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体通史《史记》。《史记》被鲁迅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前145一?),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写的《史记》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l22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念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郑重地选了个黄道吉日,还筑了高台,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把将印交给韩信,拜他为大将军。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拜将以后,果然不负萧何之所望,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为西汉政权的确立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刘邦论功行赏,就封韩信为楚王,把淮阴一带的地方划给韩信管理。
韩信风光地回到淮阴,找到当年送饭给他吃的老妈妈,恭敬地送她千两黄金,以报答她对自己的帮助。而对当年那个侮辱韩信、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杀猪人呢,韩信宽宏大量,以德报怨,任命他做抓盗贼的武官。
韩信告诉他的部将:“这个人是个勇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可以杀死他的!杀了他又怎么样呢?我忍了下来,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啊。”
刘邦做了汉高祖之后,见韩信权势大,又得人心,怀疑他要造反,便想收回赐给他的爵位封邑。刘邦的妻子吕雉就与萧何一起商量对策,把韩信骗到宫里。吕后预先埋伏了很多武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捉住杀了。
韩信具有那么卓越的才华、那么过人的见识,一代英才却怎么遭到被斩杀的命运呢?萧何引荐他见到刘邦,从此他得到了充分发挥才华的机会,一步一步为刘邦平定天下铺平了道路,一步一步实现刘邦宏伟的政治目标,这都离不开当初萧何的引荐。可是后来韩信却又死在他的手里,这又是为什么呢?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面又深藏了什么含义呢?难道真是世人说的那样——一切由上天注定吗?司马迁认真地思索起来。他耳边似乎回响起楚汉战争中震天的战鼓声、呐喊声、戟矛相击声,他眼前似乎出现了韩信那充满傲气的神情,那在千军万马中游刃有余的身影。唉,人杰啊!
司马迁特地去看望了韩信母亲的坟,感慨地想:“韩信以机变诡诈赢得不少胜利,结果自己却死在别人的诡计下,这真是命运的嘲讽呀!”司马迁相信,韩信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他立下的业绩体现了他的才华,他的惨死也体现了他做人不成功的一面:他自恃有才,狂妄自傲,得罪了不少人,而且野心很大,逐日膨胀,竟然想要谋反,这在那样一个忠君思想严重、君臣关系分明的朝代是万万不能容忍的。他聪明了一世,糊涂了一次,然而这一次的糊涂是再也挽不回的了。当然,历代统治者在霸业建成后诛杀功臣,特别是才华显露的功臣,也是常有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