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仕途——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县人。家境贫寒。自幼博览群书,曾经过商,参过军,蹲过大牢,当过公务员。
青年时的管仲很是落魄潦倒。想做点小本生意,可世道不好,战火纷飞,连本都蚀掉。做生意风险大,就一门心思想捧个铁饭碗,吃国家粮。可那时想进好一点的财政拨款的单位,都要看出身讲关系。上面没人,又不会溜须拍马,自然吃不开,“三仕三被逐于君”,最后还是被扫地出门。人背起来真是喝凉水都塞牙。
“百无一用是书生。”官当不成,生意又难做,为了博个封妻荫子,混口饭吃,没法子只有豁出去当兵了。人说:“好男不当兵。”战乱年代,那是脑袋别到裤腰带上,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但管仲还是义无反顾投笔从戎,参军去了。
到了部队,苦没少吃,仗没少打,是既流血又流汗,可还是原地踏步,小兵一个。经历了这么多坎坷,管仲也渐渐变得圆滑和世故起来,学会了表现学会了混。拿起枪上前线的时候,嘴里喊着“弟兄们给我冲”,自己却混到队伍后面躲起来。队伍凯旋归来的时候,又昂首挺胸走到最前面。
干什么都不顺,管仲很郁闷。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和现实的无奈凄凉,变成了一种痛入骨髓的煎熬,深深地折磨着他。前途就像一条又深又长的隧道,看不到尽头和曙光。他的时来运转在于认识了一位一辈子的兄弟——鲍叔牙。
管仲发财了。鲍叔牙和管仲两兄弟合伙一起做生意,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稳稳地赚了一笔。真是“打虎还靠亲兄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管仲很激动。一激动就多拿了一倍的红利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鲍叔牙的下人们都忿忿不平,捋袖喧哗起来。
这时候鲍叔牙挺身而出站出来,说:“让他多分红,是我的主意。因为他家里很穷,一家子老小都要指望他。打仗总是留在后面,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他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老母在等他回来奉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什么叫兄弟?鲍叔牙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大度仗义,能体谅兄弟的难处,明白兄弟的苦衷。能在兄弟们最落寞无助的时候,给一些温暖和希望,给一份理解和支持,管仲为什么当时不声不吭地拿走多一倍的红利,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是家里欠了不少账,也许是老娘身体不太好,但家境窘迫应是毋庸置疑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秦琼尚有卖马时,鲍叔牙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管仲是个人物,总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管仲当官了。是鲍叔牙推荐的。其时,齐国爆发内乱,最高领导人齐襄王因荒淫无道,被底下的大臣给砍了,立了襄王的侄子公孙无知当新国君。齐国政坛表面上虽归于平静,但底下却暗潮涌动,各派政治势力正在紧张的角逐。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干革命最怕的是站错队、跟错人。对一个干部来讲,站队至关重要,是成长的基础,成功的关键。齐襄王有两个儿子,长子日纠,次子日小白。向左,还是向右,拥护谁,反对谁,管仲和鲍叔牙面临着政治上的生死抉择。结果是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跟随公子纠,两人各为其主。如同国共两党,逐鹿中原,拉开了齐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齐国大乱,有着敏锐政治眼光的管仲和鲍叔牙,极力劝领导出走,公子纠出走到娘舅家——鲁国。公子小白出走到莒国,两国都离齐国很近。既可避祸,保全自己,国内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还可及时杀回来。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忠于齐襄公的旧臣,就杀掉了新立的国君公孙无知和跟随其的叛乱分子。群龙无首,国乱无君,机会终于来了,就看谁下手快。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一合计,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奔驰回齐。莒国近,鲁国远。为截住公子小白,管仲带着鲁国的特种小分队日夜兼程一路狂追。终于在晚上宿营开饭的时候追上了,管仲借问候之际,放冷枪下黑手,直接撂倒了公子小白。
管仲在部队是出了名的神枪手,那是百步穿杨,箭无虚发。只听嗖的一声,一箭射出,小白大喊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一见得手,管仲喜不自禁,赶紧回营为老板报喜去了。初出茅庐第一功。替老板除去了这个心腹大患,从此环顾宇内,公子纠再无竞争对手,成为齐国唯一的合法接班人。老板要升职、当国君,管仲乐翻了。
作为政治人物,会演戏是基本功。一般来说,成功的政治人士,演技都是出神入化超一流的。公子小自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刚才的倒地喷血,那都是小白咬破舌尖,装出来的。箭只是射到带钩,为了怕再遭毒手,小白急忙化装抄近路驰奔齐国。到了首都临淄,鲍叔牙挨个拜访当朝的大佬们,争取他们的选票和支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公子小白终于荣登大宝,成为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小白虽即了位。但革命尚未成功。因为受了骗的管仲和大哥公子纠带着鲁国大军已兵临城下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啥也别说了,开打吧。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为主,鲁为客,鲍叔牙以多击寡、以逸待劳一举击溃了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并一直打到鲁国的领土,大兵压境,逼得鲁国交出了管仲,杀掉了公子纠。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