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要教孩子先要懂孩子,孩子是谁?怎么教孩子?有人说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有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崇尚天才早教……没有一套理论适合所有的孩子,教孩子还是要讲究实际操作。
张海波主编的《就这样教孩子——新一代父母成长手册》抛开复杂的理论,集众家之言,收集多个教育专家亲历的真实案例,融合专家们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向家长们展示养育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许多个孩子的故事。这些孩子有的内敛,有的活泼;有的很听话,有的很有主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天使,需要我们用爱养育他们,用欣赏的目光观察他们,用规矩和道德教导他们。
很多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是谁,19位亲子教育专家亲历的案例告诉我们该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引导孩子有好的行为规范,怎么培养孩子好的性格。
张海波主编的《就这样教孩子——新一代父母成长手册》精选了《都市人·成长》杂志创刊以来《专家观点》栏目的优秀文章,倾力关注孩子的性格培养与心智成长。书中内容结合了众多家庭教育领域的资深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以教育理论为基础,融合了专家们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得本书的教育内容既不乏理论深度,又结合了家长读者们的日常教育需求,力求给予家长最实用、有效的育儿指导。
《就这样教孩子——新一代父母成长手册》附录部分以图说的形式,将教育的场景以及育儿的方法直观地呈现给家长读者,契合了新一代父母“图像化阅读”的习惯与需求,力求将各种育儿技巧生动直观地传递给家长。
你的孩子就是天才
案例一:聪明的孩子与众不同
小圆妈妈非常担心小圆,因为虽然只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但小圆对同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都毫无兴趣。她对阅读如饥似渴,甚至可以阅读小学三年级的书本。同班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学习认字,但小圆已经能够整章地看书了。小圆在幼儿园里显得和其他孩子格格不入,显得孤独。当老师提出一道数学题时,她往往很快就想出答案,并大声说出来。小圆过于突出的个性,受到了老师的训斥。但是如果等其他孩子慢慢算出答案,对于小圆来说是很无聊的等待。
通过神经心理学评估,小圆的智商是140,比平均水平高出许多,智力显著高于同龄人,这也是引发她这些问题的原因。
案例二:笨小孩也可能充满智膘
志贤,8岁半,小学三年级,由于刚满6岁读书,所以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其他孩子小,从一年级开始,志贤并没有表现出比其他人出众的地方。刚读书时,他希望成为班长,当然这只不过是空想,或许从那时开始志贤就开始对自己不自信了。其实志贤的数学相当不错,一年级得过年级数学口算比赛一等奖,小学三年来数学成绩不会低于85分以下,基本在90分以上。但他的这些优点在同学年龄都比他大的班级中是毫不突出的。
在对志贤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中显示,他的数字计算能力属于优秀,换算成数学智商为120,而且反应非常敏捷,心算能力很强,如果不是因为急于求成、不去验算的话(这同时可看到孩子平常的学习习惯),数学智商应该在120分之上。抽象思维更高于数学思维的发展,相当于智商130,抽象思维显示的是一个人具有智慧,懂得抽取事物的本质,这是非常重要的智能。而为什么这样聪明的孩子在学习中这样不显眼突出呢?原因是:
(1)志贤的听觉能力发展落后于视觉能力的发展,他的短时记忆容量比别人略低,简单地说,别人3句话听一遍就记住了,但他要听3遍才能记住。听觉的问题影响了他在听力方面的反应能力,尤其是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影响了他的表达能力。当然这也影响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他觉得自己有些笨,从而产生了自卑。
(2)志贤个性比较毛躁,做事匆忙,急于求成,所以经常造成丢分;另外害怕困难,听到一点困难心里就先打退堂鼓,从心理上就先输了。黪正确全面地认识你的孩子
天才是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包括:数学逻辑智能、抽象概括能力、言语智力、推理能力、听觉能力、空间智能、想象力、操作能力等。一般认为,智商80到120之间叫做正常,其中110到120属于较聪明,达到130叫做超常。智商超过130的人约占人口的2.15%。
这是总智商的统计推论。但多元智能的提出和发展,让人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一个人的潜能是否被开发,与智能强项是否得到发展有极大的关系。除了总智商外,还存在着各个智能结构。
案例中的志贤,总智商为110,但他的数学与抽象思维却是特别优秀,甚至超常,远高于他的总智商。如果单纯从整体发展来说,这是个不算太出众的孩子,由于听力的稍微欠缺,还显得他的反应比别人慢,像个笨小孩。但实际上他却很具有智慧的潜质,可以鼓励、引导他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钻研和发展。
案例中的小圆由于太出色了,她不能忍受已掌握知识的再一次学习,反而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其实有一些孩子,并不是因为学不懂而调皮,而是因为可能遥遥领先于同龄人,在许多课程尚未教授之前就已经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所以才调皮。甚至这种再次的学习,会引起他们的厌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以上个案和分析,给家长提供了认识和评估孩子的参考。很难说你们的孩子是不是都是天才,要记住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领域,关键是懂得发现并引导发展他的优势,这样才能把潜能发掘出来。不要总往孩子的不足去要求,这会打击他的自信,更不要说发展潜能了。
如果志贤不做这次的评估,往他的非优势领域要求他去学习做主持、学习音乐,估计本来就认为自己长得笨的他,更加觉得自己笨。对于小圆这样的孩子,要她们跳级学习,或者请辅导老师个别辅导她们更高层次的课程,满足她们实际的发展。
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只要善于发掘、引导,并加以科学培养,都有可能成为天才。也许,你的孩子就是天才。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领域,只要懂得发现并引导孩子的优势,就能把孩子的潜能发掘出来。P10-12
患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和相应资格证明的人为他治病,但一个孩子却无法拒绝眼前毫无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又要做他们父母的人。
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孩子所用奶粉和尿片的牌子,但没兴趣了解一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小保姆的性格;我们因为自来水里的微生物含量而夜不能眠,却对保卫我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小区保安的素质漠不关心。
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对“父母”一词的理解上,我们常大言不惭地宣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对这一老师的资格认证和学习教育,却没有足够的计较。有时我甚至想,孩子为何以一声嘹亮的哭喊来到这个世界,其中有一半原因是对父母资质的恐慌。
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神圣的称谓?
随着时代推进和经济的腾飞,70后、80后父母正走上中国家庭教育的舞台中央。这些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父母。正以他们父母所未有的经济条件,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如今。关于教育的话题和争论如此多地出现在媒体、论坛和街谈巷议之中,各种新兴的教育概念和名词令人应接不暇,各种教育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勃兴。
可是,对于孩子教育,我们的新一代父母比他们的父母拥有更多的准备吗?
我们子女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难题,比我们儿时更复杂吗?
我们的孩子比儿时的我们更幸福、更快乐吗?
《都市人·成长》杂志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于4年前应运而生。这本以成长教育理念办刊。致力于为新一代父母提供育儿方案的杂志,立足广州市少年宫,携手校外教育机构,面向学校、社区和家庭,伴着中国素质教育的脚步,与新一代父母一起不断成长。
今天,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正是杂志4年来《专家观点》栏目的精华文章。
这些文章都出自杂志社的特约作者之手,这些作者绝大多数也是广州市少年宫成长空间的一线教师。这些文章虽然观点各异、角度不同,但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就是绝非书斋中的坐而论道,而是来自教育第一线实践的感悟与心得。
我们期望年轻的父母们能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教育的思考角度与实用技巧。但是我要提醒的是,教育永远是面对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家长绝不要指望通过阅读就可找到什么家庭教育速成的灵丹妙药。我们期望通过本书阅读的感悟与实践,能成为大众找寻教育的本来目的和真正价值的有益尝试。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速转型的大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教育话题可能一点不比近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大喊的“救救孩子”轻松。
鲁迅先生曾说他们那一代父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们这一代父母似乎有了足够的物质力量去抬起这道闸门,但却常常迷失在寻找光明的路上。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危机感一起来学习如何做称职的父母,让我们在学习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请翻开下一页,我们赶快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