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诗会不仅聚集了中国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当代汉诗写作者,近几年又与华裔汉诗作者、国外诗人多有交流。《三月三诗歌年选(2010年卷)》(李少君、张维主编)除了收入2011年的“三月三”诗会的朋友的本年度力作,以及“三月三”同仁年度作品,还收入2010年年度十大新锐诗人作品。这使得这本诗集的涵盖比较全面,并能集中反映当前汉诗写作的状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月三诗歌年选(2010年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少君//张维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月三诗会不仅聚集了中国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当代汉诗写作者,近几年又与华裔汉诗作者、国外诗人多有交流。《三月三诗歌年选(2010年卷)》(李少君、张维主编)除了收入2011年的“三月三”诗会的朋友的本年度力作,以及“三月三”同仁年度作品,还收入2010年年度十大新锐诗人作品。这使得这本诗集的涵盖比较全面,并能集中反映当前汉诗写作的状况。 内容推荐 陈有膑、茱萸、施施然、姚月、俞昌雄、李速、八零、胭痕、李唐、肖水……《三月三诗歌年选(2010年卷)》(李少君、张维主编)除了收入2011年的“三月三”诗会的朋友的本年度力作,以及“三月三”同仁年度作品,还收入2010年年度十大新锐诗人作品。 《三月三诗歌年选(2010年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图像时代,诗人何为?——三月三诗歌年选·2010年卷》序 第一部分 三月三诗会同仁诗选 杨键的诗 庞培的诗 陈东东的诗 李少君的诗 张维的诗 潘维的诗 长岛的诗 第二部分 2010年度十大新锐诗人诗选 陈有膑的诗 茱萸的诗 施施然的诗 姚月的诗 俞昌雄的诗 李速的诗 八零的诗 胭痕的诗 李唐的诗 肖水的诗 第三部分 2010年度实力诗人诗选(男) 柏桦的诗 陈先发的诗 沈苇的诗 江非的诗 贺中的诗 蒋浩的诗 傅维的诗 熊焱的诗 金勇的诗 杨庆祥的诗 朵渔的诗 王东东的诗 徐钺的诗 泉子的诗 商略的诗 丁成的诗 张尔的诗 田禾的诗 彭敏的诗 吴昕孺的诗 小海的诗 郭建强的诗 田一坡的诗 邹瑞锋的诗 姚风的诗 张伟栋的诗 罗铖的诗 第四部分 2010年度实力诗人诗选(女) 叶丽隽的诗 横行胭脂的诗 娜夜的诗 扶桑的诗 金铃子的诗 衣米一的诗 林雪的诗 叶美的诗 徐素娟的诗 翩然落梅的诗 冯娜的诗 代雨映的诗 成都锦瑟的诗 郁芬的诗 附录 江南诗志:一个江南的诗人部落 三月三诗会同仁说 有关三月三诗会 试读章节 等到我忘记自己曾经写过诗歌的时候,居然走进了一个江南的诗歌部落,在这个部落中,我混迹日久就认识了柏桦、长岛、陈东东、多多、庞培、默默、树才、叶辉、张维、朱朱、小海等诗人。而认识这些诗人,皆因为是潘维。有些名字是大学时对朦胧派的敬仰就熟知的,如舒婷,我记得在杭州的纯真年代书吧一起喝过茶,多多在广合缘的酒席上一起喝过酒。像于坚、韩东也是如雷贯耳的。其他的诗人,大都是从潘维的口中认识的,宋琳、王敖、杨键、张枣、臧棣、傅维、黑大春、韩雪、贺中、蒋浩、李笠、李少君、蓝蓝、吕德安、郑单衣等,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江南诗人部落中,大家都是部落的成员。 部落是一个原始的称谓,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原始人都是诗人;而在后现代,又开始“重新部落化”(麦克卢汉语)。我将参加‘i三月三诗会”以及在江南举行的各种诗会的诗人称之为江南的诗人部落。 这本诗集,《将进酒》,是2005—2009年“三月三诗会”的作品选集。“三月三诗会”从2005年伊始,先后在苏州、昆山、同里和虞山举行。2010年“三月三诗会”则在江阴。2005年,南方的九位诗人庞培、张维、李少君、杨键、长岛、潘维、陈东东、小海、江弱水策划了这个民间诗会。 “三月三诗会”自有其传统:“上巳修禊,张乐于流水,是汉代以来的民间风俗。每到农历三月三,男女老少纷纷饮宴踏青,墨客骚人更是雅集唱和,一觞一咏,与百姓同乐,与自然、节令同庆。”而明末复社、清末南社诗人的三月三雅集,在中国南北各地造成深远广泛的影响,诗人和百姓同乐,和自然、节令同庆。 其实,诗歌与春季节日的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法国学者葛兰言(MarceI Granet)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一书中,考察出中国古代的郑国的春季节日、鲁国的春季节日、陈国的春季节日和春天的皇宫节日,并以此来研究这些春季节日和《诗经》的关系。“三月三诗会”正是这样一个春季节日,一个春天的节日。 诗人的名声,好像是口头传播的,这大概是印证部落诗歌的一个关键。这种名声似乎也是通过宴饮来传播的,我曾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醉生梦死”(这个说法,很容易产生歧义,我在《神话与仪式》一书中有过阐释,尼采说过,“酒神如醉,日神如梦”,艺术是在梦境和醉境中诞生的。而生与死是艺术的基本的原型,因此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醉生梦死”。)这在江南诗歌部落是正确的,喝酒,做白日梦,然后写诗,陈东东就写过“梦给了生命双倍的时间”这样的诗句。这似乎就是我一直喜欢说的“生命的仪式”。 “三月三诗会”中的诗人,在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诗歌。在宴饮之时,显示出他们诗人的本色。这种宴饮之风,和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的饮酒之风不同,也不同于明中晚期的江南士人交往中那种风气。倒是和唐代李白的酒风相似。如果说,魏晋的士人醉酒是为了忘却政治的险恶,那么明中晚期的士人的宴饮之风是宣泄内心的怀才不遇。而“三月三诗会”,是诗人的一种诗性的表现。 因此,陈东东编选的诗集恰如其分地名作了《将进酒》。“将进酒”,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汉乐府短箫铑歌的曲调,其实就是“劝酒歌”。唐代李白采用乐府古体写出了《将进酒》。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醉酒歌,这是一种浪漫、行吟诗人的豪放之举。当然,江南诗歌部落的诗人也会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的乐趣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是开首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使江南诗歌部落的诗人感觉到它毕竟是黄河文化的《将进酒》。其实李贺也有《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才是具有江南唯美意味的《将进酒》,是真正意义上的酒的祭祀。 江南的诗歌,最早可以说是《越人歌》,后来有“吴歌越吟”之说。从六朝到唐五代,江南的诗歌,虽然比不上北方,但也开始有了大诗人。如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位,国亡之痛,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到了南宋,则是诗人辈出,如陆游等。这些诗人的诗歌,构成了一种江南的诗性存在。在我看来,江南有多种存在,一种是地理的存在,一种是意象的存在。这些江南的才子的诗表现的江南是超越于地理和意象的第三种存在,也可以用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的话说是现实和想象之外的“第三空间”。这种“第三空间”就是“三月三诗会”所营造的诗意的空间。陈东东曾经编辑过《南方诗志》,我希望他将南方缩小,编辑《江南诗志》,《将进酒》就是具有“江南诗志”意义的诗集。 “三月三诗会”的诗人不一定都是江南人,江南诗歌部落也是如此。但他们一定喜欢江南,迷恋江南。柏桦创作的《水绘仙侣》,江弱水曾经写过一篇序,就是谈明末文人冒辟疆和董小婉的艳情。(其实我也非常迷恋明清之际的诗人。我曾读过小说《白门柳》和根据此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门柳》,对钱谦益和柳如是的艳情也颇有感怀。)柏桦对江南有一种神往。江弱水在《水绘仙侣·序》中说:“柏桦把这本书献给美丽的江南。江南,是柏桦心里的一个结。对于无数有着深沉的历史感与文化情怀的中国人来说,也是。然而,请容我说句杀风景的话吧:江南已经只存在于故纸上了。二十世纪,江南可谓四度遭厄:一二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三四十年代的军事侵略,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肃杀,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环境污染。柏桦的《水绘仙侣》,我是当作一份江南文化的悼亡词来读的,而这并不是第一份。”P261-263 序言 我一直想参透这一名字的奥秘,如此动听的,如此动心的,在两千多年中国大地的唇吻里念叨了两千多遍的,三月三。 各民族一般都有择日沐浴水中来祛邪疗疾的习俗。印度人去恒河,中国人去黄河,或者黄河的支流。《诗经·溱洧》是一首美丽而快乐的诗: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日:“观乎?”士 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 谑,赠之以芍药。 《论语》里也有美丽而快乐的一段文字: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写的大概都是春秋时候上巳节人们“祓除畔浴”的情形。这节日到汉代已成定制。,“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絮”(《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后,约定俗成,上巳节确定为三月三,是土女踏青欢会的好日子,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古人的狂欢节。张衡《南都赋》云: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 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 台湾清华大学朱晓海教授的《汉赋汉俗互注示例》说,那场面简直成了权戚之家、豪侈之族的新车发布会和时装展览会。东晋至南朝,皇帝为免与民同乐反而扰民不乐,就关起门来在自家苑囿里行祓禊之礼,然后君臣唱和一番。文人雅士则发明了曲水流觞的游戏,任杯酒曲曲折折地顺着时光的逝水而漂流。习俗的酒觞漂流到盛唐被接住,于是我们就听到杜甫的咏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所以,三月三,一个动人的名字,是春天与诗,与少女怀春的心,与庶民的康健和贵人的喜乐,糅合而成的历史符号。对于久已接不上地气的现代人来说,三月三,是我们有必要认取的恍惚前生。 2005年,三月三,当代诗人们从纽扣眼里取回了明媚的春风。第一届江南三月三诗会苏州虎丘举行。南天北地之诗人,于草长莺飞之江南,相约定期雅集,只为了恢复自晋宋成型、明清延续、近代断裂的三月三诗会的传统,为了致敬、体验和演绎“诗可以群”、“和而不流”的传统诗观,也为了审视和梳理抒写个人性灵的诗歌活动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与公共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那时起,一年一度,“三月三诗会”陆续在苏州东山、昆山淀山湖、吴江同里、常熟、江阴等地举行,形式越来越稳定,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诗坛传为美事。每一届诗会,主办方都汇集与会诗人的代表作品,印制成精美的诗册,六届诗会下来,积久成帙,焕然可观。去年,陈东东编选了一本《将进酒——三月三诗会作品选》,汇集了从第一届到第五届诗会与会诗人们的诗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在,李少君和张维又从另外一个选择角度,编选了这本诗集,将目光放得更加宽阔,除了同仁的诗,还增选了年度新锐诗人和实力诗人的作品,于是以三月三为精神的内核,生发包容而成为当代诗人的年度精选。 细读这本诗选,我平日的一些想法也有了更多印证。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文化正处在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以一种碎片化的状态生存着。诗,这永恒的精神形式,遇到了莫大的挑战。但我们还是必须信任文字,信任诗,因为只有凭借文字,我们才能进行最精妙的思考,这不是视觉语言所能替代的。而凭借当代诗,兼有叙事与造像功能的,我们可以写最浓缩的小说。意象主义者也曾相信浓缩(concentration)是诗的本质。但是他们去写作“坚硬而清晰的(hard and clear)诗”,却终于不成气候。要知道,单纯的意象必须有大量潜在的历史话语或现实话语在深处支撑。依附在意象上的感觉是许多东西的结合,就像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的,诗的效力虽然只是“一个”(single),却从许多细节的错综里得来。 举这本诗集中一首诗为例。读过杨显惠《夹边沟记事》的人,无不被书中一九六零年秋冬甘肃那个右派农场里残酷的事实所震撼,如鲁迅先生《病后杂谈》一文所说的:“有些事情,真也不像人世,要令人毛骨悚然,心里受伤,永不痊愈的。”现在我读到郭建强的《恍然撞到一九六零》,乃句句落到实处。但是,我也愿意说,诗比小说更具有某种高贵的虚的品质,使我们灭顶的灵魂仍有望提升:“抬起肿大头颅,有人说:活着,原是/为了等待这个荒年,等待自己的血肉/将饥饿的春天喂养。但愿后世的孩子们/健康,摸索出最明亮的诗章。”诗的最后,突然转出奇异的三行—— 一九六零,一九六零 一个濒死的青年梦遇五谷丰登 麦穗低头细赏纤美的腰 这是造像,也是叙事,疑真疑幻,亦真亦幻,一般的视觉语言表达不了这种复合的效果。 再看田禾的《柴火灶》—— 我不叫它柴火灶,我喊她娘亲。 她像我娘,住着乡下最简陋的灶屋, 趴在低矮潮湿的地面上,埋着头。 顶在上面的两口铁锅, 是我娘露在身体外面的一对乳房, 喂养着一群儿女。 柴火灶烧起来,柴火烟立刻在 灶屋里缭绕,像娘穿上了一件灰衣裳。 火焰是她的笑容,为一家人 烧水、蒸薯、煮饭,她就高兴。 我娘实在,朴素本分,她的热情, 就靠内心的火焰表达出来。 从来享受不到阳光、雨露,她 无怨,也无悔。生活简单,一双 生锈的铁筷,喂给她干枯又粗糙的 草根、豆萁,吃着吃着也有滋味。 她不善言辞,最大的语言是开锅。 这是真正的“套装”比喻:“两口铁锅”与“一对乳房”,“柴火烟”与“灰衣裳”,“火焰”与“笑容”,在“柴火灶”与“娘亲”之间一一对应,是两套影像志的互涉与互补。整首诗文字在细节上不无小疵,诚所谓“不善言辞”,却写出了“最大的语言”,不,“最好的语言”。 这本诗集中不可能首首都是精品,但片段的精美比比皆是。“譬如雨中骑自行车的女中学生/应当对她们寂静的肢体/青笋般的胸部/表达深深谢意”(陈先发《活埋颂》)“卖甜果的新疆小贩这样描述/故乡:给他一辆板车,他能推着云朵走路/云朵下看不到葡萄,只有三两斤泪水”(俞昌雄《记述》)“此去经年,老男人温和如包浆,旧桌子有了旧日子的光芒。”(商略《七月的早晨》)“摘菊花的女人在篱笆边/围裙未解,手指间尚残有/红烧鲫鱼的小葱香。”(翩然落梅《三生》)这些浓缩的诗句,在色彩与线条的清晰与意蕴的丰富之间形成极大的张力,证明着图像泛滥的时代,诗人知有所为,大有可为。 附注:三月三之名为何说如此动听?这不是所谓内在的情感音乐可以解释的。这里涉及汉语音韵的一个基本律。汉字中的数字,从一到十,只有三为平声,余皆仄声。因此,比起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三月三之名最具有构成声韵和美的天然条件。小说家高阳于诗律甚有心得,他说:“经验法则告诉我们,凡是一种美称,必须顺口才容易记得住,传得远,是则非平声不为功。从前的伶人起艺名,最讲究此道,不但末字必用平,而且三字之中最好有两平,如姓为平声,则第二字用仄(去声更妙),第三字用平,必然响亮,如程艳秋、余叔岩、金少山……”(《杜甫(后出塞)的三个问题》)准此,则三月三之动听是可想而知了。而且此中奥妙更有出于高阳所未提及者:三月三两用三字,正符合叶芝指出的韵律的目的:“它延续沉思的时刻,用迷人的单调使我们安睡,又用突然的变化将我们惊醒。”(《诗歌的象征主义》)三月三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小采样:月字独仄,是谓变化;三字两平,是谓单调,合成梦耶醒耶的迷离况味,抑扬于两干多年的循环往复中。在强调图像时代诗人的任务之后,我想借此来提一个醒,在声音的经营上诗人们仍可利用古典法则而做到尽善尽美。 2011年3月6日于杭州西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