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的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李大钊思想评传》是以李大钊的政治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思想评传。全书尝试以李大钊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政治环境为切入点,以李大钊所处的时代和李大钊思想为主线,以时代观照伟人,以伟人诠释时代。本书由刘建军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大钊思想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建军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的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李大钊思想评传》是以李大钊的政治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思想评传。全书尝试以李大钊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政治环境为切入点,以李大钊所处的时代和李大钊思想为主线,以时代观照伟人,以伟人诠释时代。本书由刘建军编著。 内容推荐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李大钊思想评传》是以李大钊的政治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思想评传。本书上编以李大钊探索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道的过程为脉络,展示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剖析其政治思想特色。我们也力求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有所考察和分析。为此,在下编对其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个更加饱满的李大钊。 《李大钊思想评传》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而作为一种思想史研究,我们既注重对思想脉络发展的整体分析,也注重对李大钊不同阶段的思想课题的考察与解释;既力求把思想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其思想生成、演变的背景,又从李大钊的思想来反观他所处的时代,也下大气力对思想文本给予诠释和解读。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则注重采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本书由刘建军编著。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早期境遇与教育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渐变 二、幼年生存的环境与所受家教 三、启蒙教育 四、卢龙求学探新知 五、法政学堂高才生 六、留日深造 七、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第二章 “再造中国”思想的萌生 一、辛亥革命前的求索 二、对民初时局的究问 第三章 思想的调整 一、反袁:著文与奔走 二、艰辛求索 第四章 接受社会主义(上) 一、红楼铸造新文化 二、转向社会主义 第五章 接受社会主义(下) 一、“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 二、共谋社会改造 第六章 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 一、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实行社会主义的方法 二、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 第七章 “实现那‘社会主义的制度”’ 一、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方法 二、“成立一个强固的精密的组织” 第八章 矢志民族解放事业 一、“中国的民族运动应该是既反帝又反军阀” 二、“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 三、“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结语 下编 第九章 哲学思想 一、进化论影响下的哲学观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青春宇宙观和人生观 第十章 史学思想 一、对史学基本概念的科学说明 二、对进步史观与唯物史观的解读 三、如何科学地研究历史 四、史学的功用 第十一章 政治学思想 一、政治伦理观 二、平民主义 第十二章 经济思想 一、对经济的深刻认识 二、由对经济的认识而生发的经济思想 结语 附录李大钊生平活动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滋长,中国社会开始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向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演化。这一过程即所谓社会转型。一般来说,文化变迁往往具有相对于政治、经济结构变迁的超前性和独立性。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 一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始于19世纪40年代,由林则徐和魏源发其端,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中国文化才发生明显变化。林则徐、魏源等认为,中国的失败主要在于技术落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便进行了一场变器求强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成为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第一次提出中西两种文化如何结合的重大问题,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取西方人之器数,以为我尧、舜、汤、文、武、周、孔之道。也就是企图在政治上以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传统文化之不足。这就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引向了近代化。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近代军用、民用工矿企业,建立了新式军队。与之相联系,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然而,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人们认识到,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技术主导论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化的根本问题。 二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与洋务派不同,他们主张不仅要在物质层面学习西方,而且还要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从1895年起,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君主立宪为目标,致力于变法图强,开始启蒙宣传活动。他们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掀起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办报纸,立学会,创建新式学堂,使文化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传播了近代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中国近代新文化初步创立起来。 戊戌变法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大量涌进中国,在士大夫中间造成激烈思想激荡,引起人们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新思考,新的人文精神开始孕育。人们开始以整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摒弃以祖宗成法、圣人经典来衡量是非得失的传统,崇尚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创新;从近代科学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思维方法人手,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虽然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还不成熟,但维新派较之洋务派向前迈进了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要求的某些内容。 20世纪初期,革命思潮逐渐取代改良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维新派在君主立宪框架下实行的改良,主张以民主共和代替君主立宪,以寻求中国的全面振兴。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宣传家用鲜明的时代语言表达新思想,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是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后,发生了袁世凯和张勋两次复辟。这表明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不够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认为,要巩固共和制度,就要提高国民觉悟,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推动近代人文精神、近代国民素质的重建和转型。 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由于这种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格格不入,因此新文化运动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是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封建伦理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新文化运动也在伦理、心理层面推动了文化的近代化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首先,近代文化对中国近代的历次社会变革在思想理论上起了先导和指导作用。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后期某些具有维新思想倾向的洋务思想家的中西兼采、道器互用;从戊戌变法时期的进化论、民权论、君民共主论,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论、民主共和论和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从五四时期的科学与民主,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不体现了这种先导和指导作用。其次,近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近代国家意识的同时,还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近代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封闭状态,使一部分士大夫和新式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世界,也重新认识中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文化心态有所改变,这更加速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李大钊就是在感受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选择并最终确立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的。P4-6 序言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最早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实际主持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是在改良与革命变奏下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人物,是传承、开拓创新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者。李大钊的思想成果不仅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具有积极意义。 李大钊在中国20世纪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决定了李大钊思想研究的重要性。80多年的李大钊研究,可以大体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是研究起步阶段,主要工作是搜集、保存、出版李大钊遗文,以介绍性、回忆性论著居多,对李大钊的思想和活动也有一些初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大钊研究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形成了李大钊研究的第一次高峰。从1979年开始到1989年,李大钊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此后,李大钊研究逐渐形成规模,著作、论文日渐增多,进入纵深阶段。 本书尝试以李大钊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政治环境为切人点,以李大钊所处的时代和李大钊思想为主线,以时代观照伟人,以伟人诠释时代。具体来说,我们力求把握时势变迁,解析历史主题,循着李大钊心理变化的历程和轨迹,梳理与展现李大钊各个时期的思想形成与演进,并尝试探究其中的历史动因。我们认为,李大钊的政治思想大致经历了萌生、调整、转变、逐步走向成熟四个历史时期。大体而言,1913年底李大钊东渡留学前为其思想的萌生期;1913年底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前为调整期;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0年下半年为转变期,转变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对唯物史观的接受和研究;1920年底到1924年,李大钊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其社会主义思想在区分、辩驳中形成和不断发展。为探求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行问题,李大钊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革命经验。思想的成熟引导和推动了李大钊对中国革命实际工作的把握。他不仅参与创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更努力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大潮,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鲁迅先生曾言:“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王森然亦指出:“世有非难先生者,但不能不以先生之言理解社会。世有残杀先生者,但不能不以先生之言,断其终身。……先生若民国思想界之一彗星也。”李大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博、深邃的内涵可谓“愈探愈出,愈研愈人,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我们不揣谫陋,在运用先贤和世贤所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这些年的研究心得提供给各位读者,希冀能对李大钊思想研究有所助益。 我们的意图并不是对李大钊全部的思想进行再现和论述。李大钊的思想无疑是极为丰富、博大的,而其中心部分是他的政治思想,以及与其社会改造思想相关性较强的一些学术思想。所以,本书是以李大钊的政治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思想评传。本书上编以李大钊探索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道的过程为脉络,展示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剖析其政治思想特色。我们也力求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有所考察和分析。为此,我们在下编对其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个更加饱满的李大钊。 本书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而作为一种思想史研究,我们既注重对思想脉络发展的整体分析,也注重对李大钊不同阶段的思想课题的考察与解释;既力求把思想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其思想生成、演变的背景,又从李大钊的思想来反观他所处的时代,也下大气力对思想文本给予诠释和解读。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则注重采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 刘建军 2009年9月1日 后记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早在2004年李大钊诞辰115周年时,我们就萌生了共同编著该书的念头。这既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也是因为兴趣使然。此后,我们多次交流研究心得,合作完成一本关于李大钊思想的学术著作的想法逐渐成形。尽管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写作进程时断时续,但我们各自的研究并没有停止。正当我们为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有心规划此书时,经由中共中央党校祝彦先生的引介,我们和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李天兵先生达成了出版协议。 研究课题组最初由朱文通、王金池、刘建军和把增强组成,并由刘建军、王金池初步拟定了本书的写作架构。在写作过程中,朱文通研究员因为工作繁忙和接手其他科研任务,由刘建军统筹规划该书的写作。自始至终,朱文通对这项研究给予了很多关心,多次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的张静如、朱成甲、吴家林、古平、侯且岸等前辈十分关心,给予了热情支持,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先生亦在百忙之中与我们就本书的写作框架和主体内容进行交流,提出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在此,我们对各位先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谢意! 虽然有以前研究的基础,但完全投入本书的写作只有一年的时间,所以本书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内容也并不全面完整,一些研究专题和领域涉及较少或没有涉及。我们所设计的写作构架虽有些新意,但未必妥当,诚恳期望学界前辈、方家以及各方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补正。 本书主体部分由刘建军撰写,并由其最后统一修改、定稿。 王金池撰写了第六、七、八章。 把增强撰写了第一章和第十二章。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学界的诸多研究成果,特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研究有幸得到了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垂青,感激之至。福建人民出版社和李天兵先生在出版界享有声誉,本书能借此以面世,深感荣幸。 尽管我们对本书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也进行了多次修改,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上受到时间的限制,错讹不妥之处难以避免。我们深知,文字一经杀青付梓,就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诚恳接受各方读者的评判。 著者 谨识 2009年9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