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的智慧/中文经典100句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公孙策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所争读、点评和批注。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今天我们所用的成语、名句,不少来自此书,学习《资治通鉴》,不仅为政者可以受到启迪,普通百姓也能得到前人的智慧熏陶。本书撷取了其中最经典的名句100句,并予以文字注释,讲述名句的故事,介绍名句的用法。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前后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它不是断代史,却也不是通史,它是一部专门给执政者看的史书,其宗旨就是“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在全书修成之后的奏章中所言,事实上也是我们读历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资治通鉴》卷轶浩繁,记录的年代漫长,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而且史料考证翔实,文辞通畅。千余年来,为历代史家所称道。其中名言名句非常丰富,本书限于篇幅,只撷取至淝水大战为止,其后则另以“续编”敬献读者。

目录

第一篇 唯贤唯德可以服人

 1.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2.戮一人而千万人惧

 3.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4.推赤心置人腹中

 5.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6.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7.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8.法削则国弱

 9.廷尉,天下之平也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1.天子无戏言

 12.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13.得主者昌,失主者亡

 14.乱世之奸雄

 15.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6.水清无大鱼

 17.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18.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19.朝闻道,夕死可矣

 20.年在天,位在人

 21.百战百胜而无尺寸之功

 22.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

 23.止谤莫如自修

 24.人君不亲小事

第二篇 苟能识人,何患无才

 25.攀龙鳞,附凤翼

 26.苟能识人,何患无才

 27.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

 28.招之不来,挥之不去

 29.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30.君仁则臣直

 3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2.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33.死生不易之誓

 34.赵子龙一身是胆

 3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36.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37.终非池中之物

 38.识时务者为俊杰

 39.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

 40.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41.鹰鹳不若鸾凤

 42.画虎不成反类狗

 43.师臣者帝,宾臣者霸

 44.知子莫若父

 45.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46.良臣如猛虎

 47.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48.貂不足,狗尾续

 49.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50.立子以长不以贤

 5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52.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53.巧诈不如拙诚

 54.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则战

 55.腐木不可以为柱,人婢不可以为主

第三篇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56.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

 57.贫无立锥之地

 58.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59.天生民而树之君

 60.何不食肉糜

 6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62.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63.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4.虽雠必赏,虽亲必罚

第四篇 智者避危于无形

 65.穷达有命,吉凶由人

 66.智者避危于无形

 67.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68.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69.暴得大名者不祥

 70.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71.白龙鱼服,白蛇自放

 72.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

 73.冰炭不可同器

 74.其愚不可及

 75.神龙失势,与蚯蚓同

 76.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7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8.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79.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第五篇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80.有志者事竟成

 8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2.百闻不如一见

 83.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8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5.疾雷不及掩耳

 86.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87.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88.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89.吉凶有命,祸福由人

第六篇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90.糟糠之委不下堂

 91.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9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93.人生如朝露

 94.贫不学俭,卑不学恭

 95.既得陇,复望蜀

 96.登龙门

 97.生而富者骄,生而责者傲

 98.受降如受敌

 99.未知鹿死谁手

 100.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试读章节

1.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名句的诞生

(刘秀接见马援)谓援日:“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戆①。”援顿首辞谢,因②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完全读懂名句

①戆:同“惭”。

②因:解释,说明。

语译:刘秀对马援说:“先生穿梭于两个皇帝之间。今日见面,令我大感惭愧。”马援顿首拜谢,解释说:“处在今天的局势之下,不只是皇帝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皇帝啊。”

名句的故事

这是一段“大时代中,两位高手过招”的精彩场景。

关键两个字,“惭”和“择”。刘秀为什么要“惭”?有什么好惭愧的?马援要“择”的又是什么?

事情要从王莽劣政、人心思汉说起。天下纷纷,农民起义四起,率先称帝的是刘玄(更始皇帝),及至刘玄濒临灭亡前夕,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和平定河北的刘秀先后称帝。其他还有许多农民起义军如赤眉军等,都不成气候,真正举足轻重的是凉州(甘肃南部)军阀隗嚣。

隗嚣派马援“往观”公孙述。马援去到成都,公孙述列开大阵仗欢迎,要封马援为侯、拜为大将军。马援随行的宾客都暗中高兴,马援却对他们说:“天下未定,公孙述不但不礼贤下士,还摆出皇帝的架子,如同一个巨大人偶,这种人哪里值得依靠?”回到凉州后,马援对隗嚣说:“公孙述是个井底之蛙,不如专心事奉东方(刘秀)。”

所以,马援的到访对光武帝刘秀而言有双重意义:隗嚣的动向与马援的意向。

由于马援之前先去了公孙述那边,其经过过程刘秀很可能也得到了情报。因而刘秀刻意地表现出与公孙述截然相反的作风:以皇帝之尊,在洛阳宣德殿南边的走廊下接见马援,只在头上包了帻巾(儒士装束),坐在席上,笑着说“卿遨游二帝之间……”,意思是“你先去看公孙述,然后才来我这里,显然有先后轻重之别,令我惭愧”。

马援是个英雄人物,不是普通攀龙附凤之辈(请参阅“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一章),他不卑不亢地回答“不是只有君择臣,臣也择君”,意思是“你和公孙述都还没统一天下,得天下得靠人才”。

马援回到凉州后,隗嚣问他:“东方(刘秀)怎么样?”马援说:“开诚布公作风如汉高祖刘邦,博学能干则前世无人可比。”意思是刘秀比刘邦还优秀。隗嚣内心不服,但是因此而在公孙述与刘秀之间,选择倾向刘秀。(以后故事请参阅“神龙失势,与蚯蚓同”一章)

历久弥新说名句

刘秀对待马援,固然是用了一点心机,故意在动作上低姿态、在言语上高姿态,而马援也用同一招回敬。然而,刘秀充分让马援感受到他的领袖气质,才是让马援心悦诚服的主因。

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另一个例子是刘邦对韩信。

韩信最先投人项梁军中,未受重视;项梁败亡,他又归附项羽,被派为郎中,但是数次献策皆不被采用,于是转投刘邦;韩信在刘邦军中担任治粟都尉,只有萧何赏识他,自觉不受重用于是又逃亡,演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来以后,被拜为大将,最后为刘邦建立大功。

后来蒯彻劝他自立门户,与项、刘鼎足而立。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这就是因为刘邦收了韩信的心,而韩信“乱世臣亦择君”选定了刘邦,自此死心塌地——一直到被吕后设计杀害为止。

名句可以这样用

现代社会的企业竞争激烈,堪称“天天都是乱世”。所以,尽管企业不惜重金挖角,人才也要看这家企业“值不值得我投入青春岁月”,可谓本句名言的现代版批注。

另外有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参加某单位面试后,人事部门打电话通知他来上班。但是接电话的青年人的母亲却回答:“可是,我儿子还没有interview你们的总裁啊!”

2.戮一人而千万人惧

名句的诞生

是故断以大义①,使天下晓然②,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③者,虽至于活己④,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⑤四百余年,宜矣!

完全读懂名句

①断:决断。断以大义:以大原则断然决定(诛杀丁公)。

②晓然:明白、觉悟的样子。

③怀私结恩:卖私人交情。

④活己:放自己一条生路。

⑤天禄:皇帝自称天子,意谓皇室之尊贵是得自天命。

语译:所以,(刘邦)采用(臣子不可怀有二心的)大原则断然决定(诛杀自己的救命恩人丁公),使天下人都明白:为臣而不忠者将无可容身之处,即使是曾经卖私人交情,甚至放自己一条生路的人,仍然基于大原则而不宽恕。如此作法,杀一人令千千万万人戒惧,汉高祖(刘邦)考虑事情真是既深且远!他的子孙能够享受四百多年皇室的尊荣,都是因为开国先祖的深谋远虑啊!

名句的故事

刘邦在和项羽对抗时期,项羽的部将季布数度在战争中让刘邦很难堪。(怎么个难堪法,史书没有记述,显然是史官为汉高祖隐讳了)等到项羽灭亡后,刘邦悬赏千金缉捕季布,有敢窝藏季布者“夷三族”。

季布隐姓埋名,卖身为奴,躲藏在大富豪朱家。朱家知道他就是季布,于是透过私人关系向高层游说:“项羽的部下难道一定要诛杀净尽吗?像季布这种贤才(季布一诺千金,社会声望很高),如果汉朝不能用,岂不向北去胡、向南去越(为其他国家所用)吗?”最终,刘邦赦免季布,并且召他到中央政府任官。

季布的舅舅丁公也曾经是项羽的部将,曾经在战场上追逐刘邦,当是情况急迫,刘邦骑在马上回头喊话求情,丁公乃引兵而还(卖私人交情给敌人)。

等到项羽灭亡,丁公谒见刘邦(以为有恩于刘邦,所以不逃亡)。刘邦说:“丁公担任项羽的臣子而不忠,使项羽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这种人。”于是下令将丁公斩首,并且广为宣达,目的是“要让以后做臣子的,不敢效法丁公”。

这句名言“戮一人而千万人惧”,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本文记述刘邦如何分别对待季布与丁公的故事后的评论之词,司马光认为,刘邦招降纳叛以成帝业,重用了许多过去的敌人,唯独诛杀一个丁公,其深谋远虑,就是为了给后世的臣子一个震慑。

历久弥新说名句

五胡乱华期间,一度统一北方的氐族领袖前秦国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令氐族亲贵、勋臣非常嫉恨,一位元老、侯爵樊世扬言:“要将王猛的头颅悬挂在长安城门,否则我白混了!”  王猛将此话报告给了苻坚,苻坚说:“一定要杀了这个老氐,然后百官就安静了。”有一次,樊世在苻坚面前和王猛起了争议,樊世作势要打王猛,苻坚火了,下令斩樊世,于是群臣以后见到王猛“皆屏息”(连大气也不敢出)。

王猛为苻坚网罗了许多汉人人才,尤其是当时与前秦敌对的东晋与前燕的人才。有一次,王猛和幕僚在吃饭时谈起三位“前为外使,今为国臣”的官员,王猛分析道:“当初梁琛担任燕国使节,专说自己本国的好;乐嵩担任晋国使节,只说桓温军容壮盛;郝晷担任燕国使节,则会稍稍透露一些自己国内的弊病。”

王猛的参军冯诞问:“如今这三位都成了我国官员,请问,任用臣子以哪一位为先?”王猛说:“郝先生识相,应该优先。”冯诞说:“难道明公的作风是‘赏丁公而诛季布’吗?”王猛乃大笑。

大笑,是解除尴尬的一种很好用的方式,实质作用是回避了尖锐的问题。事实上,王猛没说出来的理由是:前秦尚未统一天下,犹如刘邦还在招降纳叛期间,岂能杀丁公?又有什么条件赏季布?但是这个道理不必对冯诞明说,说了他也未必听得懂。

名句可以这样用

我们常用的成语是“杀一做百”“杀鸡儆猴”,但是和“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在用法上仍有区别。

前述苻坚杀樊世,是杀鸡做猴。这和刘邦诛丁公“戮一人而千万人惧”相比,层次与气魄完全不同。因此,前者只能收一时之效,后者却能保子孙四百年天禄!

……

P2-8

序言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前后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它不是断代史,却也不是通史,它是一部专门给执政者看的史书,其宗旨就是标题这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司马光在全书修成之后的奏章中所言,事实上也是我们读历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这部史书采用编年体,也就是一年一年、一月一月往下记述,所以它的文学性就不如纪传体那般丰富。我常说“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史家,都姓司马,可是文采差很多”,以《史记》与《资治通鉴》相比较,司马迁的文采当然比司马光飞扬多了。

然而,两部史书的目的却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著《史记》是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胸怀,司马光则完全没有“成一家之言”的“私心”,反而有着标题这十二个字,以及“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的孤孽之心。

由于文学性不那么丰富,《资治通鉴》的名言名句就不若《史记》那样俯拾皆是。尽管如此,由于上下一千三百多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名句也不少,以至于本书只撷取至淝水大战为止,不无遗珠之憾。

“中文经典100句”在此之前出了十五本,我执笔其中的《中文经典100句:史记》与《中文经典100句:战国策》。在每一篇的“历久弥新说名句”部分,常常需要引用其他时代的历史故事以为印证。但是这项工夫在写《中文经典100句:资治通鉴》时却可以“不假外求”——之所以称为通鉴,就是可以前后对照着看。易言之,前面看到一种“得或失”,后面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既让人喟叹“狗改不了吃屎”,也不得不感叹那些不怕死的骨鲠之士真是前仆后继!

总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是给皇帝看的,希望皇帝能鉴古知今。当今民主时代,老百姓是主角,读《通鉴》当可明察公仆的得失所在。

二00七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