城楼阁”。古城处于倚山临水之中,“十里青山半人城”大有引人人胜之感。如遇阴雨连绵,虞山一片云烟,顶峰若隐若现,使人陶醉忘忧。在民间曾流传唐伯虎来过虞山作画(还有一说是十八个画师),画来画去,都画不像。我想大概是百姓对虞山对家乡太钟爱,才有此传说吧! 下午l时左右,轮船满载并按原路返回恬庄。我乘轮船时最喜欢坐在沿边的窗口,有时也到拖船的前舱,小心翼翼地背靠前舱板,看行驶的两条白色浪花,随着轮船向前不停地翻滚,若对面有来船,则更觉刺激。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浪花被切断,拍出飞溅的浪花,跳跃得很高很高,啪啪作响不绝于耳。过后慢慢平静下来,依旧两条白浪向前向前。对面又有船来了,使我再次兴奋不已……。 下午3时,又是呜呜的汽笛声,轮船停靠岸,恬庄码头顿时一派热闹,有等候接亲人客人的,有提取货物的,各自一番忙碌。有一次正好下雨,我与弟弟从常熟回来,家人安排好小驳船将我们送到北街孝坊水栈,对面就是长弄堂,几乎没有淋雨,鞋也不湿就到家了。 轮船码头与油车场相连,在其西侧。秀才浜南岸是一条小路,路南是油车场,路边有一爿打油的作坊。一走近,一阵阵油香扑面而来。我孩童时去轮船码头,也会到这爿作坊来看看,闻闻油香,往往会看到满头大汗轮起木大榔头的打油人。一条长长的油槽里,金澄澄的菜籽油不断地流淌到洞口而流入盛油桶中,他们不停地将一片片厚薄不等的木榫排人其中,敲打下去回响着低沉的“膨、膨”的打击声,挤压出油。油槽和木榫都吃足了油,黄澄澄光亮亮的,给人年久的感觉。弥漫着扑鼻芳香,散满码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那时我只要一听说要去常熟城里,早就盼着等着。到城里后少不了去姑母家走一走,她们精心制作的“小小汤圆”是“水晶芯和黑芝麻芯”的,小小的一口一只。那时我还不知道“宁波汤圆”。恬庄没有这种小汤圆,所以感到特别新鲜好吃。 那个年代,出行主要靠这条水道,路远的可搭乘班船出行。路近的有摇橹划桨的大小木船,镇上人家都有可用的水栈,上下也方便。杨氏住宅,孝坊和小泾河的杨孝子(岱)太史第都有专用水栈。上塘岸有杨氏义庄的廊房仓库运输都有大水栈,装卸极为方便。 镇上人家那时用轿子的已不多了,不是特别的需求,一般人家不会雇用,我童年时看到家里有好几副完好的两头圆中间方的轿扛都已束之高阁了。 而四乡农家除坐船出行外,最普遍的要数木制独轮车了,用一根宽布带固定在两边的推车杆上,中间搭在推车人的肩膀上,推行时保持独轮车的平衡。这种独轮车很难驾驭。没有结实臂力的人,摆布它非常困难。它有四个着力点:中间的木轮子,左右双臂和肩膀。如果左右掌握不均,车就会倒下来。车轴中间有个木架,两边可各坐一人或装货物,吱呀吱呀地作响声缓缓推行,好似告诉人们“吃力呀!吃力呀!”这种独轮车当时到处可见,在乡间小道上出行非它莫属的。 行走在路上时常看到有人肩挑两个箩筐,一头装物品,一头坐一孩童,小手拉着两根箩绳,坐在箩里很舒坦,旁边妇女跟随着赶路,这大都是镇上走亲戚或看庙会的人居多。有时,还可看到箩筐里放着“纪团”。“纪团”是用糯米粉加豆黄或豆沙制馅,四十公分直径大小,薄薄的在两公分左右,蒸煮而成,吃起来很香糯,是孩童满纪(一周岁)时“走亲戚”用的。也有人挑一副担子,一旁妇女抱着孩童或一头箩筐里睡着一个孩童,急急赶路的情景。 P3-5 序言 序言 卢懂平 一条奚浦塘,北引长江,南接太湖。它穿越了唐宋元明清,一直流淌到如今。 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它灌溉了肥沃的土地,哺育了勤劳的民众。奚浦塘岸边,拱形的石桥诉说着昔日的往事;古老的水栈记载着旧时的传奇;而那长着青苔的石板街及两旁的粉墙黛瓦,记录着这个古镇渊远的历史和真实的故事。 这奚浦塘旁边的古镇就是恬庄。元末明初时,这里还是只有几个农舍的“田庄”。自杨氏始祖迁虞来此地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至清中叶时,已发展成为常熟四大镇之一的虞西重镇。以孝子杨岱为代表的杨氏族人,在恬庄疏河塘、筑水埠、开商铺、修道路、设义庄、倡书田、办义学、赈灾祸、济贫闲、兴义举、孝长辈,崇文重教,勤读传家。鉴于此等,清乾隆皇帝御赐“乐善好施”坊,嘉庆皇帝旌表孝行,并拨银敕建“孝子坊”。 今杨君以堉先生编著的《恬庄杨氏》一书,历时六年多时间,在不断修改完善后,终于付印出版了。该书对恬庄占镇及杨氏族群在古镇生活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间风尚、地域风貌、宅邸归属、斋轩名号及杨氏几代人的义举都描写得较为详实。要想了解恬庄杨氏的过去,此书值得一读。这是继清道光杨希澡所著《恬庄小识》后,又一部反映当时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凤凰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及凤凰山“AAAA级”旅游度假区等“同字头”文化名片,更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了更好地打造这种“唯一”的独特文化优势,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恬庄,一位历史老人,你占老,却年轻。 杨氏,一个辉煌家族,已载入史册,并还在续写。 (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凤凰镇委员会书记) 后记 虽然病痛依旧日日时时折磨着我,可是我还是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到今天为止四章文字的编写告一段落。对我这个读书不多的人来说,笔耕实在是有些困难的。要写成多彩的文章更难!我总有一种“想得完美,落笔难成”的感觉。 不管有多难,在大病两年后,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就要从五年前的一次“偶然”说起:2004年7月烈日当头,炎热的夏季,我生命中的又一个“驿站”。突然萌发了要到我离别了六十多年的故乡恬庄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带着孩子从上海直奔恬庄,本想让孩子认识一下我梦中依恋而美丽的故土。 一踏进恬庄,使我大吃一惊!原来的恬庄不见了!但我们在继续寻觅着。在不被注意的水泥桥堍下找到了!哈,还在!看到破旧的墙上挂着“恬庄北街”的路牌。出现在我眼前的一条狭狭的高低不平的石板街,是我童年每天走过的北街!心中一片惶感,一路走,一路看。看到一个“不认得”的恬庄北街。昔日的感觉一点也没有了。我最熟悉的长弄堂和太史第没有了、更楼不见了、小径河淹没了、向后走敦本堂也没有了,敦本堂的荷花池仍有半截,熟悉的一棵半卧在河面的树杆仍在。再从变了样的大弄折出,碰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家乡人,我作了自我介绍,告诉他们我很想看看“杨氏中宅(旗杆里)和孝坊”。他们告诉我,去北街找姚明公先生。姚先生很热情引导我们看了当时尚存的“杨岱故居”、“杨氏中宅(旗杆里)和孝坊”,所见到的已经残垣断壁,不堪入目了。心中一片迷茫,不知该如何向孩子解说。姚先生知道我是恬庄人,土生土长在长弄堂敦本堂,生活在杨岱太史第的九世孙,也是在世恬庄杨氏后辈中辈份最长的。在姚先生居室坐定后,彼此交谈甚欢,也很投缘,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临行时,姚先生送给我近年来张家港市先后刊出的资料:有《港口史话》、《张家港地方志轶闻》、《旗杆里与孙状元》和2000年11月20日张家港日报刊登的《状元孙承恩》、《饱经沧桑“旗杆里”》等资料,我带回上海。至今我一直与姚先生保持着联系,知道他多年来为恬庄的历史古迹、古文化默默地耕耘着。我作为一个恬庄杨氏的后裔,颇为感动,姚先生值得我们学习。回沪后,我从迷茫中慢慢走出来,一直在思考该为故乡做点什么。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挚友金洪法先生特地从宝山赶过来探望我。当时我就将此次回恬庄的许多感受感慨说出,真有点不诉不快之感。因为那段时间有些“事情”在心里“憋”得慌,金先生听了之后,坦然地鼓励我,要我将孩童时的一段回忆,过去的历史,古镇恬庄的一段弥足珍贵的生活,写出来,留下来。他又说,如果失去了,那会成为一生的憾事。 2005年7月我突然大病一场,经半年多调养才缓过神来。金先生又来看我时,再次鼓励我,叮嘱我,要尽最大努力完成这段历史的写作。在他的热忱启发下,我的心弦被他拨动了,“写出来,就是珍贵的,失去了,才是可惜的”。 在这段时间里,感谢张家港凤凰镇政府领导在2005年给我提供了《恬庄杨氏传略》,同时张家港市史志办徐祖白主任多次在电话中帮助和鼓励,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责任。期间寓居上海的恬庄杨氏十一世孙杨尔泰老师给了我不少珍贵资料。还有恬庄老同学张煜令先生和常熟的老同学挚友李定华老师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眼前一亮,丰富了我的写作内容。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才找到了“四章”人手之门。找到了“桃花源”,眼前豁然开朗,如果没有以上众人的帮助,我的写作之路,不可能走到今天!要深深地说一声:谢谢诸位了! 写到这里,怎么觉得“意犹未尽”?还有些话想说: 那就是使我再次大吃一惊的,在阅读从张家港带回的资料看到了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真是我生来闻所未闻,摘录几段如下:这就是清代常熟头名状元孙承恩的祖居,俗称‘旗杆里’,又名‘大孙家花园’。公元1619年,孙承恩便生在这里,群众习惯称其为孙家花园或大孙家,孙家坊;旗杆里是孙承恩的府第;颐年斋、南堂、北堂都是孙氏达官贵人吟诗作赋,休闲娱乐之所……不一而足。 初读时,真让我傻了眼,使我这个土生土长在恬庄敦本堂的九世孙“几乎要找不着北了”。这些陌生的字描写得那么热乎,说得那么真切肯定。这些陌生的字眼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后来想了一想,不能怪罪于人,我这么说不太恰当,不太合情理。 今天我的心里已经非常坦然,因为这是历史,已经历了相当岁月沧桑,恬庄杨氏中宅的变化已有一定的岁月,与我们已相隔好几代,上百年的事了。有人想把故乡的历史说得完美一点,好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出现各自的说法,也是在所难免的,暂时的,因为,历史是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原则的,认识历史也有一个过程,挖掘历史更有个过程。何况“旗杆里”确实住着孙姓人家,就是里面的孙姓人家也“这样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初住人的人已成古人,事实已成历史。就是现在健在的孙老师也不一定了解当时的事实过程。要一起来弄清这段历史,还一个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我们老一辈的共同责任。 现在我们分别为以下几点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孙承恩(公元1619—1659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的状元。长居北京。说公元1619年孙承恩生在恬庄旗杆里(又名大孙家花园)。根据这一说法:“旗杆里”那时已经存在了? 我从小未听到过孙承恩这个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恬庄出过孙状元? 而事实上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杨氏刚到恬庄(与孙承恩相距十二年)那时恬庄还是未成型的小村落。这座富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大宅显然是不存在的。 ●杨孝子(岱)与孙承恩相距七十八年,杨孝子(岱)在乾隆中叶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时,与孙承恩中状元的1658年相距133年后,才开始起步扩建恬庄镇,经过杨氏三代人,近百年的相继努力,才使恬庄成为虞西第一镇。在那段时间里,未见到过有任何片言只语描绘或说到这座“孙家大宅”,“大孙家花园”,它怎么就早早屹立在恬庄北街了? ●清代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刊印的杨希潆著的《恬庄小识》中通篇未提到过“孙承恩”这个名字和有关记载。在序文中只这样写到:“恬庄惟奚浦塘为最古,其次集福、长寿两庵殆防元明,亦为旧物。”仅此而已。怎么没有说到:恬庄北街有一幢明代建筑门楼的恬庄头名状元孙承恩的祖居。相隔已有179年了,应该属于旧物了。怎么没有提到。 另外在《恬庄小识》的“科名”、“职官”、“封赠”、“著述”、“园宅”、“祠祀”等栏目中也没有提到过孙承恩的任何记述,这绝不是偶然的事。在“公所”一节中《恬庄小识》作者开列了那么多有关人士“小人物”的名字和籍贯,很精细,而将一个堂堂的“孙承恩状元公”搁在一旁疏漏了,显然不适合。写历史当然第一要写入的应该是“状元爷”,其次才会写到其他人士,这种“轻重”绝不可能倒置。 我孩童时恬庄确实有一座“孙家祠堂”,在杨氏宗祠的左后侧,应该说孙家祠堂建造在《恬庄小识》刊出之后。不然在“祠祀”一栏中,不可能不提孙家祠堂。是杨希澡的粗心大意,还是根本没有孙家祠堂?事实明摆着,那时孙家祠堂还未出现。所以孙家祠堂与孙承恩没有关联,家祠前竖旗杆不一定当状元才能竖旗杆,我在前面章节中已经叙述了,在此不再重复了。 ●恬庄杨氏中宅(旗杆里)大厅里挂有乾隆御笔“乐善好施”匾额,字样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当朝送给恬庄杨氏并拨款建坊的,那时是公元1788年与孙承恩已相距一百三十年,这是杨氏历史中的荣耀。正好挂在中宅(旗杆里)是属于杨氏的。清代常熟头名状元孙承恩并不是生在这里的。孙承恩在常熟应该有祖居。 ●恬庄中宅(旗杆里)的茶厅里还挂着当时原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写的“五世同堂”匾额,他初写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当时因尹太君之孙邦彦夭折,而未制匾挂上。但后来恬庄杨氏一直以“五世同堂”存世。到七世孙杨沂孙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他五十一岁时统计杨氏生存表中也是五世同堂,有景字辈、希字辈、恩字辈、同字辈和以字辈。 到我童年时,也是“五世同堂”,有“同”字辈、“以”字辈、“定”字辈、“尔”字辈、“祥”字辈。当时最小辈份是杨尔祥之子杨祥元,居南宅巷门口。恬庄老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事实。 所以说后来建造杨氏中宅时挂上这块匾额,也是合乎情理的。中宅(旗杆里)高挂这块匾,只能又一次说明这中宅(旗杆里)是杨氏的历史内涵。 ●杨氏中宅(旗杆里)青砖门眉上原始砖雕一边是“内言不出”,另一边是“外言不入”,落款是“宗山”(杨孝子(岱)的另一别号)。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黑漆写上(盖上)的“厚德载物”,根据孙汝顺老人回忆,外层是她的姨夫沈道乾写上去的。很明显内层是杨氏的历史记印,外层是孙姓所写,这又是“先杨后孙”的历史事实的记录。 ●恬庄没有“孙家大花园”、“孙家坊”。 恬庄杨氏中宅(旗杆里)的花园,原名守默之园,是杨孝子(岱)为母八十寿辰所建,属“卜建北街”的一部分,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1791年间。过街楼是初建时形成的结构和格局,搭建于两边的山墙上。北宅中惟一的两层楼房在大弄中段,花园北侧,而花园西北偶由湖山石叠建的“游洞”,因而形成了南北两边有相同的高度,仅一弄之隔,建造了一条实用的南北通道一过街楼,是古镇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不能不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创举,真使人叹服!这条与北宅相通的过街楼,绝不可能是孙和甫从北京告老回恬庄后加建。两百多年前,象这样的空中走廊,不是一次造就,而后加建,难度重重,绝非易事。 当时“守默之园”中有爱日斋北堂、南堂、养源书屋、恬养斋等等,这都是有杨氏历史记印,有详情记述。从杨孝子(岱)书法作品的落款中就能找到“北堂”二字。杨景墉之子杨希铭(举人)曾养病于“北堂”。把这个花园也说成“孙家大花园”,实属张冠李戴,不符事实的推断。 ●我孩童时只知道恬庄杨氏中宅就是旗杆里,旗杆里就是杨氏中宅。大门前是旗杆场、照墙、照墙正中有三星圆形砖雕,四周有五福图纹装饰,照墙后有大水站。园中有假山、游洞、水榭、荷花池中有癞头鼋。我从小就去园中玩过多次,那时过街楼仍在。 ●我从小就知道恬庄杨氏中宅(旗杆里)在清末时被杨氏后裔强占典卖给孙姓,当时已经过四五代了。父亲一直在找机会设法赎回。1947年父亲从孙姓当时当家人典四爷手中赎回,我家本来准备择日搬入居住(前四章已详述不重复),现在我姐弟兄妹六人均健在(大姐八十七岁,小姐姐八十一岁,我七十七岁,大弟弟七十四岁,妹妹七十一岁,小弟弟六十八岁)都非常清楚六十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后来因时代的急剧变迁而被淹没了。时过境迁,当时的当事人皆成古人,也不被人们关注了。 今天再来认识这段历史,我们一家是当事人的后裔,最清楚这段历史,是唯一见证人。一方面这是我们的家事,他姓根本无法知情,更不可能了解当时的事实真相。 ●正因为恬庄杨氏中宅(旗杆里)当时被典卖出去,才有后来我父亲赎回的事实。绝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历史是凭事实说话的。我们的回忆就是事实,我们回忆的就是当时的历史。而且如果中宅属孙姓,后来不可能成为公产。 ●以房屋的建筑风格来推断,把一座富有明代风格的建筑说成一定是在明代时候建设的,确有些牵强。正因为这个论点,就把顺治时的孙状元祖居套上(孙承恩三代前是明朝)了。清代时建造明代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的,不足为奇。今天我们还在仿宋仿明仿古,不管唐宋元明清,都是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可以融人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挖掘历史的深化,有些“观点”已经不争自破了。2000年所写tt资料”到现在2009年,已经十个年头了。不少恬庄老人实事求是,是客观的明白人,其中不少人已改变了原来所持的观点,直言不讳,他们是敢于负责的人。 今天我摘录几段他们去年回忆时的记述,大家一看就能明白事实的真伪。 1.陈茂宗老人(原祖居恬庄南街陈仁寿中药店):旗杆里门口四只莲花石鼓墩听说是杨泗孙考中榜眼后所设;花园里西北墙处有一过街楼,其实是连通大弄两侧的空中走廊;孙和甫的祖上在三家村,后来才南迁恬庄;在我记忆里,只有“旗杆里”,并无“孙家旗杆”、“孙家花园”之说,“旗杆里”属杨家产业,确实无疑;花园里有名为“北堂”的楠木厅。这是一段出自八十九岁恬庄老人的回忆(2008年6月22日下午)。 2.2000年小文《饱经沧桑“旗杆里”》,这篇文章发表时影响极大,形成了一片“孙家花园和孙承恩故居之说”。声唁华卜。我2004年7月去恬庄,时隔四年才看到这篇小文。在这段时间里,又出现过一二篇类似的文章。好像已经把这种说法定论了。 时隔九年后的今天,这位作者非常明确地推翻自己的观点,现将他于2008年6月23日写的一篇回忆摘录如下:幼时曾随姨母住过“旗杆里”,与孙姓为邻,对此印象特深。后来看到资料说清代状元孙承恩葬于河阳山,不由得联想到莫非孙承恩就出生于恬庄孙家;以致我在《饱经沧桑“旗杆里”》一文中就说:这里可能就是孙承恩的家;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去杨舍找过孙老师,到三家村找过我表兄,侄孙等人,希望他们说,传说我们祖上曾是状元,可是谁也没有这么说;相反在恬庄老年活动室里,传出“旗杆里”的原主人,不是孙姓,而是姓杨(王耿生、孙希涛、陈茂宗及已故的杨良保等都这么说),这无疑在我头上浇了盆凉水;后来,我从《杨氏传略》和《恬庄小识》中看到,养元书屋、北堂、南堂,门额上二重字,“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都是杨家东西,不是孙姓的。 以上一段“不由得”“莫非”“以致”“可能”“就是”的定论推断小文中的观点现在已起了变化。今天这位作者在积极找寻正确的依据,来证明当初的推论是错误的,证明“旗杆里”是杨姓的才是正确的。 我作为一个恬庄出生的古稀老人,恬庄杨氏九世孙,曾在2004年6月8日给当时张家港政府王翔市长写过一封信,2008年4月28日第二次给张家港市委黄钦书记写过信,后来又于2008年12月28日给张家港市委常委梁一波部长写过第三封信。前后跨度五年时间里,我一直关注这恬庄。在信中我表明了一个观点:恬庄杨氏已成历史,杨氏的历史是恬庄的历史,恬庄的历史是张家港的历史,张家港的历史是张家港的财富。为了更好的发掘恬庄历史遗产,还历史古文化的本来面目,使恬庄老百姓从中得益,我仅尽一点力而已。 要以“修旧如旧”原则。在信中我说了一些我所知道的古建筑的地理位置、布局和建筑原貌的详情,给政府在修复中参考。并先后两次接到市委宣传部两次热忱中肯的回信,颇为感动。也了解了他们正在认真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我想我们应该从热爱故乡热爱恬庄出发,形成一个统一观点(客观的辩证的观点)。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挖掘地方的历史遗产是有利的,我们应该抱团一致努力,正像张家港日报编者按中的说的:让珍贵的古建筑流传后世,永续利用。让恬庄明天更美丽!一个美丽的恬庄再次显现在眼前,这是我所期盼的。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创造了现在的盛世!而现在张家港市委和政府非常重视古文化产业的发掘整理和创新。又一次使我吃惊的是张家港市委和政府加快了恬庄古镇的修复工作,新的工程即将起步…… 我盼望着、期待着梦中的恬庄依旧会璀璨。一个美丽的故乡,我心中的“梦”,“美好的回忆”会陪伴我一生!也让恬庄人民生活更幸福。 恬庄杨氏九世孙 杨以墒写于上海昭化路寓所 2009年4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