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任秋平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史之所以受到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一是因为作为距离今天最近的、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成败得失自然会引发普遍思考;二是因为如此浩瀚详实的史料,也会引发人们从多种角度贴近观察与思考,得出观点各异的结论。任秋平女士所著的《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与思考清史的全新视角。

内容推荐

《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由任秋平所著,《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的作者用清新诙谐的笔法,独特深度的解读,带你回到真实的清朝,“亲历”掌控朝野的心术与玄机,揭开帝后权臣的神秘面纱。

情非得已的“容忍”

石破天惊的“守候”

缠绵悱恻的“刀锋”

指点江山的“红袖”

隐忍、胆识、慎独、抉择

他们是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

进退平衡,步步为营

刚柔相济,苦待良机

性格与命运,选择与成败

这里有你不曾了解的历史

解码大清主宰者的处世哲学

目录

第一章 话说十二帝的文化“裉节儿”

一、天崇“汉化”

二、顺康“科场狱”

三、雍乾“文字狱”

四、西学“兵临”嘉道咸

五、外患“既济”同光宣

六、“末帝”一生

第二章 青苹煮酒话“太后”

一、草原公主VS胡同小妞儿

二、情非得已话“绯闻”

三、危机应急论“手法”

四、“归宿”之后话归宿

第三章 四大名妃

一、紫禁城中的“倾城之恋”

二、年妃——夫兄政治“寒暑表”

三、“香妃”——西风绕紫禁

四、瑕瑜互掩道珍妃

第四章 紫禁城的洋师傅

一、“通玄教师”汤若望

二、 “通天给力”南怀仁

三、艺盖三朝郎世宁

四、末代帝师庄士敦:爱到尽头覆水可收

第五章 大清名臣

一、麻状元的“西游”人生

二、于成龙版“天下无贼”

三、刘统勋疾呼“吏制惊天”

四、于敏中:情商挑战“圣明”

五、龚自珍诗境中的“政论”与“人论”

六、沈葆桢、刘履芬——喋恨乱世两名臣

七、晚清“三杰”话纠葛

八、状元界的圆满“句号”

第六章 恭王府过客之和坤

一、聚财进府看“妙招儿”

二、力挺“禁书”《红楼梦》

三、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第七章 义薄云天老太监

一、鲜为人知的秘史披露

二、“秃老太太”的家国之变

三、八宝山的“前世今生”

四、深宫点滴

外一篇

一、阻止“烧锅刘”反戈西太后

二、勇擒匪首

三、火场救人

四、力阻干戈

后记

一、浩叹流光速

二、心语

试读章节

努尔哈赤自封“天命汗”,皇太极年号崇德。起事之初归纳的所谓“七大恨”,与其说是对明朝的刻骨仇恨宣言,不如说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和鼓舞士气的“洗脑剂”。再看内容,除杀死父祖外,其他内容包括偏袒叶赫、争地杀人等,都比较勉强,基本是在强词夺理。结构上也是夹来缠去,理据不清,缺乏根本上的说服力。

当然此时的努尔哈赤还是一派游牧打法,行文言辞不得要领,引经据典的汉式“煽情”还没掌握到收发自如。满洲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金朝的女真文到明中期已经逐渐失传,公文则用蒙古文或者用汉文。到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一五九九年,努尔哈赤命人借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了满文,属于无圈点满文,就是通称的老满文。到了皇太极时代,这才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也就是新满文。这“七大恨”书写时,老满文刚刚形成不到二十年,文义蹩脚在所难免。

早在其称汗之前,建州女真地区就有不少汉族工匠农商。据朝鲜史学记载,在赫图阿拉城内外,上述汉族从业人员“络绎往来者”几乎占到人口一半,当地人包括努尔哈赤本人不可能不受任何影响。从智力上讲,努尔哈赤绝对是个聪明人。但制定拉拢招降多数汉人政策的初衷,应该是借技借力为主,天命汗的目光不太可能超前到把汉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既然自封为王,努尔哈赤便也逐渐具备王者情怀,至少明白利用比杀戮要实惠得多。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天命三年,也就是一六一八年,攻下抚顺后,首次发出戒杀令——“勿杀,皆抚之”。所得千余户降民,“父子兄弟夫妇俱无离散。至于六亲失散者,查给伊亲;奴仆失散者,查给本主。又予房田、牛马、衣食、牲畜、器皿等物。”期间增设的管制,仍然沿袭了明朝制度。努尔哈赤的管理理念,至此也算有了质的飞跃。

三年后,对丹东地方非但不降、反而斩杀来使的过激做法,努尔哈赤再次采取了宽容态度。第二次招抚时表示“尔镇江居民因杀我使臣,惧我复仇,故不敢降……且辽东全境既已属我,而我犹妄行剪屠,是自残肢体以为快也。”这番说得人情人理,化解了对方害怕报复不敢妥协的心理,尤其把满汉相伤比作“自残肢体”,也算把感情牌打到了上风头。结局相当不错,只劝说当地把四五个首犯送来,于是英雄不念旧恶,其余事体一笔勾销。这次兵不血刃拿下一方,无论心理把持还是行文,较之几年前的“七大恨”,各项指标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几年间,对归顺的汉人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职位。明朝边将第一位降后金者、抚顺游击李永芳就是个典型例子。攻陷旅顺后,李永芳率部投降,被授三等副将,还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在后来的萨尔浒之战中献计“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努尔哈赤悉数采纳,以多胜少打败明军。

深度感受了汉人的智慧及亲和力,沈辽大捷后努尔哈赤下谕: “如斯死战获得辽东城之人,尚皆不杀而养之,各守旧业……此乃长远之利矣。”至此,珍惜生命、发展经济的理念渐趋成熟,战后千疮百孔的辽东得到了全方位发展,为后续子孙的一统天下做了个小小的“示范”。

所谓天才,就是放对了地方的人才。努尔哈赤打仗绝对是天才。自打正式向明朝宣战,明朝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批落人后金之手。八旗铁骑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戎马倥偬四十四年,总共打过十二次大胜仗。古勒山之役、萨尔浒之役、叶赫之役、沈辽之役等,都足称后世经典。至于统一女真、制定满文、创建八旗、建立后金、迁都沈阳等战略性举措,无不验证着天命汗“打天下”及“治天下”的超级水准。

然而关键时刻,也就是一六二六年,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遭遇了一个“蛮子”的顽强抵抗,兵退沈阳,不久撒手人寰,为子孙留下了未竟的大业。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虽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但是无论“毒疽”还是炮伤致死,都与袁崇焕刀兵相见、兵败宁远息息相关。因此,与其说努尔哈赤的死因是伤病,不如说死在战无不胜的神话被一举打破的郁闷里,而且打破神话的竟是一介汉族文官!伟大的天命汗估计至死都在费解:袁崇焕,你的身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难以破解的密码?

同乃父一样,皇太极继任汗位后,起初也“折”在袁崇焕手里。遵化、蓟州、通州等阻截战,都让皇太极领教到了什么叫“折戟沉沙”。在女真人眼里,汉人就是这样,军事胜败不大直接形容,喜欢用些比较含蓄的词儿来概括。更可怕的是,汉人有文字、重文化,前人写下打仗经验供后人借用。此外,前人元素还直接导致了汉人心性的复杂,这些“传承”都在袁崇焕对后金的又打又和、吊唁供粮上得到了具体体现。

P3-6

序言

历史乃一面古镜。

清史亦如此。余弱冠之年一夜读毕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竟一头“扎”进其“后半生”,进而对“晚清”痴迷不已,遂撰九部“末代系列”。弹指之间,已近半个世纪。乃至不期与向斯、叶赫那拉·根正二位晚清学者被学界戏称“晚清三剑客”,犹惭学识浅陋。

纵观面世的清史类作品,不可谓不多矣。然而,纵观民国以来文史领域,基于晚清史实而以清新诙谐笔法所撰“文史大散文”并不多见。窃以为,此书将散文的“形散神聚”融进清史,兼或细腻准确的点睛评述,读来轻松洒脱而不失严谨。除却作者文字功力扎实、别致,更多了一分新时代蕴涵的敏锐与灵俏。

数年前,欣阅任秋平发表在《西城文苑》的文史作品,尤感于其行云流水般文字,暨对清史的解析深度和趣味——似以文字作彩绦,不经意间串起一颗颗散落的文史珠玑。尤难得的是,且使拂然蒙尘的陈年“老珠儿”璀璨耀目,颇透新意,亦顿使枯燥的清代历史变得霍然轻松,数成字长文读来,丝毫不令人感到晦涩,而颇享愉悦之快。

前车之鉴,后人收益。这是史学研究之目的。如何以真实而生动的阐述使后人参悟历史,则须练就绕指柔般功力。作者于此点把握得张驰有度,不疾不徐,洁净洗练,尤值荐之。

期冀更生动的清史表现形式,以丰富文史,亦擦试历史这面不可再得之古镜。

兹为序。

贾英华

后记

一、浩叹流光速

往事如烟。写过曾祖,便忘不下外公。伴着时光的流逝,记忆中很多东西渐渐淡去,童年的一切也慢慢变得模糊而遥远……但那一大片无际的碧水多年来却一直荡漾在我的梦中。

天气晴好,虽已下午四点多,空气依然暖融融的,没有风。老家位于河北雄县、任丘、安新三县交界的白洋淀最东部。水已是少而又少了,虽说春水初生,草长莺飞,但周围的草树因为缺水依然有些枯黄,那些冒出水面一米多高的干芦苇,经过了一个寒冬朔风的肃杀,一样细细弱弱地挺不直腰身。

看着面前的一切,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三十多年前……

十一岁那年,也是在这样一个清明前的下午,外公教我

读书有些累,便带着我搭了一段牛车来到这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白洋淀是那么净蓝的一个大湖——骤然涨出的春水仿佛经历了一冬的沉寂,亟欲挣脱土地的束缚而一袭青天!浑然有力的波纹仿佛一双双有力的大手,把岸边干硬的土地揉搓得柔软湿润,从而让草和树也变得翠绿葱笼……经年的干芦苇也无从稍露风姿,早被大水没过了不少,只是露出一点点芦芽。就这样,天和水相对着蓝下去而对恃着不遑多让!

“丫头,这么好的景致不可错过!跟外公做诗吧。”外公低下头问着矮矮小小的我。

“丫头不会。”背了好几年的诗诗词词,小小的心灵中所装的依然是一个玩字。

“日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试试看,外公说完你来接,浅一点。”我接得很慢,从读过的诗词中找到差不多能套用的,居然也断断续续接了几句:

天赐春波蓝,

拂舟芦芽短。  极目水如云,

近看鸭成点。

煦风裁嫩柳,

斜阳映远帆。

渔郎愁日暮,

锄翁惜禾田。

浩叹流光速,

煮鱼多放盐!

东张西望中我看见靠岸的小船上,一个人用鱼叉扎着一条跟我的枕头差不多大小的鲤鱼,就随口来了一句。外公哈哈大笑起来:“丫头,这么俗啊?”

“是啊,上回外婆炖大鱼忘了搁盐啦!别提多难吃了。”我指着那条大鱼。

“好好,先对到这,以后再整理。不过那‘近看鸭成点’最好是‘近观’,看字太具体太着痕迹了,写景要若即若离才好。最后一句嘛,也怪外公转得太快了,回头再说。整个来说稚弱突陡了点,可还是比你小舅强多了。”

外公买下了那条大鱼,回家亲手烹做。老人家吃东西讲究原味,说不能象贾府吃茄子,又煎又炸,还要佐以多味。只是加入葱姜和酱油,微火炖至将糊半焦,细嫩的鱼肉有一股轻微的焦味,吃到嘴中的那股鲜香让我多年来一直都不曾或忘。时下北京的水煮鱼和干烧鱼的麻麻辣辣,倒有些类似贾府的茄子。

第二天父母就赶过来接我回北京,等到我秋季回来时外公已经病人膏肓,看到我只是嘴张了张,指了指书架上的那一大叠线装书。那是民国年间外公随全家从江南迁来河北时带来的。而我与外公乱做的那几句诗文竞成最后的戏作!

岁月弹指,年届中年的我在这个季节还站在这个位置,仰望苍天,想到再见不能的外公外婆,禁不住泪如雨下。这水、这树、这禾田……你们还记得一个老者携一个小姑娘为你们做过的诗吗?  二、心语

止笔于此,仍觉意犹未尽,还有本次成书尚未表达的那份感恩……

来自曾祖基因中那份心灵的宁静与澄澈;来自外曾祖血液中对文史的那股痴爱与狂热;来自外祖父孜孜以求的国学熏染。

成书过程中,贾英华老师提笔作序,向斯、那根正、纪连海老师学术支持,王铭珍伯伯慷慨供书。此外,家兄德胜、德旺鼎力相助,还有我的先生在逻辑证史方面的学术定位。极感盛情之际,又想到小时候外公教过的第一首五言,也就是王维的那首谜语诗,谜底为一幅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想来人生何尝不是谜语,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真真假假的表象之后,又藏匿了多少世间繁华与落寞?但没有了这些表象,一切全成不争的事实,世界又会多么乏味?后人茶余饭后拿什么当谈资?

感谢各位助我成就谜诗一段。

书评(媒体评论)

纪连海:

清史之所以受到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一是因为作为距离今天最近的、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成败得失自然会引发普遍思考;二是因为如此浩瀚详实的史料,也会引发人们从多种角度贴近观察与思考,得出观点各异的结论。任秋平女士的《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与思考清史的全新视角。

晚清三剑客  贾英华:

纵观民国以来文史领域,基于晚清史实的“文史大散文”以及清新诙谐的笔法并不多见。窃以为,此书将散文的“形散神聚”融进清史之中,间或细腻准确的点睛评述,读来轻松洒脱而不失严谨。除却功力扎实,文字别致,更多了一分新时代蕴涵的敏锐与灵俏。

晚清三剑客  向斯:

以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文学的语言文字,从太后、权臣、名臣到老太监和洋师傅等八个方面,解析清史,煮酒清谈,娓娓道来,《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晚清三剑客  叶赫那拉·根正:

任秋平女士的这部《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自始至终既保有史书的庄重严谨,又兼具散文的优美流畅,在大量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纵笔古今,穿越自如,见解独特,点评深刻到位,使我瞬时就被那种深刻灵动的语言传递出的历史真相与真相背后少有人能发掘出的厚度与深度形成的巨大冲击力深深打动,感觉中已与作者是老朋友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