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栖动物百科(青少年必读经典彩色图解)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万永勇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两栖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是脊椎动物史上的一场革命,从它们开始,脊椎动物才进一步发展出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本书综合了两栖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蚓螈、蝾螈、蛙和蟾蜍等物种的身体特征、分布情况、生存特性等内容。书中穿插了“知识档案”、“分类列表”等栏目,对主体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说明。《两栖动物百科(彩色图解)》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并有400多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逼真的手绘图穿插其中,或解构两栖动物的体貌特点,或展现其生存百态,使青少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获得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本书综合了两栖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蚓螈、蝾螈、蛙和蟾蜍等物种的身体特征、分布情况、生存特性等内容,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设置了“知识档案”、“分类列表”等栏目,对主体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说明,全方位展现奇妙多彩的两栖动物世界,方便青少年理解、学习和掌握;

400多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逼真的手绘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或解构两栖动物的体貌特点,或展现其生存百态,帮助青少年形象、直观地了解多姿多彩的两栖动物世界,从而激发其热爱科学、学习知识的兴趣;

版式设计、图文编排注重文化知识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加上先进的装帧设计和全彩的内文印刷,全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具有丰富信息含量的多彩阅读空间,彰显《两栖动物百科(彩色图解)》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录

概述

两栖动物分类系统的演变

变态在两栖动物中扮演的角色

两栖动物适应性

两栖动物的亲代照料

隐秘穴居的蚓螈

有尾两栖动物——蝾螈

蝾螈的求偶与交配

蝾螈反捕食的武器

蛙和蟾蜍

蛙的感觉机制

无尾两栖动物的运动机制

破译蛙鸣

蝌蚪顽强生存之道

当今世界对两栖动物种群的威胁

保护两栖动物

术语表

索引

试读章节

变态在两栖动物中扮演的角色

变态——从幼体到成体的突然变化——是所有两栖动物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只在四足动物中发生。与蝾螈和蚓螈相比,这种形态的转变,以及伴随它们出现的生理和行为上的改变,在蛙类中更为显著。

与成体显著不同

变态

青蛙与蟾蜍的幼体(唯一被称为“蝌蚪”的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蝾螈和蚓螈幼体的生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蝌蚪是食草动物,它们在水中过滤进食,或撕碎植物,以适应悬浮进食的生活。一些种类中还存在巨型同类相食的蝌蚪。一些种类的蝌蚪可以从直径只有0.1毫米的物体(如蓝绿菌)上提取食物,效率可跟机械筛相媲美。一些种类穿过水流的速度极快,可以在0.6秒内通过相当于它们身体长度8倍的距离。蝾螈幼体是活跃的食肉者,能捕捉微小的浮游动物,变得更大后,甚至吃自己的同类。长着外腮的蝾螈幼体看起来像是微型成体,因此,除了腮和侧线感应器官的消失以及骨骼、牙齿、肌肉系统的一些内部变化外,变态对它们来说是一个相对微小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尾鳍的再吸收、眼睑的变异、皮肤厚度以及对水的渗透性的变化。蚓螈幼体处在一个较高级的阶段,幼体与成体除了有腮和大小的差别外,已非常相似。

对青蛙和蟾蜍来说,因为蝌蚪与食肉的成体有着显著的区别,变态过程就更加明显。比如,蝌蚪有一条大且具有推动力的尾巴,在变态时期被完全吸收。幼体“牙齿”(实际上不是真的牙齿,而是角质齿)脱落,嘴巴显著增大。后肢在蝌蚪时期是非常小的器官,没有任何功用,变态后成为主要的运动器官。除了在孵化时期,在外部是看不见前肢的,因为它们长在一个腔内,这个腔是过度生长的皮肤盖住腮形成的。蝌蚪和成蛙的内部结构区别也相当大,尤其是消化系统,蝌蚪的肠长而卷曲,作为大量食素的动物,这种结构的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变态期间就极大地缩短了,一些种类的肠最后只有以前长度的15%。变态时期是最容易被天敌捕食的时期,因为变态体既不能像蝌蚪一样游得很快,也不能像成蛙一样快速跳跃。比如,对束带蛇的研究表明,它们的胃里就有分解了的变态蛙体的成分。

变态的过程是被激素控制的,激素由脑垂体(催乳素)和甲状腺(甲状腺素)产生,甲状腺素的增加以及组织对甲状腺素敏感度的改变引发了变态的产生,环境因素,如拥挤、低氧等,以及其他重要原因也会导致变态产生。

变态发生的时间差异很大,一些蛙和蝾螈种类的蝌蚪将度过冬季,直到来年夏天,甚至更晚的时间才发生变形。反之,沙漠中的铲足蟾仅在8天内就完成这个过程,因为沙漠中的水塘只是暂时存在的,所以这是对沙漠特征的适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蝾螈都会转变成典型的成体形式,一些种类即使成为有繁殖能力的成体后还保留着幼体的特征。

不同的模式

幼态保留

在成体时保留幼态或幼体痕迹,是幼体的生长速率变化造成的。这种现象让我们从形态学的角度理解蝾螈的进化变得更为复杂。蝾螈的幼体形态特征包括侧线感官系统的保留、眼睑的缺失以及内腮的保留。在当今存活的一蝾螈类中或多或少拥有这样的特点。在一些科如巨螈科、泥螈科、洞螈科中,所有的种类都是幼态成体。在无肺蝾螈和洞螈身上,幼态现象与适应山洞生活有密切联系。对所有这些科来说,这通常是固定的遗传特征,甲状腺素并没有引发变态过程。

在一些蝾螈科中,变态现象只出现在一个种类的一些个体或群体中,甲状腺激素也会引起变态产生。比如,生活在墨西哥中部赫霍奇米尔科湖中的美西螈,虽然存在变态的成体,但其在幼体时期就已经性成熟了。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赫霍奇米尔科湖利于幼态保留也许是因为其湖水中含碘量不足,而碘是产生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或者是冰冷的河水造成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在低温水域中,甲状腺几乎不发挥作用。

在北美洲红斑水螈中(红绿东美螈属),一些海岸种类绕过正常的陆生阶段,保留腮,最后成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体。幼态保留现象通常发生存高海拔地区的种群巾,但对于生活在低海拔的同一物种则不甚清楚。美洲钻地蝾螈中的一些种类、欧洲阿尔卑斯水螈以及其他一些欧螈利,类,还有一种日本蝾螈——费氏小鲵都显示了相同的模式。

生态学家认为,由天敌陆生物种包围的水域栖息地应该更适合幼态保留的发生。对居住在洞穴、沙漠水塘、干旱地区的水流以及高海拔水塘的物种来说,周边环境通常是符合上述情况的。但有的种类则不符合上述情况,以鳗螈和两栖鲵为例,它们已经失去了变态的遗传性能力,但是又产生了其他一些适应能力,如鳗螈在泥穴中夏眠的能力,或当其水域居住地干涸时,两栖鲵穿越大陆的能力。

与蝾螈和蚓螈幼体不同的是,蝌蚪明显地牺牲了生殖功能,而专注于进食并迅速地长大。随着脑部骨架和大量内脏器官适应了食草的生活方式,它们实际上成了“进食机器”。直到变态期间,全部生殖器官才发育完全。

P30-33

序言

两栖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是脊椎动物史上的一场革命,从它们开始,脊椎动物才进一步发展出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两栖动物包括了蛙和蟾蜍、蝾螈、蚓螈三大群体,其生存发展能力之强、生物特性之丰富,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它们宏大的生命史。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两栖动物的世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然相当神秘。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于两栖动物知识的渴求,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两栖动物百科》。本书综合了两栖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每一类两栖动物都撰写了一篇概括性文章,提纲挈领地介绍其主要生物学特征、共同的行为习性以及它们的进化过程等;进而通过独立章节详尽讲解各个两栖物种的身体特征、分布情况、生存特性等,以生动而又严谨的笔调诠释了关于两栖动物的前沿理论。其中还穿插了大量“知识档案”、“分类列表”等栏目,对主体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说明。与此同时,书中400多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逼真的手绘图,全景再现了各种两栖动物的生存百态和精彩瞬间,清晰解构两栖动物的体貌特点。

内容丰富、观点前沿、资料准确、图片精美是本书的几大突出特点,我们力求以这种科学、新颖的体例将读者们带入一个奇妙多彩、充满启迪的两栖动物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