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拾贝集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周有光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有光教授是中国文化界的老寿星,踏入辛卯之年的2011年,他已届106岁的高龄。

他是著名文字学家、翻译家,主持过“拼音方案”、《聋人手指字母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编制工作;又是一个散文作家。文字短小精悍,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虽为学界人瑞,却思想先进,思路清晰,日日说着真话,月月都有新文问世。

《拾贝集》是这位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老人向国人发出的醒世警言,其中既有他的新作,也有他剪辑下来的文章及资料,虽自谦“拾贝”,饶有童趣,却妙笔生花,读来扣人心扉,如饮佳酿。

内容推荐

《拾贝集》收录了周有光先生的近百篇文章,是继《朝闻道集》后这位106岁的世纪老人最新的研究心得,以及他近年积累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他定名为《拾贝集》,昵称它是一本“休闲读物”。

然而,虽谦称“休闲”,但与《朝闻道集》一样,周老以他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新的审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这些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有的几乎达到了见所未见、思所未思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周老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开阔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拾贝集》共分为三辑:清流拾贝、浊浪淘沙、以史为鉴。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句句真话,字字珠玑,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了这位百岁学人的赤子之诚。

目录

增订版编辑前言

原版前言

第一集 清流拾贝

 窗外的大树风光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从“河东河西”到“双文化论”

 “拼盘”与“杂炒”

 “不爱祖国爱美国”

 “多极化”与“一体化”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简化”与“今译”之辩

 东亚四小龙的起飞

 芬兰:手机大国

 不丹王国的民主化

 江南在哪里?

 《百岁新稿》自序

 动物的恩仇意识

 走进世界

 漫说太平洋

 学写八股文

 有书无斋记

 天圆地方说

 世纪的来客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文化穿梭机

 残酷的自然规律

 看守高粱地

 《现代汉字学》序言

 东洋变西方

 日本新语文的旗手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

 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

第二集 浊浪淘沙

 冥王星下岗

 人在水中千万年

 梦想飞机的虚拟工厂

 日本孩子少于狗

 鹦鹉捉贼

 大雁粪雨

 光绪被害新证

 卢作孚之死

 老舍之死

 辩证法和唯物唯心

 马克思的哲学推理

 剩余价值和信息化

 伪科学和假教授

 思想控制的新技术

 大同与小康

 “国将兴,听于民”

 历代的学生运动

 “打倒孔家店”的误传

 伊比利亚文化

 玛雅文化

 “食衣住行信”

 诗歌之页(11首)

 胡美和湘雅医院

 郭秉文和东南大学

 经济学的沉浮

 心理学的沉浮

 京杭大运河

 蒙古世系

 奥斯曼帝国简记

第三集 以史为鉴

 苏联历史札记

 闲谈俄罗斯

 没有哭泣的葬礼

 快门按下、苏联解体

 苏联大清洗七十年祭

 大清洗的清单

 卡廷惨案

 阿芙洛尔号巡洋舰

 普列汉诺夫的遗嘱

 冯治军评列宁

 三垄断和苏联解体

 俄罗斯的知识分子

 俄罗斯社会的滞后性

 圣愚崇拜:破解俄罗斯

 俄国官员变富翁

 暖房经济效应

 重塑斯大林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的女儿们

 蒋经国骂父信

 南斯拉夫解体

 红色高棉始末

 柬埔寨开审红色高棉

 惩越战争和中越心结

 乌克兰悼念大饥荒

 何谓颜色革命?

附录:

 1 读周有光《朝闻道集》笔记

 2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3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专访周有光

 4 我的爷爷

 5 百岁干爹

 6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记百岁校友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著作单行本目录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圣约翰大学的校友对我说,“五卅惨案”(1925)以前的校友可能只剩你一个了,请你写点回忆吧!我的记忆急剧衰退,只留下依稀的杂忆,害怕记忆错乱,闹出笑话。勉强写下,只是姑妄言之。

1923年,我考入圣约翰大学。我是从静安寺坐独轮车到学校的。在路上回头看一看,后面还有四五辆独轮车向梵皇渡方向行进。土包子走进洋学堂,处处都新奇。

入学第一件事是付费注册。注册第一个手续是领取一张姓名卡片,上面用打字机打上我的姓名罗马字拼写法。校方叮嘱,一切作业和文件,都得按照这样拼写打上我的姓名。一看,这是上海话的罗马字拼音。校方不用北京话的“威妥玛”拼写法,自行规定一种上海话罗马字,全校必须遵守。学校档案都用这种字母顺序来处理。我开始看到了字母顺序的科学管理。

校园很美,建筑区之外有花园区,是从兆丰花园划过来的,也叫兆丰花园。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校园要草坪和树木来装饰。校园之内,人行道以外全是绿色草坪,花园中有许多参天大树。当时这个校园,跟世界上任何优美校园相比,决无逊色。

在两座楼房之间,学生抄近路不顾规定,践踏草坪来去。校方因势利导,在这踏坏的一条草坪上铺上石板,使不合法的过道变成合法的过道,而且显得更加优美。

把偌大的校园整理得如此整齐,要感谢总务长李瀚绶,他是前辈校友,管理能力使人佩服。当时大家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只叫他O.Z.Li。他的办公室只有很少几个人,干活都招临时工来做。

校园语言用英语。一进学校,犹如到了外国,布告都用英文。课程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是外国学问,用外国的英文课本,教师大都是美国人,讲授用英语。只有中国课程如中国古文和中国历史,由中国教师讲授;中国教师自成团体,有一位领导。“五卅惨案”之前的领导是有名的教育家孟宪承先生,孟先生也是前辈校友。

古文教师是经学家钱基博先生。学生用钢笔写作业,他大骂:中国人不会用中国笔!用钢笔写的作业一概退还重写,用毛笔!学生私下嘀咕:笔还能分国籍呢!

校长卜舫济,美国人,能说一口浦东腔上海话。有一次,他用上海浦东话对学生说:你们离开房间的时候,要把电灯关掉,否则浪费电力,电厂就要发财,学校就要发穷!学生大乐!卜舫济校长亲自授课,教哲学史。枯燥乏味的课程,他教得生动活泼。我至今还记得他在课堂上的传授:尼采说,不要生气,生气是把别人的错误来责罚自己。

教师指定的课外读物,常有《大英百科全书》的条目。我原来只听说《大英百科全书》,现在第一次使用它,觉得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位英国教师教我如何看报。他说,第一,问自己,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第二,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最重要?第三,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我知道吗?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看《大英百科全书》。我照他的方法看报,觉得知识有所长进,同时锻炼了独立思考。我看到同学有自来水笔,那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很感羡慕。不久,上海也有出售了。我去买了一支,爱不释手。文房四宝变成文房一宝,不是异想天开吗?

我看到同学有打字机,更加稀奇,一再借来学习打字。既打英文,又打国语罗马字。由此我体会到国语罗马字的好处。我觉得书写的机械化是一件大事。汉字也能用打字机打吗?不久日本做的汉字打字机输来上海,但是使用不便。

英语之外要读一种第二外国语,我选读法语。老师是一位法国老太太,她养一头小狮子狗,上课带到课堂上,先向小狗讲许多话,叫它安定下来,不要吵闹,然后开始教学生。她教课只说法语,不说英语,开头我们听不懂,后来渐渐就听懂了。

进入二年级,学校通知学生讨论“荣誉制度”(honour system),这是考试无人监考的信任制度。目的是培养人格,培养道德,培养青年自己站起来做人。“荣誉制度”以课程为单位,如果同班、同课程的同学大家同意,就可以申请实行。我们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提出了申请。同学自己去取考题,老师不来监考,的确无人作弊。

圣约翰是教会学校,但是不仅信教自由,而且思想自由。我从图书馆借来马克思的《资本论》英译本,埋头看完,没有看懂。又借来托洛茨基的《斯大林伪造历史》,英文写得很好,当时我不相信他的说法,认为他在造谣。我有两位同班同学到苏联中山大学去读书,被打成特务,长期坐水牢。一位终于回国,一位不知去向。

学校实行学分制,班级可以略有伸缩。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开始分专业,专业可以更换。每人选两个专业,一个主专业和一个副专业。专业主要分文科理科,分得极粗。学校手册上说,大学培养完备的人格、宽广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去选择专业。这跟苏联方式一进大学就细分专业完全不同。

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教师希望我选择数学为专业,我的同学一致反对。他们说,圣约翰的长处在文科,来圣约翰而不读文科,等于放弃了极好的机会,我于是选择文科。

P8-10

序言

明年(2011)1月13日即将迎来周有光老先生106岁生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委托我编就本书作为他们奉献给老人家的生日贺礼,并借此机会与广大读者一道分享周老的荣光和思想成果。

本书是港版《拾贝集》的增订版,共收文章92篇。2009年8月,周先生从他常年积累的笔记中选出90篇交付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结集出版。他定名为《拾贝集》,呢称它是一本“休闲读物”。出书时,编辑替周先生的书名加了副题《一零五岁老人的醒世警言》。

增订版调整和新加的8篇文章中,有二篇取自《朝闻道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和《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这二篇文章堪称《朝闻道集》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周先生关于文化发展、时代变化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独到见解。附录中有三篇文章与介绍和评价周老的《朝闻道集》有关。《朝闻道集》出版后,各地刊登了不少精粹的评论文章。限于篇幅和其他原因,这次仅选登了《中国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友先生的一篇文章。95岁高龄的于老先生指出,《朝闻道集》为读者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天地,“我将把它当作反复阅读的‘座右铭’”。于友先生的文章袒露了许许多多老年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干部对周先生的仰慕之心。此外,还有三篇亲属写的文章,使我们得以在更近的距离内了解周老、阅读周老。

即将逝去的一年对周有光老先生来说,是丰收的一年,更是幸福的一年。2009年7月,他在《朝闻道集》的后记中说:“我真幸福,在人生晚年,得到了人间最可贵的合作和友情。”2010年他出版了三本著作,同时获得了三个奖项(2010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2010魅力人物荣誉称号和他的《朝闻道集》被评为两岸三地“2010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这三个奖项集中地说明了广大读者对他的关心和热爱,也是对他自85岁至105岁期间对文化发展、时代变化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等问题的思考与写作的认可和策勉。民间的关爱和读者的嘉奖会让他更感到幸福。

幸福的周老,长寿的周老和思想常青、思维敏捷的周老,永远是一脉相承的。本书与《百岁新稿》和《朝闻道集》一样,也是一本反映他跨学科研究心得的杂文集。他以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新的审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反思。他的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不单是见所常见,思其所未思,有的几乎达到了见所未见、思所未思的境界。他怀有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开阔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他时刻牢记知识分子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难怪有的评论家和读者称他是“当代中国的一位重量级思想家”和“最年轻的思想家”。

让我们大家都来读周老的文章,读懂周老的文章,并站在这位历史老人的肩膀上进一步看清自己,看清未来!

张森根

2010年12月20日

于北京朝阳区拂林园寓所

后记

又是一年的冬天,很难想象一位即将要过106岁生日的老人,依然思考不止、笔耕不辍。我们在几次拜访周老的过程中,被他的睿智和真诚所折服。这是一本轻松的书:老人家仿佛正安详地坐在身旁,娓娓道来一段段过去的人和事;这又是一本严肃的书:直面历史黑河中纷繁芜杂交代不清的往事,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读着周老先生简练朴实的文字,我们时或会心一笑,时或陷入沉思;时或恬淡静谧,时或胸中激荡、久不能止。不能不感慨:眼下是个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能写书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动辄上万言、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砖头著作,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能给读者带来知识和反思,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呢?《拾贝集》中的篇章犹如一位经历过百年世代变迁的老人,在时代巨浪推上海滩的形形色色的什物中,以他的智慧和历练,为世人捡拾精美的贝壳,为世人提供了一份真知灼见。正如本书的策划者张森根教授所言,读懂它,让我们站在这位历史老人的肩膀上进一步看清自己,看清未来!

谨以这本书的出版,作为周老先生106岁的生日贺礼!

由衷地感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张森根老师,他为本书撰写了增订本前言,并为烦琐的编辑统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1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