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为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是中国的太阳神,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神农氏牛首人身,居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一带),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形象地描绘了饮食和医药的渊源。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食物的来源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人们还没有能力也不需要把食物和药物分开。
中国现在存世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里面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从上文记载可以看出,神农尝百草并不仅是为了寻药、辨药,而是为了避开有毒物质,寻找充饥的食物,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常常不幸中毒,后来幸运地采集到了茶叶,并且发现茶叶有很好的解毒作用。看来,所谓“茶解百毒”应该是最原始的饮食疗法,这应该是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吧。
2.发现药物
遥想当年,神农氏踏破青山,遍尝百草,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自然界的动植物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的知识逐渐得到积累。例如,发现某些食物有益健康,可以进食,并可以进一步培育成农作物或者驯化为家禽家畜;有些食物有害于健康,不宜进食;也有某些动、植物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具有某种明显的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出现之后,人们普遍认为神农尝百草同医药的产生关系密切,宋·掌禹锡等认为:“《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后世本草多宗其说。”
尝百草、兴医药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神农氏之外,前有伏羲,后有岐伯。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内容曾记载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宣讲药材的治疗作用,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伏羲氏不仅尝百草之滋味,还制作针刺用的九针,通过药物和针灸为人们救命疗疾;黄帝则与自己的大臣岐伯尝草木之味,撰写修订医药著作,使得医药知识得以发扬光大。
古人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将一些在食物中营养价值不高或滋味不好,但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区分出来,作为专门用以治病的中药。由此可见,饮食和医药的知识都是先祖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从发展过程来看,“药食同源”的说法似乎不如“药源于食”更为确切。
“尝百草”的过程,从随意地寻找食物、饥不择食的觅食活动阶段,逐渐过渡到选择有益食物,摈弃有害食物,有意识地以茶解毒阶段,这就是原始食疗思想的萌芽。以后又逐渐发展成为有目的地寻药、找药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最原始的对医药的认识。
3.火的发明
远古时代火的发明和应用对饮食养生的发生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代,人们就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或雷电中发现了火,并将火种引进山洞保存下来,从而由生食逐渐进步到了熟食。《韩非子》载有:“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火的发明,一方面使腥臊的鱼虾兽肉化为美味可口的食物,从而有了烹饪技术的萌芽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运用饮食疗法可以防治胃肠病。可见这种由生食到熟食的过渡是饮食养生由萌芽到形成雏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来人们借鉴对食物的加工方法,对中药材进行不同的加工炮制,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P6-7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健康长寿,在过去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总是希望医学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患病个体不能使人类群体实现健康长寿,这就迫切要求人们把注意力由偏重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和保健。
这时,人们又开始寄希望于能够发明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可研究结果发现,“在医药科学中,没有任何一种化学制剂或者药品可以使我们更健康,或者使我们更适应环境,或者使我们更聪明,或者给我们更长的寿命。自然界中没有一种药品或者分子结构可以完成这些功能,除非这些分子存在于普通食物中”。(恩斯特·克雷布斯)
面对这样一个结论,人们想到了“药食同源”,转而向古老的中医寻求答案,《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乃成,神乃自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看来,吃什么和怎么吃是关乎健康的头等大事,饮食是养生之法宝,是祛病之利器。
那么,还是遵循先贤希波克拉底的谆谆告诫吧,“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经典,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后期面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药学发展之滥觞。《黄帝内经》囊括了中医药学养生、防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全部内容,代医家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不断充实中医药学理论,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尊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与儒家的四书五经并驾齐驱,被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在医学经典中独树一帜。《黄帝内经》所形成的学术体系,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并与古代哲学充分融合,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鉴于《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防病治病内容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关《黄帝内经》的科学普及工作也在逐渐开展。目前,基于《黄帝内经》的科普著作已出版了不少,也有很多中医研究者借助电视等媒体开展《黄帝内经》的科普讲座,这其中绝大多数局限于养生保健方面,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这对人民群众正确、全面认识《黄帝内经》有一定的误导,很容易让人认为《黄帝内经》仅是一本专门的养生保健古籍。而实际上,作为“中医之本”的《黄帝内经》,思想内容浩如烟海,其所蕴含的文化与医学思想,岂是单纯的养生保健内容所能概括?虽然《黄帝内经》中含有大量“治未病”的内容,包含众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措施,但这只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能展现《黄帝内经》之全貌。因此,将《黄帝内经》的科普工作重心全部放在养生保健方面失之偏颇,不利于《黄帝内经》科普工作的全面与长远发展。
由于《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其文义古奥,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如何将专业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经文警句、哲理医道用简单、易懂、形象、有趣的语言和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实现《黄帝内经》从专业化向科普化的过渡,这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黄帝内经》研究工作者应当走出书斋、走下学术高台,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权威正统的专业知识,将《黄帝内经》有关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思想、方法翔实传达给民众,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黄帝内经》这一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由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学者构成,体现了《黄帝内经》当代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也肩负着继承、发展、弘扬《黄帝内经》精粹的历史使命。2008年初,学会组织专家、学者从科普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并筹划撰著《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于当年7月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期间讨论通过了编写书目、目录、编写要求等,确定了编著人员。本丛书各分册编著者均由全国《黄帝内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担纲,其对于各自承担的编著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确保本丛书的权威性、学术性。在编著和修订过程中,反复推敲,注意密切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事例,以突出其实用性,并力求使文字通俗化,赋予其趣味性,从而达到科学普及《黄帝内经》的目的。
本套丛书包括养生、经络、脏腑、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分册,编写内容由浅入深,旨在揭示《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人体、疾病、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奥秘,同时答疑解惑,介绍《黄帝内经》中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对常见的中医术语给出正确的解答,希望以此为媒介,吸引更多人对《黄帝内经》、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使之客观地看待《黄帝内经》与中医,让《黄帝内经》及中医学获得更广泛的民众认同,为其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在本套丛书尚未付梓之际,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原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不幸逝世。王洪图教授为《黄帝内经》的研究、发展及、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临终前依然关心《黄帝内经》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现在丛书即将面市,愿能告慰王教授在天之灵。《黄帝内经》的普及将是全国内经学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之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
2010年7月3日
《黄帝内经科普丛书》包括养生、经络、脏腑、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分册,编写内容由浅入深,旨在揭示《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人体、疾病、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奥秘,同时答疑解惑,介绍《黄帝内经》中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对常见的中医术语给出正确的解答,希望以此为媒介,吸引更多人对《黄帝内经》、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使之客观地看待《黄帝内经》与中医,让《黄帝内经》及中医学获得更广泛的民众认同,为其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本册为《饮食养生》。
面对这样一个结论,人们想到了“药食同源”,转而向古老的中医寻求答案,《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乃成,神乃自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看来,吃什么和怎么吃是关乎健康的头等大事,饮食是养生之法宝,是祛病之利器。
那么,还是遵循先贤希波克拉底的谆谆告诫吧,“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