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年我们十六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贺谦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李汀:北京人,原北京第27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9月5日被分配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七连期间曾担任过二排5班副班长,连队仓库保管员、文书。1978年病退回北京,1982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函授班。1985年毕业后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2008年奥运会被推举为奥运火炬手。

采谈时间:2007年9月2日

采谈地点:北京亚运村汇园公寓

当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城市知识青年有成文条件:“以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为主体,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作风正派,家庭和本人历史清楚,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知识青年均可参加生产建设兵团。为了保证生产建设兵团人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接收:一是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本人表现不好者;二是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子女;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的子女;直系亲属被镇压者;有海外关系或社会关系复杂而不清楚者;如本人隐瞒上述问题而被接收者,在三个月内发现有问题时,退回原单位。”

当时我家老头(指父亲)虽被审查,但还没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所以我介乎于能参加不能参加之间。我估计是我们班的班主任老师对我印象不错,她给我使了使劲儿,才把我分到了内蒙古兵团。

内蒙古兵团当时吹得很厉害,说什么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属“北京军区”,实行供给制,又发衣服又管饭;除了“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没有,其他都和正规军差不多。这比北大荒好,比云南更好。而且内蒙古要的人少,比如一个班五十多人,就四五个人能去,物以稀为贵,所以能去内蒙古兵团觉得很光荣,仅次于参军。正如我在我的一篇文章里曾经写的:“公元1969年9月初——确切地说,是9月5日——我随母校北京第27中学的六十余位同学,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告别了首都和亲人,到内蒙古去‘屯垦戍边’。既然是屯垦戍边,那一定是在组织、有番号的,我们所在组织的番号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九团第七连。据兵团前来北京招‘兵’的长官讲,兵团虽然不是正规军,但亦属于北京军区序列,最重要的是,我们内蒙古兵团是供给制哟。那时的人认为,供给制比工资制要‘正统’,因为解放军才是供给制。其实,当年少不更事的我,实在分不清供给制和工资制的区别,只是恍惚晓得,部队实行供给制,吃饭穿衣有人管,每人每月还发给几元零花钱。那带队长官说话的语气和神态毋庸置疑地表明,那可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第二正统‘国军’呀。能够厕身其中,夫复何求!”

当年我们是从北京永定门火车站走的,火车快开的时候,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尤其当火车开动的那一刹那,人们真是号啕大哭,直哭得肝胆俱裂,颇有生离死别之感,那哭声“直上云霄”啊!

我当时家里没人送,自我感觉挺好。火车靠站台的这边儿,窗户外全部挤满了人,学生探出头和家长亲友告别,另一边窗口空空如也,没人坐。用现在的话说,我“特酷”,拿出一个梨,用小刀削着吃。当时我觉得那些人真好笑,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不是好事吗?那还哭什么哭呀?哭多没出息呀!

到了兵团后,我心理反差也不太大。因为我从小成长的环境,基本上是属于“斯巴达”式的。从小就集体生活,不住在家里,住机关的少年之家,放假就去夏令营。所以对我来说兵团生活与我原来的生活模式反差不大。我从来没有那种哭鼻子、想家的感觉。所谓干部子弟,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就是吃苦,磨炼自己,将来做合格的革命接班人啊,当然是螺丝钉那种,呵呵。从阅历上来讲,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后,方方面面都要革命化,家里有保姆辞退了,有脏衣服自己洗,从小是自己的事自己干,还要帮着家里做家务。还有一条,我父亲解放以前曾在内蒙古工作过,我这是子承父业,踏着父辈的足迹走,所以我这心里还有一层豪壮之情怀。

到七连后,据说家父所在的单位革委会,将有关我父亲的函文随寄到兵团。函文上说:某某的孩子在你们单位,现在某某已经被定为什么什么了(意思敌我矛盾),望你单位如何如何之类。那时候我年纪小,不主动给家长写信,只是有一种影影绰绰的“不祥”之感。当时我母亲和我父亲分别在两个干校,母亲给我写信,可是父亲没有信。没信就没信吧,我也不怎么在意,觉得无所谓。直到有一次,连里的康副指导员找我谈话,问我:“你父亲现在还算是革命干部吗?”我傻乎乎地说:“当然是。”估计当时他们就是用这句话来证明我没跟家里划清界限。现在依稀记得,那时有些难友还在我背后说我“冒充”什么子弟之类的。当然,这也是后来多少明白点儿事儿了的回顾。P19-21

后记

《那年我们十六》,是我利用2007年和2008年两个暑假,跑了北京、天津、山东青岛、浙江杭州和余姚、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塔布等地,拜会了当年我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九团七连的170余名兵团战友,采谈了105人后,整理出的80多位原七连战士的180余篇对当年兵团生活经历的回忆片段汇集。

书中收集的回忆片段,是我先用录音机或电话(包括国际长途),将被采访人的口述回忆录下来,然后将这些录音抄写成字,然后整理成文,最后根据回忆内容分门别类,编辑成书。

为绝对尊重被采访人的原意,竭力保证其语言的原汁原味,我只在文法、表达逻辑和先后顺序上对被采访人的回忆作了适当的修改与调整,而为保护被采访者隐私,在征求本人意见后,书中很多姓名用的是化名。

由于事隔已久,加上个人观察事物角度不同,记忆有异,再加上政治观点、家庭背景以及后来所受教育之差别,书中所述之事与他人的记忆难免有偏差之处,甚至与事实有某些出入,这里敬请读者理解体谅。至于有些回忆片段不得不提及其他的一些当事人,我相信采访人和被采访人都只是为了把当时的事情讲述清楚,绝无与任何人为难之意。

另外,因篇幅限制,我不得不忍痛删减掉一些人的讲述;加上我长年生活海外,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定遗漏了不少更感人肺腑的当年七连往事,这里也只好盼望今后能有机会再以其他方式补此憾。

《那年我们十六》,从采访到成书,受到各方人士特别是原七连战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借此机会我谨向:

无私奉献出自己不凡经历和珍藏了三四十年珍贵老照片的原七连战友们。

为成书帮我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原七连战友熊仲兰、王淑梅、耿丽敏、李鉴、周庆华、于晓光、栗明、朱三、李汀、呼格·吉勒图、刘凤高……

为本书写序的著名作家,我的大学同学徐刚。

向我面授宝贵修改建议的著名旅美作家陈燕妮。

从始至终支持、鼓励我的朋友王德之、杨雪野、秦立彦,美国朋友Mrss.Lisa Spivey、Dr.Bruce Spivey,以及我女儿陈扬扬。

捐赞了600元赞助费的原七连战友张芳。

捐赠过一张飞机票的原七连战友黄玉强。

两次开车送我重返乌梁素海采访的司机鞠师傅。

还有慧眼识我书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中心主任兼本书责任编辑黄燕生;为早日成书辛苦工作的特约编辑、原七连战友许志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社领导、校对、封面设计等。

以及所有帮助、关怀过本书的朋友们、战友们。

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没有各位的真诚支持、协助与合作,就不会有今天的《那年我们十六》。

贺谦

2010年5月于美国

目录

前言 荒原上的生命感觉

引言

第一章 去一柞的

 就去这一挥的

写了一封血书

 能厕身其中,夫复何求

 “北京”俩字,拉近了距离

 妈妈伸出手向我挥着,挥着

 二话没说

 当半个兵也不错

 我的梦想就是

 穿军装多神气

 在家我是老大

 命中注定

 我妈哭得坐在站台上都站不起来了

 毛主席一挥手

 “变化”,去兵团以前就有了

 卧了三天床板

 饭里全是沙子

 不能吃,也得学着吃

 一看一片盐碱地

 男女之间不能说话

 确实是为了家庭

 心里那么想,但是没敢说出来

第二章 是兵也是农

 小心

 十三个人睡一个大土炕

 一天五出工

 在干中学,学中干

 要不然她死了,我也进监狱了

 乌梁素海畔的第一个春节

 兵团的第一个元旦王振荣

 内蒙古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第一次守岁

 披着被子跑出来了

 冷汗“刷”就出来了

 奖状不知哪儿去了

 从此我被封为“张军长”

 东西买了,回了趟北京

 六十七个跟头

 第一次去新安镇

 是扁桃腺炎换了我一条命

 金虎子

 给我滚出去,关你屁事

 英俊连长

 十六岁小孩儿

 赵紫阳也去看过

 乌梁素海大鲤鱼

 七连的耗子

 在七连宣传队扮演过三个角色

 呜呼!我年轻时的乌梁素海

第三章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生命,是顽强的

 不能躺在炕上

 那两个男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活像一帮强盗

 真是其乐无穷(日记摘抄)

 苦中作乐

 穿一裤衩,每天紧跑

 真真一个女儿国

 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

 当时就想自杀

 差点儿死在娘们儿手里

 每个月感冒一次

 一条秋裤完蛋了,崭新的

 腰椎骨第三节滑脱了

 缝了一个小棉垫子,放在后背

 口渴了,在冰上砸个洞

 打完针,才止住血

 血像小喷泉一样滋出来

 手绢上都是血

 姜糖水,每人一大碗

 三个战役,都拿到口头嘉奖

 数了数,足有二十多只桶

 我爸一见我,哭了

 “老朋友”来了还不知道

 把副班长的鼻子铲得直流血

 这要让家长看见得多心疼

 永久的纪念

 午饭已经吐得差不多了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解放军司机呢

第四章 饥肠晌如鼓

 “三”上边怎么多了俩“点儿”

 二十二个窝窝头

 我要请她吃二十顿饭

 凡是能吃的都寻来吃

 再也没有偷吃生鱼的念头了

 内蒙古急需“饲料粮”

 百雀宴

 是汇报,还是同流合污

 做了十几个阄

 捞稠的

 全连美美地吃了一顿美美的炸酱面

 潜意识中,她们已经感觉到男女之间

 吃油条

第五章 就是小学,也上

 奉献和创造是人生的价值

 心中的祈盼和安慰

 妈妈的来信

 大海航行靠舵手(日记摘抄)

 那时不让你有私心

 第二年被评上了“五好战士”

 首先是家庭出身

 父亲是个纲,纲举目张

 第二持枪手

 岂有此理

 前边那个口儿是比着织的吗

 对我在政治上的惩罚

 自尊心降到了最低点

 就盼一件事

 轧死我正好

 再追我,我拍死你

 打那儿以后,我变了

 人要善于调整自己

 女孩子的贞节是很重要的

 没有粮票,在城里根本无法生存

 那就是我的青春年华

第六章 奶头涂上凡士林

 西瓜熟了

 把驴扎得直流血

 前前后后不到一年

 全身满嘴都是血

 偷老乡的鸡

 咳嗽好点儿了

 真他妈的作孽

 照着敏感部位猛抠搜

 总算实弹演习了一下子

 “裴多菲”俱乐部

 比味精还鲜

 皮肤特白净

 与司令员比肩同蹲一厕

 那帮“灰个泡”

 屎跟着屁一块儿出来了

 那年我十五

 七连有个“人咬狗”

 久而久之,他烦了

 弄得老顾一头雾水

 我俩都反应过来了

 脚不许着地

 连长气得拍桌子打板子

第七章 为回家,猪往前拱,鸡往后刨

 还得靠“乌梁素海”

 “病退”给了平民百姓一条返城的路

 得想办法“克”出病来

 当时我差点儿没给她跪下

 绑得脚面跟面包一样

 捏着鼻子,喝吧

 顾不得男生女生了

 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

 落叶归根

第八章 四十年了,还烙印

 别无选择

 兵团给我留下了两个纪念

 当时承受的不是我们那个年龄应该承受的

 青春都耽误在兵团了

 代价太大了

 把人们“教育”得心理都不正常了

 我觉得自己的命不好

 多换个角度

 那是一种悲哀,但也是一种幸运

 那个东西还真有用

 农村比兵团苦多了

 没有人能击倒我

 熄了灯,躲在被窝里

 就有那么一种认同感

 想起他们,我会微笑

 “臀部”文化

 历史没有如果

 大礼堂,我们的精神圣殿

第九章 编著人的记忆

 一本小册子改变了我的命运

 “流白”了没有?

 招魂儿来了

 遇上几个爷们儿,咱就全完了

 我们是十一团十连的

 我要跟你

 男的女的,我让女的先走

 迟来的“道歉”

十章 他人眼里的我们

 待遇差了

 俺们没落下啥好处

 学生们不懂得咋干了

 当年可红火了

 看了你们那么干,挺心痛

 原来咱们多好哇

 知识青年是这个策略的牺牲品

 七连的人真能干

后记

序言

中国36年、美国23年,回首昔日往事,唯兵团生活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今采汇同甘共苦兵团战友回忆于一书,以了却积存于心中20年的心愿。

其实,这不仅仅是八十多个兵团战士对当年兵团旧事的记忆,更是那个“荒诞”年月一代人不寻常经历的缩影,中华民族史的一页,世界人1:2大迁移的一例。

内容推荐

《那年我们十六》,是作者贺谦利用2007年和2008年两个暑假,跑了北京、天津、山东青岛、浙江杭州和余姚、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塔布等地,拜会了当年作者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九团七连的170余名兵团战友,采谈了105人后,整理出的80多位原七连战士的180余篇对当年兵团生活经历的回忆片段汇集。

《那年我们十六》是那个“荒诞”年月一代人不寻常经历的缩影,中华民族史的一页。

编辑推荐

《那年我们十六》是作者贺谦整理出的80多位原七连战士的180余篇对当年兵团生活经历的回忆片段汇集,书中收录了《我妈哭得坐在站台上都站不起来了》、《心里那么想,但是没敢说出来》、《妈妈伸出手向我挥着,挥着》等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