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民族,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传统。自从盘古开天地,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多少圣贤、英雄、骚人墨客。
本书所收录的24位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访谈录和传记综述,反映出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对于他们的名字,也许您耳熟能详,可是您了解他成长的经历吗?您知道他心灵的秘密吗?您愿意听取他的人生感悟吗?请您与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吧!您决不会后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学人生(共和国60年科技发展历程)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王莉萍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民族,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传统。自从盘古开天地,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多少圣贤、英雄、骚人墨客。 本书所收录的24位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访谈录和传记综述,反映出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对于他们的名字,也许您耳熟能详,可是您了解他成长的经历吗?您知道他心灵的秘密吗?您愿意听取他的人生感悟吗?请您与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吧!您决不会后悔。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24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正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力量。您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吗?您知道他们心灵的秘密吗?您愿意听取他的人生感悟吗?打开这本书吧! 向这24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献一心香一瓣,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也向读者送上祝福,正是因为你们,新中国的未来才更加光明。 目录 航天巨星 钱学森 三十年,笑揽天上风云 叶笃正 国家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 吴征镒 渎万卷书跨万仞山 刘东生 吴文俊的世界 吴文俊 一位真正的大科学家 黄昆 缔造中国稀土传奇 徐光宪 材料医生战略英才 师昌绪 一代神刀仁心厚德 吴孟超 殚精竭虑谋万户居 吴良镛 仰望浩瀚星空 王绶琯 催化剂之恩泽被苍生 闵恩泽 一切皆力之变 郑哲敏 “神经外科第一刀” 王忠诚 植物分类学古老但不过时 王文采 擎起帅旗耀“神威” 金怡濂 一个数学家的姿态 王元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袁隆平 与小麦对话半世纪 李振声 谱航天曲 圆飞天梦 王水志 小晶体折射出大舞台 闵乃本 理想.机遇·奋斗 欧阳自远 大科学家王选的人生地图 王选 30年无悔超导路 赵忠贤 试读章节 一 1956年2月17日,在周总理的鼓励下,钱学森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当时为保密,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钱学森的《意见书》提出了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某些具体措施。《意见书》还开列了一批可以调来参与这一事业的21位高级专家名单,其中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庄逢甘、林津、胡海昌等。 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组建导弹航空事业的科研机构、设计机构和生产机构。国务院任命聂荣臻为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钱学森为委员。遵照中央军委的决议,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以下简称《初步意见》),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由钱学森做总工程师,并组建导弹研究院,由钱学森做院长。中央书记处很快批准了聂荣臻的《初步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表示:“大家放手去干,成功了,功劳是你们的;失败了,责任由书记处承担。”于是钱学森立即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由聂荣臻主持,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接着就由钱学森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导弹的基本知识——《导弹概论》。在194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和喷气技术训练班授课14年之后,钱学森为能在自己的国家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授课,感到无比激动。而这批大学生也为自己能亲耳聆听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讲课而感到十分庆幸。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多年以后,一些人对钱学森当年的授课仍记忆犹新。他们说,钱学森的课讲得好极了,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1957年2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57年11月16日又任命钱学森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从此,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长期经历。 二 五院成立起来以后,钱学森的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他那时才45岁,精力充沛。 首先得让人们对导弹有个初步了解。所以在他的倡导下,导弹技术训练班继续开办下去,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自动控制、电子线路、计算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除了他亲自授课以外,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朱正等也给新来的大学生们讲课。一边讲课一边结合具体工作开展讨论,边学边干,于是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推进剂、控制系统、控制元件、无线电、计算机、技术物理等几个研究室逐步建立。 1957年9月,钱学森随聂荣臻赴苏联访问,就新技术援助问题同苏联进行谈判。作为聂老总的科学技术顾问,钱学森同苏方的专家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并提供导弹研制、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增加接收中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等。 应该说,在当时,苏联的援助对提高中国导弹技术发展的起点、缩短仿制周期、培养科研人员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访苏归来,五院的重点就转向仿制苏联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弹“P-1”和“P-2”。钱学森以很大精力投入此项工程。 在仿制苏联“P-2”(即“1059”)导弹的同时,地空、岸舰等常规导弹型号的仿制工作也开展起来。钱学森是五院院长,各个型号的导弹仿制工作,划拨到五院的老航空工厂在进行技术改造,工作区、生活区等各项基本建设他都要兼顾。到1960年,几千名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上万名大学生走进了五院的大门,大量的行政事务使钱学森不得分身。周恩来、聂荣臻等很快注意到这种情况,他们果断决定配备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把钱学森从这些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集中精力思考和研究重大技术问题。于是1960年3月,国防部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任五院副院长主持常务工作。后来,王秉璋又改任五院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由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到七机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专司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钱学森1959年已经入党,1960年转正,所以他也参加五院党委的工作。 1960年,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行到最后阶段时,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这给五院的导弹仿制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决定:要自力更生,发展中国尖端技术。遵照这一精神,聂荣臻指示五院:一定要争口气,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仿制“P一2”导弹决不能动摇,无论如何要搞出来。 为了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尽快造出中国自己的导弹,聂荣臻非常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他多次强调,凡科学技术上的事,只能由科技人员定,其他人不能干预。1960年10月,五院党委还专门就此作出决定。据此,钱学森这一时期在五院的技术工作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重大技术问题都由他决定。他每个星期天下午,把几位总师请到家里,讨论重大技术问题。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他先请每位老总充分发表意见。对于意见一致的问题,他当即拍板决策;不一致的,如果不是急办的,留待下星期的会议继续讨论;如果是急办的,则由他根据讨论情况,提出解决方法,大家分头去办。在办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行不通的地方,下星期提出来重新讨论。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他承担。钱学森说,这种做法十分有效,几位老总都心情舒畅,能畅所欲言。几十年后,大家对那一段工作仍十分怀念。 1960年11月5日,钱学森作为“P-2”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委员会委员,在中国酒泉基地,协助聂荣臻组织了这次导弹的发射工作。导弹发射试验成功,现场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都禁不住热情欢呼,聂荣臻、张爱萍等和钱学森热烈握手,互致庆贺。聂荣臻在致辞中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参与推动和领导中国导弹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工作,五年的心血终于有了结果,他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他也感到,这样的速度是他在美国想都不敢想。从中他更加认识到党领导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和信心。他常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P2-5 序言 新闻出版总署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组织编辑出版系列图书,《科学人生——共和国60年科技发展历程》即是其中一部。书中收录的24位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访谈录和传记综述,反映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大概是由于书中作者多为《科学时报》记者的原因,出版者嘱为作序。我推辞再三,然出版者意志坚决。“恭敬不如从命”,这句谦词用于我现在的心情颇为恰切。我抱着对这些科学家前辈敬仰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我一直自豪,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民族,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传统。自从盘古开天地,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多少圣贤、英雄、骚人墨客。长达一千多年,中国不但找不到老师,连同学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中国太超前了。这是不是一种先行者的孤独呢?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那浩如烟海的几万册图书,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史、精神史。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传统文化里长于人伦短于自然的心灵关照与悟性思维确实也带来我们的某些缺陷。而随着哥白尼、牛顿、洛克发起并导致的欧美文化实现从“地心说”向“日心说”、从“君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我们没有及时地转向近代文明,“康乾盛世”成为传统社会的一曲挽歌。于是,列强横行,于是中华挨打,于是我们的前辈于苦闷中探讨着强兵富民立人的道路。 好在我们骨子里流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血液,每当危难之时总有志士济天下之溺,起民风之衰。近代科技就这样走进中国,伴随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成长起来。随着五星红旗映亮中国的天空,中国共产党人集合起海内外炎黄儿女,向科学进军,向现代化进军。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这是一次五百年一遇的涅槃。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承担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他们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新中国同行。仅仅六十年,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现代教育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一穷二白的中国以磅礴大气给这个世界以鼓舞和信心。 本书收录的24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正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力量。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他们按年龄长幼顺序编排。对于他们的名字,也许您耳熟能详,可是您了解他成长的经历吗?您知道他心灵的秘密吗?您愿意听取他的人生感悟吗?请您与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吧! 别的不敢保证,但您决不会后悔。 借此机会,向这24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献上心香一瓣,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也向读者送上祝福,正是因为你们,新中国的未来才更加光明。 是为序。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刘法海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