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是目前为止婴幼儿教育方面最受认可的教育方法。吴女士潜心钻研,把科学先进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详细地介绍给国人。本书可谓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的教子圣经。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学习并快乐着。几十年来看到的多是学生学习的辛苦,其实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这样轻松快乐,真让人羡慕。
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与工具是本书的特点。它让父母明白,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培养孩子呢?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解答,使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及应用,根据儿童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学习,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起点。
蒙台梭利教育是非常平衡的,既细致又全面。细致到生活的每个细节,每项活动也是细到每个分解动作,从头到尾滴水不漏:同时又很全面,蒙台梭利教育被称为全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生命的成长,不是片面的知识传授,也不是为了学术的超前,更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孩子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顾到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老师不把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与他自己比较,而且学习是充满了乐趣和享受的,虽有时有挑战:由于教具的设计是渐进的,教学进度一步步往前,所以蒙台梭利教育不是立见成效的,而是逐渐提高的。让一个孩子在几天内背会几首诗词,或在几个月内认识上千个中文字,都是可能的。但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事有次序,专注且完成此事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建立喜爱学习,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爱护环境,喜爱和平等美德,是不可能在几天甚至几个月做到的。这些习惯、能力和美德成为一个人的组成,成为其个性,是要跟他一辈子的,并决定他的将来。所以家长在家教育孩子时,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良好习惯、能力及人性美德的培养。
二、预备好的环境
当你来到蒙台梭利教室时,你会发现教室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整个环境是预备好的。
预备好的环境,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还没来之前,环境已经布置、安排、预备好了,从而满足零到六岁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的需要,激发他们在智力、体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蒙台梭利教室的环境是有秩序的。教室里用矮书架自然地分成几个区: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科学区、地理区、语言区、艺术区。教具多样却很整齐地摆在架子上。每个教具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和功用,并按循序渐进的次序摆设,由左向右,从上到下,这样的顺序也间接地为他们阅读作预备。
与传统的学校不同,蒙台梭利教室的墙上一般不贴商业广告、图片、海报等,而是在孩子眼睛的水平线的高度挂几幅莫奈、梵高等人的名画,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整齐优雅的环境是专为他们预备的。
儿童吸收周围事物的时候,会认为那些都是真实的。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讲,很难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比如,三岁大的孩子以为米老鼠和大自然的小动物一样都是真的,直到他们有一定的经历或到了一定年龄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蒙台梭利教室里的植物、小动物都是真的。孩子们也学习照顾它们,给它们浇水或喂食。当然,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却要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如过家家角里的邮局活动:设立一个信箱,孩子们把写给老师或同学的信放到里面,送信人打开邮箱送到那个人的信筒里。再如,中国新年时,放些中国传统的衣服,让孩子们感受民族风情。
三、蒙台梭利教室里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或伙伴、老师的建议来自由选择活动,自由选择什么时候或与谁一起做。有的一个人专注地工作,有的两个孩子一起合作,也有的和老师做。通常三到六岁的孩子喜欢和同伴或一个小组进行活动,而三岁以下的孩子喜欢一个人做。孩子们自由走动,却很有秩序,忙而不乱,积极地参与学习,进行各种适合他们发展的、多文化的、具体的、有目的、逐渐加深的活动。他们反复地进行同一活动,使他们能加深认识,逐渐熟练掌握此技能,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孩子们做完一项活动后,收好放回原位。然后再选择另外一个工作。
班级是由混合年龄的儿童组成的,如新生儿到一岁半、一岁半到三岁、三岁到六岁等。混龄有利于孩子们社交能力的发展。年龄大的帮助年龄小的,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学习。这样的环境更自然,更有家的气氛。特别是现今国内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混合年龄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与不同性情的孩子打交道,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这对情商发展非常有利。一个三岁孩子刚到蒙班时是最小的,他受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照顾:第二年,他也会同样去照顾比他小的孩子,他不会嫌小的烦,因为他曾经被大孩子照顾过,如此使他更富有同情心。比如,当他看到比他小的小朋友哭着要妈妈时,他会去安慰他,帮他擦眼泪并告诉他“不要哭,放学时妈妈就会来接你”,看到比他小的孩子不小心把豆子洒了一地,他会上前去帮忙。他在帮助小的孩子的同时,上面还有大一点儿的孩子让他去模仿去学习。第三年,他是年龄最大的了,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和羡慕、模仿的对象,从而培养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和领导能力。这一情感的发展过程是在同龄班级里学不到的。混合年龄,在智能方面也更有弹性,更有空间。比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在数学上很超前,能完成五岁孩子的活动,老师不阻止他。就让他学通常是五岁孩子学的数学。或者他很自然地和一个五岁的孩子一起做高一程度的活动,他教三岁小朋友的时候,他是在应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时又加深他对那个活动、知识的理解。
“摇动摇篮的手,摇动世界。”看到这句话时,我吃了一惊。一生致力于大学教育研究,虽然也赞同婴幼儿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法,却从未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过其重要意义究竟在何处,也从未花费时间探求过如何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孩童探索世界的无穷兴趣与学习能力,直到吴晓辉校长将这本书放到我的手上。
通读全书,我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
无意识的儿童世界,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
出自天性本能的玩耍竟是我们生命之初认知世界最重要的学习过程!
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就可以把自发的玩耍变成智力开发!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学习并快乐着。几十年来看到的多是学生学习的辛苦,其实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这样轻松快乐,真让人羡慕。
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与工具是本书的特点。它让父母明白,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蒙台梭利教育是目前为止婴幼儿教育方面最受认可的教育方法。吴女士潜心钻研,把科学先进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详细地介绍给国人。本书可谓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的教子圣经。感谢蒙台梭利女士对人类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感谢吴晓辉女士投身教育的热忱,倾心编纂本书,为天下父母教育子女提供最佳的帮助。
摇动摇篮的手,摇动世界!
孩子的未来,从家开始!
谢启蒙博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
2006年6月22日,我早早起床。把该带的都装在车上。七点半,梳妆完毕,拿起背包准备离开。电话突然响了,“谁这么早打来电话?”我满怀疑惑地转身来接电话。是护士打来的,让我当天再去医院拍片。我告诉她当天实在没有时间,就约好第二天去。我放下电话,一阵恐慌掠过心头,“莫非……”我摇摇头,告诉自己今天不能有任何杂念,我急忙离开家开车去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非常成功,家长孩子都喜乐满怀。中午结束后,我匆匆和丈夫去餐馆吃了个午饭,下午还有一件大事要办就是房子过户。下午3点左右从律师办公室走出来,感觉轻松多了:学校学期结束了,房子也买好了,明天上午去看医生,下午还要去最后的采购,晚上是儿子的毕业典礼,后天就一无牵挂地全家人回国了!回去看看父亲及亲朋好友们!每次回国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次要多待一段时间,好好地放松放松自己。
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去医生那里做第二次拍片,当时就有血水被挤压出来,我有一种不祥之兆,护士也停下来去找医生。医生来了,我哭着问医生是不是有问题。医生点点头,让我马上做切片检查。接下来越查越糟糕:先是以为只有些钙化点(即癌症的前期),切片结果却是第二期,做手术时发现淋巴也有扩散。于是医生决定让我既要做化疗又要放疗。化疗非常痛苦。记得第一次化疗结束时,全身都觉得不对劲,就像一个城市被飞机大炮轰炸过一样。特别是第一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情绪非常沮丧;第二周刚缓和一点,又要准备下期疗程。当我做到第三期时。我的心情差极了。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坐在床上,想着自己的遭遇,数算着时间,觉得一片茫然,不知前面的路该如何走下去。这时候电话响了。是大夫打来的,他询问我的情况并建议我如果体力够出去走走,或是看看书。于是我打着雨伞,在雨中漫无目的地走着。
当我从外面散步回来时。心情稳定多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看书架上的书籍:有些是读研究生时买的,有些是训练时买的参考书。那时我是个购书狂,看到有关幼儿教育的书就买回来,却因太忙没时间看,很多书都是大致翻翻,然后堆在书架上。我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我最喜欢的斯坦丁写的《蒙台梭利的人生与事业》一书。这本书我虽然读了几遍,但是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我翻开书,又一次读到蒙台梭利的人生经历:在蒙台梭利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乞丐的孩子聚精会神玩彩纸的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她,让她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这段故事我读过几次,虽然每次都有感动,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次我又读到此处,眼泪涌了出来。我合上书,想象着故事中的情节:一个乞丐的孩子,可想而知他的境况,不但温饱不能满足,还会被人轻视、忽略。一个活在最底层的孩子,却被一张毫无价值的彩纸吸引,并获得喜乐和满足。难道他忘了他的身世?忘记了他的处境?他在有限的时空里寻得属于他的快乐!
我对蒙台梭利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单单是一个教育理念,更是她人生的阅历、她灵魂的经历及她对人性认识的集大成,不但对孩子的智能成长有帮助,而且对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有益处。
这个故事当年如何感动和扶持蒙台梭利,100年以后的今天。这个故事也同样激励了情绪低落的我。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当年的蒙台梭利,四处受敌无路可逃,也像她当年的感觉一样不能被生活压倒。虽然年轻轻的得了癌症,但是却有那么多的人为我祷告,有世界各地的朋友发来的问候邮件,有家人的陪伴,有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太多了。我不应抱怨,不应悲观,而要凡事感恩!
记得刚接触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非常受其吸引并觉得中国太需要它了。当时想编写一本书把蒙台梭利及其他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介绍给国内的家长们,但后来太忙就把这事搁下了。一晃五六年过去了,现在有时间了,可以把以前写的文章整理一下。把读研究生时的幼教理论,结合近十年的幼教实践做个总结。于是打电话给丈夫,他非常支持。我又不放心,于是给国内搞教育的好友窦文娟和弟弟吴大力打了电话,他们都很赞成,于是我就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开始了写作。
有事做了不再感到度日如年,不再唉声叹气,时间也过得快多了,一晃几个月下来到了2007年2月中旬,化疗放疗都做完了。书也接近了尾声。从事排版校对工作的朋友雷涛主动提出帮忙,为这本书花了很多心思,在此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书也得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教育博士——谢启蒙先生的支持,为本书作序,并帮忙联络出版一事。外研社的孙凤兰老师为此书的出版也费心费力。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曾清燕老师,我们一见如故,并且都有共同的喜好——就是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她愿意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希望本书对年轻的妈妈们及幼教工作者有所帮助。有这些热心人的帮助,才有此书的顺利出版,借此我表达衷心的谢意。
(我知道近年来国内得癌症的女性越来越多,但愿这本书不但对孩子的父母有帮助,也献给那些还在与癌症抗争的姐妹们,愿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找到一片属于她们的彩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