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熔铸“金砖”
从15世纪勇敢的航海者踏上航船甲板的那一刻开始,国与国就已不再是一个个封闭的小天地。当欧洲的航海者发现了“新大陆”,当居住着未开化民族的陆地和岛屿被认知,这不单纯地意味着地理空间建立起了联系。
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15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累积了丰富的知识。然而,如今的世界与以往最不同且最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然形成。
一、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
在各种探寻发展道路的初期,大部分西方国家采取了抢夺的方式,他们把除自己领地以外的地方当作狩猎场,尽情争夺自己的猎物,无限制地索取,让西方国家很快积累起了财富,而世界也在他们手中被瓜分。
“金砖四国”大部分成员都是被瓜分的对象,它们此时并没有西方列强发家时那样积累财富的机会,但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它们腾飞的契机。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也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金砖四国成员都是在此情况下进行自身的调整和经济改革,金砖四国经济的腾飞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展翅的。
经济全球化尤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它们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本民族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金砖四国中的三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就这样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经济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内驱动力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砖四国,无一例外地受益于全球经济大趋势。
首先,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无疑也加剧了各国问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出任联想CEO及董事会董事。合并后的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IBM与联想结成独特的营销与服务联盟,联想的Pc通过IBM遍布世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联想成为IBM首选的个人电脑供应商,而IBM也继续为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端到端的集成IT解决方案。IBM也成为联想的首选维修与质保服务以及融资服务供应商。
联想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通过联想自己的销售机构、联想业务合作伙伴以及与IBM的联盟,联想的销售网络遍及全世界。联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员工。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公司主要的PC生产基地设于中国的深圳、惠阳、北京和上海。联想的移动手持设备生产基地设于中国厦门,其他主要的制造与物流设施分别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苏格兰、匈牙利、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正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及全球。
印度倚仗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将投资方向扩展到了世界四面八方。
印度塔塔集团下属的塔塔汽车公司2008年3月26日宣布,以23亿美元价格收购福特旗下豪华车品牌捷豹和路虎。不仅是塔塔集团,近年来不少印度企业都明显加快了海外并购速度。据统计,2001年以来,印度公司共收购了300多家海外企业,总价值高达数百亿美元。
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大多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出发,采取“以我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特别注重通过收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
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在十几年时间里通过138次收购整合资源,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同时还通过收购掌控了自己生产所需的60%的铁矿石。塔塔钢铁2008年斥资130亿美元收购英荷科鲁斯集团后,不但成为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而且科鲁斯集团的优质钢材生产技术也对塔塔集团的汽车项目起到了战略支持作用。
此外,印度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厂商Videocon集团董事长还曾表示,Videocon一直对摩托罗拉手机业务虎视眈眈,早就做了多套收购预案,也进行了数次收购预演。
三、技术大流动,国际大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让互相促进,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效用以及给自己的技术寻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术转让活动。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把军火卖到欧洲,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大债权国,并靠这笔财富迅速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进入和平时期后,军火没了销路,但却没有发生经济停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
当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作出一个重要决断,汽车在欧洲是高级消费品,而福特设法把车改作民用。他把复杂的汽车生产分解成16000到20000多个零部件,把每一个零部件都做了精密的测算和固定,使用很长的生产线,让每一个工人从早到晚只做一个非常单纯的工作,使复杂的技术工艺简单化,而其成品却是精密度高的汽车。
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被称为“福特生产方式”。但由于采取了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快乐的工作变得极为单调,工人们因此降低了做工的兴趣,福特公司不得不将工资提高了2倍。
由于提高了工资,就吸引了大量的工人涌入公司就业。在福特公司,工人大约工作3个月就可买一辆车。工人们工资收入提高了,不但买车,还要买房,买电器产品等。为了开车,于是就修公路,有了公路,人们于是到更远的地方去买房。随着工人家庭收入的提高、社会总体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超市等生活设施随之应运而生,社会的变革开始了。
而1955年日本经济的复苏,其重要原因是朝鲜战争。战争中美国军队的很多军需品的修理制造都转移到日本,这种特殊的军需品产生了特需景气,促成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1955年开始,日本全面导入美国汽车振兴经济模式,农民拥有土地成为自产农。日本的汽车首先卖给了农民。日本汽车企业大量生产小型的、便利的、适合于农民使用的汽车,车身虽小但质量非常好,这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消费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后,从农村到城市,人们纷纷买汽车。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较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将极大提高,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广泛地要求参加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拥有雄厚实力的独立利益群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提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发达的信息传媒网络,从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力,宣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
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协调以作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政治上协调的过程尽管漫长,但却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跨国公司的投资与技术转让活动又把各国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研究与开发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协商与对话越来越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各国之间加强信任与合作,约束国际冲突或至少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已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强。
金砖四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逐渐走上了经济强国之路。但这并不代表经济全球化百利而无一害。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致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都是金砖四国,以及金砖四国以外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面临的问题。
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金砖四国来说,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趋利避害。要想发展,无疑必须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信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是分不开的。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P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