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太极拳古典拳论和太极拳思想的著作,而且研究的又是太极拳历史上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典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且以此为核心,对中国太极拳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解析。
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因此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能涉足这个领域。它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而作者则正好具备了这一素质。其破译王宗岳的拳论有如破译数论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一定的意义上,本书是看透太极拳这座山的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可以让更多的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理解和认识太极拳,获得一条“入得青山采宝归”的通道。
本书是一项关于太极拳的道家文化研究,着眼于“道进乎技”和“以技体道”。
序论就哲学角度分别从太极拳的立论根据、运行方式和价值旨归讨论太极拳的道家文化取向。
上篇通过道体全息、道在养生、道家应对、以拳入道、道旨弘扬五个题目,并结合当代文化背景简要地介绍作者对太极拳基本理论的文化思考探究。
下篇内容为对太极拳经典《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文化释读,分别用“神”(理论依据)、“形”(技未结构)、“体”(训练原则)、“用”(技击应对)四个方面概括、整合和阐释、发挥《王宗岳太极拳谱》的道家武术文化理论体系,用以体现太极拳“止戈为武、至武为文,习艺修德、以身载道、尽心知性、尽性立命”的武道理念。
与同类著作比较,本书相对突出太极拳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汇里全方位的宏观文化审视。全书学和术并重,以学为主;力求其学可成一家之言,并注意术的可操作性。
序 烟雨看透是青山
序论 拳以合道——太极拳的道家文化取向
一 道本论:太极拳的立论根据
二 用反论:太极拳的运行方式
三 归真论:太极拳的价值旨归
上篇 道进乎技——太极拳基本理论的文化探究
第一章 道体全息: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
(一)太极拳的历史形成
(二)太极拳的层次结构
(三)太极拳的建构过程
(四)太极拳的整合机制
(五)太极拳的文化特征
第二章 道在养生:太极拳养生原理解说
(一)中国生命哲学和道门养生原理
(二)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机制和功能
(三)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应对现代病
第三章 道家应对:太极拳技击形态简论
(一)着法:攻守进退
(二)劲法:虚实刚柔
(三)心法:得机得势
第四章 以拳人道:太极拳之道——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一)问题提出:武术史的大事
(二)智慧体现:操作的三项原则
(三)破除误解:深入探究内涵
第五章 道旨弘扬:太极拳与现代发展战略
(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二)对潜在可能的探究
(三)对自由发展的追求
下篇 以技体道——《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文化释读
第一章 武学经典:《王宗岳太极拳谱》研讨
(一)该谱的历史由来和内容结构
(二)该谱作者(或编者)的讨论
(三)该谱所载文章 的理论内涵分析
第二章 阴阳之母:《太极拳论》论“神”
(一)拳谱之原文
(二)题解及说明
(三)注释与句读
(四)串讲与讨论
第一段:破题
第二段:总纲
第三段:进阶
第四段:要领
第五段:特征
第六段:正误
第七段:关键
第八段:归究
(五)参考译文
第三章 八门五步:《太极拳释名》论“形”
(一)拳谱之原文
(二)老版本比较
(三)题解及说明
(四)注释与句读
(五)串讲与讨论
第一句:命名
第二句:特征
第三句:技法
第四句:结构
第五句:结论
(六)参考译文
第四章 意气内练:《十三势歌》论“体”
(一)拳谱之原文
(二)题解及说明
(三)注释与句读
(四)串讲与讨论
第一段:命意源头
第二段:松静应敌
第三段:正身用腰
第四段:体悟自然
第五段:内练养生
第六段:几句忠告
(五)参考译文
(六)附:研究十三势的几篇经典文章
第五章 就势粘走:《打手歌》论“用”
(一)拳谱之原文
(二)异文之比较
(三)题解及说明
(四)注释与句读
(五)串讲与讨论
第一句,临事态度
第二句,自我整合
第三句,敢于面对
第四句,应敌原则
第五句,反击机势
第六句,活动状态
(六)参考释文
(七)附:武澄清《打手论》
附录 风骨气概——与太极拳研究家阮纪正的对话(余功保)
一 转益多师是汝师
二 应物自然,体验生命
三 不知文,不为武
四 太极拳的生态智慧
五 太极“三昧”
六 万变归宗成“哲拳”
七 身心一体练太极
八 研究是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