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舌尖上的美食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李昊轩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确切地说,早期人类的饮食是出于本能的要求,但到了夏商时期,随着饮食所需物资的丰富,由本能到文化的过渡则已实现了。具体地说:

盐的发明成为饮食调味的开始。

仅仅是熟食还不是烹饪,但用火熟食则是烹饪的开端。进一步讲,在熟食的基础上再加调味就是烹饪活动了。古者熟食所尝到的仅是食物的本味,不知调味。最早发现的调味品是盐,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古者宿沙初煮海盐…‘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夙沙氏是炎帝的诸侯,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氏族。他们经常接触到海边潮汐自然留下的盐粒,于是进行调和产生了最早的调味效果,后逐渐发展到“煮海水为盐”的时代,此为新石器时代。这是自先民开始用火,炮生为熟以来又一伟大的发明。由于食用盐,食物产生了鲜美的滋味,盐加速了肉食品的分解,促进了人的消化吸收,成为最基本的调味品。 《管子》日:“煮海为盐,其利通于天下。”古者总结盐之所利用,为“日用所不可缺”“咸能滋五味”“成则终身食之不厌不病,虽百谷为养生治本,非成不能果腹。”盐、梅是指调味中的咸和甜。周朝王室还专门设有“盐人”,《周礼·天官》中说:“盐人,掌盐执政令,以供百事之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可见到周代时。盐已经十分普及。

在夏、商时代经过长期实践后,人们提出了“辨五昧”之说。《吕氏春秋》中说:“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五味,是“酸,甜,苦、辣、咸”的总称。《礼记·礼运》中说:“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说明人的味感已经总结出了呈现各种味道的食物品种和特色,初步建立了“调和五味”的烹饪观念。下面将探讨这“五昧”调味品的最早出现年代和品种。

咸味。昧品最初是盐,但在盐的发明之后,又产生了不少盐的制作品。

□是以兽肉为食材加盐制成的食品。《周礼,天官》有“醢人”,即专门管理和制作醢的人。作醢最早在商代,周已普及,是由腌制鱼、肉类保藏食物的方法发展而成,品类有豕醢,牛醢、鱼醢、兔醢、雁醢等。直到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还有其制法的记载,说明距今1400多年时仍在食用醢。

酱是周代已经有的调味品,《周礼·天官》中说:“酱用百有二十壅。”孔子《论语·乡党》中有“不得其酱,不食”之说。古之酱是醢、□之泛称,以肉酱为多,由植物食材制作的酱,也是盐的衍生物,是在烹饪中作为调味品使用的。

豉叉称豆豉,《释名·释饮食》中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止用酱耳。”史游《急就篇》乃有“芜夷盐鼓”,《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蘖鞠盐豉千合,盖秦汉以来始为之耳。”人为豉在秦汉之际才普及,古时多并称为“盐豉”。豉在问世后,其销路不亚于盐,是调味必需品。

酸味。最初是梅,《尚书·滋命》有记:“若作和羹,惟尔盐梅。”说的是殷商时代的事。梅,是指青梅之类的果实,其汁液味酸.古时多做成“梅酱”用于调味。

醯又称作“酢”,后谓之“醋”,《周礼·天官》中有“醯人’,是由制作酒而演变出来的,古籍有时称之为“苦酒”。《说文》释为酸,是取其酸味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

甜味。最早取得甘甜味的是蜂蜜,其次是制成品饴、饧,之后才是糖。《说文》云:“蜜,蜂甘饴也。”蜜是蜂采花酿制而成的自然造物,味甜润,还有医疗作用。《礼记·内则》说;“于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说明周代已经知道用蜜取甘甜之昧,并有蜜枣、蜜栗等食物。《吴越春秋》中说:“越以甘蜜丸樘报吴增封之礼。”在战国时代,已有用蜜做的饼饵食品。这种做法到后世许多朝代仍在沿用。

《释名》中说:“饧,洋也,蕉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说明始、饧均为米制,饴为软糖,饧为硬糖。用蔗汁熬制糖,始于唐代。

苦味。苦是人类味觉中的一种,自然界中有不少带有苦味之物。

辛香味。辛香味被认为是一种挥发性物质,对人的味觉有刺激作用。

在夏商周三代,食品食材开始增加,出现了“五谷”“五菜”“五畜…‘五果”“五味”;炊具更新,有了青铜器皿;出现了烘、烤,烧,煮,煨、蒸等烹调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食源进一步扩大,家畜、野味、蔬果、五谷广泛应用,炊具出现了铁质器皿,动物性油脂和调料日见增多。据《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当时人们已学会了运用火候与调和滋味的一般原则,提出了成品菜点在质、色。味、形上的基本要求。

烹饪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始于秦统一中国,终于清统治灭亡,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烹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全面的、深入的、高度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烹饪物质文化的高度繁荣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铁制烹饪工具使烹饪工艺又发生了一次巨大飞跃,“炒”成为中国烹调中最有特色、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铁制刀具为中国烹饪的刀T工艺达到炉火纯青提供了物质条件。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烹饪食材在种类数量正上比前一个阶段更为丰富和扩大,传统烹饪工艺水平在各方面都发展到最高阶段。

3.烹饪食材传统体系、烹饪工具传统体系,烹饪工艺传统体系,烹饪流派传统体系至此完全确立。P13-15

目录

上篇 舌尖上的历史——中国饮食历史回溯

 一、茹毛饮血的生食时期

 二、火的取用使饮食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革命

 三、饮食生活初发时期

 四、中国烹调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

中篇 舌尖上的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精粹

 一、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

 历史漫长,继承完整,传统悠久,结构稳定

 涉及领域广,内涵博大精深,层面丰富多彩

 民族特色鲜明,兼容量大,融合力强,生命力旺盛

 二、中国烹调文化的艺术性

 味觉艺术

 筵席艺术

 三、中国烹调文化的科学性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

 养生食治的营养观

 合理搭配的美容观

 四、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礼仪

 五、中国菜用料的特点与主要类别

 用料的特点

 用料的主要类别

 六、刀工技艺的特点与主要方法

 刀工技艺的特点

 刀工的主要方法

 七、制熟技艺的特点与主要方法

 制熟技艺的主要特点

 制熟的主要方法

 八、菜点装饰技艺及主要方法

 菜点装饰技艺

 菜点装饰的主要方法

 九、饮食中的汤文化

 十、丰富多彩的粥文化

 十一、老少皆宜的面条文化

 十二、独领风骚的饺子文化

 十三、各具匠心的点心文化

 十四、花色纷呈的火锅文化

 十五、风味各异的小吃文化

 十六、居家日常食俗

 餐制

 饮食特点

 十七、应节食俗

 立春吃春饼

 正月十五吃元宵

 二月二炒豆吃猪头肉

 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腊八节喝腊八粥

 十八、中国肴馔的美化艺术

 美食与美名配合

 美食与美器配合

 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十九、中国菜的筵宴设计

 宫廷风味

 官府风味

 民间风味

 民族风味

 寺观风味

 市肆风味

下篇 舌尖上的风味——中国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

 一、以葱爆糟溜著称的鲁菜

 莱阳卤鸡

 博山豆腐箱

 糟熘鱼片

 九转大肠

 鸾凤同巢

 诗礼银杏

 烤花篮鳜鱼

 带子上朝

 朝天锅

 二、以多味麻辣知名的川菜

 鱼香茄子

 开水白菜

 夫妻肺片

 毛血旺

 麻婆豆腐

 宫保鸡丁

 三、水陆杂陈的粤菜

 烤乳猪

 护国菜

 潮汕鱼丸

 白云猪手

 龙虎斗

 四、注重制汤的闽菜

 爆炒地猴

 槟榔芋泥

 吉利虾

 西施舌

 佛跳墙

 五、浓油赤酱的苏菜

 无锡排骨

 虫草全鸭

 松鼠鳜鱼

 沛县狗肉

 红烧狮子头

 德州扒鸡

 叫花鸡

 六、味鲜脆美的浙菜

 东坡肉

 宁波烧鹅

 清汤越鸡

 鱼头豆腐

 醉鸡

 三丝敲鱼

 西湖醋鱼

 冰糖甲鱼

 七、辣中寓酸的湘菜

 烧南北

 腊味合蒸

 玉麟香腰

 红煨羊蹄花

 东安子鸡

 猪血丸子

 湘西酸肉

 八、滋味醇厚的徽菜

 霸王别姬

 十八罗汉锅

 三河香酥鸭

 李鸿章杂烩

 火腿炖甲鱼

 毛峰熏鲥鱼

 曹操鸡

 方腊鱼

 瓤豆腐

 九、京津风味菜

 北京烤鸭

 王致和臭豆腐

 砂锅白肉

 高丽鱼条

 金毛狮子鱼

 罾蹦鲤鱼

 高碑店豆腐丝

 十、东北风味菜

 熘肝尖

 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红肠

 红棉虾团

 糖醋来福

 黄金肉

 锦州什锦小菜

 烤羊腿

 涮羊肉

附录:中国地方特色小吃

序言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并且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天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吃饭看做是繁衍生息的第一需要。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觉感受,而且已然成为一幅体现民族素养、人文地理、历史沿革、世事沧桑的画卷。现代人对于美食方面的要求,不仅要能满足自己的实用需要,亦对审美方面提出了相当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品尝美味,还要感受文化和情趣方面的熏陶。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 “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现代中国,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不仅具备着完美的色香味,而且还承载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且,不仅如此,食物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则更加优美动人。这里引用一则关于苏东坡与东坡肉的故事。传说,北宋的苏东坡为了与乡人同乐,在春节的时候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连洒一起送到每家每户。但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误听成了“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无不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

一道道流传了千年的美食,与这样情深意浓的故事紧密相连。而讲究人情味的中国人始终信奉,在美食中包容越多的人情味,那美食才能将越多的情意反馈到每个人。

本书主要记述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品读美食的故事后,如果您也有兴趣,不妨根据书中所述方法一试身手,说不定你所展现出的厨艺让人刮目相看呢!

内容推荐

在美食中品尝风味,在文化中品位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作者李昊轩)一书在手,领略东西南北饮食特色;全面汇集,品位中国美食文化。

看到美食,或勾起人们淡淡地思乡愁,或引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深深思索……反应不一而足。《舌尖上的美食》(作者李昊轩)全面呈现中华美食地理大发掘,让舌尖上的美食之旅一目了然。

编辑推荐

“食”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很像是在一个屋檐下升起一堆火这幅画的写意。中华美食从远古一路走来,吃到众人嘴里的是越来越精致多样的美食,留在人们心里的却是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中国人讲人情,人情甚至已经等同于食物,不论是从遣词造句上说,还是纵览中华美食的历史,似乎都不能算得上牵强。可以说,中华的美食是一种让人无法一眼勘透的精妙艺术。

《舌尖上的美食》(作者李昊轩)全面呈现中华美食地理大发掘,让舌尖上的美食之旅一目了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