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陀的宗教
“佛教”,顾名思义,是佛陀的宗教,进一步说是由佛陀讲述的宗教。这里所说的“佛陀”,指的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公元前6一前5世纪在北印度生活的人物,即释迦牟尼的尊称。但佛陀并非专指释迦牟尼,其原意是“觉悟者”,当时的印度把达到宗教最高境界的人物称为佛陀。佛陀应具备完美的人格,这样的人物出世一般非常罕见,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佛陀应该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人。他作为释迦族的王子,生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结婚生子后不久,29岁之年决定出家。他加入了修行者之列,游方各地,寻觅良师益友,曾做过种种苦修,但发现毫无意义,遂放弃苦修,静心冥想,得到正觉,成为佛陀,时年35岁。从此之后,释迦牟尼踏上传教之路,组织出家人的集团,教化在家信徒。这样,由释迦牟尼所讲述的内容就是佛教的根本。
不过,不管哪个宗派、哪个系统的佛经,都说佛陀并不是释迦牟尼一个人,应有多个佛陀存在。佛陀到底是指释迦牟尼一个人,还是释迦牟尼只是众多佛陀中之一个?这里面包含非常重要的问题。
《杂阿含经》保存了比较古老的佛经内容,其中有这样的一条:“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这是释迦牟尼成道时的感言,虽然得到正觉是释迦牟尼个人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正法”是释迦牟尼自己发明的,或者发现的。通往得到正觉的这条路,是古仙人已经走过的路,这条路线上清楚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释迦牟尼踩着古仙人的足迹,一步一步地走向正法。好比有人在荒野里行走时,忽然发现前面有个古道,他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发现古代的城堡、宫殿、园林等,这一条反映了释迦牟尼成道时的心情,虽然他达到了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但他并不孤独,前面有人已走过同样的路。一般,有人开始着手大事业或者计划大工程的时候,往往自以为是空前绝后的伟大事业或者完全创新的工程,但如果虚心想问题就会发现,实际上在过去已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正在走的这条路,也是古人先开辟的一条古道,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大到思想道德层面,小到生活习惯、口头禅等,都与生活环境或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想法,都反映这个人的生活经历,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动模式都体现了这个人的“历史”。修行成道是毕生的大事业,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肯定都受到过去先人做过的工作的影响,释迦牟尼认清了这一点。传说,释迦牟尼悟道时,同时发现这是“古仙人道”,于是合掌礼拜古仙人,即过去的佛陀,表示皈依自己所了解的“法”。这样,释迦牟尼悟到的认识具备了宗教性质,释迦牟尼的思想生活与久远的过去联系在一起,偶然化为必然,后来,释迦牟尼的思想体验被赋予人格,产生“值遇古佛”的思想,形成了“过去佛”的传说。即释迦牟尼之前已出现过佛陀,他们同样传教说法,释迦牟尼悟到了正法,换句话说他发现了过去佛所讲述的法。《大唐西域记》里说,有外道崇拜过去佛,但不信仰也不拜释迦牟尼,这可能说明过去佛的性格。大胆的推测,佛经里出现的过去佛的名字,不是佛教信徒所创造的,而是当时印度较有名的佛陀、觉悟者或传说中的思想家的名称。佛教徒把他们的名字借过来,作为过去佛加以崇拜。其实,佛教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等,也是吸收当地传说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推测也不是不能成立的。
释迦牟尼去世200多年之后的阿育王时期,留下了修复过去佛佛塔的刻文记录,可见释迦牟尼去世后不久已经形成了过去佛信仰,也就是说,佛教承认了释迦牟尼以外的佛陀的存在。另外,佛教传说还提到将来会出现成为佛陀的人物,即弥勒。
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佛陀到底是指释迦牟尼一个人,还是释迦牟尼只是众多佛陀中之一个?我们已经发现佛陀是称号,而不是专指某一个具体人物。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佛陀是什么?其实,佛教的历史可以说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佛陀可以解释为觉悟者、把握最高真理者;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佛陀是得到正觉的、了解正法的人。但这些都没有说明任何问题。觉悟也好,正法也好,其内容都超越我们普通人的知识、体验或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那就是自己成为佛陀。从古到今:佛教学者一直讨论关于佛陀的问题。如何理解佛陀,怎样解释佛陀,这就是佛教最大的问题。换句话说,佛教是探讨佛陀的宗教。佛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佛教信徒对佛陀的理解的变迁。除了文献里的讨论以外,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遗迹、遗物来理解佛教的面貌,当时佛教信徒是怎样理解佛教的,尤其在家信徒的活动情况在文献里是很少提及的。其实,在家信徒的信仰方式对佛教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引导性,我们想通过这些遗迹、遗物来了解当时的佛教信仰的一端,以此阐明对佛陀的理解。
无论怎样,释迦牟尼只有一个,因为出现了他,才诞生了佛教。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出现释迦牟尼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
1.1 佛教产生以前的印度社会和思想
我们看佛教的历史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佛教产生之前的印度。现在的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地与当地文化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佛教文化。不过,佛教毕竟是在印度诞生的,佛教的思想、佛教教团的规定等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和中国不同,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中国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大量的史书,可以用来复原历史,印度则没有这类史书存在。因此,早期佛教经典是记录和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的重要文献。佛教曾经是印度大陆最重要、最流行的宗教,现在,印度各地保存有不少的佛教遗迹,这也是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佛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文化的发展。这好比要了解儒教史,就需要把握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动向。
1.1.1 印度河文明
众所周知,印度是最早的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考古学发现表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即印度河文明。1921年,英国学者第一次发掘哈拉帕遗址,发现规模很大的城市遗址。后来在印度河下游又发现一座更大的城址,即摩亨佐·达罗。后来,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及外国研究机构一直继续考古工作,发现的遗迹多达200多处,其分布地域十分辽阔,南北1100公里,东西1550公里。该文明属于青铜器时期,具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河文明的城市虽然发现有很厚的城墙,但城内没有发现王宫或神殿等标志性建筑,这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文明不同,是印度河文明的特点。从出土文物来看,农业和商业非常发达,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有规模很大的储藏谷物(主要是麦子)的仓库。印章和雕塑代表了印度河文明的艺术水平,大象、牛、老虎、犀牛等动物形象表现得非常巧妙。印章上面除了刻有文字以外,还表现动植物,虽然画面不大,但非常生动。这些造型及题材内容等,都与后世的印度艺术,包括佛教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突然间消失无踪,目前,其灭亡的原因没有明确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雅利安人人侵;印度河河道改道,因此靠水上交通进行贸易而发达的城市经济崩溃;地壳变动导致洪水;由于气候变迁,导致沙漠化。无论怎样,印度河文明对后世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不少的影响。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