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由任浩之所著,这本书正是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使我们能够将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任浩之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由任浩之所著,这本书正是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使我们能够将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内容推荐 余秋雨先生说,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今天的我们因过度注重物质,把精力大都用在了追求金钱上,结果忽视了精神,也因忽视精神而导致出现了一些困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我们精神的养料。《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由任浩之所著,这本书正是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使我们能够将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目录 序: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仁者爱人 诚实守信,修己慎独 忠恕之道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个好人可以带出一群好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中国人缺少慈善精神吗 传统美德哪儿去了 善良、丰富、高贵 君子以强不息 好学不倦的吕蒙 勤奋坚忍的曾国藩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开辟人生新风景 机会来了你抓得住吗 求人不如求己 靠山能靠多久 君子修道立德 柔弱之人未必君子 益友与损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 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自己成功,也要成全别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人情有时也是负担 养浩然之气 多见大世面 外表与内涵并重 董卓为什么不成气候 君子之争 视公事须如己事 私怨不入公门 大事精明,不计小过 刘秀的人格魅力 善于识人的宋太祖 三省吾身 时刻不忘反省 心存敬畏 不要让自己过得太安逸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李斯的老鼠哲学 远去的师道尊严 后院的珍宝 士不可弘毅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人要勇于担当 古代的史官 人不能跪着 看人要看后半截 智者叔孙通 劝谏的艺术 孟子的雄辩 留白天地宽 留白的艺术 我们不做偏执狂 做人不可无趣 艺术是人生的寄托 中国士大夫的山林情结 中国人的悠闲 养生亦有道 人生的逍遥 琴瑟和谐 夫妻应相得益彰 历史上的贤内助 孔子歧视女性吗 大节不亏的柳如是 做有力量的好人 青春饭吃不了多久 自尊自爱而不骄 要学大智慧,不学小聪明 和顺,齐家之本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父母,能竭其力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敬,不要忘了那个“敬”字 兄弟相互扶持 历久不衰的《曾国藩家书》 为子女计长远 不能永远做“保护伞”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 宠辱不惊的狄仁杰 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恩威并施,宽猛相济 居安思危,深谋远虑 兼相爱,交相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如何对待财富 做事先做人 道义的力量 见危授命 做人须带三分侠气 说复仇 处事务合人情 违背人情行不通 可贵的“近情”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把事办得妥帖 吕端大事不糊涂 讲道理也要讲实惠 行仁义而王天下 有恒产者有恒心 居上位者做表率 见牛未见羊 施政以德 名正言顺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自强 以和为贵 俭以养德 重新认识郑和 中国的礼乐文明必将复兴 试读章节 “人无信不立”,做人讲诚信,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季札是春秋时吴国有名的公子,德才兼备,誉满天下。有一次他出使别国,路过徐国,与徐国国君会晤,席间,徐君看到季札腰间的宝剑,欣赏不已。季札考虑到自己还要出使别的国家,而佩剑是使者的必备之物,不能送人,当时他就没有表态。 等他完成出使任务回国时,又经过徐国,他想把那把宝剑送给徐君,可是徐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十分惋惜,他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约定。 诚信,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律,有时候全靠自觉,别人是无法监督的。 东汉时期的杨震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以前曾经受到杨震的荐举,一直把他看成恩人,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了十斤金子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你难道不了解我的为人吗?这个礼物我绝不能收!”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就说:“现在是夜晚,没有人知道。”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 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做事的时候,要掂量掂量,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以为没人监督就无法无天。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我们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内心的道德律,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春秋时的蘧伯玉是位贤人。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宫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主的宫门口,一定要下车;在路上看见君主的马车,要表示礼敬。凡是君子,哪怕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会这么做,不会放弃了他的品行。伯玉就是这样的君子,绝对不会暗中废了礼节。”卫灵公第二天派人一问,果然是蘧伯玉。 人和人的差距,就在这里。要想受人尊敬,首先要自己重德。尊敬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争取来的。 做人的诚信不能丢,卖菜商贩不能缺斤短两,生产牛奶的不能添加三聚氰胺,盖房子的不能偷工减料,这是起码的做人标准。光靠法律约束是不行的,有些小动作法律更是鞭长莫及,只能靠自觉约束。有些无良商人专打擦边球,法律出台有个滞后期,怎么办?还是要重建道德,加固自我的道德防线,增强人们的“耻感”,即违背诚信是可耻的,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社会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八荣八耻”的教育是必要的。中华传统伦理曾被我们视为敝屣,认为是国家落后的根源,现在人们把它拣拾起来,细心擦拭,原来它仍然熠熠生辉! 另外,外部约束机制也是必要的,比如舆论压力、征信制度等。现在国内已开始实行征信管理,一个人如有不良信用记录,将影响他的信贷、就业、商业交易。如果道德品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诚信寸步难行,那我们社会的诚信指数会越来越高。 P3-4 序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都可以感受到的是,从温饱迈向小康,生活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了。但同时,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问题。当前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4月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强调:“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今天,大国崛起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正如人所共知,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强大,而没有文化软实力的话,它的崛起就不会长久。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仅输出商品、技术,更重要的是输出自己的文化、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离真正的大国还有一段距离。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必须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近代以前,中国的GDP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商业文明成为强势。中国一度衰落。五四时期,有人视传统文化为中国落后的总根源,提出打倒“孔家店”,搞“全盘西化”,传统文化处于低潮。但随着国力的上升,人们对传统又恢复了信心,国学热在不断升温。可见,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我们本身拥有力量。季羡林先生说,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要与时俱进,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这是一本介绍传统文化的书,作者想告诉人们,传统价值观有很多闪光点,对今天的道德风气有匡正作用;传统生活方式值得重新认识.以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浮躁心态。作者善于结合历史故事讲道理,小中见大,通俗易懂,做到了雅俗共赏。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厚德载物。中国人一直有重德行、讲仁义的传统,温厚而亲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科学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反倒更远,金钱与权力冲淡了感情,社会生活过度物质化和外向化。我们应找回仁爱的传统,追求内心的幸福,使社会更和谐,更温暖。 二是家庭之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最能滋养人心。中国人孝敬老人,兄弟友爱,长幼有序,其乐融融,是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现代社会,大家庭已经解体,人口的流动造成了很多空巢家庭,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非常突出。没有完整的家庭,享受不到天伦之乐,生活是有缺憾的,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三是士大夫精神。古代的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文化传承和匡扶道义为使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都是士大夫的榜样。而今天,一些官员生活腐化,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他们不仅丢掉了士大夫的传统,也忘掉了党纪国法。 四是重义轻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不符合道义的富贵,根本不值得追求。这表明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高尚情操。孔子的这个思想和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给后代追求理想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成为后人在追求财富时的一种警戒。在目前的经济生活中,很多人是见利忘义,无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重义轻利”精神尤其需要提倡。 五是诗意生活。中国古人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世界,一切都是艺术的。中国文人的眼里,一块石头、一枝荷花,一棵古树,都是有性格的,这是他内心情志和理想的外化,给物赋予了人格。中国人随时随地都在审美,善于从寻常生活中得到精神的自足,这样一来,他就具备了获得幸福的能力。而反观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太大,凡事都要精益求精,到了苛刻的地步,人人都成了偏执狂。没有闲暇和从容,谈不上幸福。 六是仁政理想。古代的官员,为官一方,都要考察这里的风俗,行德政,施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这是他的责任,是一种高尚的志向。今天的官员也应该有一种人文情怀,看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只看GDP,也要看人民的幸福指数、文明程度,这才真正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潜力,每当我们困惑时,总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本很应时的书,它讲的正是当前中国人关心和焦虑的问题,读后颇能给人启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时代要求我们做出回答。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钱穆 中国的主要精神在于文化中的宽大与包容,而非拒绝与对抗。我很希望中国文化所代表的宽大、包容的精神能继续传承下去,以促进世界的和平。 ——许倬云 中国人的精神不是科学,哲学,神学,或者什么主义,中国人的精神是心灵的状态,灵魂的性情,它是一种心态,或者用诗人的话说,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 ——辜鸿铭 中国精神的最锐敏最精细的感性,是隐藏于那些不甚引人爱悦的表面后面。中国人的呆板无情的容貌底下,隐蓄着一种热烈的深情;沉郁规矩的仪态背后,含存有活泼豪爽的内心。 ——林语堂 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梁漱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