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到伦敦
夏玉怎么也不能相信,她梦中出现过多少次的地方,此刻竟然就在她的脚下。天下着蒙蒙细雨,细得就像是雾。雨雾让人迷蒙,也让人松懈。这就是伦敦,到这儿就进人梦里。
她的纤瘦的身体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肩上背着个大包。她站在伦敦汉奠山庄的十字路口,等待人行道上的红灯变成绿灯。和时尚的伦敦的人比起来,她显得有点土气,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希望那个红灯的时间尽量长些,因为她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走才能找到要去的修女院。她也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可这时她就像个傻子。她对伦敦车辆右侧行驶不习惯,过马路有些茫然。有个年轻小伙子从后面追上来问:“是不是要帮忙拉箱子?”夏玉吓了一跳,赶紧说:“不用,不用。”她怕那人把她的箱子抢走。也许那人真的是好心要帮助她,但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无论如何无法相信他。这个箱子对她太重要了,它可是夏玉全部的家当。
她手上拿的那张写着修女院地址的纸,已被手上汗水浸潮,上面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她向一个路人询问纸上写的修女院地址,那人看了一眼,说看不清之上的字。接着很客气地说了声“对不起”,离开了。他语调很冷漠,音色倒很迷人。真不愧是英国人,她过去在学习英语的磁带里听到过这种声音。她抬起头,看到那人留给她完美的背影,她站在那愣了好一会儿。路上的行人,都匆匆地赶着自己的路。
夏玉连着问了两个人,还是没弄清楚,她索性沿街走下去。天色渐暗,街灯影影绰绰,四周矮墙上,春花的幽香飘散在空中。路边的房子里传出的琴声她很熟悉,是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像是女孩子弹出的,很纯,很青涩,是最美好的时光才会弹出的声音。夏玉是听着钢琴曲长大的,那时候邻居有个大她五六岁的女孩,每晚都要弹这些曲子。尽管她弹得不怎么流畅,但在那些平淡的日子里,钢琴的声音是夏玉奢侈的享受,她每天晚上都要在同一时间,等待琴声的出现。
修女院一带的房子都是棕红色砖墙,很像她在北京住的大院里的红砖房子,房子的结构和造型也很像。只是那个大院有围墙,这个山庄没有围墙。她似乎触到了两地共有的灵气,她深深地吸着这里的空气,让它吸进肺里,融入血液。她一下爱上这里,让她想起童年。
夏玉找到弗瑞格九十号,这是她要找的修女院。
黑色铁栅栏门里的绿阴深处,一幢漂亮的红砖楼,白色的窗棂,墙上爬满青藤。一块椭圆形的深灰色牌子,嵌在外墙上,说明了这房子不平凡的过去。二战期间,法国总统曾在此居住。战后,他将这座洋房捐给慈善机构,现在是修女院,为国际女学生提供住宿,由修女管理。
夏玉抬起门闩走进大铁门。刚下过雨的花园里,能嗅到花草的清香气。一簇簇的水仙花静静地开在昏暗的角落里,花色黄得那么彻底。夏玉按响门铃。一会儿,修女开门。她个子不高,约四十岁,脸上白净,没有血色,也没有施脂粉,连搽脸油也没有抹。她的唇是红色的,自然的红色,只是有点干。她穿着深蓝色的带着白边的修女服,眼神无欲,面无表情。她轻声对夏玉说:“你好。”夏玉向她讲明来意,修女让她进去,坐在接待室里。
一楼客厅顶很高,房间很大,正面墙上挂着圣母像,圣母双目低垂,凝视着怀中的圣婴,慈爱的神情藏在她的表情里,那是每个母亲都会的神情。靠墙角有棵芭蕉树,种在一个很大的中国瓷盆里,树叶翠绿,弯弯地垂到地上。正面墙是镶金框的大镜子,下面是壁炉,砖墙的烟道口留着烟熏的痕迹。现在壁炉只是装饰,电炉代替了过去用的木炭。侧面墙是从地到顶的书架,架上全是精装本旧书。浅褐色的木地板,说明房子年代久远。客厅中间有块很大的波斯地毯,棕黄酒红的图案,与整个环境色调协调。客厅一侧有三张深棕色皮沙发,一个旧木大茶几,旁边的落地大玻璃窗,被白色窗幔遮住,依稀可见窗外修剪得精致的花园。
夏玉对林护士长介绍她到这里心存感激。林护士长早年曾留学英国,她曾在这里住过。夏玉好像以前也在这里住过,这次只是旧地重游。她想,为什么林护士长的身上总有种特殊的气质,是不是就来自这里?
没多久,一位胖胖的修女走来,她自我介绍叫波琳:“能为你做些什么?女孩子。”
“我想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夏玉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她说,修女对她来说太陌生了。不过她很愿意听到有人叫她女孩,那证明她还年轻。
波琳很高兴,让夏玉跟她到隔壁她的办公室。波琳在巨大的办公桌后面坐下,桌上有台电脑。夏玉坐在她的对面,环视四周都是书。波琳在电脑上敲起来,速度很快。修女也能用电脑,在夏玉脑子里,修女似乎总是在祷告的。夏玉猜波琳大约有五十多岁,红扑扑的脸上戴着一副金框眼镜,眼镜后面的大眼睛,显得非常和善。
“汉莫山庄在伦敦是个特殊的地方,这里曾住过许多世界著名的诗人、作家、画家、建筑师、音乐家、政治家,多元文化的混合,各具特点的名人居住过的花园洋房,使这里成为吸引人的地方。你在这里住得越久,你对这里的感受就越深。”
波琳介绍着情况,夏玉却边听边在想,她为什么要做修女?她似乎很有女人味。不管怎么说,住在修女院,她心满意足。
波琳带夏玉参观了整座房子。二楼、三楼是宿合,有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以及十几个人住的大通铺。看过房间,夏玉对波琳说:“我想住双人间。”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