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家办学”的提出,到新世纪第一个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颁布,一些过去长期模糊甚至颠倒的教育观念开始正本清源,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关注和老百姓疑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始得到回应,而校长们在其中的作用也必将引起更多关注。
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过于功利和工具的倾向已经使教育回归的呼声渐高:“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校长们理当在其中大有作为。
让我们选择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并由此出发!
一所优质学校的背后,往往有一位充满智慧的校长。
本书是《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近年文章精选,收录了众多优秀校长的精彩故事和管理案例,以及李希贵、李瑾瑜、尹弘飚、操太圣、季苹、杨雪梅等专家关于学校变革的系统思考和真诚建议。
我原先供职的一所县级中学,教学质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县的师生都以能在此工作、学习为荣。学校的老校长退休后,来了位“敢闯敢干”、“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校长。新校长年轻气盛,自然不乐意躺在前任校长的“功劳簿”上。经过多轮磋商,一项宏大的计划在新组阁的校领导班子中诞生:另辟新校区,扩大学校规模,将学校“做大做强”。
时下,“做大做强”的观念在不少地方还是颇有市场,它与某种念歪了的“更新观念,大胆创新”相契合,又与不少领导的“政绩观”合拍。因而,这一新计划很快得到批准。虽然政府只负责征地,学校要自筹资金进行校园建设,但是学校领导预计,凭借学校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在全县教育中所处的有利地位,日后还上这笔债务应该是“小菜一碟”。于是,在城郊四百余亩的土地上,学校耗资近两个亿建起了可与国内任何一所中学相媲美的新校园。
然而,随着新校园的拔地而起,学校也陷入了财务危机,光偿还贷款的利息每年就要一千多万。政府下拨的教育经费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不少学生又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得已选择了其他学校,学校原先计划通过扩大择校生、自费生招生规模以收取高额“赞助费”的愿望落了空。资金来源上出了问题,可支出却是一样都不能少,巨额的银行贷款需要还,扩招后日益庞大的教师队伍需要发放工资、津贴、奖金……一旦拖欠,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做大”似乎并不难,然而“做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规模扩大之后,在录取学生时受到了“利益驱动”的影响,生源质量明显有所下降。同时,新进教师又多来自乡镇上的初中,任教高中纯属“小马拉大车”,因而学校教学质量大不如前。再加上由于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异常辛苦,但工资及福利待遇却又得不到保障,教师纷纷选择另谋高就。仅2006年暑期,学校就有20名左右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中层干部离职弃岗,应聘至其他地区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疾首蹙额,但又无可奈何。
学校迅速“做大”,但并没有达到“做强”的目标,这应该给我们的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一旦脱离本地实际,盲目地“做大做强”,往往会得不偿失。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如此,中小学又何尝不是这样?“硬件”再硬,如果“软件”特“软”,又怎能打造出名牌强校?本人倒是很欣赏这样一些传统名校:小巧精致的校园,古朴典雅的环境,勤奋的学子,雄厚的师资,稳定的教学质量,不会为了利益驱动而扩招,也不会为了盲目攀比而扩大规模……这才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喧嚣的“教育产业化”大潮中的一方净土,是教育园地中真正的守望者。
P2-3
不仅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好,因为校长首先是教育实践家。
不仅要做到位,也要说到位,因为校长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根基与思想建树,这个学校就走不远。
中国的教育改革波澜壮阔,此起彼伏,但无论改革走到哪一步,校长的作用都不可小视。
望文往往生义。校长者,概言之,自当为一校之长、一校之尊者。
此处之“尊”“长”,非谓校长一言九鼎,更非恃“尊”傲物,养“尊”处优,而是要有思想力,深谙教育规律;要有号召力,能够广聚天下贤才;要有执行力,能够把理念化为实践;要有亲和力,能够让学生亲之、爱之、喜之、信之。学校无论大小,既为师生领袖,校长则必具领导、管理、教育能力于一身。
以此角度观之,校长这个角色着实不好当。即便是全身投入,犹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又何敢掉以轻心?因故,“做校长”则是必需的了。
当今社会之于教育,多是过分聚焦考试、聚焦分数、聚焦升学;当今社会之于校长,又多是添加了许多本分之外的行政权赋。在光荣与梦想、权利与诱惑之间行走,校长有时难免惶惑,甚或失去方向。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能够做到拒绝诱惑,潜心办学,一以贯之坚守教育理想,矢志不移为学生提供最全面、最长久教育影响力,这样的办学者、坚守者,惟其稀缺,则弥足珍贵。
也因此,我们需要忠实记录。
2006年,几个矢志要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露一番身手的同仁跃跃欲试,希望能够甄别并忠实记录一批真正有教育思想、有教改创举的校长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从而能够为中国的校长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不苛求完美,但求真实、率性;不希求面面俱到,但求眼前一亮。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优秀校长、教育家型的校长是在实践中产生并成长的,而我们要做的也能够做的,就是为这些未来的教育家们提供展示、交流与反思的平台,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广布于众,促使他们从自发的成长走向更加自觉的发展。
4年时间,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从“教育家办学”的提出,到新世纪第一个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颁布,一些过去长期模糊甚至颠倒的教育观念开始正本清源,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关注和老百姓疑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始得到回应,而校长们在其中的作用也必将引起更多关注。
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过于功利和工具的倾向已经使教育回归的呼声渐高:“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校长们理当在其中大有作为。
让我们选择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并由此出发!
时晓玲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