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早期人类的饮食是出于本能的要求,但到了夏商时期,随着饮食所需物资的丰富,由本能到文化的过渡则已实现了。具体地说:
盐的发明成为饮食调味的开始。
仅仅是熟食还不是烹饪,但用火熟食则是烹饪的开端。进一步讲,在熟食的基础上再加调味就是烹饪活动了。古者熟食所尝到的仅是食物的本味,不知调味。最早发现的调味品是盐,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古者宿沙初煮海盐…‘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夙沙氏是炎帝的诸侯,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氏族。他们经常接触到海边潮汐自然留下的盐粒,于是进行调和产生了最早的调味效果,后逐渐发展到“煮海水为盐”的时代,此为新石器时代。这是自先民开始用火,炮生为熟以来又一伟大的发明。由于食用盐,食物产生了鲜美的滋味,盐加速了肉食品的分解,促进了人的消化吸收,成为最基本的调味品。 《管子》日:“煮海为盐,其利通于天下。”古者总结盐之所利用,为“日用所不可缺”“咸能滋五味”“成则终身食之不厌不病,虽百谷为养生治本,非成不能果腹。”盐、梅是指调味中的咸和甜。周朝王室还专门设有“盐人”,《周礼·天官》中说:“盐人,掌盐执政令,以供百事之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可见到周代时。盐已经十分普及。
在夏、商时代经过长期实践后,人们提出了“辨五昧”之说。《吕氏春秋》中说:“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五味,是“酸,甜,苦、辣、咸”的总称。《礼记·礼运》中说:“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说明人的味感已经总结出了呈现各种味道的食物品种和特色,初步建立了“调和五味”的烹饪观念。下面将探讨这“五昧”调味品的最早出现年代和品种。
咸味。昧品最初是盐,但在盐的发明之后,又产生了不少盐的制作品。
□是以兽肉为食材加盐制成的食品。《周礼,天官》有“醢人”,即专门管理和制作醢的人。作醢最早在商代,周已普及,是由腌制鱼、肉类保藏食物的方法发展而成,品类有豕醢,牛醢、鱼醢、兔醢、雁醢等。直到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还有其制法的记载,说明距今1400多年时仍在食用醢。
酱是周代已经有的调味品,《周礼·天官》中说:“酱用百有二十壅。”孔子《论语·乡党》中有“不得其酱,不食”之说。古之酱是醢、□之泛称,以肉酱为多,由植物食材制作的酱,也是盐的衍生物,是在烹饪中作为调味品使用的。
豉叉称豆豉,《释名·释饮食》中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止用酱耳。”史游《急就篇》乃有“芜夷盐鼓”,《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蘖鞠盐豉千合,盖秦汉以来始为之耳。”人为豉在秦汉之际才普及,古时多并称为“盐豉”。豉在问世后,其销路不亚于盐,是调味必需品。
酸味。最初是梅,《尚书·滋命》有记:“若作和羹,惟尔盐梅。”说的是殷商时代的事。梅,是指青梅之类的果实,其汁液味酸.古时多做成“梅酱”用于调味。
醯又称作“酢”,后谓之“醋”,《周礼·天官》中有“醯人’,是由制作酒而演变出来的,古籍有时称之为“苦酒”。《说文》释为酸,是取其酸味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
甜味。最早取得甘甜味的是蜂蜜,其次是制成品饴、饧,之后才是糖。《说文》云:“蜜,蜂甘饴也。”蜜是蜂采花酿制而成的自然造物,味甜润,还有医疗作用。《礼记·内则》说;“于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说明周代已经知道用蜜取甘甜之昧,并有蜜枣、蜜栗等食物。《吴越春秋》中说:“越以甘蜜丸樘报吴增封之礼。”在战国时代,已有用蜜做的饼饵食品。这种做法到后世许多朝代仍在沿用。
《释名》中说:“饧,洋也,蕉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说明始、饧均为米制,饴为软糖,饧为硬糖。用蔗汁熬制糖,始于唐代。
苦味。苦是人类味觉中的一种,自然界中有不少带有苦味之物。
辛香味。辛香味被认为是一种挥发性物质,对人的味觉有刺激作用。
在夏商周三代,食品食材开始增加,出现了“五谷”“五菜”“五畜…‘五果”“五味”;炊具更新,有了青铜器皿;出现了烘、烤,烧,煮,煨、蒸等烹调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食源进一步扩大,家畜、野味、蔬果、五谷广泛应用,炊具出现了铁质器皿,动物性油脂和调料日见增多。据《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当时人们已学会了运用火候与调和滋味的一般原则,提出了成品菜点在质、色。味、形上的基本要求。
烹饪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始于秦统一中国,终于清统治灭亡,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烹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全面的、深入的、高度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烹饪物质文化的高度繁荣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铁制烹饪工具使烹饪工艺又发生了一次巨大飞跃,“炒”成为中国烹调中最有特色、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铁制刀具为中国烹饪的刀T工艺达到炉火纯青提供了物质条件。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烹饪食材在种类数量正上比前一个阶段更为丰富和扩大,传统烹饪工艺水平在各方面都发展到最高阶段。
3.烹饪食材传统体系、烹饪工具传统体系,烹饪工艺传统体系,烹饪流派传统体系至此完全确立。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