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良、闫纪铮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首先从历史背景中探究物联网的起源,从社会背景中探寻物联网发展的推动力,从技术背景中挖掘其工程基础,以及从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展望其发展前景,这些见解和分析既能清楚地解答人们对物联网的疑惑,又能够坚定人们投身发展物联网事业的信心。本书还详细分析了工程教育的内容要求、基本定位以及能力培养,参考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既考虑已有办学模式的优点,又突出物联网工程的学科特点,对物联网工程教育提出了“CDIO + 职业道德”办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守则、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
通过阐述物联网的定义、框架模型、关键技术以及相关标准,本书架构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知识领域、知识模块、知识单元以及知识点,将知识与课程相互参照,相互比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规划,并使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犹如精神与物质一般,相互作用,相互支持。
王志良、闫纪铮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而编写的,内容安排上依据专业学科分类和知识内容分解形成知识领域、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四个层次,其中知识单元是教学的基本单元。知识单元又可以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可选知识单元和自定义知识单元,其中自定义知识单元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体现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限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科现状,依据教育部的批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本科生,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培养物联网方向的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涉及的知识体系内容主要按照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来设计,但也可经过适当修改而应用于研究生的教学。《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附有数十所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
《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所编制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建立在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因此一些作为本科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不再纳入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部分。
第一章 绪论 1
1.1 物联网发展背景 1
1.1.1 历史背景 2
1.1.2 社会背景 3
1.1.3 技术背景 4
1.1.4 经济与社会效益 5
1.2 物联网发展概况 6
1.3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与界定 9
1.4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与学科基础 9
1.5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0
1.6 如何使用本书 12
第二章 工程专业教育与知识体系 13
2.1 专业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13
2.2 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14
2.3 专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14
2.3.1 基本学科能力培养 16
2.3.2 系统能力培养 16
2.3.3 创新能力培养 17
2.3.4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18
2.4 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 18
2.5 专业教育中的知识体系 19
2.6 知识体系框架 20
2.6.1 知识领域的定义 20
2.6.2 知识模块的定义 21
2.6.3 知识单元的定义 21
2.6.4 知识点的定义 21
第三章 物联网知识体系 22
3.1 物联网 22
3.1.1 定义 22
3.1.2 框架结构 23
3.1.3 技术标准 26
3.1.4 关键技术和难点 28
3.2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30
3.2.1 物联网工程知识领域 31
3.2.2 物联网工程知识模块 32
3.2.3 物联网工程知识单元 32
3.2.4 物联网工程知识点 33
3.3 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35
第四章 物联网课程体系 36
4.1 总体培养目标 36
4.2 学制与学位 36
4.3 课程分类 36
4.4 课程设置 38
4.4.1 总体框架 38
4.4.2 具体课程 39
4.5 课程体系 54
附录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57
附录2 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 64
附录3 201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名单(第二批) 66
附录4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意见 68
附录5 部分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73
北京科技大学 74
北京理工大学 80
北京联合大学 84
电子科技大学 88
哈尔滨工程大学 99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5
合肥工业大学 113
河海大学 126
湖北工业大学 134
吉林大学 142
江南大学 145
江苏大学 151
兰州理工大学 156
山东大学 160
山东科技大学 175
苏州大学 183
太原理工大学 188
武汉理工大学 193
西安交通大学 201
西北工业大学 209
西南科技大学 218
郑州轻工业学院 223
中南大学 229
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40