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元俗趣/中华雅风美俗丛书
分类
作者 荀人民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中国雅俗文学、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儒士沦落为时代背景,呈现“俗”——杂剧、散曲和“雅”——文人画在金、元两代的和谐共存,彰显俗文学的辉煌成就,深刻揭示金、元两代“俗”、“趣”的审美风尚。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入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目录

引言

 

一、一代儒士的沦落

 “九儒十丐”

 适俗风流

 脱俗隐逸

 在雅俗之间

 

二、俗:杂剧的基本品格

 妇女恋歌

 士子咏叹

 家庭变奏

 恶之颤音

 

三、趣:时代的审美风尚

 散曲与闲情逸致

 文人画之意趣

 社会风俗中的趣味

 

后记

试读章节

适俗风流

唐代开始的科举制度把中国封建文人与官僚仕途联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与文人的联系成为一种定势。文人为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决心,总是试图依托科举这条所谓的上进之路。文人一生大部分的光阴都耗在攻读经卷上,荣辱兴衰、悲欢离合也在那里。相应地,产生了卷帙浩繁的文字。

那些文字的文学价值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理应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的命运。元曲在题材内容的开拓上,无疑超出了前代传统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元之际的战乱和元初的停开科举。儒生固有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实生活毫无指望,剩下的只有心理上对昔日科举的依恋。依恋之情有浓淡,甚至不乏斩断那一条心理脐带的人,关汉卿是他们的代表。

关汉卿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浑身没有一点虚伪的儒雅的矫饰。他热爱生养他的那一片中原热土,热爱古代的英雄,同代人的遭遇更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灵。他生活在普通人中间,与他们息息相通,并不试图为自己筑造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他积极参与戏剧活动、冒一般人的诋侮从事自己心爱的事业。臧懋循《元曲选序》说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就在正统所不齿的俗物中间,他如鱼得水,张扬了深蕴底层的民族精神,成就了自己的“浪子风流”。

人们普遍认为[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是关汉卿自我形象的写照: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尊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煞]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碴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黄钟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噹噹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铜豌豆”是宋元时老狎客的切口。关汉卿在这个词之前加了一连串的定语,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一种坚贞、倔强的品质。他不同于一般满足于感官刺激的嫖客,仅仅用金钱去占有妓女的肉体。在更深的层面上,关汉卿具有丰厚的学养、技艺,同妓女存在着精神上的交流,所以他才警戒“恁子弟每”。关汉卿自诩“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恰如贾仲明在[凌波仙]吊词中对他的评价:“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的举措根源于他的人生哲学。[双调·乔牌儿]套曲最能反映他“人生贵适意”,“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的思想。“天地尚无完体”,世界在关汉卿看来,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存在,兴废无定,吉凶互藏。人生是由无数劫难、无数痛苦组成,不论贤愚,不论贫富,到头来唯一的归宿都是死亡,活着便成了生命的终极意义。追逐名利,更是“痴”,更是自寻“祸机”,误人生命的迷途。因此,关汉卿推崇历史上的两个人物:“松菊晋陶潜,江湖越范蠡”,把“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他的[南吕·四块玉]《闲适》正是这种“适意”的具体表现:“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元初文人以“滑稽佻达”为时尚。邾经《青楼集序》说:“我朝初并海宇,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咏月,流连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三君之心,固难测也。”熊自得《析津志》则说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类似的评语还见之于其他人身上。如“大名王和卿,滑稽佻达,传播四方”(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贾仲明吊白朴云:“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

P14-17

序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美的追求,这便形成了时尚。在一个时代文人雅士的艺文制作、言谈行止中往往渗透着一种“风神气韵”,我们姑且称之为“雅风”;在一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也往往蕴涵着一种风气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美俗”。“雅风美俗”者,人们普遍之趋美避丑之心也。

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人先有肉体存在而后方有精神世界。弗洛伊德的学说问世之后,人们便已明了,人的肉体借助无意识的中介而左右人的精神。个体生命是如此,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亦复如此。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的行起坐卧、相互交往、典章制度、生活方式都必然将自己的影响施之于这个社会的普遍精神。这中间同样有一个巨大的“无意识”作为中介,那便是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一个时期里,人们都关心些什么?喜欢穿什么颜色、式样的衣服?建造怎样格局的住宅?欣赏什么样的仪表、风度?爱说什么谚语、俏皮话、歌谣?这些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心理。“雅风美俗”便是社会心理在美的趣味方面的表现。

“雅风美俗”不是二三理论家提出来的美学观念,她是笼罩在特定时代人们心理之上的评品美丑的标准,是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持有的一种审美倾向。她从不抽象地存在着,而是融汇在人们的行旅宴游、清谈品茗、诗文酬唱、日常生活中。我们正是要通过对可见的行为方式、诗文书画、服饰器物的描述阐释,将那不可见的“雅风美俗”拈将出来,从一个方面窥破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弘扬中华民族在美的文化方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年的文化璀璨多姿,研究继承先人文化遗产是我辈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构想这套丛书,目的正是要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发扬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以为,研究历代“雅风美俗”对于整个古代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是浩瀚无涯的文化海洋中蒸腾的云气霞光,是给默然耸立的古代生活之峰以灵气的烟岚,透过她我们可以重新听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之旅中留下的足音。

这套丛书在内容上以“雅风美俗”为核心,在具体描述阐释上将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民风民俗。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服饰装潢、生活习惯中蕴涵着一个时代最普遍的心理,处处显露着对美的向往,对丑的弃掷。例如,唐五代时何以兴起女子缠足之风?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趣味?

第二,文人习气。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审美倾向以更明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文人的行为方式、时代风尚、生活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趋美避丑之风。例如,魏晋士大夫何以喜着宽袍大袖,甚至带兵的儒将也“羽扇纶巾”?不少名士敷粉施朱,效女子之态,这究竞代表了一种什么审美趣味?

第三,典章制度。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外在形式构成一系列典章制度、仪礼规范,它们对时代的“雅风美俗”有极大影响。例如,“汉官威仪”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造成怎样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时代的审美精神有何作用?九品中正制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风气?都大有可言说者。

第四,艺文之作。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器物、书法、戏剧、诗文都是时代审美趣味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它们既是一定“雅风美俗”的升华,又反过来巩固、强化着一种美的文化和风俗。例如,元明戏曲对百姓的审美倾向就有极大影响,明清小说亦复如此。

第五,经子之学。历代均有阐发玄理、探求奥义之人,都有追问世界本原、人生真谛之人,诸如儒道之说,佛释之学,或论非常之道,或析人伦义理,诸子百家,各显其时,它们都对一个时代的雅风美俗同样有很大影响。例如,儒家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是怎样变为美丑标准的?道家思想与寄情山水、饮酒狎妓的文人习气有何关联?这均为本丛书所要阐发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是丛书可能涉及的大致范围。但因每本书所反映的时代有远近之别,材料有多寡之分,它们必然依据各自的情形而有所侧重,能恪守“雅风美俗”之主旨即可,并不强求一律。

丛书编委会

后记

记得17年前,我的老朋友、历史学家赵世瑜教授建议我组织编一套关于中国古代审美风尚方面的书,他负责和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于是我就邀请郭英德、谢思炜、张海鸥、李珺平等中青年才俊加盟,并请珺平参加组织工作,于是就有了这套八卷本的“中华雅风美俗丛书”。当时的设想,是要用通俗的言说方式,把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比较全面、系统并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对古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对今日之生活有所裨益。应该说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由于时间久了,对这套书我和各位作者都渐渐忘却了。去年下半年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饶涛博士突然找到我,说根据他的了解,这套丛书社会反响很好,有许多人曾和他谈及,因此很有修订再版的必要。我和各位作者当年在这套书上的确下了不少工夫,知道它的价值,时隔多年,现在有机会使之重新面世,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些作者已非当年可比,带学生、做课题、行政事务,可谓诸事繁忙,很难抽出时间来整理旧作。不得已只好请我的博士生、硕士生来帮忙了——重新设计、安排插图、增加说明文字、反复校对,他们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这套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们是:蒙丽静、高宏洲、孙小韵、康怡、赵红、唐卫萍、石朝辉、赵新、郭敏(特别是赵新同学,在整个修订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组织、协调作用),在这里我代表丛书作者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为丛书的再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饶涛编辑以及出版社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李春青

2009年5月13日于京师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