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构想
第二节 在21世纪阅读鲁迅和郭沫若
第三节 合理地存在
第一辑 鲁迅思想
第二章 1907:思想家鲁迅的成熟
第一节 从进化论到立人说
第二节 1907年成就鲁迅
第三章 亲近悲剧
第一节 作品多悲色
第二节 有其复杂根源
第四章 住转型时期的文化整合中
第一节 文化器物层的易变特性引发其科学观的较早形成
第二节 鲁迅思想体现出文化整合初期碰撞、排斥的征候
第二辑 鲁迅作品及课堂教学
第五章 《故事新编》略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述略
第二节 对涅槃精神的扬与弃
第六章 《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小说史略》
第一节 兼备胆、识、才、情
第二节 “以人论流派”与“从文本观史脉”
第三节 “以论代史”与“论从史出”
第四节 思维模式比较
第五节 白话与文言
第七章 《阿Q正传》的大学课堂教学
第一节 置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大语境
第二节 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
第三节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工具
第三辑 郭沫若诗歌
第八章 《女神》:诗缘情
第一节 诗情的勃发
第二节 集香木而得新生
第三节 狂飙突进
第九章 《恢复》:诗载道
第一节 大病归来怀故园
第二节 爱的赞歌
第三节 新的诗歌理念
第四节 看见资本杀人
第十章 《战声集》:诗国防
第一节 又当投笔请缨时
第二节 诗国防
第三节 记一匹蚂蚁
第十一章 《蜩螗集》:诗可以群
第一节 为多灾多难的人民而痛哭
第二节 台高尔雅旧情殷:郭沫若与朱德
第三节 生死交游五十年:郭沫若与杜国庠
第四节 长此万年兄弟谊:郭沫若与董必武
第五节 衔环献毛公:郭沫若与毛泽东
第六节 石取他山攻玉错:郭沫若与茅盾
第七节 北极不移先导在:郭沫若与鲁迅
第四辑 郭沫若历史小说
第十二章 立象以尽言
第一节 叙事意象相关概念
第二节 类别及指涉
第十三章 叙事视角论
第一节 众“眼”纷繁,各司其责
第二节 圆润流转,有迹可求
第三节 随物赋“视”,游刃有余
第四节 焦盲互动,虚实相生
第十四章 “史”中有画
第一节 勾勒、白描与推镜头现出大气象
第二节 景物、人物、事件杂糅营造丰富景深
第三节 暖色调中隐含辛辣讽刺
第四节 场景叙事与妙用对白展现故事进程
附录
第一章 论中国现代文学之起始
第一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二节 文学史如何分期
第三节 1840年出现标志性事件
第二章 论文学史
第一节 文学史学科与文学史著述
第二节 文学史的重写
第三节 文学史的编与撰
第三章 漫议当代理论建设
第一节 破旧方能立新
第二节 自足方能立足
第四章 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第一节 复古风潮与国学热
第二节 创建新国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