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涵之新作!
“95后”的自信发声,新一代中学生的读行思悟!
《被允许的不同(我的北京四中道元班生活)》由张涵之所著,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升山——盛誉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被允许的不同(我的北京四中道元班生活) |
分类 | |
作者 | 张涵之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首届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涵之新作! “95后”的自信发声,新一代中学生的读行思悟! 《被允许的不同(我的北京四中道元班生活)》由张涵之所著,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升山——盛誉推荐! 内容推荐 《被允许的不同(我的北京四中道元班生活)》由张涵之所著,本书记录了新一代中学生的读行思悟,是“95后”的自信发声。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追梦之路”,以散文为主,是作者在准备选拔的过程中的各种练笔;第二部分为“走近道元”,以散文为主,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这样一个神秘的班级并向我们描述了作者的同窗和老师,揭开了道元班的神秘面纱;第三部分为“读书行走”,主要是游记和读书笔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旅游经历,并通过读书来深化和延展自己的感受;第四部分为“随感杂想”,以杂文为主,作者的文字稚嫩中透露出些许的犀利,与司空见惯的忧伤、忧郁的文字大相径庭;第五部分为“稚莺初啼”,以小说为主。 目录 追梦之路 笔墨缘 被允许的不同 我不再为迎合他人而改变自我 管中窥豹——读《红楼梦》有感 爱丁堡艺术节随笔 走近道元 给杨斌老师的回信 光荣的荆棘路 书中人 周氏传 同窗素描 理想——读《范爱农》与《孤独者》有感 残忍的自醒——读《断魂枪》有感 无为而治和严刑峻法——道家和法家的社会理想 读《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味道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 外面——记校工杨师傅及其妻子李阿姨 美的忧伤——看《圆明园》有感 格物致知与工业革命 君子于役 被染色的世界——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科学政策与科技发展 纯粹的思想 由简到繁再到简——上选修课《诗》有感 《滕王阁序》赏析 读书行走 再看鲁迅 掩饰——电影《海豚湾》观后感 佛心即城府——读《德川家康》有感 1984,1Q84——读《1984》《1Q84》有感 云中君——《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刘福洋独舞观后感 越强大,越恐惧——读《来自新世界》有感 鬼神之说——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命——读《走到人生边上》又感 最难临界点——读《结婚十年》有感 灵魂——读《局外人》有感 绵羊的反抗——读《四世同堂》有感 我的祖国——听《沃尔塔瓦河》有感 湘黔行1:梦中的凤凰 湘黔行2:贫穷的美丽 湘黔行3:“红运”之城 湘黔行4:一声长叹 湘黔行5:苗风漫漫 湘黔行6:黔派麻将 山间的红烛——记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化口村小学伍昌云老师 忘记长白山 理想的旅途 随感杂想 崇高的被怀疑者 冰棍儿就好 故事,而已 可不可以不忧伤 常识的缺失 天才教育 大脑,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开门 同情弱者与判断公正 我们为什么不感到光荣 老人的城市 自由的尺度 稚莺初啼 文科生 路——我的2013 上海小姐 清明不下雨 语文公式 石头 你已在远方 门,打开之后 试读章节 被允许的不同 这已经是我在北京四中初中部生活的最后一年了,当有人要我写对这所学校的印象时,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了一个句子:“这是一个允许不同的地方。” 在这所学校中,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团,合唱团、田径队、国乐团等很多学校都有的社团已经不新鲜,新鲜的是这里竟然可以有街舞社、慈善社和国学社。在别的地方这些东西可能被斥为无用,甚至有可能被当做浪费时间的东西禁止,但在这里,一切都被允许,甚至被鼓励。以前在别的地方显得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这里都可以实现,而这所校园,自然也能充满昂扬的生机,自然也显得那么丰富多彩。 而我,也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我自小嗜好读书,但自家的藏书总有缺憾,而且有些书虽然是有必要涉猎的,但是不会多次翻阅,买来看了一遍便束之高阁实在有些可惜,所以也不会买它,而小学的图书馆在开张小半年之后又因为要进行翻新而关闭,直到我小学毕业也再没有重新开过。所以,在进入初中之前,我虽也看过一些书,但是面不够宽,对事情的见解也时有偏颇之处。除了阅读面不够丰富之外,因为我的兴趣比较特别,在学校里能开言畅谈、互相借鉴学习的人也不多。不仅如此,我手中的书还屡屡被老师以耽误学习为由没收。差异,就非得让像我一样的人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吗?难道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所有人都发展自己的爱好,显现自己的不同吗? 这里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刚刚进入初中的时候,我有时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日愿望实现了的小孩,心中时时荡漾着激动。学校的图书馆,竟有上万册藏书。那些藏书,不仅令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如痴如醉。 《1984》《动物农场》中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阴霾和那些机械化的指令让我对霸权主义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感触;《倾城之恋》 《半生缘》中那些长发乌黑身段婀娜的女性让我体味到了中国女性文学萌芽时张爱玲、苏青们对于女性地位的渴望;《黑猫》《蝇王》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揭示人内心深处的弱点;《城堡》《审判》中看似无意义的荒谬的言语又让我感受到了捷克德语文化中浓厚的先锋主义色彩,让我对所谓社会、所谓制度和所谓舆论有了自己的见解。如果说书籍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那么学校就是这扇灿烂辉煌的书的大门的钥匙。在学校所给予的宽松环境下,我充分地深化了我的思想,在近于“生吞活剥”的阅读中,各家之言都进入了我的心中,而助我变成一个有自己思想和见地的人。 而我的同学们,更是底蕴深厚。康德的《三批判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黑塞的《彷徨少年时》《在轮下》,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潘恩的《常识》,都是他们能够信手拈来的作品。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你会深感自己的不足,这也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所谓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其实只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里所必有的一种氛围罢了,而丰富多彩必定要容忍差异,允许不同。每一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所长,但这可能并不是学习。如果所有人都被往一个模子里按,可能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但是牺牲了每个人的个人特色。不同,也许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允许不同,却是一件需要魄力以及耐心的事情。这样的环境,给我,给很多个像我这样的人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 感谢这个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感谢这所允许不同的校园,让我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012.10.28 P8-10 序言 一个知识人的诞生 学生们都显得有些紧张,都在竭力地争取表现得更好一些,毕竟这是一次独特的高中录取的面试环节。之前他们已经经历了递交档案材料、试卷考查、笔试考查等很煎熬人的时刻。 她却只是将一本书轻轻放在面试老师的面前,低顺着眉眼,小声解释这是自己初中三年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整个过程中都是淡淡的,很有礼貌的样子,很谦卑的姿态。 再见她,是在北京四中道元班的自我介绍会上,她走上讲台, “我从小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只要是有字儿的书,拿起来就放不下……”她的声音逐渐抬高。眼睛里放射出光彩。 作为她的语文老师,开始了解她,是来自于一篇“关于自我”的作文。她很认真地思考读书在自己精神生命开启、开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性格养成方面带来的困惑。之前还没有学生这样深入地分析书籍内外自我的双重矛盾性,那是2013年的9月,我知道,张涵之,这个外表文静、内心丰富的女孩子将会在我的教师生涯里留驻她青春飞扬的身影。 很多人在回忆校园生活时,都会多多少少地诉说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是啊,人生得一良师,幸莫大焉。反过来,教师梳理自己的职业生命印迹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岁月里磨亮很多学生的名字。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师生之间的交往所产生的那种完全无社会功利的、不掺杂市侩气息的情感,永远是校园里的一份美好和真纯。学生需要师长的理解和鼓励,教师也需要因学生在校园里获得成长而带来的精神上的自信与继续前行的力量。故而,对于教师而言,得一良生,幸莫大焉,也自有深刻的意味。 随后递交上来的《周氏传》,记录的是一个儿童、一个少女记忆里的一位老妇人,它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然而在正当妙龄的年纪写出有一定历史沧桑感、传递出淡淡忧伤的文字,恰是作者独到之处。 读鲁迅的作品、读老舍的《断魂枪》,她亦能和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上的交流,并把这样的思考诉诸文字,让别人由衷地感到,会写、能写,真的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 当我请她在教室里就自己的湘黔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时,她既告诉同学们眼中的贫困景象,也传达出她愿尽力帮助他人的勇气,而她在文章《黔派麻将》中表现出的对世事人情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对平凡而高贵的一群人的敬意,则让我感动不已。 她会在道元演讲讲台上思考网络信息的真与假的问题,这样的演讲内容真的是无比恰切地表达出了“最远·最近”的演讲主题。难得的是,她的声音是一贯的温和而平静,同时又自有一种张力。 充分的课堂交流,多次的道元自主探究的成果分享,彼此欣赏的同学关系,这些都使得张涵之可以自如且充分地表达自己,并在更多的自由空间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她用了更多时间阅读。也用了更多时间写作。加入北京四中文学社,在王楚达老师的带领下,她进一步完善自己之前就一直有所投入的校刊编辑工作,并成为校刊的写作之星,荣获“流石文学奖”。她的作品《外面——记校工杨师傅及其妻子李阿姨》收录在了北京四中《身边的陌生人》报告文学文集中。 当我面向全体道元班的学生宣布,张涵之可以不必上交写作作业时,我惊喜且欣慰地发现,她并没有就此懈怠,相反,她更加珍视写作的机会,并在第一时间递交出自己精心编织出的文字霓裳。我是那么喜欢她写的《(滕王阁序)赏析》,她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出的文字和语言的赏鉴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同时我也将她的《我的祖国——听(沃尔塔瓦河)有感》一读再读,那里面真挚的赤子情怀令人动容。 张涵之一再地在文章中表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她本能地厌弃口号式的呐喊、运动式的活动推进,但她同时不停地叩问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到底在哪里,她困惑于国人礼仪文明上常识的缺失;她精心呵护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不惮于勇敢地直面社会和群体,直面国家运途的走向。这是北京四中百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张涵之是校园文化的承继者和发扬者。 在这个层面上说,张涵之虽然仍算是年幼,有些思考不免轻狂,然而与很多个人生活的书写者不同的一点是,她在有意无意之间,正向知识人的行列迈进,而不仅仅停留在大家惯常理解的文学爱好者的层面,她总是能够从个体生活体验出发,将思考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发出更令人深思和警醒的声音。 我这样断言,自然也是一种期许,期许张涵之继续喜爱阅读,阅读中外大视野下有价值的文字,阅读社会生活的大书,不断地在沉静的写作中丰盈自己,开拓出更广大的领域,拥有更深入、更开放的思维格局。同时,写在这里,也算作是一种自勉吧,四中人应当保有这样的气度。 2014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了张涵之的《被允许的不同》的作品汇集,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异。这个还在高二就学的小作者,不仅在分属散文、随笔、游记、特写、小说和评论(包括书评、影评、乐评)的多个文类里,自由抒发其独到感悟,尽情挥洒其不凡才情,而且在敏动的感觉、明丽的语言中,不时透射出丰繁而活跃的思绪,青春又向上的激情。因而也有理由认为,张涵之的这些满含活力与个性的作品,既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在写作上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典型样本,也是我们的文学事业后继有人的有力证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 烨 志存高远是我对涵之的印象。人都是有梦的,但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涵之的一篇篇小文像一级级台阶,不断地向上攀登,让她站在了高处,让志向飞扬。 ——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王升山 文集所表现出的作者的阅读广度和思考深度,让人惊讶,令人欣慰。读书、行走、思考,张涵之在生活体验、社会观察和意义思考等层面都有着超乎我们意料之外的表现。新一代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 ——著名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