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音雅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天坛公园管理处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本图文书,全书共5万字,收录照片图片等270张。全书分为“礼乐之府——天坛神乐署”、“华夏正声——中和韶乐”、“八音迭奏 玉振金声”、“八佾齐舞 文德武功”、“祭天乐舞衣冠服制”五大部分。从历史、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展览、展示、非遗研究等方面全面介绍天坛中和韶乐。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故宫博物院宫廷音乐史专家万依先生不辞辛劳在耄耋之年为该书审稿,确保撰写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内容推荐

中和韶乐,中正平和,采用宫、徵、商、羽、角声音阶,有乐必有歌,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俱备,使用以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进行演奏;钟声磬韵,体现“金声玉振”的特点。在庄严神圣的天坛,当荡涤尘世杂芜的中和韶乐响起,愿人们在古朴典雅的乐曲声中陶冶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味生活的美好。

目录

礼乐之府——天坛神乐署

华夏正声——中和韶乐

八音迭奏 玉振金声

八佾齐舞 文德武功

祭天乐舞衣冠服制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神乐(音yue)署位于天坛的西南外坛,是天坛现存主要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历史上的神乐署建筑群,规模极大,院落众多,各种房合数百间,鼎盛时期总占地近十万平方米。但是经过历史、战乱的侵蚀,大部分院落已经湮没无存,只剩下中心衙署——神乐署仍然巍然伫立。神乐署单独成院,整齐划一,自成一景,点缀在天坛西部空敞清平的坛域范围内,使人油然而生于幽静处赏佳境之感。

作为明清时期皇家最高乐舞学府,神乐署设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养和训练,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坛庙祭祀的乐舞生都是由神乐署生员中选拔充任。举行国家大典之时,所有参加典礼人员均须事先至神乐署进行培训和演练。神乐署承载着历史、建筑、艺术等诸多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天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坛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牺牲所(现已无存)并称为天坛五大建筑群。

作为天坛祭天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神乐署建成已近六百年。虽然其历史悠久,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这是因为直到2l世纪初它才结束了长期被外单位占用的历史,完成古建回收,恢复了真实历史容貌。2005年元月,神乐署完成了其署院收复后的修缮展陈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后的神乐署陈设为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发展历程。

在明清天坛祭天大典中所演奏的祭天音乐称“中和韶乐”,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神乐署作为明清时期演练皇家祭祀乐舞的场所,与中和韶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6年底,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被收入北京市市级和崇文区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天坛的整体文化价值,表明天坛在精神领域所拥有的价值获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历史变迁

神乐署自1420年建成之日起便承担着培训皇家祭祀乐舞生和演练祭祀乐舞的功能,是中和韶乐最直接的物质载体之一。

关于我国古代乐舞培训机构的设立最早可追溯至周代。自周代开始,宫廷即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当时周代王家音乐机构是由“大司乐”统领,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与机构。其培养对象多为王公贵族的子弟,也有少数从民间选拔来的俊秀青年。汉唐时期设立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培训专业乐舞艺人,宋元继承了隋唐传统,至明清时期,则有了专门培训乐舞生的机构——神乐署,由太常寺进行管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祭天活动,对于祭祀礼仪及祭祀音乐同样重视有加。据《明史》卷六十一记载:“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明年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南京郊祀坛西建神乐署。

神乐署初建成时称神乐观,其名的由来,则与观中多为道士掌管祭祀乐舞有直接关系。明初的两位皇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非常虔诚地信奉道教神明真武大帝,认为真武大帝在争夺帝位的战争中保佑了他们。朱元璋笃信道教,“以道家者流,务为清净,祭祀皆用以执事,宜有以居之,乃命建神乐观于郊祀坛西。”他深信道士的清静生活能与天帝神祗交往,故而将道士参与祭祀定为祖制。

早在朱元璋为吴王时,就曾发出了“近世儒者知音律之学者鲜”的感叹(《明太祖实录·吴元年七月乙亥朔》)。缘由是吴元年(1367年)七月时,跟从朱元璋视察道童乐舞的朱升,据说日常能辨识五音,但实际却不能,“太祖亲击石磬,命升辨五音,升不能审,以宫音为徵音。”可以说这种现象也使朱元璋失去了对儒生的信任,从而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朱元璋在祭天乐舞中使用道士的事实,进一步确立了道士在仪式中的地位。元末有名叫冷谦的道士,归隐吴山,因其知音律,擅长鼓瑟,后被朱元璋召以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取石灵璧以制磬,采铜梓湖州以制琴瑟。乃考证四庙雅乐;命谦校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遂定乐舞之制。乐生仍用道童,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弟子。”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癸亥朔,“神乐观成。命道士周玄初领观事,以乐舞生居之。”朱元璋常常召见道士周玄初,询问鬼神雷霆之事。又任命他为负责祭祀仪式及教习的神乐观提点。神乐观道士还享有不同于其他道观的特殊待遇,如许养徒弟等。神乐观建成后朱元璋还亲自制文立碑,记载其事。“其乐舞生每岁所给米麦衣布及时节赉予之数,俱刻于碑阴。”《金陵玄观志》收录有明太祖所作《敕谕神乐观》碑文,称“朕设神乐观,备乐以享上下神祗”,碑末即署“洪武十二年岁次己未十二月口日建”。

而对于朱元璋尽用道士为乐舞生的情形,时人的评价却颇为不屑,我们亦可从史籍中窥之一二。在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摘抄》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我朝祭祀赞礼者,太常寺之道士,奏乐者,神乐观之道士,皆异端也。”

明代神乐观的功能、作用及其隶属关系,在史书中均有明确记载。《明会典》卷二百二十六载:“洪武十二年,置神乐观,设提点、知观,专管乐舞生,以供祀事,属之太常寺云。”《明史》卷七十四中提到:“神乐观掌乐舞,以备大祀天地、神祗及宗庙、社稷之祭,隶太常寺。”并载:“太常掌祭祀礼乐之事,总其官属,籍其政令,以听于礼部。”

明代祭祀乐舞生众多。洪武初,命选道童为乐舞生,额设六百名,专备大祀、宗庙、社稷、山川、孔子及各山陵供祀之用。对于祭祀乐舞生的选择,也有特殊的要求和标准,“凡乐舞生,洪武初,选用道童,后乐生用道童,舞生以军民俊秀子弟为之”,“洪武十三年,诏公侯及诸武臣子弟习乐舞之事。又令礼部拣选乐舞生有过失病者,放归为民。”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惟易天坛为天地坛,余悉复洪武间制”。在天地坛主要建筑大祀殿以西仿南京旧制建神乐观,观中设有太和殿、玄武殿、天师府、关帝庙、三圣庙诸建筑。神乐观由道教正一派主持,演习乐舞,以备祭祀之需,观中道士多为乐舞生。明成祖朱棣自命为真武大帝转世,在位期间大修道观,甚至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作为祭祀音乐的国家标准,并被收录在道教经典集成《道藏》中。

清代乐舞制度沿袭明制,顺治初年定,凡祀祭之乐,皆太常寺神乐观司之。设提点、左右知观、协律郎、司乐等官。由协律郎等在宫中负责教习、排练,每月三、六、九日在凝禧殿演习。

乾隆七年(1742年),设立“乐部”,专司宫廷一切音乐事务,其中包括掌管太常寺神乐观所司之祭祀乐。神乐观执掌祭祀之乐,其职官仍沿明制,设提点一人;左、右知观各一人,均为汉官。定乐工编制为一百二十人,人数不足时,则临期在民间雇觅“出身清白,通晓音律者”承充。太常寺乐舞生,每月在神乐观演练;每年三月、九月还要赴掌仪司预演一次,由总理乐部大臣亲临“考验”。这是清入主中原以来,对承袭明制的清代宫廷礼乐管理体制的最大一次改革,由此形成了一套体制完备、执掌精细的礼乐管理机构。

P3-10

序言

雅乐,诞于“以礼制乐”的西周,大体涵括古代宫廷乐、祭祀乐、礼仪乐,升奏于庙堂之上,不流于俗,可谓是中国古代音乐殿堂中的一袭“阳春白雪”。雅乐,独特而别致,紧合严整规范的古礼,对人们精神境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至明清,雅乐定名“中和韶乐”,昭示出其社会功能性。《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一词被历代视为儒家道德修养的准则,是致万物和谐的标准,雅乐作为礼乐的教化之意更为突出。

中和韶乐,中正平和,采用宫、徵、商、羽、角声音阶,有乐必有歌,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俱备,使用以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进行演奏;钟声磬韵,体现“金声玉振”的特点。

天坛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练中和韶乐乐舞的专门机构,这里遗存了丰富的实物信息资料。在大力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下,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充分重视和支持,2006年中和韶乐被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正日益广泛地得到社会认可。

在庄严神圣的天坛,当荡涤尘世杂芜的中和韶乐响起,愿人们在古朴典雅的乐曲声中陶冶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味生活的美好。

后记

天坛神乐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为祭天大典培养祭祀乐舞生和演练中和韶乐的场所,综合反映了中国祭天文化和礼乐文明的发展成果。神乐署自2005年向社会开放以来,在宣传展示中国古代皇家音乐成就,尤其是皇家祭天音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和韶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知,聆听神乐署的中和韶乐已成为人们到天坛来的重要参观项目之一。

天坛公园非常重视对天坛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八大战略”和“三步走”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了祭天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深度,近几年对天坛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地剖析研究和形象生动的解读展示,研究成果陆续呈现出系列化、全面化及多样化的特点,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郑秉军书记到天坛公园指导工作时指出,天坛应出版神乐署中和韶乐研究的相关书籍,以宣传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天坛,感受中华雅乐瑰宝的魅力,进一步推进首都文化事业建设。据此,天坛公园管理处精心组织人员编写了这部全面宣传和介绍天坛神乐署及中和韶乐的书籍,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泛的展示和宣传,以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本书的撰写自始至终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故宫博物院宫廷音乐史专家万依先生不辞辛劳,在耄耋之年为本书审稿,从框架结构到行文用词,无不悉心指导,确保了撰写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本书还得到了天坛公园多部门同仁在图片与资料方面的协助,从而使编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祭天礼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空间还很大,研究道路还很漫长,我们还要不断的挖掘其内涵,努力给大家呈现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的中华文化元素。

天坛公园管理处

2010年6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