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乐民、包志华编著的《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主要介绍医学诊断所应用的不同成像模式,重点概述每一种成像模式的物理原理和工程知识,并且讨论当前与诊断有关的医学成像研究的主题及有关进展。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应该做到:了解电离辐射成像模式涉及的物理参数;描述影响电离辐射成像质量的物理参数:能使用反投影方法重建简单的CT图像:解释PET与CT图像形成的区别;了解非电离辐射成像模式涉及的物理参数;描述脉冲序列如何影响MRI图像对比度;掌握如何从MRI成像获得功能信息的方法;理解影响非电离辐射成像质量的物理参数;解释B型超声成像、MRI成像中图像伪影的来源及应对对策;了解除X射线摄影、CT、MRI、超声成像和核医学成像外,目前l临床正在应用或可能应用的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信息学是起源于医学影像学、数字图像处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汤乐民、包志华编著的《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探讨了医学影像信息学包含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以及它在提高医疗企业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应用,重点放在对医学影像信息学基本原理和应用需求的叙述上,并覆盖当前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关的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主要内容及进展。
《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是丛书的第一篇: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及讨论的深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医学影像学、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与专业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丛书前言
第1章 投影X射线成像
1. 1 X射线的产生及特性
1.1.1 X射线的产生机制
1. 1. 2 X射线效应
1. 1. 3 X射线的量与质
1. 1.4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 医用X射线探测器
1.2.1 医用X射线探测器的特征
1.2.2 模拟X射线探测器
1. 2. 3 数字X射线探测器
1. 3 平面X射线成像
1. 3.1 X射线成像几何学
1. 3.2 模拟X射线成像
1. 3. 3 数字X射线成像
1.4 数字减影
1.4.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4.2 基本减影方式
1.4.3 旋转DSA和血管三维重建
第2章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2.1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简史
2.2 CT成像基本原理
2.2.1 几个常用概念
2.2. 2 投影值测量
2. 2. 3 CT扫描方式
2.2. 4 CT值
2.2.5 CT窗口技术
2. 3 CT图像重建
2. 3. 1 直接矩阵变换法重建CT图像
2.3.2 迭代重建法重建CT图像
2. 3.3 傅里叶变换法重建CT图像
2. 3.4 滤波反投影法重建CT图像
2. 3.5 CT图像重建算法的比较
2. 4 CT图像处理与显示
2. 4. 1 多平面重组
2. 4.2 表面遮盖显示
2.4. 3 最大密度投影
2. 4. 4 最小密度投影
2.4.5 容积再现技术
2.4.6 虚拟内窥镜
2.5 螺旋CT
2.5.1 螺旋CT的意义
2.5.2 螺旋CT的关键技术
2. 5. 3 螺旋CT图像重建
2. 6 多层螺旋CT
2.6. 1 多层CT的探测器配置
2. 6. 2 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
2. 7 CT图像质量控制
2.7.1 CT图像质量参数
2.7.2 CT图像伪影
第3章 磁共振成像
3.1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3.1.1 原子核的自旋和自旋磁矩
3.1.2 外磁场中的氢原子核
3.1.3 核磁共振现象.
3. 2 核磁共振的特征量
3. 2.1 磁化强度矢量.
3.2.2 射频脉冲的激励作用
3.2.3 弛豫过程和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3. 3 磁共振图像特性
3.3.1 磁共振基本脉冲序列
3.3.2 脉冲序列与加权图像
3.4 磁共振图像的建立
3. 4. 1 信号空间编码
3.4.2 空间与图像重建
3. 5 磁共振血管造影
3.5.1 流动相关增强
3.5.2 时间飞行MRA技术
3.5. 3 相位对比MRA技术
3. 5. 4 对比增强MRA技术
3.5.5 MRA数据后处理
3. 6 磁共振成像伪影
3.6.1 磁场因素伪影
3.6.2 射频伪影与梯度伪影
3.6. 3 运动与流动伪影
3.6.4 图像处理伪影
第4章 磁共振功能成像
4.1 磁共振波谱
4.1.1 化学位移与J-耦合现象
4.1.2 磁共振波谱
4.2 磁共振波谱成像
4. 2.1 MRS的技术要求
4. 2. 2 MRS的定位技术和脉冲序列
4. 2. 3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
4. 2.4 MRSI的临床应用
4. 1. 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4.3.1 fMRI的生理及生物物理基础
4. 3.2 fMRI信号采集
4. 3. 3 fMRI实验设计
4. 3.4 fMRI数据分析策略
4. 3.5 fMRI的临床应用和认知科学研究应用
4.4 弥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
4.4.1 弥散的基本概念
4.4.2 弥散量化指标
4. 4.3 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4.4.4 各向异性弥散的张量表达
4. 4.5 弥散张量成像
第5章 核医学成像
5.1 核医学成像的物理基础
5.1.1 放射性核素及其衰变规律
5.1. 2 放射性示踪剂
5.1. 3 单光子发射与正电子发射
5.2 核医学成像的技术基础
5.2.1 伽马光子探测器
5. 2.2 伽马相机
5.2. 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5.2.4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5.3 功能成像与结构成像融合技术
5. 3.1 多模式图像融合
5. 3. 2 PET,CT及其应用
5. 3. 3 PET/MR/及其应用
5.4 分子影像学核医学成像
5. 4.1 分子影像学对核医学成像设备的挑战
5.4. 2 小动物SPECT及SPECT/CT
5. 4. 3 小动物PET及其应用
第6章 超声成像
6.1 超声波物理基本性质
6.1.1 超声波主要声学参数
6.1.2 超声换能器
6.1. 3 超声波的传播特性与生物效应.
6.2 多普勒效应与血流动力学效应
6.2.1 多普勒效应
6. 2.2 血流动力学效应
6. 3 脉冲回波技术
6. 3.1 脉冲回波技术参数
6. 3. 2 脉冲回波检测技术
6. 3. 3 回波信号处理技术
6.4超声成像的主要模式
6. 4.1 A型超声诊断系统
6.4.2 B型超声诊断系统.
6.4. 3 M型超声诊断系统
6. 4.4 多普勒超声成像
6.5 超声图像质量及其评价
6.5.1 超声图像质量指标
6.5. 2 超声伪影
6. 6 超声成像新模式.
6. 6. 1 谐波成像.
6.6.2 三维超声成像
6.6. 3 超声弹性成像.
第7章 其他医学成像模式
7. 1 光学与红外成像
7.1.1 光与生物组织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7.1.2 CT成像与DOT成像
7.1. 3 红外线成像
7. 2 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
7.2.1 厚生物样品观察遇到的问题
7.2.2 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原理及系统结构
7.2. 3 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的主要应用
7. 3 电子显微镜成像
7.3.1 样本中的散射现象
7. 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7.3. 3 扫描电子显微镜
7.4 电阻抗成像
7.4.1 人体的阻抗特性
7.4.2 电压测量与问题求解
7. 4. 3 电阻抗成像的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