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玉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毕飞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玉米》是二届鱼迅文学奖、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获奖作品,毕飞宇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玉米》对文革时期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作家在一个扣人心弦的家庭冲突和爱情故事中,天衣无缝地游走于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之间,既气势磅礴又精妙细微,不仅勾勒出个体的生活,同时还呈现了整个社会的全貌。

内容推荐

《玉米》是二届鱼迅文学奖、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获奖作品,毕飞宇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玉米》是毕飞宇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小说通过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性格命运、人生故事,为我们呈现了姐妹之间,以及她们与周遭、与时代之间普遍而又奇特的关系。

目录

法文版自序

第一部 玉米

第二部 玉秀

第三部 玉秧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老天终于在一九七一年开眼了。阴历年刚过,施桂芳生下了小八子。这个阴历年不同寻常,有要求的,老百姓们必须把它过成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村子里严禁放鞭炮,严禁打扑克。这些严禁令都是王连方在高音喇叭里向全村老少宣布的。什么叫革命化的春节,王连方自己也吃不准。吃不准不要紧,关键是做领导的要敢说。新政策就是做领导的脱口而出。王连方站在自家的堂屋里,一手握着麦克风,一手玩弄着扩音器的开关。开关小小的,像一个又硬又亮的感叹号。王连方对着麦克风厉声说:“我们的春节要过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说完这句话王连方就把亮锃锃的感叹号揿了下去。王连方自己都听出来了,他的话如同感叹号一般,紧张了,严肃了,冬天的野风平添了一股浩荡之气、严厉之气。

初二的下午王连方正在村子里检查春节,他披着旧大衣,手上夹了半截子飞马牌香烟。天气相当地阴冷,巷子里萧索得很,是那种喜庆的日子少有的冷清,只有零星的老人和孩子。男将们不容易看得到,他们一定躲到什么地方赌自己的手气去了。王连方走到王有庆的家门口,站住了,咳了几声,吐出一口痰。王有庆家的窗户慢慢拉开一道缝隙,露出了王有庆老婆的红棉袄。有庆家的面对着巷口,越过天井敝着的大门冲王连方打了一个手势。屋子里的光线太暗,她的手势又快,王连方没看清楚,只能把脑袋侧过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这时候高音喇叭突然响了,传出了王连方母亲的声音,王连方的老母亲掉了牙,主要是过于急促,嗓音里夹杂了极其含混的气声,呼噜呼噜的。高音喇叭喊道:“连方啊连方啊,养儿子了哇!家来呀!”王连方歪着脑袋,听到第二遍的时候听明白了。回过头去再看窗前的红棉袄,有庆家的已经垂下了双肩,脸却靠到了窗棂口,面无表情地望着王连方,看上去有些怨。这是一张好看的脸,红色的立领裹着脖子,对称地竖在下巴底下,像两只巴掌托着,格外地媚气。高音喇叭里杂七杂八的,听得出王连方的堂屋里挤的都是人。后来唱机上放上了一张唱片,满村子都响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村里的空气雄赳赳的,昂扬着,还一挺一挺的。有庆家的说:“回去吧你,等你呢。”王连方用肩头簸了簸身上的军大衣,兀自笑起来,心里说:“妈个巴子的!”

玉米在门口忙进忙出。她的袖口挽得很高,两条胳膊已经冻得青紫了。但是玉米的脸颊红得厉害,有些明亮,发出难以掩饰的光。这样的脸色表明了她内心的振奋,却因为用力收住了,又有些说不出来路的害羞,绷在脸上,所以格外地光滑。玉米在忙碌的过程中一直咬着下嘴唇,就好像生下小八子的不是母亲,而是玉米她自己。母亲终于生儿子了,玉米实实在在地替母亲松了一口气,这份喜悦是那样的深入人心,到了贴心贴肺的程度。玉米是母亲的长女,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知不觉已经是母亲的半个姐妹了。事实上,母亲生六丫头玉苗的时候,玉米就给接生婆做下手了,外人终究是有诸多不便的。到了小八子,玉米已经是第三次目睹母亲分娩了。玉米借助于母亲,亲眼目睹了女人的全部隐秘。对于一个长女来说,这实在是一份额外的奖励。二丫头玉穗只比玉米小一岁,三丫头玉秀只比玉米小两岁半,然而,说起晓通世事,说起内心的深邃程度,玉穗、玉秀比玉米都差了一块儿。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

玉米站在天井往阴沟里倒血水,父亲王连方走进来了。今天是一个大喜的日子,王连方以为玉米会和他说话的,至少会看他一眼。玉米还是没有。玉米没穿棉袄,只穿了一件薄薄的白线衫,小了一些,胸脯鼓鼓的,到了小腰那儿又有力地收了回去,腰身全出来了。王连方望着玉米的腰身和青紫的胳膊,意外地发现玉米已经长大了。玉米平时和父亲不说话,一句话都不说。个中的原委王连方猜得出,可能还是王连方和女人的那些事。王连方睡女人是多了一些,但是施桂芳并没有说过什么,和那些女人一样有说有笑的,有几个女人还和过去一样喊施桂芳嫂子呢。玉米不同。她嘴上也不说什么,背地里却有了出手。这还是那些女人在枕头边上告诉王连方的。好几年前了,第一个和王连方说起这件事的是张富广的老婆,还是个新媳妇。富广家的说:“往后我们还是轻手轻脚的吧,玉米全知道了。”王连方说:“她知道个屁,才多大。”富广家的说:“她知道,我知道的。”富广家的没有嚼蛆,前两天她和几个女的坐在槐树底下纳鞋底,玉米过来了。玉米一过来富广家的脸突然红了。富广家的瞥了玉米一眼,目光躲开了。再看玉米的时候玉米还是看着她,一直看着她。就那么盯着。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旁若无人,镇定得很。那一年玉米才十四岁。王连方不相信。但是没过几个月,王大仁的老婆吓了王连方一大跳。那一天王连方刚刚上了王大仁老婆的身,大仁家的用两只胳膊把脸遮住了,身子不要命地往上拱,说:“支书,你用劲儿,快弄完。”王连方还没有进入状态,稀里糊涂的,草草败了。大仁家的低着头,极慌张地擦换,什么也不说。王连方叉住她的下巴,再问,大仁家的跪着说:“玉米马上来踢毽子了。”王连方眨巴着眼睛,这一回相信了。但是一回到家,玉米一脸无知,王连方反而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了。玉米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再和父亲说话了。王连方想,不说话也好,总不能多了一个蚊子就不睡觉。然而今天,在王连方喜得贵子的时刻,玉米不动声色地显示了她的存在与意义。这一显示便是一个标志,玉米大了。

王连方的老母垂着两条胳膊,还在抖动她的下嘴唇。她上了岁数,下嘴唇耷拉在那儿,现在光会抖。喜从天降对年老的女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她们的表情往往很僵,很难将心里的内容准确及时地反映到脸上。王连方的老爹则沉稳得多,他选择了一种平心静气的方式,慢慢地吸着烟锅。这位当年的治保主任到底见过一些世面,反而知道在喜上心头的时刻不怒自威。P4-7

序言

2001年4月,毕飞宇发表了《玉米》。从那时起,在文学界,人们频繁地提起“玉米”:“看‘玉米’了吗?”“你觉得‘玉米’怎么样?”局外人听来,好像人人家里种着一片地,地里长着玉米。

十几年前,莫言写出了《红高粱》,因为这题目和这小说,“高粱”这种贫贱的作物焕发出神奇的光芒。从此,提起这个词,我们会想起刺目的血、妖冶的绿,想起丰饶而残忍的大地。

——汉语之美、汉语之深厚和微妙,就在这一个一个的词,它被念出来,然后余音不绝,因为诗人和小说家们把层层叠叠的经验、梦想和激情写进了这个词里。“玉米”也是贫贱的作物。在北方和南方,在平原和山地,玉米构成了乡土中国的基本景观,它太普通,太常见,提起玉米也许只会引出某种关于日常生活的记忆:它曾是我们童年时代的主要食物。但毕飞宇把这个词给了一个女人,他让“玉米”有了身体,美好的、但伤痕累累的身体;他还写了“玉秀”和“玉秧”,那是将要成熟的玉米和正在成长的玉米。从此,在“玉米”这个词里、在玉米的汁液中就流动着三个女人的眼泪和血和星光般的梦。

《玉米》、《玉秀》、《玉秧》,毕飞宇是一篇一篇写的。我估计,他原本只是想写《玉米》,最后形成这样一本书可能并非他的初衷。但也许就在写《玉米》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玉秀和玉秧,这两个女孩子站在玉米身后,被光彩夺目的姐姐遮蔽着。毕飞宇察觉到她们身上存在着某种可能性——小说中的人和生活中的人一样,每个足够活跃的灵魂都有一种冲动:要展开自己的故事,要从别人的故事里冲出去,开辟自己的天地。

小说家如同专制的家长或严谨的导演,他必须镇压和消除这种“自由主义”苗头,必须让人物各就其位。所以,在《玉米》中,毕飞宇没有向玉秀和玉秧让步。但是,作为小说家的毕飞宇有一个决定性的特点,那就是他对人、对人的性格和命运有不可遏止的好奇。当他意识到那两个女孩在阴影中暗自酝酿者激情,跃跃欲动时,他终究无法拒绝她们,他必须提供机会让她们动,让生命自行其是。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书,它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由三个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人构成。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具有统一、强制、封闭性的结构意志的“长篇小说”,它更像是一次追逐:小说家被人的自由、人的魅力所引导,欲罢不能地追下去。

所以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暖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伶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我想起2001年初,毕飞宇在电话里没完没了地对我谈起“玉米”,这个词和这个女人,他不可自拔地沉溺其中,他爱她,她将因此而荣耀……

再往前二十年或三十年,在江苏北部的乡村,一个瘦的、黝黑的孩子,他注视着无边无际的田野,泪水涌上他惊喜的眼睛,我听到他说:“玉米。”

后记

恍若昨日,可事实上十多年过去了。《青衣》之后我发现了玉米,写《玉米》的时候我发现了玉秀,写《玉秀》的时候我发现了玉秧,写《玉秧》的时候我发现了王红兵。当我在王红兵的面前犹豫不决的时候,我动了写《平原》的念头。为了《平原》,我果断地对王红兵说了再见,随后,把《玉米》、《玉秀》、《玉秧》交给了江苏文艺出版社。让“三玉”出版吧,赶紧的,一出版我就死了那份心了。

如果不是《平原》迅猛地走进我的内心,《玉米》这本书还有哪些内容呢?说一说也挺有意思。

一,我想把王红兵写完。在我的想象里,王红兵生活在南京,我时常在大街上遇见他。他很忙,永远骑在他的那辆“金狮”牌自行车上,肩膀上背了一只网球拍。这是一个和王家庄——或者说——和乡村文明割断了联系的年轻人,操着一口二手的南京腔。他从南京大学毕业了,他既不是乡下人也不是城里人,最终成了南京这个“江湖”里永远也混不出头绪的文艺青年。写他是容易的,这是一个标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青年,理想、激情、个性、混乱、挫败、痛苦。他有能量,他有方向,却一头撞在了墙上。一想起他我的心口就进凉风,嗖嗖的。他是一个比我更像我的人。

二,我甚至还想写一部《柳粉香》。柳粉香也就是《玉米》里的“有庆家的”。我一直深爱着这个女人。她的光芒被玉米和玉秀遮蔽了,这让我很痛心。在我写《玉秀》的时候,《玉米》已经发表了。我当时有点后悔:我不该把中篇小说《玉米》匆匆忙忙地发表出去的,我应该写一部长篇,而不是三个系列中篇。——如果是那样的话,柳粉香就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了。

在中篇《玉米》里,柳粉香已经怀着王连方——玉米父亲——的孩子了。到了中篇《玉秀》,玉米也生下了她的孩子。我不止一次想象着这个场景:在一个大雪的午后,玉米抱着孩子,回到王家庄了。就在巷口,玉米遇见了柳粉香,柳粉香的怀里同样抱着一个孩子。玉米掀开柳粉香怀里的襁褓,一眼就知道了,柳粉香的儿子是她的血亲弟弟。两个女人,两个婴儿,就这么见面了。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个场景在我的脑子里不停地闪回,很痛,我只能用点香烟去打发它。我不是不想把这个场景写下来,我想写,就是没有合适的地方。这让我格外地痛。它被我错过了,像一个梦。

写作就是这样折磨人,为了大局,或者说,整体性,有时候你必须割爱。你在割爱的时候时常伴随着错觉,总觉得还有机会,事实上,这样的机会是不存在的,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太遗憾了,——可我一直告诫我,一个职业作家不该玩味这种遗憾。

《玉米》现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是时候了,该我把心里的那一点秘密说出来了。

2012年11月22日南京龙江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西方人知之甚少的中国,毕飞宇用他这部惊艳之作使它变得真实而可信。

——华盛顿邮报

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

——李敬泽

毕飞宇这部引人注目、不动声色的作品精细地描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毕飞宇创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不仅有玉米、玉秀和玉秧,还有村民和城市中的人们。

——国际先驱导报

在你描写人物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与人相处。你们有了感情。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这是最折磨人的:一边是你的感情,一边是你要描述的命运,你选择什么?

——毕飞字

《玉米》对文革时期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作家在一个扣人心弦的家庭冲突和爱情故事中,天衣无缝地游走于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之间,既气势磅礴又精妙细微,不仅勾勒出个体的生活,同时还呈现了整个社会的全貌。

——2011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授奖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