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游戏/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其他运动
作者 潘小娴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美中国丛书”第三辑主题为“文质彬彬”,汇集了安徽最棒的作家,以最纯粹的心灵,最优美的文字,来展现最美的中国,聚焦中国的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

潘小娴编著的《最美的游戏》精心选择了50个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游艺与休闲范式。从“找白云聊天”的放风筝、彩裙飘飘的荡秋千、斗百草打官司、抽陀螺揍汉奸、华丽盛宴——冰嬉、翻飞的舞蹈——踢毽子、最早的足球运动——蹴鞠,一直写到诗意盎然的曲水流觞、温文尔雅的雅歌投壶、氤氤氲氲的焚香之趣、华丽柔媚的对镜画眉……

内容推荐

潘小娴编著的《最美的游戏》是一部追溯中国古、近代“游艺与休闲”范式的生活之书,力求挖掘古代游戏随着历史文明的演变进程,如何赋予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以畅快意境、惬意诗情和写意襟怀。

《最美的游戏》精心选择了50个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游艺与休闲范式。从“找白云聊天”的放风筝、彩裙飘飘的荡秋千、斗百草打官司、抽陀螺揍汉奸、华丽盛宴——冰嬉、翻飞的舞蹈——踢毽子、最早的足球运动——蹴鞠,一直写到诗意盎然的曲水流觞、温文尔雅的雅歌投壶、氤氤氲氲的焚香之趣、华丽柔媚的对镜画眉……通过趣味化的描述,生动再现每一种游艺与休闲所拥有的那份令今人仍艳羡不已的优雅魅力。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游艺与休闲,源于自然,深烙着时代和生命的印记。在越来越“宅”的科技时代,本书希望引领当代青少年更多地到大自然走走,感受传统和纯净的游艺与休闲范式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

目录

一、童真的飞翔

文武兼备斗百草

骑竹马,当将军

放风筝:与清风携手,找白云聊天

风车转,幸福来

抽陀螺,旋舞的精灵

抖空竹,腾云驾雾满天飞

滚铁环,哗啷啷的风火轮

踢毽子,翻飞的舞蹈

“绳”彩飞扬跳百索

“俏仙子”,抓子儿

跳房子,盖屋子

捉迷藏,快乐的小江湖

斗蟋蟀,梁山好汉一声吼

斗拐,晴空霹雳英雄梦

锤子剪子布,坦坦荡荡定胜负

巧手慧心翻花绳

过家家,扮新郎扮新娘

弹弓,雄赳赳的神射手

踩高跷,鹤立鸡群美名扬

打瓦,轻轻飞动似流星

二、青春的高蹈

冰嬉,华丽的冰上盛宴

游泳,碧波荡漾弄潮儿

蹴鞠,足球的传奇前世

马毽,王者的运动

拔河,千人比赛气壮山河

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

射箭,百步穿杨神箭手

抛绣球,以球传情意愈深

赛马,你追我赶笑声飞

摔跤,大力士的精彩对决

三、智慧的雅趣

吟雅歌,玩投壶

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竞风流

击鼓传花,鼓响花转乐悠悠

围棋,黑白手谈见风雅

灯谜,张灯悬谜启性灵

绕口令,越绕越有趣

九连环,环环相扣情意长

象棋,楚河汉界相争锋

玩双陆,赢翠裘

回文诗,蕙质兰心千古传

四、娴静的欢愉

绿草离离蝴蝶戏

满城多少插花人

搜我肺肠着茶令

玉炉沉水袅残烟

惟于试茶并看画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

夜灯独对尽女红

芳洲拾翠暮忘归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试读章节

抽陀螺,旋舞的精灵

陀螺,也叫“陀罗”,是一种像漏斗一样上圆下尖的锥形体,有木制、竹制、石制、陶制及砖瓦磨成的,但一般以木制的居多。玩抽陀螺游戏时,用鞭子先绕住陀螺,再降低身体,然后用力将绕在陀螺上的绳子拉开,使陀螺在地上快速旋转。当陀螺缓慢下来时,再抡起鞭子“噼噼”抽几下,给它加速,陀螺便又飞速旋转个不停。

抽陀螺游戏历史年代久远。明朝时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这首民谣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刘侗所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可见早在明朝,抽陀螺已经在民间流行。

虽然有关抽陀螺游戏的记载在明代才开始出现,但其实,早在明朝之前的宋代,就已经出现过类似陀螺的玩具“千千”。“千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小巧精致,与它的名字名副其实。玩的时候,就把“千千”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千千”的玩法就是最早的手旋陀螺,是当时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

到了明朝,随着“陀螺”一词的正式出现,其造型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针形物体,变成上圆下尖样的锥形体。而玩法也出现了新花样:当陀螺转速减缓而有停转或歪倒之时,允许用衣袖拂拭,即借助外力补救。这个“袖拂”动作,后来蜕变成一根木棍带上小鞭子,同现代的鞭旋陀螺完全一样。

产生于宋代的手旋陀螺,经过明代“袖拂”的过渡,发展成为鞭旋陀螺。明末刘桐曾写过一首咏赞抽陀螺的诗歌《杨柳活》:“杨柳活,杨柳多,小孩小女闲不过:丝绒结鞭鞭陀罗。鞭陀罗,鞭不已;鞭不已,陀罗死。”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春风乍起之季,杨柳初黄之时,孩子们三五成群,边抽陀螺边歌唱的快乐情景。可见,在明代,,抽陀螺,已经成为儿童们喜爱的流行玩具,而不再只是专属于深宫大院的宫女们角胜的游戏了。

好玩的是,到了上世纪40年代,当时老北京的孩子却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原来是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以解心头之愤恨,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

六七十年代已经没有什么汉奸了,但是我们粤北山村的男孩子却依然喜欢一边抽陀螺一边叫“抽汉奸”。年长我两岁的哥哥说,那是因为抽陀螺时需要用力气,嘴里得喊上些充满“仇恨”的口号,摔起鞭子来,才能发出“噼噼”的清脆鞭声,让陀螺转得飞快。

记得当时村里男孩子们玩的陀螺,一般都是自己制作的,因为请人做就神气不起来。陀螺的技术含量不高,通常是找来一小截木头,把下部削成圆锥形,最要紧的是在锥尖上安一颗钢珠。钢珠可使陀螺光滑耐磨,安镶嵌钢珠的位置,到周围的距离要对等,否则陀螺抽起来容易向一边倒,影响平衡。另外,还可以在陀螺身上涂上各种颜色,画上各种花纹,旋舞起来,好看得像可爱的小精灵。

由于陀螺越抽转得越欢,所以,除了要制作一个好陀螺之外,还得要一条好鞭子。用麻绳做的鞭子容易断裂,而用废弃的马达皮带,把它拆开,剥除橡胶,就是最理想的皮鞭。当时,马达皮带很难找,哪个小朋友拥有了马达皮带,就会被视为孩子们心中的“陀螺王”。

玩抽陀螺游戏时,首先要把陀螺发出去。陀螺有两种发法:一种是“死发”,左手握陀螺,悬在半空中,右手将鞭绳紧缠在陀螺上,然后鞭子一拉,左手一放,陀螺便飞快地落到地面,旋转起来。另一种是“活发”,直接把陀螺竖立在地上,让锥尖与地面垂直,用双手握住陀螺一旋转,陀螺就开始在地上转起来,而后再顺势抽鞭,使之速度加快,稳稳地转起来。我们女孩子玩陀螺,往往采用简单保险的“活发”。而男孩子们都对“活发”不屑一顾,他们只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死发”,像武林高手出招一样,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陀螺旋转起来后,还要适时地摔鞭子抽陀螺的底部,陀螺才不会停息倒地“偷懒”。抽陀螺靠手劲,每当一个小伙伴抽累了,另一个小伙伴可接着抽,我们女孩子力气小,一般喜欢玩这种轮流抽的游戏。但男孩子们就不同了,他们喜欢充满了紧张兴奋的具有对抗性的“斗陀螺”:不仅比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比谁一鞭子把陀螺抽得最远;最激烈的是,还要各自将陀螺抽得飞快的同时,向对方的陀螺撞去,谁的陀螺被撞倒,就算谁输。所以,经常会看到一大帮男孩子在村口那棵枇杷树下的晒谷场上斗陀螺。

如果碰上双方都是抽陀螺高手,陀螺经常能旋转上半个小时都不会倒地“死”去。后来,男孩子们干脆爬到枇杷树上闲侃,我们女孩子则分别负责帮他们盯紧陀螺,看看谁的陀螺像个喝醉酒的软脚虾,快东倒西歪时,就大声叫喊谁的名字。这时候,这个男孩子会快速地从树上溜下来,“噼噼”抽几下,已左右摇晃的陀螺猛然站直,又快速旋转得像个小飞碟,转出了一圈一圈的光晕。我们的童年,便在噼噼的鞭打声和哈哈的笑声中快乐度过。

如今,路经城市的大广场,偶尔会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挥舞着长鞭,噼噼噼噼,抽得陀螺,转得嗡嗡响。久居城市的我,每次看到这一场景,总是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那些久违而又亲切的童真画面,像泛黄的旧胶片,一张,一张,轮番在我的眼前放映……

P17-19

序言

赵焰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