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的《名师名流》为复旦著名学者研究专辑,书中介绍了陈望道教授、郭绍虞教授、陈子展教授、赵景深教授、刘大杰教授、洪深教授、方令孺教授、贾植芳教授、蒋孔阳教授等人的生平事迹。
本书初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再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师名流(上下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发展八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思和//周斌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再版的《名师名流》为复旦著名学者研究专辑,书中介绍了陈望道教授、郭绍虞教授、陈子展教授、赵景深教授、刘大杰教授、洪深教授、方令孺教授、贾植芳教授、蒋孔阳教授等人的生平事迹。 本书初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再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名师名流》,为复旦著名学者研究专辑。 《名师名流》再版,力求完整体现复旦中文系的学术风貌,除了在个别文字上修订出版以外,特意增加《一代宗师,润泽后学——陈望道教授传论》,以补前愆。愿前辈学者的人格精神和治学经验终能成为复旦学子未来之财富,求索之指南,薪尽火传,永无止境。此书初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再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再版前言 一代宗师 润泽后学 ——陈望道教授传论 象牙塔内故纸堆中 ——郭绍虞教授传论 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 ——朱东润教授传论 诗骚直解堪千古 ——陈子展教授传论 海内耆英第一流 ——吴文祺教授传论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王欣夫教授传论 中国戏曲研究的拓荒者 ——赵景深教授传论 学贯中西 ——张世禄教授传论 读书不肯为人忙 ——蒋天枢教授传论 从进化论到唯物论 ——刘大杰教授传论 乘风破万里浪 ——刘大白教授传论 开拓者的贡献 ——洪深教授传论 隐微的新月 ——方令孺教授传论 从个人到众人 ——章靳以教授传论 把“人”字写端正 ——贾植芳教授传论 语法学思想研究 ——胡裕树教授传论 美在创造中 ——蒋孔阳教授传论 试读章节 陈望道的一生是心系国家兴盛与衰亡、民族前途和命运,不断探求真理,寻求国家强盛、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生,“望道”之名便含有“探求民族复兴、祖国强盛的道路”之意。 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陈望道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而受到浙江当局迫害,不得不辞职离校。但作为“浙江一师风潮”事件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引起了全国文学教育界的瞩目,并因此受上海《星期评论》之邀翻译《共产党宣言》。自此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家乡,在老家住宅旁的柴屋里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根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和陈独秀提供的英文本,于1920年4月下旬完成了译稿。译稿于同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之一正式出版,成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译本。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工人阶级及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并多次重印,“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之后,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至8月,他参与筹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及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建的工作。1920年12月陈独秀赴广州任职后,由陈望道主持《新青年》的编务工作,并与李达、李汉俊等一起,不断强化杂志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使之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他还通过邵力子把《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争取过来,担任副刊的主编,使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要阵地。此外,陈望道还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及《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工作,并一度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担任劳工部长,帮助筹建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及纺织、邮电工会,在组织、发动工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间,他利用手中的笔积极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撰写《日本社会主义同盟会的成立》、《真理的神》、《评东荪君的<又一教训>》、《反抗和同情》、《女子问题和劳动问题》、《劳动问题第一步的解决》、《劳动者唯一的“靠着”》、《劳动联合》、《罢工的伦理的批判》等文章,深刻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宣传妇女解放,号召劳动者联合起来,为争取自由和解放奋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陈望道曾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1921.9—1922.5),此后,虽然由于不满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而一度退党,但他一直坚持在党外从事党的工作,1923年8月出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1929年出任中华艺术大学校长,这两所大学都是培养共产主义者的摇篮。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保护了不少进步知识分子免遭迫害。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实践,一方面积极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及统战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现代语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陈望道的一生又是致力于现代语文革新运动,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汉字简化、汉语规范化等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生。 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型是以语言形式的变革为标志的。“五四”运动时期,不少变革者意识到文言文的古代话语方式元法承载新的思想与时代精神0,开始倡导白话文运动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陈望道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就写有《标点之革新》(1918年5月)、《横行与标点》(1919年1月)等文,以实验心理学知识为佐证,提出横排和标点的合理性,并期望以革新为旗帜,破除旧恶习。之后,他又先后撰写《对于白话文的讨论》(1923年3月)、《文言白话和美丑问题》(1923年3月),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34年6月,为反对国民党教育部汪懋祖、许梦因等提出的“文言复古运动”,陈望道、乐嗣炳、胡愈之、夏丐尊、叶绍钧、陈子展等发起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大众语”运动,他们有感于白话文还只是士大夫阶层的语言,并不能在大众中普及,进一步提出了使用“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写得顺手的大众语,建立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文学”的主张。为了实践大众语运动,陈望道创办了《太白》半月刊,并先后撰写《关于发起大众语运动的通信》(1934年6月)、《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1934年6月)、《所谓一字传神》(1934年7月)、《建立大众语文学》(1934年7月)、《大众语论》(1934年8月)、《怎样做到大众语的“普遍”?》(1934年8月)、《文学和大众语》(1934年8月)、《名实问题》(1934年11月)等文章,对大众语的性质、如何建设大众语与大众语文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语文合一”的要求。虽然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白话文运动”和“大众语运动”对文言文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反思,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话文运动为新思潮的引入打开了闸门,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世界,在当时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陈望道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简化汉字”的主张,并进一步阐述了汉字简化的路径:①以轮廓相似的简体字代替原字;②以草书代替原字;③以原字的部分代替整体;④简化原字的笔画;⑤采用古字体;⑥以笔画较少的声符代替原字中的声符;⑦另造一简化字;⑧假借他字等。1938年,在国民党对新文字运动“解禁”的形势下,他积极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拉丁化汉语拼音表》,并深入难民所开展拉丁化新文字教育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汉字拼音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望道为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和“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参与研究汉字改革的各种方案,纠正了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错误,为普通话确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作出了贡献。他还在复旦大学筹建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为进一步研究汉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P3-5 序言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中文系自1925年正式建系算起,悠然已过八十华诞,躬逢盛事,中文系联合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出土文献暨古文字研究中心四家单位,共同举办中文学科八十周年庆典。当时为配合庆典,中文系学术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编撰一套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传统研究书系,分甲、乙两种出版。甲种本《名师名流》,为复旦著名学者研究专辑。乙种本为复旦大学文学社团、中文系有特色有影响的学科传统系列研究,其中包括“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复旦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研究”、“复旦中国文学史传统研究”以及“陈望道对复旦语法修辞学科的贡献”四个选题。作者主要是在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文系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给予立项资助,并为每位作者聘请了指导教师,给予专门指导。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大部分著作都已完成,顺利出版。但由于经验不足,时间紧迫,个别选题因为不够理想不得不暂告空缺,留下遗憾。其中“陈望道对复旦语法修辞学科的贡献”的选题就因此搁浅,未能出版。陈望道先生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亲手建立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培养学生和科研队伍,贡献甚巨,影响长远。本来丛书计划中有专书表彰,为避免重复计,《名师名流》一书中没有列入陈望道先生的研究章节。后因为该选题未能如期出版,《名师名流》缺少这一章,愈显不足,为此难以释怀。转眼五个春秋过去,复旦中文学科迎来了“八五”诞辰,趁纪念之际,我们决定重新修订出版《名师名流》,表彰先贤功业,弘扬学术传统,勉励学子进步。 复旦中文自建系以来,历经邵力子、叶楚伧、刘大白、陈望道、孙□工、谢六逸、陈子展诸前辈筚路蓝缕,开创中文教学研究事业,其功厥伟;另有戏剧家洪深、小说家章靳以、散文家方令孺等,风云际会,使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成为复旦中文系并重并行的两条传统,互不轻薄。院系调整以后,名师名流相聚复旦,形成以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吴文祺、王欣夫、赵景深、张世禄、蒋天枢、刘大杰等十大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群峰,在语法修辞、古汉语与汉语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版本目录学、文学传记写作、古代戏曲与民间文学、先秦文学、近代文学等领域,皆足以代表当时学术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旦中文学科在“十老”治学传统的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逐渐形成了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语法修辞研究、近现代文学等特色传统,建立起几代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其中贾植芳教授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奠定基础,胡裕树教授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蒋孔阳教授在西方美学研究领域,都有独特而重要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王运熙等教授的文学批评史研究、章培恒教授的文学史和古今文学演变研究、王水照教授的宋代文学研究、裘锡圭教授的古文字研究等,都能承前启后,独步学界,恩泽后学。 《名师名流》再版,力求完整体现复旦中文系的学术风貌,除了在个别文字上修订出版以外,特意增加《一代宗师,润泽后学——陈望道教授传论》,以补前愆。愿前辈学者的人格精神和治学经验终能成为复旦学子未来之财富,求索之指南,薪尽火传,永无止境。此书初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再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多方惊动,各家配合,得以成书,在此一并感谢。 陈思和周斌 2010年8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