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中天品人物,看袁腾飞说历史,看三糊涂讲文化!
这本三糊涂的《有味的传统文化课》思想性堪比吴思《潜规则》,趣味性更强;是经典《上课了:一个教授的幽默智慧课堂》的升级呈现,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养成的最佳读物!
文字像评书一样有味,读来不犯困,再启蒙,开天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有味的传统文化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三糊涂(端木赐香)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看易中天品人物,看袁腾飞说历史,看三糊涂讲文化! 这本三糊涂的《有味的传统文化课》思想性堪比吴思《潜规则》,趣味性更强;是经典《上课了:一个教授的幽默智慧课堂》的升级呈现,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养成的最佳读物! 文字像评书一样有味,读来不犯困,再启蒙,开天眼。 内容推荐 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以前的传统文化,都过于高头典章的形式,让读者无法亲近,达不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本《有味的传统文化课》作者三湖涂(端木赐香)思路开阔,论述少迂腐气,语言活泼生动,观点独到有启发,让读者在阅读的畅快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并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避免被学校教授的知识洗脑。 易中天品人物,袁腾飞说历史,三糊涂讲文化,并视为最有味道的解读言说。这本《有味的传统文化课》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目录 三版前言 序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我之态度 我之眼光 有关文化 第二讲 中国文化中国人 看不懂的中国人 农业经济与中国人 宇宙观与中国人 中央集权与中国人 第三讲 中国文化中国男人 中国男人的文艺镜像 中国男人的社会写实 第四讲 中国文化中国女人 全球通识,女人不咋地 中国女性的黄金时代 对中国女性的角色定位 传统女孩子需要接受的素质教育 为人妻之后要守的妇礼 第五讲 中国贪官文化 贪污的出现及手法 古代中国如何反贪 古今贪官对比 对于贪污原因的总分析 第六讲 中国清官文化 有关“清官”的说法及由来 清官故事之样本 皇帝对清官的喜欢是有限的 做清官,难于上青天 如何评价清官文化与清官情结 第七讲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概说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集体趴下的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理学分析 第八讲 文臣武将挨个排 文臣武将概说 文臣样本分析 武将样本分析 第九讲 侠客青楼对着敲 侠客文化 青楼文化 试读章节 我之态度 开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前,我觉得首先需要把两个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一下,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其内容为物质、制度、行为、心态等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的全称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前者是文化,能寻找出一些审美的价值;后者是传统,构成了路径依赖,因而更需要普世价值的观照。 中国的文化传统,几千年下来,就是专制集权与奴才顺民那一套。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传统确实没什么可恭维的。当年的五四精英,炮火也应该集中于这个方向,只不过恨乌及屋。由于恨这个文化传统,捎带着把传统文化也都恨上了,比如汉字本身都让他们看得左也不顺眼右也不顺眼,必欲除之而后快。 时至今天,充血的鸡冠冷静下来了。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又有人开始把爱了。而且站在审美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很美的东西。这让那些对文化传统恨之入骨的人两难。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爱上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怎么办呢?就我自己来讲,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常把嬉皮当武器。也就是说,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之喜欢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单纯的一种喜欢,而是欣赏加调侃,俗语叫不正经,雅语叫玩世不恭。欣赏,不是以普世价值的角度,而是以纯粹美学的角度,不审美不行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东西,单独站在审美的角度看,那Ⅱ叫一个漂亮!比如封建社会女人的小脚,让中国女人变成了一件件手工艺品,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娉娉婷婷,比西方的那些地动山摇的大脚板子们美丽多了是吧。北大教授辜鸿铭13岁留洋,通晓英、法、德、日、意、拉、希等多种语言,但是在抗拒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面前,可谓一大民族英雄,归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遍寻中国小脚女人做自己的老婆!我觉得这老兄除了坚持中国传统外,估计还有个审美的意思在内。当然会有人说裹脚不人道,残忍,估计他们没看到现代女人为了美,那种掂刀弄枪、上刀山下火海的勇士精神。如今,割眼皮打耳孔只能算是小战役,有些人为了“惊艳”,下了手术床,整个人变成了一个粽子。总之,没有点牺牲精神,美从何来?再说,已经有学者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小脚的好处。脚小,为掌握平衡,走路自然要扭动腰肢,女人就省了减肥了,更重要的是,不用受那西方女人的束腰之苦了。看西方电影,那乱世佳人斯佳丽们穿个裙子,憋气不说,还得奶妈一旁帮忙拉拉链,咱们看着,替她们急得慌,总想上去帮个忙。可男人不能上去帮忙,这就是个文化问题了。至于小脚女人扭胯扭得蛮灵活,生孩子时不容易难产,更是公认。 这么说,大家可能认为我很没同情心,那你就错了。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道德批评已经够泛滥了,我何必把自己弄成一个不成不淡的道德先生呢?读历史少了,读的时候你可能老想哭,可读得多了,你就哭不出来了,由哭渐变为傻笑了。我属于后一种,哭笑不得是我心灵的常态。西方学者赫根汉认为,人类的自尊心已连受三次打击。第一次来自哥白尼。他论证地球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甚至也不是太阳系的中心;第二次来自达尔文,他论证人类不是造物主所造,而是由所谓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第三次打击来自弗洛伊德,他论证人们的行为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更为严重的是,他把这种本能归之于性本能! 按此逻辑,中国人的自尊所遭遇的打击并非仅此而已。众所周知。中国人文化心灵上所遭受的伤害,比上述三次打击要严重多了。第一次伤害,来自地圆学说。它告诉中国人,地球是圆的。中国并不处于这圆球的正中心。13世纪,西方就开始流行地圆学说了。16世纪末叶,利玛窦送给中国一张世界地图,中国学者一瞅,当属正中的中国被弄到了偏西的位置,当即气冲霄汉,斥责利氏“邪说惑众”,认为画地图的人更是“画工之画鬼魅也”。康熙时,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听说了地圆学说,还算潇洒,他的反应是“喷饭满案”。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告诉国人,我们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并不是我们历来所想象的那样乃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这个时候,中国学人谁还能喷出饭来?第二次伤害。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它没有论证,只有武力,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到大清,竞对付不了来自异域的各色“鬼子”的“奇技淫巧”。当魏源斥理学家(庸儒)之理学(俗学)为“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圈,下不足苏民困”,斥用烦琐考证方法研究儒家经典的汉学为“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中国文化心灵那滴血的伤痛,更何况连日本的学者佐久间象山也指斥“清儒学问虽考证精密,然毕竟纸上谈兵,缺乏实用”呢?伤痛之余,只好夹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小情绪,去做那异域的学生,学的过程中,当然难免强撑着天朝大国的架子不愿放下,有些人干脆发明一个“中体西用”的说法以自我安慰。内心里讲,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于是洋务运动就这么开始了。可惜甲午海战又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只有点头yes摇头n0做非此即彼之选择题的份儿,点头屈辱,摇头挨打,事实上别无选择。时人举国大骂李鸿章。好像李大人天性就喜欢卖国,不卖国心里就不踏实似的。李鸿章当然纳闷,苦心经营十年的北洋海军为什么眨眼之间打个水漂就没了呢?船坚了炮利了为什么却对付不了蕞尔小邦日本?李鸿章的纳闷,由康梁师生两个出面解答了,于是维新取代了洋务。如果说洋务只涉及了器物层面的话,那么维新已涉及了制度层面,可惜这维新只有103天的寿命。20世纪初,孙中山又拿来一个名叫“共和”的新药方,奈何袁世凯不好好吃药,最终导致共和失败。这一结局,让今天的学人还在疑惑:共和的失败,是袁世凯的脸皮太厚贼胆太大呢,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拗使然?孙中山作为职业革命家,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联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他只有行动,将革命进行到底。寻找病源,就是当时学者们的业务范围了。鲁迅借狂人之口宣告:中国的仁义道德等传统文化是吃人的东西!借阿Q之形象提醒国人:照照镜子吧!照镜子的结果,“德先生”与“赛先生”被引进,“科学”与“民主”成为20世纪初最耀眼的两颗星星,可是光两位先生也解决不了中国当时的现实问题…… 读史读到这里,欲哭无泪,只好以歌当哭了。再说了,庄子鼓盆唱歌送亡妻,狂欢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大悲呢?有人说,内心深处,她认为追求心灵自由是件很神圣的事情,但这种神圣在这个日益痞子化的社会里却饱受奚落——在这种嘲笑道德与崇高的痞子氛围中,追求心灵自由竟然要以半嬉皮的方式去掩饰。她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剧。我很喜欢这人,但她的这段话我只同意一半,没办法,悲剧还在继续,我只好继续嬉皮下去,对我来说,嬉皮就是我心灵的武器,还是我存在的证据,更关键的是,这种态度可以减轻我的受伤感。黛玉葬花的时候,有人看到的是“小资”,可我看到的只是痛,所以,请原谅一个敏感而多情的小女人对于其文化心灵的呵护以及呵护时所不得不采取的最适合她自己的方式。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何种姿势滑过心灵的天空。早有定规。第一,学得权与术,货予帝王家;第二,远离权与术,采菊东篱下。中华文化五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都成精了,冒傻气的没有几个(我们很难说,成精的知识分子都是智者,冒傻气的则尽是精华)。朱熹那老夫子,天天喊着灭人欲、存天理什么的,可他老先生似乎并没有以身作则。宋人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天字第一号流氓——皇帝宋宁宗都不愿意他了,朱夫子赶紧上表请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什么玩意儿啊他! 众所周知,宋代是言论最自由的朝代,言官们可以“风闻言事”,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仅凭道听途说就捕风捉影地上书言事而不用担心诽谤罪。这种风气可能也影响了大宋文人,按我的考察,大宋是“文人相轻”之风表现得最充分的一个朝代。据此两条,我们就很难断定叶绍翁记载的朱夫子的“生活作风问题”是否属实。但令我尴尬的是:不属实怎么样?属实又怎么样?不属实,我觉得合乎情理,连老百姓都知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又不被人说呢?属实,我觉得更合乎情理。中国传统文化。经线是伦理,纬线乃道德。伦理道德合成一张铺天盖地的网。这网并不能罩住全部人。甚至不能罩住一个人的全部。朱夫子虽然也是织网人,但是古代中国哪个织网人有如异域的创世教主那样是钻在网套里完成自己的网络工程的呢? 犹太谚语云:人类一思索,上帝就要发笑。我想说的是,我怕自己一严肃,上帝就傻笑。我最欣赏的中国知识分子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边走边喝,沉醉终日,别人皆醒我独醉,身后常带一持锨童子,日:“死即埋我!”真酷啊! 其实不是不想严肃,实在是别无选择。比如我讲中国传统文化,按常规,是很容易跟当前的主旋律挂上钩的,但是做到这一点,又很不容易。中国传统。历来最重讲政治了,从周公开始,就敬德保民,以德治国的,这一讲,就讲了几千年。现在讲得更欢实了,我们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最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那熬了几千年的老巷子的美酒,历史不能说不悠久,味道不能说不醇厚,这么一壶老酒,光凭酒香就能醉倒千万里之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遑论酒坊中的自己人?不知不觉间,酒就喝多了。比如辜鸿铭那样的,在我看来就是喝得烂醉如泥了:南怀瑾那样的,就是喝得有滋有味,微有醉意的;鲁迅那样的,就是一口酒也不想喝。急着让大家跟他一块戒酒的。历史走到今天,也许我们才可以更从容地说:美酒当然要喝,可是喝美酒也得有个限度,什么时候能喝,什么时候不能喝,喝多少,才能做到既热身又不伤身……一句话,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有个理性与科学的态度!至于我自己,我是闻香说味,希望爱酒的人,不要因我而丧失了自己喝酒的雅兴(可能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对于正醉酒的人,你愈说不能喝了,他喝得越起劲);至于不爱酒的人,如果因我的三言两语更坚定了自己的戒酒信念,那也不是我的错,因为他没有喝酒,那信念是自己清醒下的选择。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喝不喝酒随您的意,喝多少也随您的量,让我们为之而把酒庆贺吧。P10-14 序言 2005年,我给大三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结集出版,书名《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2008年,出版其增订版,书名《叩问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讲演录》。这次再版,内容再次增订,出版社的初步计划是扩展成三册。此为第一册,取原先版本的第一至第七讲,另增补两讲:文臣武将和侠客青楼。原先版本的第八至第九讲,另须增补若干讲,陆续出版为第二册与第三册。 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教师可能都有同感,正如北师大教师李山所言:问同行您讲文化史,讲什么?双方都笑。一句话,中国文化犹如汪洋大海,资源丰富,任你捞取,就看你的宗旨与方向、身段与技术了。所以扩展内容一直是我的心愿,只是忙于其他书稿的写作,一直没有把它提上日程。现在有社里在后面催着,也就拖不得了。更重要的是,出版社的意思,跟我心中一个宿愿不谋而合。这个宿愿,乃是源于一个心结,或日一种心痛。 我给大一新生开过一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它是国情教育,在我们学校属于马列教研室之下,既是公修,还是大课。也就是说,每个系都要开这课,每课都是全年级一块上。由于系与系的统筹,我承担了体育系、工商系和计科系的这门课。接课的时候我很欣喜,我的心愿是:只要孩子从我手里过,我就不会放过他们,要为他们打开另一扇窗户,让他们知道这世上还有别样的风景。甚至给学生放言:我们师生相遇,既是我的福气,也是你们的运气!讲授过程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竟有某系学生举报我反党反革命。此系开党委会,形成文件,反馈到了我们教务处,教务处又反馈到了我系。我索性把文件复印了两份拿回家去了,一份归档。留着日后做历史资料;一份压到枕头下,对老公日:头枕“反革命”文件,夜里肯定不做噩梦……事后跟全体学生谈心,当即有班干部上场,征得学生同意并当面给我道歉。回家后又接到一些学生邮件,说被利用了,说辅导员团委书记都曾听我的课而我因是大课所以没有发现云云。我不计怪孩子们。但是反党反革命这种在刑法里早就不存在的罪名以及孩子们绷紧的这种阶级斗争之弦还是让我惊诧。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教学20年了都没被人发现,说明我这个“反革命”埋藏得很深,没想到被你们给揪出来了!我还跟他们说:你们在高中时代,可能没有看过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书,现在估计也还没看到,但是什么书都没看,什么理论都不了解,就玩上了“反革命”这样的概念,相当于幼儿园孩子玩核武器…… 玩笑背后是沉重。我们知道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师群事件——杨师群老师讲授《古代汉语》,授课时联系当下批评了政府几句,竟被两个女生告到了公安局和教委。这些学生还是政法专业! 沉重的现实告诉我们,狼奶教育还很严重,我们总得有所挽救。 我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意思即在此。我认为智的第一步,是独立思维。为此,我第一节课都要给学生交代:西方教师是价值中立,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是中性的,谁也无权无资格给他定性,反动与否更不待言。当然我不是说言论自由无边界。它有边界。但是鉴于中国的国情,老师的讲话在你们听来,可能有所偏向。但是老师告诉你们,老师所言,在思想的广场上终究是一家之言。老师告诉你教材某处不可信,而你又全信了老师,也是一种悲哀。 抱了这种理念与宗旨给学生讲课,伴随的必是激烈的反响与最后的认同。不过后来学生陆续反映,这课开在大三太迟了,应该开在大一或大二。原因是,课很好,他们很感兴趣,并且想在老师的带动下深化扩展,但是大学最后的一年半载,面对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考研以及找工作的压力,他们已丧失了读书做学问的从容。一句话,来不及了。还有学生说,大一不能开,大一傻乎乎的哈也不懂,大二正好。但是另一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则是,一些高中的孩子也喜读此书。这些信息说明,对于此书读者的年龄定位,还可以适当下调。鲁迅所谓的“救救孩子”仍是当下最迫切的一项系统工程。 而长期的网络上的行走,也经常让我发现,脑力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还在上学的孩子,很有些已经离开学校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其他视角的读物,独立思考没有,自由精神没有,甚至连相关的意识都没有。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 我的这种心结,或者说心痛,与出版社不谋而合,于是就有了这本讲义的第三次再版。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开始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养成,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牺牲品。 是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