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生向左病人往右(2)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曾志锋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是否知道:什么食物可以预防疾病?生病时该吃什么食物?

我们日常食用的水果、蔬菜、谷类、肉类及鱼类均能帮助我们强健身体,抵抗疾病的侵害,预防和治疗大小病痛,如痤疮、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许多食物具有促进发育、抗衰老、降低胆固醇、缓解更年期症状等功效,你应该善加利用。

专家在本书中告诉你如何轻轻松松地在自己日常饮食中增加这些有疗效的食物。并阐述了基因营养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疾病康复的原理。

内容推荐

假如你是一个愿意活得健康的人,你一定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获益!假如你是一个饱受疾病困扰的人,你一定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获益!假如你是一个不幸身患恶疾的人,你一定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获益!假如你是一个正处于迷惘中的人,你一定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获益!

本书阐述了基因营养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疾病康复的原理。全书描述了常见的一些慢性病发生的机制及康复的要点,同时提供了这些年来的各种疾病康复的成功案例,帮助您重新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树立站胜疾病的信心。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的奇迹

 第一章 还原十七岁的花季——嗅神经母细胞瘤病友的康复故事

 第二章 一个月的奇迹——脑瘤病友的故事

 第三章 重建生命——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的康复故事

 第四章 将信将疑——甲状腺肿瘤病友的悲喜故事

 第五章 奇迹就在身边——姐妹花的乳腺恶疾康复故事

 第六章 与死神擦肩而过——心衰病友的ICU生活

 第七章 相信光明总会到来——糖尿病病友的康复体验

 第八章 还原生命之美——摆脱二十年的丙肝困扰

 第九章 原来如此——高血压病友的另类生活

 第十章 也没想象中那么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不用药的日子

 第十一章 决定权就在你的手中

 第十二章 给朋友们的几个建议

第二部分 基因营养学概论

 第一章 基因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因

  二、营养与药物

  三、营养基因学

  四、基因营养学

  五、疾病和健康

  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章 基因、营养与健康

  一、基因、营养与DNA修复

  二、基因、营养与细胞过程

  三、基因、营养与炎症反应

  四、基因、营养与有毒物质的代谢

  五、基因、营养与人体激素平衡

 第三章 人体的天赋资源

  一、奇妙的人体器官

  二、威力十足的免疫系统

  三、健康的源泉——干细胞

 第四章 人体的康复机制

  一、自我牺牲机制

  二、自我保护机制

  三、化生机制

 第五章 康复之道

  一、健康的信道

  二、康复策略

  三、康复反应

第三部分 疾病与康复

 第一章 慢性疾病是个有趣的话题

  一、M计划:一日三餐

  二、S计划——22:30要睡着

  三、C计划:定期清洁

 第二章 糖尿病的康复要素

  一、认识糖尿病

  二、关于糖尿病的病理解析

  三、关于糖尿病的几点思考

  四、关于糖尿病的营养补充建议

 第三章 肝病的个月康复之道

  一、认识肝脏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三、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四章 攻克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几点思考

  三、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营养补充建议

 第五章 妇科疾病是一类简单的健康问题

  一、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学特点

  二、激素与女性健康

  三、常见妇科疾患

  四、关于妇科疾病的思考

  五、关于妇科疾病的营养补充建议

 第六章 肿瘤并非不可战胜

  一、人们为何如此害怕癌症

  二、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死于癌症

  三、癌症是一种细胞和能量疾病

  四、癌症并不可怕

  五、人体具有抵御癌症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六、对抗癌症的六把利刃

  七、肿瘤是一场危机

  八、关于肿瘤康复的营养建议

后记 选择健康

试读章节

十七岁,本应是像花一样的季节,许多人或许还在无忧无虑地过着自己童话般的生活;许多人或许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然而有人却要在这样美丽的日子,去面对死神的考验,这样残酷的现实,即使是一个成人恐怕也难以面对,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案情回放】

在发病之前,双双是个阳光活泼的大男孩,享受着花季一般的幸福生活,有着自己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走上神圣的讲坛成为一个灵魂的工程师。然而,生活总会有些意外发生,并不总按着我们的意志来进行。2007年6月3日,爱运动的双双在家做俯卧撑时突然流鼻血不止,于是妈妈带他去做检查。开始的时候到当地一家较好的医院进行检查,但是医院只称鼻内有肿物,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也可能恶变。当时父母和孩子对这个结果都不太在意,以为没什么大问题。然而病魔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无知而放弃对人的摧残。随着检查的不断深入,这个鼻内的肿物最终被定性为“嗅神经母细胞瘤”,瘤体有4.3cm×4.3cm×4.3cm大,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瘤体长在鼻腔内,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不容乐观。

确诊以后双双和爸爸妈妈便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求医之路。在当地连续找了几家医院,但因为嗅神经母细胞瘤较为罕见,治疗方案始终没能定下来。双双的爸爸妈妈没办法,四处托人辗转来到了北京,几乎看遍了京城有名的肿瘤专家,最终在治疗肿瘤较为出名的一家医院确定了治疗方案。经多方论证,决定先放疗再手术,放疗方案为5000(单位),25次,共5周,每周一、三、五打胸腺五肽一支,静脉注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一支,在放疗时间前一个小时打完。

放疗是件考验人的事,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患者家属。双双的妈妈谈起放疗的那段日子常用“不堪回首的噩梦”来形容。那是一段黑暗而没有希望的日子。经常发生一些令人揪心的事情,例如签同意书,对于一个毫无医学背景而又走投无路的人来说,签字就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面对一个又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其中有两个最大的危险是不可逆的,眼睛失明和瘫痪,看着这些吓人的后果,根本不敢去想象如果那样的事不幸发生在孩子身上,全家是否能够承受得了这种打击。然而生死关头,根本由不得你选择,因此,签完同意书后便开始了梦魇一般的放疗生活。孩子相继出现恶心、掉头发、脸变黑、眼干燥、眼变肿的症状,鼻子阻塞,有分泌物。因为放疗的不适反应不断出现,孩子的心情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好。而如何与孩子交流病情也是一个大问题,想跟孩子如实说明他的病情,但又怕他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如果不说,孩子不可能一点也觉察不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和医院周围的环境和病友的情况,如果让他一个人胡思乱想,可能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治疗。

双双的妈妈是个非常有智慧而又执著的人,在帮儿子寻医问药的过程中,自己几乎由一个完全无医学背景的人变成了半个肿瘤专家。她认认真真地分析了自己能找得到的所有关于肿瘤的信息并逐一进行筛选,其中包括她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我写的《医生向左病人往右》一书。在双双发病之前,他妈妈在读报时无意中看到《医生向左病人往右》的连载并被吸引,所以马上向报社订了这本书。书刚到还没顾得上细看,孩子发病了,于是全家人便忙着到处求医,也许是天意,虽然双双妈妈还没好好看《医生向左病人往右》,但在求医的过程中始终都把这书带在身边。在孩子放疗开始不久,她想起还有一本与健康有关的书放在行李箱中,翻开一看,完全惊呆了!她完全没有想到书中居然有那么好的方法来支持身体的健康,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看完书之后,用她的原话来说是“这个写书的人只要是在地球上,我就一定要找到他”,结果几经辗转,她通过娄主席找到了我,并表达了自己和家人的强烈愿望。在认真分析了双双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之后,我提供了一些建议给他们。

2007年6月13日到7月19日,在这37天中双双共经历了25次化疗,在充足的营养支持下,放疗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最后一次放疗结束时,同一批复查的病友中,唯一体重没有下降、白细胞正常的就是双双,其他病友白细胞都不在正常范围,而体重最好的下降3千克,最差的下降15千克。所以放疗科主任在写出院病历总结时,对他们的营养提出了表扬,并疑惑地问:“你们营养跟得挺好,吃什么了?”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到底给双双吃了些什么,开始时只是凭着一股信念和信任采纳了我们所提供的建议。在执行建议后孩子的身体状态不断变好才逐步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虽然身体有营养的支持,但毕竟放疗对身体的副作用不容小视。放疗结束后,双双的外表变化很大,右眼红肿得厉害,总流眼泪,眼屎也多,脸变黑,鼻子两个眉毛中间尤其黑,脖子有两块已经被烤煳的皮肤。一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经历放疗之后变得面目全非,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极度爱美的美少年来说,头发差不多掉光那可是异常没有尊严的事情,那段时间他的心情也恶劣到了极点。为了让孩子尽快恢复过来,我们为他调整了营养补充的建议,在休养23天后,孩子精神明显好转,虽味觉未恢复,但食欲增加,体力恢复也很好,出去走2~3小时不累,体重不变,眼睛也开始消肿。开始恢复点人形了。

2007年8月13日到31日,在营养支持的跟进下,双双完成了瘤体切除术并出院回家休养。在完成手术之后,一直坚持执行我们所给他制定的康复建议,至今两年有余,每年四次复查均无异常,现在体重增加7,5千克,身高增长5cm,这对于一个曾罹患恶性肿瘤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功。更可喜的是,在康复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双双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家人无微不至的护理下,在身体康复的同时,并无影响自己的功课,虽然没能正常地与同学们一起上课,但是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北京某著名的外语学院就读。现在他与健康人无异,又可以在大学的校园中回到他喜爱的运动场上跑步、跳远、打球,十七岁的花季在十九岁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他身上,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件异常开心的事。P4-7

序言

有一种植物,叫做卷柏

它具有“死”而复生的本领

它生长在干燥的岩石缝隙或荒石坡上

一旦失去水分供应,它会将枝叶拳曲抱团,并失去绿色,像枯死了一样

这样的枯死状态可以持续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然而

一旦遇到水分,哪怕只有一点点

它就可以“死”而复生,舒展枝叶,翠绿可人

有一种动物,叫做熊虫

它也具有“死”而复生的本领

它只能生长在潮湿的环境

一旦水分不足,就进入“死亡”的状态

然而

即使过了100年

烤得干干的熊虫,只要一滴水滋润便能复活

……

在我接触的人群中,也同样上演着许多这样的奇迹。几年前,我写了两本健康科普书《医生向左病人往右》和《你可以不生病》,旨在帮助朋友们以另一种角度和思维去认识疾病、理解健康问题。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两本书所传递的思想,正在生根、发芽,并使越来越多的朋友从中获益。在这些朋友中,有些人身患绝症,但按照书中的理念实践后奇迹生还,真正在实践中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有些人深受慢性病的困扰,病魔缠身,虽暂无性命之忧,却活得异常痛苦,但在实践了书中所述方法,在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意外地得到康复而获新生;有些人虽自己并无病痛困扰,却乐于助人,不断地将此方法推广,而让更多人获知受益……

太多这样的故事无法在此一一详述,这些朋友康复的经历给了我极大鼓舞和无穷的信心,支持我更深入地研究人体和健康这样精妙的课题。几年前,我在国内提出基因营养学的概念,但当时关注此领域的人却少之又少,时至今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上营养基因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其中一个热点、亮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营养、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正不断地被揭开。然而科研的成果,很少真正展示在普通读者的面前,这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基于此,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现有科研成果的契机,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自我之门,让来自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能够真正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也能关注,也来参与,从而使更多人从中获益。

后记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去总结和分析经手的病例,希望能够从中找到更多有价值并能帮到更多人的东西。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当这些人找到我的时候,几乎都是走投无路了,找到我只是不想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也有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不过幸运的是,大部分的人在找到我之后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苦苦追寻、历经磨难后总算重获健康。每当看到那些重获健康的人,带着新生回去时,我都会感到无比欣慰。但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我尽最大的努力想要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但是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我不是神,我并不能让奇迹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那么我该如何教那些满怀希望的人,去面对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死亡呢?又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那样残酷的事实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久久不能找到答案,直到最近我看到了两本书,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希望我领悟的东西能帮助到更多那些我无法帮助的人,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2009年7月18日,我在翻看细胞生物学经典教材,看到一部分非常熟悉的内容——细胞程序性死亡。这部分内容我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次看突然间有了另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与专业无关,而与生死有关。我们知道,人体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组成人体的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调节平衡以及适量的细胞分化。为了保持这种平衡,人体有一套专门的机制来控制这种平衡,那就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这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死亡是细胞的必然命运,唯有细胞正常生死,才能保证人体正常运作,否则人就会患异常增殖不受控制的癌症。换句话来说,正是细胞的死亡换取了人的生存!人的生命其实是由一系列细胞死亡构成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正常的生原来是依赖于正常的死!我们体内的细胞,在面对死亡的那刻,不知是否也像我们面对死亡时那样恐惧?这是一个我目前无法知道答案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已经完成了在人体中的使命。细胞从一开始就有了死亡的宿命,就像其他生命一样,我们其实也早就知道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即使是那些在我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康复的人们,总有一天还是要面对死亡这个问题,只是不知何时会再次面对。突然需要面对时人们终究还是会感到措手不及,或者心存不甘,或心有不舍。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花了自己一生的时间,都还没有真正弄懂两件事情,那就是自己是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死。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放大,细胞构成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把我们的生命缩小,我们又是构成什么的“细胞”呢?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那么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是的,我们生与死到底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009年8月23日,我看到了另一本书,书名叫《追逐日光》,对我而言,这本书开启了我思考生命意义的门路。我不知道你能从中获取什么样的灵感,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本书的作者叫尤金·奥凯利,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曾担任全美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首席执行官(CEO),是美国前总统布什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仅有的十位CEO之一,写《追逐日光》时他刚好53岁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在无意外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他将成为毕马威的董事长,但是命运无常,在2005年5月,尤金·奥凯利被诊断为脑癌晚期,最多还能活3到6个月,这样的结果仿似晴天霹雳,让他原本想象中的光明未来一下子就蒙上了阴影。而《追逐日光》正是尤金,奥凯利人生最后旅程的告白,从得到确诊的消息到他辞世中间只有不到4个月,然而尤金·奥凯利在书中说“我真的很幸运。”很难想象一个正在面临生离死别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想这一切源于他对生命的幡然醒悟,认识到无论如何,不管是健康的人还是身患恶疾的人,人都一定要面对死亡,这一点是肯定的,只是大部分的人不能选择何时面对,这是一个遗憾,但却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又是幸运的。任何人无法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那又有什么关系,起码今天我们依然还活着,既然活着,难道不应该好好地活着吗?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尤金,奥凯利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上天还给了他三个多月的时间来过好每一天。书中记录了他从彷徨、恐惧到步向新生的每一天,写满了他幡然醒悟之后,对宿命不断深入的理解,记载了他与病魔抗争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生与死、爱与成功、精神与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思,而最有价值的感悟居然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活在当下,追逐日光!”这么平凡的句子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含义呢?

所有能读完本书的朋友,我想肯定是非常热爱生命的朋友。虽然我不知道我到底能为你做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可以为你自己或家人做些什么!坦然和恐惧系于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则由你来决定!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多年,致力于对抗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各种疾病,如肿痛、各种肝病、糖尿病、衰老……善于利用人体各种天赋资源来帮助您对抗恶疾,以支持您活得更好,更长久。”

——曾志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