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这一代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邓锦才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事如螺旋,共和国这一个“甲子”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间的喧器与动荡,成就与辉煌,现在都折射在普通的生活记忆之中,通过一个公民的经历与体验来呈现,这是鲜活的个人生活史,也是社会变迁史。

你想了解建国60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真实体验吗?你想领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魅力所在吗?你想知道带好个发寿险管理营销队伍的奥妙之处吗?那么,请你翻开此书……

内容推荐

这部书质木无华,基本上是用一种浅易、放松的语言来叙说,径直从往昔的追忆中抄下这些文字,不太考虑什么“文章轨范”,没有故作惊人的包装,也没有传奇与刺激,正好符合“一个普通人写普通的生活史”的内容。同时也就形成了比较难得的“简单昧”。

目录

序言: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温儒敏

引子

一 我的家世

二 朦胧中的土改印象

三 快乐的山村童年生活

四 并不平坦的求学之路

五 人生第一次吃上了山苍叶

六 难关是怎样渡过的

七 孜孜追求“大学梦”

八 做毛主席的“红卫兵”

九 没放一枪就当上了排长

十 从盲从走向思索

十一 有缘千里来相会

十二 心灵的窗户被打开

十三 我所亲历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十四 变革阵痛中的矛盾心态

十五 打开部队青年工作新局面

十六 一个迈向人生新旅程的决定

十七 转移战场又操“老枪”

十八 走马珠海得失两相依

十九 春风吹拂下诞生的保险故事

二十 喝下个人寿险营销“头啖汤”

二十一 遭遇黑色“归并期”

二十二 苦苦探索符合内在规律之路

二十三 “上下同欲者胜”

二十四 哪一个客户都是得罪不起的

二十五 国企老总“风光”的背后

二十六 殷殷父母爱子心

二十七 迟到的“补偿”价也高

二十八 大悲大喜戊子年

试读章节

一 我的家世

水有源,树有根。写自传要谈家世,这也是脱不了的俗套。

我于1948年8月5日约10时(阴历七月初一己时)出生于广东省紫金县龙窝镇宝洞村扶摇塘(现为梅园村扶桥塘)昌泰楼。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家世代为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据妈妈回忆,生我时正是南方盛夏时节,月子里母子俩整日大汗淋漓,真真是酷热难当。加上当时中华大地战火连天,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老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我查了一下历史资料,1948年岁次戊子,这一年的8月间,中国通货膨胀速度惊人,美元与法币(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非官方兑换率高达1:1100万,法币币值实际上已差不多降到了零。为了渡过难关,蒋介石竟于8月19日发布总统令,发行金元券以代替已崩溃的法币,命令全国人民以300万:1的比率将旧纸币上交政府,同时也要将私藏的金银及外汇全部上交。蒋介石这一招,进一步把中国老百姓推到了火坑里,也把自己推到了灭亡的悬崖边。民怨沸腾,不败都难。另一方面,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面反攻,正在部署发动辽沈战役,决定给蒋家王朝以致命一击。紧接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大捷,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华大地,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迎接新政权。民心所向,不胜也难。

我就在这个时候呱呱落地,来到了人间。命运注定我要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走过,亲眼见证这一段艰难曲折、精彩纷呈的历史。虽然我出身平凡,但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角度去看这段历史,或许会更客观、更公正、更具体、更实际,由此而产生的百姓自传,也可能更好看、更有价值呢!

宝洞邓氏,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个望族。据我手上的族谱记载,邓氏起源于轩辕黄帝,出自子姓。约公元前十三世纪,黄帝二十八世传孙武丁即商王位,武丁封其季父曼于邓国(今河南南阳一带),为侯爵,后裔遂以国为姓。从始祖曼公算起,我已是邓氏第一百一十四代孙了。在我的家乡,至今家家祖牌上都写着“南阳邓氏堂上”几个字。至周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636年,邓国为楚成王所灭,二十二代的世袭侯爵从此终结。虽丧失侯国,但其后裔仍居住在中原,多少年后祖先才逐渐向外迁徙。追根溯源,宝洞邓氏就是来自中原的客家人。

据客家史学专家、学者考证,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至唐末(九世纪末)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又有大批中原人渡过长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地区。他们被称为“客家”,以此来区别于当地的原居民,后遂相沿而成了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客家人自成一系的语言被称为客家话。客家话至今仍保留着较多的汉语古音韵,譬如:词汇中的“日头”(太阳)、“上昼”(上午)、“下昼”(下午)、“当昼”(中午)、“叫”(哭)、“食”(吃)、“系”(是)、“禾”(稻子)、“卵”(蛋)、“另日”(以后);句法中的“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今晡日比秋晡日过冷”(今天比昨天冷)等等,从中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它们所保留的古汉语成分。对此,晚清著名诗人和学者黄遵宪曾作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正当我写到这里时,看到了一篇报道:兰州大学谢小东副教授最新研究发现,纯种汉族人已不存在,但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地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这篇报道进一步引起了我探寻客家人南迁历史的极大兴趣。我的祖先是怎样从中原来到南方的?又怎样迁移到我的家乡宝洞?我带着这些问题钻进了族谱和有关史料中。研究结果发现,我的祖先曾经过三次大的迁徙,才从南阳新野来到粤东梅州,又经过三次小的迁徙,最终落脚宝洞。

中原人几次大的南迁都与战乱有关,如西晋的“五胡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宋朝的金兵入侵,蒙古人人主中原等,说明客家人大多是为避战乱而向南迁移的。而后来的第二、三次迁居则多由生存环境和人口繁衍等因素所决定。当我翻开族谱,寻找我直系祖先的身影时,却发现他们南迁的间接背景虽然与其他人有相似之处,但促使他们迁居的直接原因却大不相同,并且每一次南迁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看后直让我惊讶不已。下面我就准备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为了不割断历史,还是让我先把祖先南迁前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向大家作个介绍,使之既不淹没这段史实,又可为第一次南迁作个铺垫。公元9年,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利用禅让魔术,轻而易举地夺得了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篡位十五年后,西汉皇族后裔、南阳人刘秀兄弟,起兵光复汉室。四十七世祖邓禹家住南阳新野白水乡芜萎亭,与刘秀家乡相距不远。他在京师长安游学时,又曾与刘秀同窗,且气谊相投,交往甚密。一天,“王莽将佐追帝(即刘秀)至此(即白水乡),风雨大作,帝衣湿乏食,公(即禹公)乃代燎衣进膳。后随刘秀主诛莽,身经数百战,有功汉室光武中兴,拜为傅,封高密侯,云台首将。”刘秀即位后,曾任禹公为大司徒,封郧侯。全国统一后,又改封高密侯,使食四县。后来,继位的明帝念及禹公为先帝杖策定谋,足为首功,所以特加宠异,拜为太傅。明帝追忆中兴汉室功臣,特就南宫云台图绘遗像,共得二十八将,意为上应二十八宿,太傅、高密侯邓禹位列二十八将之首。禹公生十三子,各使学成一艺,且训诫极严,教育子孙不求荣利,自知敛抑,居安思危,保泰持盈,因而使邓氏家族得以连续兴旺四代。四十八世祖训公为禹公长子,任护羌校尉,他恩威两济,全羌畏怀,病殁后羌众为训公立祠,祷祀不绝。训公育四子一女,四十九世祖骘公系训公长子,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训公女名绥,和帝时由贵人册立皇后,和帝驾崩后尊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听政两朝(殇帝、安帝),共十八年。其间她封四个兄弟为侯,蛭子们也多有封候授爵的。然而,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邓氏兄妹虽素承训诫,忠心佐汉,但声势已是赫濯,难免盛满为患了。邓太后归天后,邓氏一门七人,死非其命。我祖骘公见家族被诬,无从枉诉,索性绝粒饿死。直到后来大司农朱宠肉袒上书,百姓也为邓氏呼冤,连上封章,安帝才下诣令骘公等遗榇还葬洛阳,邓氏宗戚亦还居都中。

细查族谱,发现邓太后之后的几代祖先有起有落,但为官朝廷的居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四世祖、魏安西将军邓艾。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那位偷渡阴平(地处甘肃文县)小道,带头以毡裹体滚下摩天岭的悬崖峭壁,率奇兵经平武,进江油,攻绵竹,直取成都,受降蜀后主刘禅,为灭蜀立下头功的魏军重要将领,就是我祖艾公。

还是回到祖先南迁的探求中来吧!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祖先第一次南迁的记载竟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他为邓氏撰写了《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序中日:“遐公字安远,晋隆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徙立湖湘地兴家焉。”遐公是谁?族谱中写明:“六十一世祖遐公,晋哀帝时为竞陵太守。”竟陵治所在今天的湖北天门,而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则为公元362年。也就是说,公元362年,六十一世祖遐公第一次从中原迁徙到当时叫湖湘、现为湖北天门一带的地方定居。

为什么王羲之会为南阳邓氏族谱作序?序中也有说明:“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同力王事,路出湖湘,而其家编修族谱,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阅其世系源流,详览其前后绘图,给洵足缧,探本清源,有条不紊,朗然伦叙,一脉贯通,盛元相荣,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爰略数言于其简,用锓诸梓,以俾邓氏云初以垂永纪之。”

最后落款为:

“晋宁康贰年岁次甲戌秋九月重阳前三日谷旦

右将军会稽内史兼理节度机务事

通家同寅弟琅琊王羲之顿首拜撰”

不难看出,王羲之为邓氏族谱作序的原因是:王羲之与遐公子羌公(晋孝武帝时任镇国将军)为通家同寅兄弟,王羲之路过湖湘时,应羌公之请而作了序。作序时间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即公元374年,离遐公南迁竟陵才十二年。必须说明,此序为抄本,且无标点,转引时难免有错漏之处。我从中,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正因为邓氏祖先重视编修族谱,所以邓氏族谱才得以保留并延续记录至今。

……

P3-6

序言

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

温儒敏

正是三伏天,收到邓锦才先生《我这一代人》的书稿,一口气就读完了。这部书吸引人,是因为写了“我这一代人”的许多事情,不矫情,不炒作,非常真实,读来引发很多回忆和联想,也颇有兴味,似乎可借此驱除纷扰与炎热了。

邓先生出生于1948年8月,新中国解放前夕,比我小几岁,我们大致上也是同一代人。“我这一代人”是“长在红旗下”的,伴随着共和国诞生、发展,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一路走过来的,基本上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是建国60周年,料想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那么这本书以共和国“同龄人”身份、写一个甲子以来的种种生活阅历,其实就是个性化的“共和国生活史”。这是很有意思的书,可以作为礼物献给祖国的60岁生日。

邓锦才先生出身农家,文革期间没有读完高中,就参军,担任过军队的文职干部,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来转业,已经改革开放了,他投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担任中国人寿珠海分公司总经理有十多年之久,到2005年才退居二线。从农家子弟、学生、军人、干部,到总经理,虽然好像比较顺畅,但也不少艰辛,是平凡的人生,在一代人中他的经历有些典型性。书中回忆了土改、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等等。世事如螺旋,共和国这一个“甲子”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间的喧嚣与动荡,成就与辉煌,现在都折射在普通的生活记忆之中,通过一个公民的经历与体验来呈现,这是鲜活的个人生活史,也是社会变迁史。

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是这本书的价值。

该书前半部分反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粤东农村许多事情,写到很多客象人的风俗民情,有许多旧的意味留存,作为同乡,阅读中每每唤起思乡的盅惑。那时那样艰苦,上小学要自带干菜、粮食与木柴,经常半饥半饱,有几块咸鱼就算“改善生活”;但孩子们也有他们的快乐,用“笈子”捕鸟,放黄蜂,打“铳叭子”,放牛,打猪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作者回想童年往事,说“心中没有苦涩,没有后悔,没有遗憾,更没有因为童年生活太土而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相反,充溢心间的始终是甜甜的回味和深深的怀念。”读到这些回忆,我也回到几十年前,有深深的感动。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经过艰难岁月的淘洗的,现在看来未免太苦了。可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生活。与现在的孩子比较,当年我们“虽然少了锦衣玉食,少了高级玩具,少了学前培训,少了百般呵护,但却也得到了快乐与健康”。返观五六十年代,运动不断,“人整人”是常见的,的确很多教训;以现在的想象,那时好像整个社会都是反常而冷酷的,可是本书也让人感受到另一面:那时的干部一般都清廉,干群关系还融洽,民间的人情物理不见得就是完全颠倒失序的,甚至还有现今难得的许多真实、温情与诚恳。当回顾过往的世事时,书中不时插入某些感慨,颇能代表一代人的体验,虽然其他不同“代际”的读者不见得感同身受,却也可能引发某些人生思索。

书的后半部主要叙述作者八九十年代投身经济大潮的经历。其中有许多“商场故事”,包括中资保险公司第一张个人代理寿险保单在珠海诞生的故事,让我这个不懂市场的外行读了也有兴趣。书中写到不少经营之道,是过来人的体会,对于现下也许有些借鉴意义吧。不过最令人注意的,可能还是那些“商场故事”背后的人事关系、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变化;还有就是作为一个国企的老总,在“风光”背后的那些苦涩与无奈。这一切作者都坦诚地披露出来了,从中不但能看到我国中资保险业诞生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让人感慨,近30年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心理变迁,竞如此巨大。

这部书质木无华,基本上是用一种浅易、放松的语言来叙说,径直从往昔的追忆中抄下这些文字,不太考虑什么“文章轨范”,没有故作惊人的包装,也没有传奇与刺激,正好符合“一个普通人写普通的生活史”的内容,同时也就形成了比较难得的“简单味”。以前看过不少名人回忆,有些是太沉重,或过于纹饰,难免有些隔膜;这回读了邓先生的回忆,回到了普通人生活本身,自有一种清凉明快的感觉。这也是我愿意推荐此书的原因吧。

2009年8月8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北大中文系前系主任。)

书评(媒体评论)

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是这本书的价值。

“我这一代人”是“长在红旗下”的,伴随着共和国诞生、发展,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一路走过来的,基本上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是建国60周年,料想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那么这本书以共和国“同龄人”身份、写一个甲子以来的种种生活阅历,其实就是个性化的“共和国生活史”。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温儒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