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线制度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共同努力,贫困线理论越来越成熟。至今,贫困线的计算方法已达几十种之多,通常将其归为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绝对贫困线的方法出现最早,至今在不发达国家仍然广泛应用,相对贫困线计算方法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多为发达国家所采用。杨立雄、胡姝所著的《中国农村贫困线研究》对中国农村贫困线(农村扶贫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水平进行了分析,通过与亚洲部分国家贫困线的比较,发现中国贫困线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本书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线过低的原因。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线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扶贫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计算方法的不规范,以及未建立正常的调整机制。
杨立雄、胡姝所著的《中国农村贫困线研究》是杨立雄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高农村扶贫标准研究”(批准号:08BJY013)的最终成果。
《中国农村贫困线研究》对中国农村贫困线(农村扶贫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水平进行了分析,通过与亚洲部分国家贫困线的比较,发现中国贫困线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中农村扶贫线一直低于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贫困标准,也长期低于印度农村贫困标准。
本书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线过低的原因。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线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扶贫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计算方法的不规范,以及未建立正常的调整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提出采用“修正的马丁法”作为农村贫困线的计算方法,将贫困线划分为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两部分。其中食物贫困线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非食物贫困线随收入水平进行调整。
最后,本书对“修正的马丁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新的贫困线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农村贫困线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且由于建立了正常的调整机制,能较好地保障穷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虽然随着农村贫困标准的上升,财政支出可能增加,但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并不会对各级财政造成较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