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皇子自相攻杀、兄弟阋墙招致败亡、刘宋皇子开杀戒、萧宏父子的皇帝梦、大杀六亲的隋炀帝、玄武门的“刀光箭影”、唐太宗诸子争东宫、唐明皇虎毒“食”子、非要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吴梦起创作的《解读王朝(王子卷)》讲述了历代王子们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王朝(王子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梦起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成汉皇子自相攻杀、兄弟阋墙招致败亡、刘宋皇子开杀戒、萧宏父子的皇帝梦、大杀六亲的隋炀帝、玄武门的“刀光箭影”、唐太宗诸子争东宫、唐明皇虎毒“食”子、非要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吴梦起创作的《解读王朝(王子卷)》讲述了历代王子们的故事。 内容推荐 封建帝王们的后妃多,生的王子也多,从十多个到数十个,有的帝王生的子女甚至多达百个。然而龙椅却只有一张。 为了成为万人之上的那一人,于是杀父继承者有之;兄弟互相杀戮者有之;杀子废立者有之;特别是被指定接班的王子,往往成为诸王子们阴谋杀戮的对象。据统计,从春秋战国的公元前770年到1911年清朝灭亡,约有290个王子死于非命。 他们自己也读史书,殷鉴不远,然而他们仍然在不断地重复历史。 吴梦起创作的《解读王朝(王子卷)》讲述了王子们的故事。 《解读王朝(王子卷)》包括了刘荆兄弟迷信惹祸、萧宏父子的皇帝梦等内容。 目录 代序关于《解读王朝》(韶华) 郑庄公计杀共叔段 汉高祖儿女们的悲剧 “七国之乱”的前因后果 卫太子的冤案及其他 刘荆兄弟迷信惹祸 孙仲谋的儿孙们 乱糟糟的“八王之乱” 石勒和石虎的后代 成汉皇子自相攻杀 兄弟阋墙招致败亡 刘宋皇子开杀戒 萧宏父子的皇帝梦 大杀六亲的隋炀帝 玄武门的“刀光箭影” 唐太宗诸子争东宫 对子女心狠手辣的武则天 两个想做“武则天第二”的公主 唐明皇虎毒“食”子 非要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 建庶幽死,福王宠杀 康熙帝群子争夺宝座 附录历代被害王子简表 试读章节 “自周公订《周礼》以来,规定国君要以嫡长子来继承。寤生既是长子,理应为太子。” “你是国君,还不是你说了算吗?” “那也不行,因为大臣们会反对。再说,立段为太子,怎么处置寤生呢?不是会出乱子吗?” 武公见姜氏还不时絮叨,就毅然宣布,册立寤生为太子(古代天子皇帝的继承人称太子,诸侯的继承人称世子。郑国不过是个诸侯国,但《史记》是以太子称呼寤生的,本文便依这个称呼来记述),却把段公封到一个叫共的小城。以后,人们便把段叫作共叔段(古时候以长为“伯”,以次为“叔”)了。 姜氏对这种封法很不满意。可是武公已经决定并且宣布了,她也没有办法。不料就在当年,武公病死了,太子寤生继承了国君的位子。这就是郑庄公。 姜氏见她喜爱的小儿子只得到一个小小的封邑,就去对庄公说: “你继承了国君的位子,享地几百里,全国都是你的。可是你弟弟只封到共邑那样一个小城,你能忍心吗?” “那母亲说怎么办好?” “我看,你就把制邑封给他吧!” 制邑在郑国南疆,北临黄河,地势险要,是古代的军事重镇。庄公一想,这制邑可不能分给弟弟,如果他凭借险要来争夺君位,那可就不好对付了。便编了一套话对母亲说: “制邑这个地方太险,父亲临去世的时候嘱咐过,这个地方不许分封。因此,孩儿不敢从命。其他的地方,就全听母亲吩咐。” “那就把京分给他!”姜氏没好气地说。 庄公低着头考虑。姜氏不耐烦了,说道: “既然京也舍不得,那就算了,你把他赶到别国去,让他自己谋个差使糊口日巴!” 庄公考虑的是,京邑也是个大城,离制邑不远,本来也不想答应,但刚才既然说“全听母亲吩咐”,也就不好再改口。又一想,让他去京邑也好,让他闹去吧,等闹到份上,那时再说。 古人曾把战争中和政治上使用的计策收集起来,称作“三十六计”。其中有一计叫“欲擒故纵”,意思是要想擒住对方,就先对他放纵,这样做一是麻痹他,让他放松警惕;二是让对方受到鼓舞,可能提前发作,事实上也就是引他上钩。庄公想,母亲这样纵容段,早晚是个祸害,那就让他猖狂吧!只有让他闹大发了,才好有借口收拾他。于是庄公答应了母亲的请求,改封共叔段于京邑。 第二天升殿,庄公向大臣们宣布封段于京邑的决定。大夫祭仲谏阻说: “这不好吧!古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京邑比国都新郑还要大些,地广民众,主公把共叔封到那里,岂不是国有二君了吗?” “可是,”庄公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母亲这样决定,我也没办法呀!就那么办吧!” 祭仲还想说什么。庄公挥挥手,阻止他说下去,接着宣共叔段上殿,宣布对他的新的任命。 那共叔段自从父亲封他共邑之后,十分不满,便赖在国都不走。此时听说哥哥把他从小小的共城迁封到比国都还要大的京邑,自是喜出望外。但他骄纵惯了,一向不把哥哥放在眼里,所以此时心里虽然高兴,外表却不露出,只是绷着脸大咧咧地向哥哥谢恩。但到后宫来见母亲时,已是忍不住满面笑容了。他对姜氏说: “有好消息告诉母亲,寤生封我到京邑了。” 姜氏撇撇嘴说: “封你个京邑,就值得那么高兴吗?你可知道,寤生为什么要将你改封?” “为什么?” “还不是为娘替你力争的!” 共叔段搂着母亲的脖子撒娇说: “如此说来要多谢母亲喽!等孩儿到了京邑,安置好了之后,便接母亲去跟孩儿同住。” “哼!”姜氏向四外一指,“你那京邑有这么巍峨华丽的宫室吗?我在这儿住惯了,不想离开。” “那,”共叔段搔搔头说,“孩儿就常常回来看你。” “没出息!”姜氏挥挥手,让侍女们退出,才低声对小儿子说,“你哥哥为人刻薄,这次改封,是我百般恳求,他才答应。但他心中未必情愿,说不定何时又生事端。为娘也实在不愿和他生活在一起。你到京邑之后,那是个大邑,可以施展才能。你便招兵揽士,作个准备。等到时机成熟,我这里写信告诉你,你便起兵前来,由我做内应,将你哥哥擒住,也把他封到共邑,由你来做国君。这就是为娘的最大心愿。” 共叔段听姜氏这么打算,当然高兴。姜氏又拿出她积蓄的金银珍宝,给共叔段做招兵的资本。共叔段便带着自己的亲信和侍卫,兴冲冲地到京邑去了。 共叔段来到京邑,安顿下来,人们以后便称他为京邑太叔。现在他大权在握,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了。京邑虽大,但还只是一个城池,四外辖地甚小。他见西鄙(鄙即郊野,周代以五百户为鄙)、北鄙有两个小邑,便把邑宰唤来,告诉他,以后西鄙、北鄙统归京邑管辖,租税也到京邑交纳,至于兵马车辆,当然也全部归他太叔统率。那两个小邑本不在京邑辖境,可是现在是国君的弟弟来下命令,他们又知道共叔段是姜太夫人的爱子,谁敢违抗?于是便一一答应。P2-4 序言 我不是一个历史知识很丰富的人,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当历史学家。但是我常常读些史书,想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几年我从上古到清末,系统地读了些史料。使我吃惊的是,自西周以来近3000年的历史中,死于非命的帝王竟然那么多!占在位帝王的比例那么大!我便按朝代做了若干张统计表。其中一张是“死于非命的历代帝王比例表”。此表分为四栏: 一、纪元:自公元(前、后)××年至××年。 二、在位帝王:该朝从××帝至XX帝,在位帝王共XX代,亡于×朝。 三、该朝在位帝王平均享年(生卒年月不详者未计)。 四、死于非命的帝王数目、死亡原因及其在该朝在位帝王中所占的比例。 这几项统计,头两项前人作过,属于普及知识范畴,但后两项,就我所接触的史书,尚未见过。我列了二十几张各朝各代表和一张“总表”(因为夏商史料不全、不准,我是从西周开始统计的)。统计数字所表明的结果很令人吃惊: 一、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1911年,共2957年。 二、从西周武王到清朝溥仪,共84个王朝,882个在位帝王。 三、在位帝王平均享年41.7岁。 四、在882个在位帝王中,有288个不得善终(被杀死、缢死、饿死、毒死),占在位帝王的32.6%。也就是说,100个在位帝王中,有近l/3不得善终。其中有4个王朝100%的帝王被杀,有25个王朝50%以上的帝王被杀。帝王的平均寿命40来岁,可以说是短命鬼。 五、在被杀帝王中,有18个未成年帝王,占被杀帝王的7.4%。 帝王是权力的最高象征,掌握着举国的生杀大权,这么多在位帝王被杀,就不能不令人想一想有关“什么是历史”和“权力”的一些问题了。 令人深思的还有:这些被杀帝王中,按我们习惯认识的常理,应该是被农民起义军所杀。可是统计表明,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宫廷政变的夺权斗争中互相残杀而死的。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崇祯皇帝,是在李自成攻进北京时,上吊自杀的(只能算半个)。所以,我在“总表”的“附记”中说了一句:“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的极少,其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又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总表”有一个“附表”,即把在位30年、活到50岁以上的皇帝列了一个“长寿皇帝表”。按我掌握的资料,在历史上可以说寥若晨星,一共不到30个。我列了20个,并在一条“小注”中作了说明。 从此表可以看出: 凡是开国的、治国的、对人民实行“仁政”或“勤政”、重视文化的朝代,延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帝王平均享年高,被杀的少;凡是继位的帝王反复争权夺位的、荒淫无道的、压迫人民特别残酷的王朝,统治时间都比较短,被杀的帝王比例大,帝王大多是短命鬼。这也是一种规律。 统治和被统治是残酷的,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这种斗争也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的。 其中还有值得思索的一个问题是:历史是怎么发展的?每次农民起义建立的只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战争之后无不哀鸿遍地,尸横荒野。倒是某个王朝统治比较稳定的时期,科学文化发展了,则会有一个被称之为“盛世”的时期。 在“非正常死亡表”中,还有三张“王子”、“后妃”和“重臣”的“非正常死亡表”。 在某一个皇帝在位时,如果不立太子,内部矛盾暂时潜伏下来,一旦要立太子了,即这种统治权力更迭时,皇帝与太子、皇子与皇子(因为皇帝的儿子很多)、拥立此皇子与拥立彼皇子继位的大臣派系之间,甚至王妃之间的斗争,便激化起来,使用的手段也特别毒辣、残酷。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便互相杀将起来。但本表只统计在位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如果把被杀的王子、王妃、大臣也统计在内(还有其他原因被杀的),那就太多了!纵观古今各朝各代,概莫能外。因此,后三张表统计都比较简单。因对方施展阴谋而“暴崩”的皇帝,史学家未证明是被杀的,也未计算在内。 制订了这些个“表格”后,我没想到发表,只是作为自己认识历史、思索权力的规律性的一个资料,有时也作为和二三好友谈话的题目。后来和一位文学界的朋友谈及此表,他建议我编一种套书。我本来有许多小说要写,可是,我觉得此事很有意义,自己也有兴趣,即组织几位又是史学家又是作家的朋友(即阎德荣、吴梦起、郎享伯、孙宝镛同志)着手编写,又过了一年多,编成了四卷书。 编写之前,我和这几位同志曾经商量了几个问题: 第一是读者对象问题。此书是作为史料写,还是作为文学作品写?我们认为,对象应该是最广大的普通读者,让他们通过此书了解历史和思索历史;不是为史学家提供资料——他们掌握有比我们还多的资料。要特别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力争达到雅俗共赏。 第二是文学性和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第一要符合历史真实,但必须有文学性,有可读性。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即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要符合历史真实;小事,即情节和细节,可以运用文学描写手段。或者叫作“以史为骨,以文为肉”。这是用文学手段写作历史题材作品的共同规律。 第三是选材问题,即多和少的关系问题。历朝历代的宫廷斗争,留下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只能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有特色的故事来写。如果悉数收录,那是百八十卷也写不尽的。 第四是篇幅问题,即大和小的关系问题。每个帝王,每段历史上的这类故事,都可以写成一部中篇、长篇小说,或者多集电视连续剧,如果尽情地这么写开了去,这不是本书所能做到的。所以,我们规定每个入选的故事写5000至1万字。每卷三四十个故事,约25万到30万字。 第五是求全和不全的关系问题。在近3000年历史84代王朝中,280多个帝王被杀,还有数不清的王子、后妃、重臣被害,而我们只选择几十个故事,显然不足以囊括历史。为补缺遗,我们在每卷后面列了一个“附表”,或可从中约略窥见全貌。 《解读王朝》的四卷分别为: 第一卷《帝王卷》,主要写历代帝王为夺取江山、巩固自己的权力,互相杀戮的故事,特别是内部宫廷政变中的自相残杀,是极其残酷的,本书第一卷的附表中,有18个未成年皇帝被杀,有的只当了一天皇帝就送了小命,可见内部的夺权斗争的激烈! 第二卷《王子卷》。权力这个东西是极其敏感的,历代王朝都是如此。平常矛盾还隐蔽着,每当要立太子时,即权力的转移时刻,矛盾便激化起来。要保这个太子登基和要推那个太子继位的各个派系,互相间便争得不可开交,大多以阴谋或血刃相见。因为他们权力的“运行机制”是世袭,是皇帝指定“接班人”,立长立庶有老规矩,但由于各种因素又不能尽行老规矩,或是由于实际威胁,或是由于猜忌多疑,于是便父杀子,子弑父,兄杀弟,弟杀兄,宫廷便笼罩在刀光血影之中,要说明的是:皇帝们的王子太多,不可胜记,其中被杀者数目不准,也无法像对在位帝王一样列出比例,后面的附表只能由斑见豹。 第三卷《后妃卷》。我国古代女人本来是不参政的。但后妃们一旦置身于权力的漩涡中,和立太子、当太后联系起来,也就卷入了权力斗争,有的成了牺牲品,有的则“比男人更凶残”,如吕后。也是因为皇帝们的后妃太多,被杀者难以列表,更算不出比例。如果算出来一定是个可怕的数字!但我们还是列了个“历代后妃非正常死亡情况表”。 第四卷《重臣卷》。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皇帝老儿就会要你的脑袋。况且不少重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参与了夺权斗争,被杀头、赐死的难以胜记。冤假错案不少,作恶多端该死者也不少。这一卷主要写他们的故事。 编就这四卷书,掩卷深思:权力这个东西像张魔椅,都想坐上去;坐上去为了保住它,什/z,道德、良心、父子之情、夫妻之义,全化烟化灰了,其残忍程度有时比对异族他国的敌人都凶。还觉得可悲的是:这些帝王们自己也读史书,殷鉴不远,但那魔椅总是驱使他们去重复这段历史,这里有什么不可抗拒的规律吗? 电视连续剧《唐明皇》的主人公——这个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曾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废了几个皇后,杀人者、被杀者都没有好结果,悲哉! 这套书分别由四位作家写作。文章的风格基本上是统一的,但也不免有些差别。我想,在一套书中,不求统一风格也好,若总是一个调子,会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换换口味,可能更有兴味。 我是怀着浓厚兴趣提议编这套书的,和几位作家一起做了“总设计”,由我主编,荫柯和亚方同志任副主编。 在我制作第一卷那一部分“附表”的时候,曾经请教作家、清史研究家凌力同志和本书的另几位作者,为我作了校订,在这里表示感谢。 韶华 2008年8月2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