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危险的事,不是海啸,也不是战争,而是他站在你的面前,知晓你的全部隐私。
最权威的维基解密内幕,最刺激的网络冒险之旅。
他用键盘与美国政府作战,2013年他将公布超过一百万份解密文件,他将继续震惊世界。
《世界上最危险的人》是安德鲁·富勒出版的首部专著,是关于“维基解密”事件和阿桑奇的权威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上最危险的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澳大利亚)安德鲁·富勒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危险的事,不是海啸,也不是战争,而是他站在你的面前,知晓你的全部隐私。 最权威的维基解密内幕,最刺激的网络冒险之旅。 他用键盘与美国政府作战,2013年他将公布超过一百万份解密文件,他将继续震惊世界。 《世界上最危险的人》是安德鲁·富勒出版的首部专著,是关于“维基解密”事件和阿桑奇的权威著作。 内容推荐 《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作者安德鲁·富勒先生是澳大利亚新闻调查业中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从业者。在他的这本首部专著中,他对朱利安·阿桑奇先生从出生、成长、成名到遭到瑞典起诉、通缉的历史及过程作了详细的回顾。《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中介绍并分析了与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有关的国际黑客、黑客组织以及维基解密的由来和现状;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阿桑奇与相关政府、非政府机构的冲突,阿桑奇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维基解密阵营内部的矛盾及分歧等细节。通过本书,作者试图从历史及现实的角度为朱利安一阿桑奇以及维基解密作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定位。在作者看来,阿桑奇不是泄密者,而是一位争自由、要公正的斗士,也是一位有勇、有谋、性格复杂的新媒体的代表人物。他要在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关系,让读者从原始材料中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致命引力 第二章 密码朋客 第三章 起航 第四章 拯救世界 第五章 无法无天 第六章 开火 第七章 举报者 第八章 愉快与不满 第九章 性、钱、权 第十章 电报门 第十一章 身陷网中 注释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致命引力 麦格内蒂克岛(Maglletic Island)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岸外的东北方,如果不出国境线,应该就是离墨尔本最远的一个岛屿。岛名是当年那位传奇船长库克先生起的,他坚信就是这个小岛扭曲了自己船上的指南针数据,因而给该岛起了意为“磁力”或“吸引力”或者说“魅力”的名字。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岛屿具备了一种全新的魅力:既是退休者们颐养天年的地方,也是人们躲避澳大利亚炎热酷夏时的避暑休假胜地。纷至沓来的还有那些折服于该岛的特有美景与宁静的艺术家,以及纵情山水的游客们。 1971年,艺人克丽斯蒂‘阿桑奇从澳大利亚大陆上的汤斯维尔(Townsville)的地方医院生了儿子朱利安后就搬到了麦格内蒂克岛。汤斯维尔以北昆士兰首府而著称,而其实际上也就仅仅是一座乡村大镇。最能让这个地方首府称道于世的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格雷格’诺曼曾在这里生活过多年。带着自己新生婴儿的克丽斯蒂在去渡船码头的路上,一定思索过等在自己和儿子前面的究竟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命运。身边没有丈夫,母子俩只能相依为命。 从不循规蹈矩的克丽斯蒂早巳习惯于独自面对一切。在旁人看来,性格“极端固执”的她,与自己亲生父亲的关系就很不融洽。有一次,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她还干脆一把火烧了自己的课本。作为一位大学院长的女儿,可想而知,这样做目的就是要宣示自己的决心,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据了解,克丽斯蒂的父亲沃伦·霍金斯(Warren Hawkins)在工作中是个严格照章办事的人。在对待家人和孩子上,大概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一个曾经与他共过事的人就认为,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传统主义者”。性格决定了命运,这对父女真算得上是棋逢对手的冤家,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没断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十七岁的克丽斯蒂凭借自己的绘画技能,赚钱买了一部摩托车和一顶帐篷,就毅然离家出走了。之后,她加入悉尼的一个反传统文化的社会圈子。在这个生机蓬勃的圈子里,她爱上了一位名叫约翰·希普顿(John Shipton)的“叛逆青年”,据说,他们是在一次反越战的集会示威中相识的。然而,这两位性格都属叛逆的年轻人,关系也没持续多久,几个月后她就带着身孕独自回到了北部。多年后,当希普顿再次走进儿子朱利安·阿桑奇的生活中时,身份仅是儿子的支持者。 就在渡轮转向东北,驶向那条把澳大利亚大陆和麦格内蒂克岛隔开的七公里长的海峡时,克丽斯蒂已为自己和自己怀中的新生婴儿在这个田园诗般的岛屿上即将度过的第一夜,做好了准备。出发前,她就已经设法在岛的南岸离海岸仅数米远的皮克尼克角(Picnic Point)租了一栋租金为每周十二美元的独栋小木屋。 初降人世的小朱利安,当年生活过的这个地方是一个棕榈成行的海湾,沧桑的岁月并没给这里留下多少痕迹。如同被时间胶囊裹住一般,早年澳大利亚特有的宁静在这里得到了不错的保持。同样没被时间改变的,还有畅通的道路和开阔的街区,这里的街区至今都享受着四分之一英亩的面积。生活在岛上的人们也依然过着原有的那份悠闲自得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对某些问题不厌其烦地来回争论,其中最受热议的就有克丽斯蒂·阿桑奇是否真的射杀了一条胆敢在朱利安床上盘窝筑点的大班蛇。 即便在朱利安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克丽斯蒂就已经看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她将图案复杂的编织围巾横挂在儿子的婴儿车前,让他观察,克丽斯蒂说,朱利安迷上了那些图案,从他的表情上看,在他那幼小的脑海里,那些图案几乎就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区别,统统都显得那么有趣。在离他们母子居住地不远的文化中心和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人们今天仍可窥见母子二人当年生活的一些原貌。克丽斯蒂用她坚定而优雅的笔迹在留言簿上写道,她几乎“每天都穿着比基尼”,并和“我的宝贝,以及其他的母亲们在岛上完全按土著人的方式生活”。 母子二人轻松自如地融入了岛上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海岸附近租到的那所小木屋,也相当幸运地建造得相当结实,承受住了那些不时出现,并以不可阻挡的汹涌之势不断撞击着昆士兰北部海岸线的一次次热带风暴。1971年圣诞节前夕,那场名为“木槿花”的龙卷风以每小时二百多公里的风速呼啸着从太平洋上扑面而至时,他们的家居然奇迹般地顶住了这场狂风暴雨。而岛上其余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就没那么幸运了,不是遭到严重损坏,就是被彻底摧毁。 五年后,克丽斯蒂带着她年幼的儿子再次返回到麦格内蒂克岛时,同去的还有她向人们介绍的,一起生活了三年的“新丈夫”。这位名叫布雷特’阿桑奇(Brett Assange)的艺人是克丽斯蒂的同事。这个三口之家和克丽斯蒂的木偶剧团一起在澳大利亚各地巡演。而在演出之余,他们一家就主要生活在利斯莫尔(Lismore)和阿德莱德山(Adelaide Hills)一带。这种不停地穿梭于各地的游动生活,让朱利安在成长的过程中,前后上了为数不少的学校,据他本人讲共计有三十七所之多。但他的母亲却说,虽然自己的这个儿子的确是绝顶聪明,但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事实上,他前后共上了十三所学校。 P1-3 序言 2010年的伦敦迎来了比往年更早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的雪花给威斯敏斯特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毯。12月7日这天的清晨照旧是寒气逼人,好在阳光穿过了灰色的云层,这为黎明前就已出门上路的人们带去了些许的温暖。 威斯敏斯特市地方法庭大楼是一幢风格单调的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①。这天清晨,在法庭大楼外那寒冷而匆忙的街面上,首批赶到的电视摄制人员选位占点,在隔离开那些行色匆匆、忙着上班赶路的过路者的铁栅栏后,架起了自己的摄像机。当天,大楼里即将上演的一切,不仅会让夜里回家观看电视的那些遍布在全球各地的观众们充满好奇之心,还能为他们提供一番相当的娱乐享受。几个世纪前,在离法庭不远处的霍斯费里路上,就一度上演过以当众鞭答来取悦他人的残忍游戏。现在,观众们大可目不转睛地欣赏另一种全新的大众娱乐:全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滚动式新闻,对名人及轰动事件无底线地报道和展示。 在朱利安·阿桑奇身上,观众们能得到的就是新闻娱乐两不耽误的双重满足。之前,因公布汇总为“电报门”的那批惊世泄密材料,维基解密震惊了全球。十几万份由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国使馆发出的外交机密电文的泄露,终于让人们从一个求之不得的角度,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内幕有了直接而全新的了解,大家终于知道了在联合国安插间谍以及某些阿拉伯国家要求华盛顿轰炸伊朗等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性泄密事件。 愤怒中,有人要求逮捕阿桑奇,更有甚者,要求暗杀阿桑奇。在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就直接称阿桑奇为“高科技恐怖分子”。更热闹的是,眨眼之间,阿桑奇又成了瑞典的通缉对象,两位瑞典女性指控阿桑奇对她们犯下了强奸及性骚扰罪。为此,瑞典检方动用了国际刑警组织,要他们逮捕并遣送阿桑奇归案受审。 12月7日的早上,阿桑奇的律师通过电话正式通告了位于伦敦北部的肯提希镇①的警察局,阿桑奇将去自首,并约定了自首时间。这种提前通告的自首方式,被大家赋予了一个奇特的称谓:“预约逮捕”。肯提希镇离著名的记者俱乐部——前线俱乐部的所在地帕丁顿很近。阿桑奇在帕丁顿时,就曾在这间俱乐部住过。俱乐部的名字有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他们只对驻外记者提供服务,然而那里酒吧丰富的收藏、令人愉悦的氛围却为俱乐部吸引到了背景各异的众多会员。尽管阿桑奇号称已处于“隐藏”状态,他却能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这家俱乐部,并在那里高调公布了维基解密所掌握的具有最高秘密等级的文件,而且居然还没人试过要去这家俱乐部搜寻一下阿桑奇的下落。这样的现象,体现的或许正是新闻调查的威力。 出于可以理解的对阿桑奇安全的担心,维基解密还和新闻界玩了一场游戏。他们对外公布了有关阿桑奇身藏何处的虚假信息,有报纸就发消息称,阿桑奇可能在阿布扎比,阿桑奇的媒体助理还通过手机留言,宣称自己已经出国。9月25日上午,这些闹剧结束,同一天,朱利安·阿桑奇出发去应付瑞典政府因性侵犯指控而对他提出的引渡要求。而他此行的目的地,远非什么值得炫耀的场所。 显而易见,阿桑奇需要在性指控一案上捍卫自己,只是,在此时此刻,这还不是令阿桑奇和他的律师们担心的首要问题。更让阿桑奇担心的是,引渡之后,瑞典政府可能对他采取另一步行动,那就是再把他转而引渡到美国去。这样的担心,也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奥巴马政府已经着手研究以间谍罪起诉阿桑奇的各种可能性。如果间谍罪名成立,阿桑奇在美国面临的,就有可能是死刑。为避免这样的结局,阿桑奇的律师们绞尽脑汁也要把他的案情缩小到可控的范围之内。 在去法院的路上,阿桑奇经过了一些维基解密组织的最强解密对象的所在地。经白厅,路过唐宁街,那里有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曾经的官邸,即英国政府的首相官邸。后来在英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展开调查期间,布莱尔就被迫对维基解密所披露的泄密材料中有关他任内的英国政府对美国利益加以保护的承诺作出了解释。而在马路对面,矗立在黄白色外墙内的,就是看起来似乎有点虚张声势的英国国防部总部的庞大建筑群。 阿桑奇曾在维基解密网站上公布了英国国防部的安全手册。在划分危及国家安全的危险因素时,新闻记者与外国情报机构、犯罪分子、恐怖组织以及那些心怀不满的职员们一起被归到了同一类别上。就阿桑奇眼前所处的困境而言,想想这样的归类,都不可能让他有任何的安慰可言。顺着阿桑奇去自首时经过的道路继续向南,就是大英帝国时期新古典主义辉煌的建筑代表,即泰晤士大楼,这里是英国反间谍机构——军情五处的总部。阿桑奇公布了美国在发起伊拉克战争中的欺骗行为,透露出有关美国入侵伊拉克的一些严峻事实,揭露了虐待伊拉克战俘等潜在的战争罪行,他还公布了华盛顿十分清楚却又不愿公开的平民伤亡人数的真实数据。由此,阿桑奇惹恼了英国最古老的盟友美国,从而也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外交麻烦。 当军情五处大楼在汽车的后窗消失后,车子就拐进了法院的地下停车场,全程七公里半的路程,只用了十九分钟。而在接下来的五个小时的时间里,阿桑奇就将被安置在专为即将出庭的男性犯人所设置的囚室内。这类的囚室,大楼里共有二十九个。 下午两点刚过,忙碌了一上午处理地铁逃票和交通肇事等常规案件后,法院终于开始受理朱利安·阿桑奇的引渡案。身着深色笔挺西装和乳白色衬衫的阿桑奇,看上去与他所在的地方格格不入,极不协调。他那张苍白的面孔,如同挑战权威的代名词,让他成为全球熟知的人士之一。然而,在这个法庭上,此时的阿桑奇,离他声称的要为他人争取的自由,竟又是如此遥远。这里与其说是法庭,倒更像关押恐怖分子的高级监狱。法庭最深处的角落里,被一座加固的栅栏囚室关押着的阿桑奇,唯一还能做的事情,就是透过囚笼栏杆之间的空隙,低声和自己的律师不时地作一些交谈。 通常情况下,这家法庭允许进入审判庭的记者上限是二十五人,但当朱利安·阿桑奇入庭时,就有近五十位记者也跟着挤了进去。像足球比赛一样,记者们分成了两队:含蓄而懒散的英国记者在一边,相对比较兴奋的金发碧眼的瑞典记者们在另一边。他们在法庭外的走廊里争吵这个瑞典案子的是是非非,无论对方论据有多么充分,任何一方都不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坐在中间的法国记者们,对法庭里围绕政治、权力和性所展开的故事,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和愉悦。 阿桑奇保释听证以及引渡案的开庭时间由法官霍华德’里德尔宣布并定在了2011年的2月。认真聆听着这一决定的,是那位身着灰色条纹西装、打着深色图案领带的阿桑奇代理律师马克·斯蒂芬斯。 斯蒂芬斯在律师行里是有名的“镜头律师”。这种不太友善的称号,源自他总是要带妆出庭。这天,人们不禁把他和站在他身边的詹妮弗·罗宾逊作了一番对比,想看看到底他们二人中谁的妆化得更浓一些。詹妮弗·罗宾逊头脑敏锐、举止优雅,这位澳大利亚律师弥补了斯蒂芬斯律师在策略方面的不足。坐在他们背后的亲友团包括另一名律师及一位高级学者,还有一位是几乎从未错过任何重大事件的名人——澳大利亚的著名记者约翰·皮尔格。在揭露政府不当行为上,这位记者堪称传奇。这次,他为阿桑奇提供了两万英镑,约合三万一千六百澳元的保释金。还有几位知名人士也为阿桑奇解囊提供了同等数额的保释金。开庭之前,约翰·皮尔格从法律角度对这个案子发表了一番评述。他用通常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经过精心准备、反复练习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告诉法官里德尔:“瑞典对他的这些指控是完全荒谬的,瑞典一名资深检察官也认定了指控是荒谬的。”的确,在瑞典的司法界里,存在着这种反对的观点;但瑞典的检察官中有人认为此案成立,有必要进行审理。这才有了国际刑警组织对阿桑奇发出的逮捕令。 朱利安·阿桑奇,这位曾经并不起眼的澳大利亚计算机黑客,在或有意或失误之间造就了一桩近十年来最吸引眼球的诉讼案。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如此非凡的人物到底是谁,居然就能给当今世界最强国家的政、军两界造成威胁?这是一位没有固定住址的人;衣着不仅破旧,很可能还是他人淘汰的二手货;而他搭乘最便宜的经济舱穿梭于世界各地时的全部行囊,也只有一个背包加一台电脑。这是位显然受过佛教思想浸润的人,生活上简朴得如同乞丐。他常常得依靠维基解密组织和支持该组织的社会圈子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日复一日,也就逐渐养成了一个特殊习惯,那就是不提前通告,就突然出现在某位朋友的住所,有时还会连续停留数日之后才离去。他的一位熟人曾说:“他会不知从哪里筋疲力尽地冒出来,待上几天,缓过劲来后……再次消失。”他还惯于食用别人丢弃的外卖食品或已经冰冷不宜食用的食物,这些对大家来说已不陌生。到了用餐时间,他常会问的一句话是:“还有人要吃这个吗?”到了夜晚,他随时都有可能在自认为喜欢自己、关心自己的朋友处留下过夜。 就是这么一个居无定所,甚至食不果腹之人,居然有能力召集全球各地的数百人为维基解密服务,而且还是免费的。这些支持者们为这家机构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支持,并为那些储藏着当今世界一些最敏感、最机密信息的服务器提供维护。虽然,阿桑奇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自己的惊人之举,但如果就此认为维基解密是一夜成名,那才是大错特错的。维基解密的创建过程并不短暂,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在其创立阶段的早期,所发布的也仅仅是一些具有启示性而非革命性的信息。但它的确有其过人之处,那就是在短短的四年里,就创造出了极具冲击力的骄人纪录。 在其短暂的历史中,维基解密用自己的行动,吸引到了一些严肃而审慎的目光,也为自己赢得了赞赏。这些关注和赞赏者中就包括了当今世上最著名的泄密者丹尼尔‘艾尔斯伯格①。艾尔斯伯格就是那个在20世纪70年代初抛出“五角大楼文件”的人。这些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上为掩盖自己的错误行径而说过的一系列谎言。为此,艾尔斯伯格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成为美国建国以来首位因向媒体泄密而被检方起诉的人士。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他是第一个因“向美国公众透露信息”而被政府以间谍罪指控的人。 当年,艾尔斯伯格被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称为“全美最危险的人”。如今艾尔斯伯格这位口才上佳并充满活力的七十九岁老人,把这个称号如同传递接力棒般转给了阿桑奇,并把其定位提升到了世界级别,称阿桑奇是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之有力候选者”。而且,他认为阿桑奇应该为这个称号感到“相当的自豪”。他还提请阿桑奇注意自身的安全,因为此时的他“无论身置何处,都不会是安全的”。 艾尔斯伯格的亲身经历让他知道,成为位高权重的华盛顿的敌人,会有多么危险。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的高峰时期,尼克松政府批准并动用中情局派出了制裁突击队,准备对艾尔斯伯格采取行动,让他“永久、彻底地丧失行动能力”。不仅如此,要对他采取措施的还有美国国防部。有报道称,五角大楼当年也召集了一个专门小组,制定了抓捕艾尔斯伯格的方案。为达目的,这个小组使出了浑身解数,采用了美国在情报搜集及监控上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阿桑奇在维基解密上展示出的信念并不复杂,却令他的政治对手们惴惴不安,特别是那些认定这个网站本身就是反美的人士们。让这些对手们觉得神秘难测的阿桑奇,居然会不可思议地坚信对言论自由予以保护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他宣称:“我们,希望你也赞同,将在世界各地推行第一修正案。”这位世界上最危险的人,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发出了要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这个权利的宣言,一个目标高尚但过程危险的宣言。而且,阿桑奇几乎从不回避危险。据说,他有两个最大特质:一为“坚持信仰”;二为“喜欢冒险”。 在阿桑奇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出自那层掩盖政府的神秘面纱。他坚持“公民有权审视自己的政府”。就维基解密而言,如何在前途不清、道路不明的举报事业上,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网络空间里,以及新闻事业里不断界定自己?在这样的征途中,他们将反复面对的棘手问题是信息的取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公开,什么样的信息不能公开。 围绕这一切,最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则是维基解密作为媒体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包括报纸在内的任何新闻媒体,在披露信息和对信息来源的保护上,都享有受到尊重的特权。对于一个类似维基解密这样的新生者而言,是否也应该同享这样的特权,答案是模糊的、难以确定的。 2010年初,维基解密登上世界舞台的方式,就证明了这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媒体组织。它高调对外公布的是一段美军直升机射杀行走在巴格达街头手无寸铁的平民的视频,而且还挑衅地称之为“附带谋杀”。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台《国际视野》栏目因节目制作需要,在墨尔本联系到阿桑奇时,他敏锐地表达了对旧媒体的看法,其中大部分被他形容为“死胎”——换句话说,如同毫无生命特征可言的僵尸。他想在媒体与公众之间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关系,在他描绘的关系里,不仅仅是媒体,公众也能看到原始材料,并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 武装直升机视频显示的美军士兵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的镜头,仅仅是维基解密让观众了解真相、作出独立判断方面的部分实践。但“附带谋杀”的标题,却给维基解密招来了激烈的批评,指责这家组织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阿桑奇与一些强大的组织相对立,成了这些强大对手的敌人,特别是成了美国军界一些人士的敌人。他似乎知道这种结局的可能后果。于是,这个本来就居无定所之人,更是要天天搬家、夜夜换地。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个月后,他不再躲藏,选择在英国诺福克一个朋友的乡村别墅里落脚。作为保释条件,阿桑奇必须要在被限制和监视中等待英国法院对瑞典引渡一案正式开庭听证。当大家坐在格局不那么规整的庄园厨房里,就着法式蛋饼,品着茗茶的时候,眼前的这位维基解密的首席主编似乎又成了一位流亡异乡的富有乡绅。几个小时前,为遵守保释条款,阿桑奇刚去当地警局作了例行的报到。当时,站在警局外的他,被问到是否认为自己总有一天还会过上正常人生活的时候,他答道“我希望不会”。朱利安·阿桑奇没有接受富裕生活的诱惑,而是在回味他所认定的、给世界和新闻界带来的改变。 这将是一场极不平凡的战斗,它将确定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对言论自由的容忍边际或衡量尺度。 后记 本书作者安德鲁·富勒先生是澳大利亚新闻调查业中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从业者。在他的这本首部专著中,他对朱利安·阿桑奇先生从出生、成长、成名到遭到瑞典起诉、通缉的历史及过程作了详细的回顾。书中介绍并分析了与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有关的国际黑客、黑客组织以及维基解密的由来和现状;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阿桑奇与相关政府、非政府机构的冲突,阿桑奇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维基解密阵营内部的矛盾及分歧等细节。通过本书,作者试图从历史及现实的角度为朱利安一阿桑奇以及维基解密作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定位。在作者看来,阿桑奇不是泄密者,而是一位争自由、要公正的斗士,也是一位有勇、有谋、性格复杂的新媒体的代表人物。他要在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关系,让读者从原始材料中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在重要的公众知情权、言论自由权问题上,书中的阿桑奇先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没有国家概念的反权威者。他似乎认为政府与民众、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零和”关系,也就是你进我必退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似乎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种平衡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的观点,决定了阿桑奇先生的行事方式和立场,决定了他要“只管发表,接受谴责”的极端选择。对这种甚至引起了其同盟者诟病的做法,书中介绍了来自不同阵营,包括阿桑奇先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对派和同盟者,对他不加筛选、“只管发表”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就这个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新闻行业专业责任的极端重要问题,作者用赞赏的眼光在论述中作了生动的分析与总结。 就阿桑奇先生的性格特点及个人命运而言,书中所展现的阿桑奇是一位极端聪明、充满个人魅力的自负者,生活上的苦行僧,也是一位对自己下属实施“抑制”手段的控制者。他漂泊不定的成长经历,“充满反叛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的单亲母亲的养育,或许还有特定学校的育人原则的培养,这些造就了阿桑奇先生“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人格特点。而阿桑奇之所以在性行为上遭到国际刑警通缉,在作者看来既可能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个人的原因。就外部因素而言,本书提到了指控阿桑奇性侵犯的一位女士,虽然“号称左派,但有人发现她与‘古巴国内的由美国支持的,反卡斯特罗及反共产主义的各种组织’有染”。不言而喻,作者借此要暗示的是这位女性与“美国”之间的可疑关系,而非她“反共”与否的问题。因为,阿桑奇既无涉共的可能,也与古巴无关。只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本书却遗憾地也是可以理解地没能提供出更多的证据。 就阿桑奇先生的自身原因分析,作者指出了他一方面在两性关系上过于随意,另一方面也与他对瑞典法律在两性关系中对弱势一方的特别保护上的无知是不无关系的。在这个让阿桑奇陷入进退维谷的问题上,他在争取新闻自由、发布“附带谋杀”录像带上的亲密战友,也是冰岛现任国家国会议员的约恩斯多蒂尔女士甚至认为,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澳大利亚男人”与“斯堪的纳维亚女性”之间发生的“文化”冲突。在这个发展至今已不再仅仅是阿桑奇先生的个人命运,还连锁引起了国际外交纷争的问题上,作者不无遗憾地推测说,如果阿桑奇的那次“瑞典之行,只跟一位女性有染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为此,作者感叹说:“在为维基解密寻找安身立命的完美天堂的征程中,阿桑奇似乎忽略了一些本不应该受到忽略的重要东西,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这些被忽略的东西,也正是他需要弄清楚、想明白的重要东西。” 本书中作者从赞赏、维护澳大利亚同胞的立场出发,围绕阿桑奇先生和维基解密,为读者展现了跨越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的部分国际重量级主流媒体、媒体人、黑客、社会激进人士及著名泄密者。除重点展示了把维基解密及其创办者推上国际政治、外交历史舞台的“附带谋杀”录像、“电报门”等系列事件的来龙去脉外,也让读者有机会了解或回顾改变越南战争格局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改变美国政坛及美国政治文化的“水门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书中展示的当然还有上述事件的主导者或关键人物,比如被时任美国国务卿兼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亨利·基辛格博士称为“全美最危险之人”的“五角大楼文件”的泄密者艾尔斯伯格博士,及其他改变了历史的著名泄密者。书中也介绍了与维基解密相关,但在行为理念上截然不同的,利用“合法”手段不断冲击政府及权势集团保密底线的一些机构和人物。书中的这些故事及人物,既为读者展现了当代西方世界风生水起的泄密事件,也反映了泄密及反对过度保密的行动在抗议不当战争、揭露非正义行为、推动民主进程方面的贡献及积极作用。 对作者及阿桑奇的同情者们而言,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要证明阿桑奇先生是一位高举言论自由大旗的、值得赞赏的国际反权威主义者。在通读本书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心良苦地阐述了一个关键问题:阿桑奇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要与美国为敌,而是在尽其媒体人的职业之责。究其根本目的,大概就是要用这样的立论来阻止美国有朝一日以间谍罪起诉朱利安·阿桑奇,借此从根本上阻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阿桑奇先生之所以坚持不愿从英国到瑞典去接受性侵犯和强奸的调查,他的~大公开理由就是担心被转引渡到美国去面临间谍罪的指控;或者比这样的境遇更为严重的--命运:被长期关押而得不到审判。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采访了阿桑奇先生本人,及他的母亲、同事、战友、合作者等重要见证者。书中也选用了大量的采访手记、相关媒体的报道等重要资料。然而,可能因急于出版或太急于证明作者希望说明的观点,书中出现了一些或矛盾或错误的表述不准确的问题。比如,在把被指泄露美国国务院外交电文、“附带谋杀”等密件的布拉德利’曼宁与“水门事件”韵泄密者“深喉”先生的命运作对比时,作者把“深喉”即威廉·马克·费尔特在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高位上,也是他职业生涯的后期发生的违法行为的时间,向前推移嫁接到了他人行的“早期”。作者似乎想借此说明,曼宁和费尔特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犯下的违法行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和结局。由此,作者对曼宁的同情以及对曼宁未来命运的企盼以一种十分悲观的心态跃然纸上。然而,无论作者持有何种立场,都不应该以历史时间的改写为代价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书中这样的问题有限,但却给全书带来了些许的瑕疵,也导致了本书的遗憾。尽管如此,这仍然是迄今为止,有关阿桑奇乃至维基解密、当代西方泄密世界的一部相当具有可读性的作品。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力求在原意的表达上做到信、达、雅,以期达到语言上的顺畅、形象和精练。同时,译者对书中展现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作了力所能及的核查和注解,以便能给中文读者们提供一个更加直观或客观的了解。这既是为了弥补原著中的一些不足,也是为了增加本译作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对原著中出现的事实表述方面的问题,译者在“译者注”中也作了力所能及的说明或修订。为此,请中文读者们一定要对书中不时出现的“译者注”予以关注。 翻译工作确属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翻译本书时,不同章节或段落中少不了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的纯属译者在知识或语言方面的局限,有的则出于我们今天社会的政治、文化及制度的差异或制约。在此,我们希望能得到本书的原作者安德鲁’富勒先生及广大中文读者的理解。 最后,译者希望在此对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兴安先生及各位友人表达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是你们那份弥足珍贵的耐心和信心,才有了本书的问世。而在部分专业用语的理解及把握上,需要感谢给予了认真帮助的四位重要朋友:弥姐、阿蒙、家宁姐姐和裴蒙蒙女士。谢谢朝晖、蓉民、惠琪姐姐、敬远的智慧与关心。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及事件的理解上,互联网这一跨越时空的平台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便捷,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本译作的存在。谢谢伟大的互联网!当然,需要特别感谢的还有我们亲爱的家人,是你们无可动摇的支持、理解和宽容才让我们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这份耗时、费神的工作。谢谢大家! 译者:伍莎佳果 2012年夏末秋初 于北京昆运河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