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本书作者基于对《水浒》的深刻了解,分别论述了梁山排名规则,《水浒》人物的绰号、武艺、谋略,《水浒》中的女性,梁山外的好汉,梁山上的非好汉,《水浒》中的风俗节日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出入水浒/悦读古典名著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李剑冰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本书作者基于对《水浒》的深刻了解,分别论述了梁山排名规则,《水浒》人物的绰号、武艺、谋略,《水浒》中的女性,梁山外的好汉,梁山上的非好汉,《水浒》中的风俗节日等。 内容推荐 本书为“悦读古典名著”书系之一,共辟十六章,分别论述了梁山排名规则,《水浒》人物的绰号、武艺、谋略,《水浒》中的女性,梁山外的好汉,梁山上的非好汉,《水浒》中的风俗节日等。作者对古书涉猎甚广,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使行文典雅又颇具文采。为适应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也常在文字中插入一些现代化语言,如把秦楼、楚馆说成“红灯区”,把孙二娘说成“卡门式人物”,使文章幽默风趣。固之作者对《水浒》的熟悉且具独到见解,如对人物绰号之分析,作者自制的人物武艺排行榜等,均使《水浒》迷始而觉得新鲜,继而觉得有理;而未读《水浒》者则有了对原著的深厚兴趣。全书编排合理,文字流畅,兼具知识性与导读性。 目录 第一集 《水浒》故事流变 极端畅销书如何炼成 《水浒》版本知多少 第二集 天下泊迷何其多 小说评点的开创者 金圣叹与他的『圣经』 域外《水浒》迷一瞥 赛珍珠与《四海之内皆兄弟》 沙博理的《Outlaws of the Marsh》 第三集 趣说《水浒》人物绰号 因物象形 随类赋彩 兵器十八般 三十六行 虎啸龙吟 气韵生动 费猜疑的号中玄机 『镇三山』之号该留该改 第四集 《水浒》中的两人世界 被生生砸碎的幸福之家 后院失火四家庭 一对强扭的瓜 『母大虫』和『母夜叉』 锦幄温情与绮梦结缘 第五集 十字架上的夏娃 沉沦尘下,命途多舛 走入绿林,亦非豪杰 深刻的偏见 虔婆的邪恶德性 中山母狼的歹毒 第六集 梁山上的非好汉 天杀星李逵 杀家掠妻恶婿 太保戴宗 超霸同行 一往无前的无赖兄弟 横不怕天 第七集 本色英雄在 群英璀璨耀千秋 尘世活佛鲁智深 壮哉!打虎武松 风雪夜行侠 第八集 恶官凶吏脸谱种种 恶太尉高俅 陷阱设计高手张都监 穷酸饿醋刘知寨 两个帮闲恶棍 如狼似虎恶差役 第九集 梁山外的好汉 官军中的正派雄杰 异见政权集团中的英豪 地方武装中的人杰 林下大隐亦豪英 第十集 复仇的火焰 睚眦必报小人仇 忍而后报君子仇 快意立报壮士仇 疏财义士亦重仇 第十一集 梁山座次排定潜规则 梁山七次排名 梁山核心人物 山寨中坚人物 罡星中线下人物悬测 地煞名序 第十二集 梁山才俊多绝艺 运动健将的大本营 艺术家的天然舞台 将军原本是诗人 第十三集 梁山论剑 六韬三略究来精 十八般兵器面面观 武林英雄谁与敌 第十四集 争妍斗奇『水浒戏』 元杂剧中的『水浒戏』 明传奇中的『水浒戏』 京剧中的『水浒戏』 第十五集 《水浒》中的节俗风物 灯市 酒楼 秦楼 锦体 金印 簪戴 祭奠 第十六集 蒙汗药、人肉馒头及其他 蒙汗药 人肉馒头 醒酒汤 试读章节 被生生砸碎的幸福之家 在小说中,我们第一个相遇的家庭(两人世界的小家庭)应该是林冲家庭。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这样一个政府军队的高级军官应该有着相当高的薪俸(尽管宋重文治,文官享有更优渥的俸禄,但林是禁军教官),就像他后来雪夜上梁山前在朱贵酒店中所回忆的:“我先前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经济不富裕,哪得如此逍遥?而且他与陆虞候去的是樊楼,那是东京最豪奢的酒家。富贵而又有一位温柔、美丽、善良、贤惠的妻子。林娘子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从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在岳庙内见着林冲娘子一面便患上了相思病,茶饭不思,直叨咕“自见了许多好女娘,不知怎的只爱他,心中着迷,郁郁不乐”,便可知林冲娘子的美丽出众。从林冲陪伴娘子一起赴岳庙还香愿可知小夫妇俩琴瑟和谐,十分相得。这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这一点,我们从另一件小事也可感受得到。当陆虞候以朋友的身份来邀林冲去喝酒解闷(实际上陆虞候此时已卖友求荣,成了高衙内的帮凶),林冲离家之时,书中有一句写道:“林冲娘子赶到布帘下叫道:‘大哥,少饮早归。…仅此一声“大哥”,一句“少饮早归”,林冲夫妇之恩爱尽在其中。 但是只要有高氏父子那样的权贵恶吏,有富安、陆虞候那样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林冲那样的幸福家庭就没有保障,哪怕林冲有那般超人的武艺。林冲就是在这班恶徒的陷害下,误人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经历种种磨难,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美丽温良的妻子悬梁自尽,连丈人张教头也未逃劫难,可以说一个幸福的家庭生生地被砸毁了。正直、善良、高贵成了林冲娘子的墓志铭,而恶吏们却依然在那个黑道社会中畅行无阻。 后人对林冲幸福家庭的毁灭作何反思呢?陈老莲在所画《水浒叶子》的“豹子头林冲”画页上的题词是“美色不可以保身,利器不可以示人”。言外之意似乎林冲的遭遇该归咎于有一个美丽的妻子。这大概也是小说作者的某种意图吧! 但民间更多的读者也许心向往之的依然是林冲曾经的美满的幸福家庭生活,希望能在离家时听得如林冲娘子般的叮嘱:“大哥,少饮早归。” 明代传奇《宝剑记》、《灵宝刀》都是演绎林冲故事的戏曲名作,不约而同地都以林冲最终与林娘子团聚为结局,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愿。 后院失火四家庭 《水浒》中在林冲家庭破灭之后,在情节发展中先后给我们展现过四个家庭故事,都涉及了第三者,而且都是女方出现问题,说得雅一点是红杏出墙,但这一说法于卢俊义家又不适合,因为其妻相好的是其管家李固,并未出墙,故称之为后院失火稍当,但卖炊饼武大仅只单开问店面房,哪来的后院?一切比喻总有未周全处。还是称后院失火吧,因为说第三者插足太现代化了。 且叙此四家失火之事吧,言及此不禁失笑,老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开篇立下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来套四家失火之事就有点不当,倒可以换个说法: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那就是后院失火,至少在此适用。 宋江与阎婆惜 宋江与阎婆惜之间不若林冲夫妇是恩爱夫妻,宋阎之间有点另类。 阎婆惜(宋时艺人多有以婆惜为名的,取“婆所怜惜”,即老人疼爱之意)随父母一家三口自东京至山东投亲不着,流落到郓城,阎公害时疫病死,无钱办后事,阎婆(婆惜之母)得知押司宋江好义疏财,经王婆介绍,得到宋江的赍助,葬了阎公。阎婆心存感激,又知宋江没有家室,有意将女儿嫁之。在王婆的撺掇下,宋江勉强应允,接纳了阎婆惜母女。阎婆惜等于是宋江的外室。拿今天的话来说,阎婆惜是一个以艺人身份傍大款的二奶。这关系有点勉强,也有点暧昧。 那阎婆惜虽生得“花容袅娜,玉质娉婷”,而宋江则“原来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因此宋江显然不中那婆娘的意。也怪宋江多事,带了同房押司张文远来家喝酒,张文远是个风流俊俏的后生,不久阎婆惜就与之勾搭上了。宋江也闻知此事,好在他看得淡,认为阎婆惜“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什么?我只不上门便了。”本来,这两股道上跑的车,渐行渐远,各走各的,也是自然之道。但是婆惜之母大概觉着过意不去,而且觉着今后经济上还得靠宋江,于是拼命撺掇宋江再去婆惜处。而此时宋江因曾救助晁盖等人逃亡,上了梁山的晁盖派刘唐来谢宋江,书信和谢金被婆惜发现,以此为把柄不依不饶向宋江敲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宋江杀了婆惜。严格说来宋江杀惜倒不是因后院失火而起。但如果阎婆惜不是移情别恋,对宋江尚存情义的话,估计也不会那样不依不饶地要挟放刁。所以追根索源还是可归因于后院失火。 于是,这个本就不甚稳固的两人世界便以凶杀为结局,轻而易举地毁灭了。P44-46 序言 唐高宗的股肱之臣薛元超平生享尽荣华富贵,却有三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一是没能进士及第,二是没能有机会参与修国史,三是没能娶五姓女。薛元超位极人臣,三个遗憾中竞有两个与文化有关,不由得让人感慨系之。我想这恐怕不是薛元超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唐代的社会风气使然,如梁启超所言,是一种“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则曰‘风气’”。(《清代学术概论》)一个众人都对文化心向往之的社会,它的繁荣昌盛几乎是可以想象的。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对辞书出版社推出这套“悦读古典名著”书系感到非常高兴。高楼深院中的学者,把他们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以晓畅疏朗的文字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将读者领入古典文学的殿堂,对于经典的解读、文化的普及功莫大焉。 说到普及,好多人以为此乃“不为”而非“不能”之事,其实不然。真正要写好一本让读者“悦读”,又能准确传达文学名著精思妙意的书并非易事。与那些“戏说”的作品相比,这套书在学理上显然是严肃的,作者均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这些名著不仅了然于胸,而且颇有研究心得。视野所及,不仅有文学,还有史学、美学、社会学等种种,字里行问不乏作者的一得之见。但它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是当代读者很容易接受的,避免了学术论文的模式和逻辑思维的语言,代之以漫谈、随想一类不拘一格的框架和形象思维的语言,以致读者毫无受严师戒教的那种压抑,而有与亲友促膝长谈的欣慰。 正因为作者对古典小说如数家珍,积累丰厚,又对时代精神有深切感受,因此也就与时代精神有着同步的内涵。当然,也绝不是随俗或媚俗。我只能说绝大部分作者都举重若轻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时代精神的流露也是自然而不显痕迹的。如果呈现出一种类似添加剂之类的语句或篇章,那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完美。 有人理解这一工作是俗讲经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的小说以白话文为主,并不艰深。当诗文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小说本身就是不入流的“弼马温”,清人所谓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内中就蕴含着对阅读通俗小说的时尚的讽意。如今其之所以被视为经典,则是因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经过长时期的考验而愈益显示其夺目的光彩。现在古代小说成了经典,“雅”起来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读者。当代读者已对古典小说名著敬而远之了。学者们把它们从神坛上请下来,就仿佛是穿越时空隧道的导游将自己的心得用极其亲和的方式讲出来,不失为一种引导当代读者走近经典的好办法。而表达的浅显不等于信手涂鸦的随便,更不等于内容的肤浅。丛书的作者大多出版过学术专著,这次选择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为的是让文学研究圈之外的读者能够“悦读”,可以想见其背后所下的功夫、为出古人今而偿付的心血一定不少。难得的是,这一工作不仅仅决定于作者的学术水平,更需要对作品、对读者都有独到的敏锐感悟,在表达手法上则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情。这本书的价值在此,其难度也在此。 有“俗”的基础,才有“雅”存在的空间。两者是既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可能是彼此转化的。所以,这一书系所做的工作,既为雅而俗,让经典走向民间;亦为俗而雅,让民众走近经典。朗月清风之下,茶余饭后之间,无论雅俗,一卷在手,如得警幻仙子引领一般,走进太虚幻境去探个究竟,实在是一件快意且有意义的事情。 回到开头所讲的话,社会的繁荣从来离不开文化的昌盛,那一定不是个别人的喜好,而应该是一种“流行”和“风气”。这套书系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应了某种“风气”,也可以说是在推动某种“风气”的生成,所以我愿意为之写下前面那些话。 是为序。 后记 拙著《趣说水浒人物》2008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彼书为《趣说四大名著人物丛书》之一。写作之初,我曾与丛书策划者崔美明大姐聊及是否可不局限于人物?因为《水浒》中尚有颇多“趣事”可说。崔大姐说那套丛书的特色就是纯以“人物”为对象,倘有其他想写的内容,以后必有机会。这显然是对的,就《水浒》而言,我所心仪的几种前辈名作《水浒人物论赞》(张恨水),《水泊梁山英雄谱》(孟超),《水浒人物之最》(马幼垣)等都是以人物为对象而发论的。在写《趣说水浒人物》时念及而未曾写的一些“趣事”只能静待以来日。崔大姐所言机会来之甚速,远出我之所期。 《趣说》是7月间出版的,同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就有“晚读古典名著”书系之议。老同事老上司,《趣说红楼人物》的作者王意如君邀我共与其事。一个出版了那么多好书的知名出版社,一批那么认真、严谨、敬业的出版人在主其事,丛书的作者又都是熟稔的同僚友朋,这又将是一次愉快的写作经历,我欣与其荣。再说,于《水浒》还确有不少想一吐为快的东西呢。在《趣说》一书的序中我曾言及自己与《水浒》有那么一点缘,看来,这缘还真不浅呢! 此次的《出入水浒》是以话题结构成书的。诸如“水浒故事流变”、“中外水浒迷”、“水浒人物绰号”……甚至“蒙汗药、人肉馒头”等话题(详见目录)都有极丰富的可谈资料。这些话题中所叙内容有些在《趣说》中仅于点到,有些是《趣说》中无容置喙的。这次的书题给予了极大的自由驰骋的天地,所以兴之所至,有时有无法收缰之势。《出入》是比《趣说》更自由的一种关于《水浒》的漫话。 不过笔者决不会因了丛书名称中的“趣说”或“悦读”而在写作上放纵自己去媚俗。任何“邪歪歪”的恶俗打趣素为笔者所鄙视。恶搞和无厘头的调侃是对经典的亵渎,是“拿肉麻当有趣”。那不是真正的“趣”,也决不会给读者带来真正的“悦”。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部分诗作,人称为“理趣诗”。那是一批以形象鲜明而又蕴含深刻哲理、且又读来轻松灵动的佳作所赢得的名副其实的嘉评。诗中所见方是真趣、妙趣。今人林语堂,苏髯的一个崇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致为苏作传,《苏东坡传》也堪称“趣说”的一个佳例。语堂先生还用英文写了《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两部名作,向西方世界介绍泱泱大国的渊茂文化。作品也都趣味盎然,读之如饮甘醴。苏、林两位堪称古今“趣说”文化的卓杰代表。笔者在写这两本关于《水浒》的漫话时,时时未忘云间有苏、林那样的“趣说”大家在审察端视的目光。 我所崇敬的几位前辈所写的关于《水浒》的著作,前面提及的数种,以及萨孟武先生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都是我箧中的珍品,它们的形态虽是小小的,薄薄的,我执于手中常感其分量之重,那是真正的“大家小书”。现在我自己的两种关于《水浒》的书都以十六开版本出现,我由衷地感到惴惴不安,面对素衣布履的前辈,一个后辈竟无端峨冠博带起来,这感觉远不止是唐突不敬。我只能鞠躬如仪地向前辈致歉,小子这厢有礼,如此装束,殊非本意。 两度操觚、妄议《水浒》,颇有“轧闹猛”之嫌。《水浒》当然是说不尽的,但于笔者大概已絮聒得太多了。因此于《水浒》该说一声:惟愿方家俊彦,倾洒潘江陆海云尔。 最后,该是致谢的程序了,不要因为本人与他人遵循一样的程序,而怀疑谢意的真诚。 首先,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蒋惠雍君,她在此书成书过程中倾注了心力。笔者不才,至今仍是个在电脑上每分钟打字不足十字的超慢枪手,只能以爬格子的原始方式写作,她不以为忤,给予了最大的宽容,真是受累了,谢谢! 王意如君是多年老友,言谢也许显得有些生分。但还得道一声:谢了噢! 李剑冰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