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的专著,书中包括了:马君武译诗中的“讹”与主流意识、文学翻译语言的“正格”与“变格”、五四文学翻译规范、现代文学翻译话语的形成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研究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05-YW004)。本项目应用规范理论的研究视角,描述晚清到五四文学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的演变,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以及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包括文化转型与文学翻译规范、晚清翻译“信”的失落与语言的“变格”、五四文学翻译规范、翻译家与社会规范的互动,以及现代文学翻译话语的形成。
项目避免简单地确认或因袭现有翻译研究结论,而是回到文学翻译的历史场景,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大量关键性或典范化的文学翻译著作入手,通过较详实的史料分析和文本对比,揭示翻译规范对文学翻译活动的驱动与制约。与此同时,项目并不满足于将规范视为制约翻译活动的社会存在,而是着力再现翻译家创造性的文学翻译活动对现代文学翻译话语的营造与建构。
绪言
一、文化转型与翻译研究
二、规范与翻译规范
第一章 文化转型期的翻译个案:以《哀希腊》为例
第一节 梁启超与拜伦诗歌的政治化
一、《哀希腊》与文化潜能
二、《哀希腊》的“意译”与改造
三、拜伦形象的建构
第二节 马君武译诗中的“讹”与主流意识
一、“讹”的定义与分类
二、“讹”与翻译的界定
三、“讹”与译诗的政治寄托
四、“讹”与归化表现策略
第三节 从“晦”看苏曼殊译诗的价值取向
一、苏曼殊译诗中的“晦”
二、从革命者到诗僧
三、译诗的艺术化转向
四、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第二章 晚清文学翻译:“信”的失落与语言的“变格”
第一节 翻译规范及研究途径
一、社会学与规范的定义
二、翻译规范
三、规范的研究途径
第二节 “信”的失落与翻译规范的重构
一、规范及研究视角
二、实用理性与强国模式
三、达旨与译意
四、形式因袭与归化
五、翻译批评:何为翻译?
第三节 文学翻译语言的“正格”与“变格”
一、文学翻译语言的“正格”
二、文学翻译语言的“变格”
三、言、文与雅、俗的消长
四、文言的“回光返照”
第四节 晚清公共叙述与翻译规范
一、社会叙述理论
二、概念叙述与“陆沉”、“睡狮”和“老大帝国”
三、概念叙述、公共叙述与翻译规范
第三章 五四文学翻译规范
第_节 文学翻译对“信”的重构
一、对晚清翻译的质疑
二、对“信”本质的追问
三、赞助系统与“信”的确立和传播
第二节 现代白话规范的草创
一、白话规范的话语建构
二、翻译与五四白话
三、白话规范与思想革命
第三节 从政治到艺术模式的演变
一、形式的异化
二、主题的泛化与多元
三、翻译诗学的确立
第四章 现代文学翻译话语的形成
第一节 从《域外小说集》看翻译规范
一、《域外小说集》:备受关注的译作
二、翻译规范与《域外小说集》的文本描述
三、《域外小说集》与主流翻译规范
第二节 胡适译诗与翻译规范
一、主流政治话语与译诗主题的嬗变
二、译诗与现代文学观念
三、译诗与语言规范
第三节 《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
一、《新青年》与翻译
二、翻译的外部诗学
三、翻译的内部诗学
四、文学翻译经典的建构
第五章 《哀希腊》的译介与符号化
一、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
二、译介与中国文学的互文性
三、翻译与精神自由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