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建立是一次全球利益在制度上的重新分配。这场国家利益之争的最终目标,不是寻求任何一个国家的胜利——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几乎不可能发生一而是要在争畛磨合、争斗之中谋取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货币体系、经济秩序、监管制度、国际经济组织等,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对不同立场的国家或区域组织来说,即将发生的改变,是机会也是威胁。而最终世界将走向何方,则为各国博弈的结果所左右。
《救市博弈》站在经济危机一年后的时间点上,梳理经济迷局,揭秘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
本书以肇始于美国并最终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为观察点,全面介绍了经济危机后各国颁布的救市措施及其成效,并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各国大规模救市行为背后鲜为人知的经济及政治博弈之战。
本书是站在经济危机一年后的时间点上回看这次危机,因此,更注重以翔实的数据说话,深刻剖析了各国在救市行动中的冲突与合作,妥协与交锋,并对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梳理,描绘出这场博弈之战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的巨大改变。
在这个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秩序和货币体系即将发生巨大改变的后危机时代,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拓展观察世界经济局势的视角,动态、宏观地看待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
第七章 中美“G2二重奏”
本章导读
金融危机对全球各国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美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也因外需减弱而压力倍增。患难见真情,在这个危急关头,美国毅然摒弃对中国的偏见和敌意,与之携手合作,并向中国描绘出充满光明的美好前景——G2,Chimerica,世界将由你我掌控……然而,这样的情境也只会在梦中发生。事实上,“G2二重奏”下暗流涌动——霸权主义倾向、中国责任论、虚幻的平等等都是通向梦中仙境的陷阱。
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美国如日中天的时代正在显露式微之势,从历史来看,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始终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在当前阶段,双方的合作则是以中国的“升”与美国的“降”为前提。的确,中美之间的关系将因此进入一个相对平等的时期,但不要忘记,世界总在变化,在大国博弈的战场上,骁勇善战者的背后始终是坚强的实力和对自身、对手以及国际环境的清醒认识。
奥巴马:只买美国货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从2008年到2009年,世界经济市场始终在危机之中震荡。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的表现却为这句俗语添加了一条充满讽刺意味的注解。
在奥巴马7870亿美元的经济振兴方案中,暗藏着一条“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该条款规定:所有获得资金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钢铁产品成本过高,会损害公众利益。除钢铁产品外,美国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制服和纺织品也被纳入“美国制造”的范围。这一方案公布后,就美国救市措施中包含的贸易保护政策,不只是中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在欧盟方面同样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应。根据报道,欧盟贸易委员会的发言人彼得·鲍尔说:“如果一项禁止在美国领土上销售或购买欧洲产品的法案获得通过,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因此美国不得不对该方案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的方案增加了“不得违反国际贸易协议”条款,购买范围因此扩大到WTO《政府采购协议》中的缔约各方。包括欧盟在内的缔约方因此收声,而中国则成了该条款“受伤最深的人”。
美国位列我国钢材出口地区的第三位,2008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钢材高达502万吨。这项规定对于中国来说无异是巨大的打击,中国钢材出口将因此在世界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再次承受巨大压力。从长远来看,美国只买国货的政策对于中国贸易的损害并不是一次性的打击。自由贸易是多边承诺,由于美国为本国利益率先抛弃规则,那么对其他国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可供学习的“坏榜样”——美国都这样了,我们还坚持什么呢?从这点来看,美国此举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贸易保护战,而这对于中国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来说,无异于是将经济增长的源泉狠狠切断。
对美国来说,贸易保护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即便美国在这场战斗中尝到了甜头,其代价却是全球贸易的巨大衰退,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后国际贸易市场的混乱便可了解。当然,如果美国经济实力坚强到了可以完全独立于国际贸易体系之外的话,这对美国倒是不会造成丝毫的损失。
在“中国制造”不断输入美国市场后,中国已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眼睁睁看着绿花花的钞票漂洋过海,美国当然心有不甘。所以,金融危机让全球措手不及之时,谁也无法判定“只买美国货”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借题发挥。2009年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谈到贸易保护主义时说道,贸易保护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从此后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来看,这句明显是讲给美国听的话,显然被刻意忽视了。
P114-116
救市背后的故事
次贷危机无情地剖开了华尔街的秘密,华尔街资本家们制造的以毫无节制地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产品中的敛财技巧如今变得尽人皆知。从2008年5月开始,贝尔斯登、雷曼、美林、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这五个华尔街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接连倒下,它们或破产或转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世人上演了一场惊天剧变。但事情并未就此完结,由于美国金融业令人吃惊的渗透能力和扩张能力,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美国的实体经济,通用汽车这家百年老店也终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轰然倒塌。除了美国,欧盟也未能幸免于难——其与美国在金融业上的紧密联系使其遭受的经济灾难并不次于美国。此后,危机终于蔓延至全球范围,冰岛传出国家破产的惊人消息,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也开始为本国经济的衰退而焦头烂额。
当次贷危机随着全球金融彼此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实体经济的时候,各国再也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面对这场危机了。全球性的集体救市随着金融危机的快速扩张和蔓延随之展开。美国前后两任总统先后签署了7000亿美元和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政府果断、适时地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欧盟也发挥团结的力量,制定了欧元区“史上最庞大的救助计划”;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虽不至倾其所有,但也在尽其所能地向市场投入资金,希望能力挽狂澜,拯救世界经济于水火之中。但如果读者因为以上这些数字便认为,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在危机后的救市中万众一心抵抗经济寒冬的话,那未免有些天真。事实上,每个国家的行为都要为本国利益负责,而每个国家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出现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之间的各种冲突也在救市中凸显和体现出来。
作为被经济危机无辜殃及的国家,该如何让美国——这个世界危机的肇事者,承担应有的责任?而对于美国来说,又该如何巧妙地逃脱别国的指责?危机后拯救全球经济的行动中,为什么某个国家应该拿出更多或更少的资金?其他国家的救市行为是否损害了某国的利益?我们该如何制止那些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无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行为?经济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的改变是否能体现某些国家的权益?……以上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的答案都将引起某些国家之间的争执。各国救市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涉及经济利益、政治意图,甚至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因此,我们不妨将之称为大国之间的一场救市博弈大战。这场救市之战的胜负与功过,将直接对未来世界经济秩序的改革与重组,以及大国格局的微妙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书将对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各国救市的表现及其救市效果、主要国家在救市之中的博弈,以及“后危机时代”的前景进行分析和描述。
当我们从这百年一遇的危机所带来的震惊中走出后,回首危机前美国的表现,不得不怀疑其中也许暗含阴谋。2007年5月,中国投资公司斥资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收购美国黑石集团1.01亿股(相当于黑石总股本的9.4%),半年后,中投公司投资于黑石的浮亏已达65亿人民币,接近30亿美元投资额的30%。2007年12月,中投又斥资50亿美元入股摩根士丹利近10%股权。随后,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中投对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资损失也随之扩大。截至2009年7月10日,黑石集团的股价为8.68美元/股,中投公司投资黑石仍浮亏70%。而中投公司以48~57.68美元/股的价格认购的摩根士丹利股权,股价只有25.88美元/股。
中国针对美国投资的失败,可以归于对经济规律把握的失误或投资技术的不成熟。但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也许美国早已觉察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也许美国已经对于印发美元享受他人劳动成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所预感;也许美国对因出口美元而积累的大规模赤字和负债所导致的、无论如何都要到来的“清算”早有准备。再看危机爆发后,美国以救市之名,行敛财之实。在美国以最悲情的受害者的身份出现之时,其长期过量发行导致的经济崩盘却让手持美国外汇的国家大受损失。美国政府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作为犯错者却想尽一切办法逃脱罪责,并希望所有人一起承担自己酿下的苦果。由此看来,正如在经济危机来临后将债务和损失摊派到别国身上一样,美国之所以对于中国斥资购买其将在金融危机中难以为继的公司股票如此合作,也许根本是另有深意。如果这种看法真的站得住脚的话,那么美国真是为其“赖账”阴谋做足了功夫。
经济危机爆发一年多后,全球经济正在迈向复苏之路,但美国却并未因为经济危机的教训变得安分一些。2009年末,美国突然掀起针对中国的贸易大战。美方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也利用反倾销调查还以颜色。由于中美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这场中美贸易之战的频繁动作令整个世界都为全球市场的前途担忧。另外,美国对于中国的攻击并不仅限于贸易市场。达沃斯论坛开始几天前,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还把手指指向中国,认为中国在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温家宝对此给出了底气十足的回应:如果华盛顿和北京选择对抗,将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2009年11月1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抵达上海,此次亚洲之行是奥巴马上任后首次亮相亚洲。奥巴马踏上中国的领土时,上海的夜空正飘洒着大雨,独自撑伞走下飞机的奥巴马面带微笑。然而奥巴马这次中国之行,却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轻松。
就在奥巴马访华前几天,陷入贸易战的中美两国非但没有喊停的迹象,反而是矛盾逐步升级。奥巴马此行,是化解矛盾还是施加压力,都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涉及到气候、贸易等问题,面对中国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美国已无法轻松地获得博弈的胜利。奥巴马在首次访华之旅中的表现使得奥巴马承担了来自美国国内媒体的批评,纽约时报发表的社论称,奥巴马在这次访华中的表现太过“温顺”,奥巴马没有抓住机会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发表看法,也没有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但我们认为,这不是奥巴马的表现“软弱”,而是更具有大国博弈的策略性和长远性。经济危机为世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无法阻挡,中美双边关系的调整则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受到多边关系影响的结果。
金融危机后气势大降的美国,之所以一边向中国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指责和攻击,一边又向中国示好,是因为对美国来说,中国是其在未来最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实力使得美国有所畏惧,然而,美国又不愿意看着中国的实力日益强大。为了在这场与中国的博弈之中取得胜利,美国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时而威胁时而示好。对中国来说,美国是居心叵测的“对手”,也是值得与之结交的“朋友”。一方面中美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他领域,都是相互影响、难以分离的。另一方面,在大国的博弈之中,美国在技巧上是中国的老师,因此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也应从美国对外政策上的适时改变中,学习博弈之中的制胜之技。
经济危机爆发后,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美国政府需要处理华尔街的巨头们、美国失业民众对政府救市策略所提出的异议,同时也要承担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对其的指责。而欧盟则需要处理新老欧洲之间的矛盾,防止本次危机破坏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同时,欧盟在不断推进扩张进程的同时,也要审慎地选择自己的朋友。新兴市场国家在稳定本国经济的同时,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和转型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各国政府不得不在每一个博弈战场上浴血奋战,而所有国家在救市之中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无一不是这种博弈的具体表现。 救市中的大国博弈是复杂而持久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博弈不是某两个国家之间的一次战斗,而是由多个国家的多次交锋组合而成。在经济危机后的救市活动中,为了捍卫国家利益,或为了逃脱责任,大国之间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博弈,有不留情面的短兵相接,也有表面友好实则暗流涌动的斗争。救市之后的大国博弈变得比往常更为频繁,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由次贷危机衍生的全球经济危机让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变局和机会的时代,在一切尚未确定、一切都有可能的时期,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掌握了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导力量。因此,贸易、IMF改革、金融机构改革,以及新的货币体系构建等领域都成了各国政府和领导人相互博弈的焦点,而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则始终维持着亦敌亦友的关系。例如,在挑战美元霸主地位上,欧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同一阵营,一致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质疑,而当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整体地位的挑战时,发达国家又会迅速摒弃前嫌、一致对外。
如果说这场经济危机,以及危机后的各国博弈的结果,能够为世界带来些改变的话,那么世界货币体系变革的压力便是一个主要方面。任何新的货币体系的建立都依赖于以往货币体系对现实世界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的主要表现即原有货币体系已无法维护货币市场的长期稳定。现今货币市场的巨大波动已经很好地证明了目前货币体系的弊端。对此问题的解决,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直接寻求美元的替代性储备货币,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或机制。二是对现有体系进行修缮,总体来讲并不推翻美元现有地位,只是加强对货币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从理论上讲,货币体系的重构应该是除美国以外所有国家共同的目标,包括中国、欧盟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一直在抨击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美元独大、缺乏监管的金融制度(中国因官方储备货币中大量的美国“血统”而要求在较长时间内对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进行调整)。但是,在没有拥有足够实力的替代货币出现以前,世界经济还是愿意选择稳定压倒一切。所以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元依然能够保证现有的地位。因此,2009年G8峰会最终发布的会议公报中,对于美元地位和储备货币等问题并未涉及,与会各国仅就推动稳定且功能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达成共识——这是在任何一次即使是剑拔弩张的峰会中也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成的共识。
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变革要求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改变的起点,交错其中的贸易之战和绿色之争也反映了在这些酝酿变革的博弈中的激烈争夺。从现在的形势来看,胜负尚难定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罗杰斯曾做出这样的预估,未来10~15年内,没有任何其他货币可以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货币,不过20年后,一旦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就有机会取代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中国与其他国家货币互换规模的扩大将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重大冲击,同时也有利于各国降低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如果要在日后的大国博弈中占据优势,中国就必须通晓大国博弈的技巧。
经济危机后,在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的认识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不得不承认这股新崛起的国际力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不得不开始让渡自己已经霸占了许久的资源。在2009年4月G20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各国达成协议,称“我们还决定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现代化改革,确保它们能够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有效地向成员国和股东提供协助。我们将改革它们的授权、规模和治理,使之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挑战,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包括穷国在内,必须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相应地通过提高战略远见和决策水平来增强这些机构的信誉和问责机制。” 大国博弈是一场永远不会停止的战争,而大国之间每次博弈的结果,都将使世界发生改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让它变得更利于本国的发展,或更不利于竞争对手的发展。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国家,也都握有能够改变世界的砝码或武器,就看怎么去运用它们。在即将到来的“后危机时代”,每个国家都雄心勃勃,摩拳擦掌。对于中国这个古老又充满了生机的东方大国来说,这是一个融入世界、改变世界的大好机会。2009年,很多人开始对资本主义模式产生怀疑,中国的发展模式成为各国议论的热点,不少国家将世界经济的希望放在中国的身上。中国,势必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主角,而我们也将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探索这个神秘主角在“后危机时代”自救、图强的战略与方法,去发掘她将创造的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